|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安徽电建一公司机械化起重五班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成立于2010年5月,18名组员,除了班长田新强40岁,其余的都是“80后、90后”。两年来,这支年轻的班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先后为公司完成数百台(次)大型机械拆除安装及大件吊装作业,还曾多次帮助外省电建同行解决大件设备的吊装难题;这些当初的门外汉,百炼成钢,个个技能娴熟,身手矫健,生龙活虎,起重老师傅对其赞不绝口,先后获得公司优秀班组、工程公司三基示范班组等荣誉,班组自行制作的风电专用液压扳手投入使用,工作效率翻倍;2012年班组设计的发电机点子吊装方案,被列为省级工法,工人日报、中国工业报和安徽工人日报等多家媒体跟踪报道。
18个兄弟1条心
——记安徽电建一公司起重五班
起重五班技能过硬,配合默契,步调一致的战斗力,被协同施工的电建同行们也称之为“飞虎队”。
俗话说:树大招风。外单位来“挖墙脚”、“抛橄榄枝”的接踵而至,“高薪水、储备干部”等犹如一道丰盛的大餐摆在年轻队员的面前。
我们得知这一消息后担心不已,可是作为班长的田新强却心静如水,胸有成竹地告诉大伙:“放心吧,一个都不会走的!我心里有数。”果不其然,小伙子们无一例外地婉拒了丰盛的大餐。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较高的工资福利待遇犹如强有力的磁铁,让各路人才蜂拥而至。这些队员是清一色的劳务代理或协议工,他们离开起重五班可谓无牵无挂!但他们为啥选择拒绝呢?
众所周知,起重工是复杂系数高,难以掌握的技术工种之一,学徒期为四年,而吊装队的学徒期只有四分之一。一个对起重一窍不通的小伙子进入班组,一年后即可独立作业。通常情况下干了一年的起重学员是刚“入门”,只能递递工具,搬搬道木,打打下手,第二年、第三年配合师傅作业,第四年在师傅的指导下,去完成复杂系数不高的作业任务。为啥该班组的学员一年“四连跳”呢?
一个一线班组能有这么多创新成果,令人羡慕!班组有什么管理秘籍吗?
于是笔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吊装队,寻找答案。
高工资买不来尊重和舒心
在宿舍,笔者见到了班组唯一的一个“70后”队员郑志军,他也是仅有的一个进班组时干过三年起重作业的初级工。
志军抽的是5块钱一包的香烟。田新强说,志军家里经济负担很重,上有老下有小老,家属为了照顾年迈多病的老人,一直无法出去找工作,孩子还在上学,一大家子全指望他每月的3000来块钱。大伙知道外单位要高薪请他,虽说舍不得他,但心里都为他高兴,那样的话他家的日子要好过一些。大家都劝他去吧,可是他愣是不愿意走,说和大家相处久了,舍不得走。
说到“舍不得离开”,郑志军有些激动,他告诉我:我打工跑遍大江南北,那里的工资也确实比在这里高,但我总是觉得自己是寄人篱下,和老板是地地道道的金钱关系,他出钱,我出力。工作中稍有疏忽。轻则挨批,重者挨骂。平时都不愿意正眼看我们。遭白眼,受气更是家常便饭。我们在老板眼里就是会说话的工具,厂里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更大利润,想方设法在我们身上做文章,延长工作时间,无偿加班,职工宿舍被塞得连下脚的空都没有……打工时间久了,麻木了,没自尊,有时连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郑志军的话将有着同样经历的几个小伙子的话匣子打开了。
“我刚进班组时连起重工器具都认不全,没技术,只能出出笨力。可是田班长还不让我干重活,我还以为他也嫌弃我!”小张向我道出他的经历。
去年他技校毕业时,因无工作经验,求职四处碰壁。一个偶然的机会走进起重班干起重协议工。他想多干点重活,弥补自己没技术的欠缺,田新强不让,他心里不快。事后才知道,田新强是怕他使蛮力伤了腰!
“在这就不同了!虽说我们也是劳务代理,可公司及同事们从没把我们看外,同工同酬不说,还特别关心我们的成长,鼓励我们学技术考技术等级,外出学习培训期间工资奖金一分都不少!”青工小曾高兴地说。
“在这干有奔头!公司打破用工制度,只要你有本事、有能力,晋升通道通畅!”刚拿到高级工证书的小李忍不住插话。
“四连跳”秘籍:多鼓励 勤督促 压担子
面对日益增长的工作量,怎样才能使这些小伙子尽快掌握技能,提高班组整体作业能力?田新强说,要按照传统的四年学徒期的培训模式,按部就班地去手把手地教,他省心,小伙子们学起来也轻松自在。而正值公司跨越式发展时期,工程项目如雨后春笋,起重作业人手尤为紧缺,组建起重五班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工程项目的压力,如果一味地去依赖项目上的人力资源,那么班组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了!所有困难必须自己扛!技能传授与培养也不能墨守成规,打破常规!与时俱进!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为了激发年轻队员学技能的欲望,让苦练技能化为自觉行动,田新强将许振超、窦铁成等蓝领专家的立足岗位,练成绝活的事迹张贴在宿舍,并给他们讲故事的形式介绍公司内的技能专家们奇人轶事。将“有技术才能赢得尊重”的理念种子播撒在小伙子的心里,渐渐发芽了。
与此同时,在工程公司的帮助指导下,田新强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技能学习计划和目标,并摸索出“鼓励”、“督促”并用的办法加以引导和巩固。不定时提问,抽查避免了偷懒现象的发生。经过3个月的努力,吊装队整体作业能力得以迅速提升,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队员相处融洽,亲如一家人。
那年秋天,马钢更换发动机定子的作业检验了他们的实力。该定子是日本生产制造,厂方技术人员来施工现场转了一圈说,作业空间狭小,交叉作业多,工序复杂,更换的工期至少要延长一周。吊装队却用实际行动如期完成了更换作业,日方惊呼“奇迹”,并在施工现场向起重五班鞠躬致敬!
此时田新强又推出了“精一、懂二、会三”的技能培训计划。他们在作业经常要用到电焊、火焊等,外出施工作业不可能各工种全部出动。他们利用作业闲暇时段,组织队员到公司焊培中心学习,回来后再反复练习。“他无,我有,他有,我精”,是他为小伙子们鼓劲加油而常说的话。队员们掌握电火焊技术后,作业效率提高,施工成本随之降低。
特殊的考试满分的答卷
去年7月1日,在公司承建的某垃圾电厂竣工投产的鞭炮声中,起重五班抵达施工现场,实施该工程的主吊机械36B建筑塔吊的转场拆除作业。谁知天公不作美,作业中突遇大风、暴雨和持续高温天气。计划赶上变化,拆除作业的第二天,业主突然提出塔吊影响其厂区道路的铺设,要求提前装车撤离施工现场。这一系列的意外,打乱了既定的作业计划和方案。这接踵而至的一个个困难汇成了的一张特殊的考卷,摆在班组面前。
此次塔吊拆除原定于7月2日开始,8号结束,工期为8天。2号早上他们登机实施拆除作业时,突然接到通知:塔吊推迟一天再拆,电除尘设备进场需要它配合,拆除工期不变。大伙只好将已拆除的附件重新安装上,试车确认无误后,撤离现场。
3号清晨4点,作业人员就来到施工现场,他们想起点早带点晚,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再有早上凉爽也“出活”。10时许,火炉似的施工现场突然清风习习,继而乌云滚滚而来。“不好!要起风!”,班长田新强高声喊道。随即吩咐停止降节,迅速将顶升套架上的“关门销”安装到位,切断临时电源,作业人员全部撤离到地面。10分钟后狂风夹杂着飞沙、落叶在山谷中呼呼着响。大伙嘀咕着,怪事!“天气预报”说今天天气晴朗,咋就刮起大风了呢?!幸好发现的早啊。
肆虐的大风带走了热浪,送来了宜人的清爽,但大伙们却坐卧不安,心急如焚,都在盘算怎么把耽误的时间夺回来?!午饭后大风仍没有停息的迹象,田新强和技术员再也坐不住了,顶着风踏进现场,查看作业环境,寻求赶工期的最佳办法。
4点左右他们回到宿舍,就计划利用现场原有照明,再增设4只照明灯,晚上加班作业的方案征询大家的意见,大伙认为可行,同意将方案上报公司审批,公司对方案进行研究和推敲后,认为详实可靠,同意实施,并就安全防范措施提出要求和部署。
6点整风停了,大伙分头行动,安装照明灯具,准备工器具。作业到11点30,降下4节,将大风耽搁的进度“补”上后,大家才回宿舍休息。
4日下午3点,田新强再次接到通知:塔吊影响厂区道路铺设,7号之前必须全部撤离!公司得知后,迅速抽调技术人员针对该工程的施工环境,制定夜间拆除塔机的作业方案,与此同时又及时与转场承运单位协调,让其运输车辆开到塔吊下方,拆除的附件不落地,直接装车,装满后立即驶离现场。
田新强把18作业人员分为2档,一档做作业主力,另一档辅助作业,2个小时互换,体力与精力得以恢复和保持。经过连续2个晚上作业到凌晨的拼搏。6日午时,塔机拆除作业全部结束。
历经这次特殊的考试,不仅锻炼了队伍,提升了能力,而且还为大型起重机械“非常规”拆、装积累了经验。
“啃”出“省级工法”
在1月27日,安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公布的2013年度省级工法中,安徽电建一公司申报的《发电机定子平面转向工艺吊装就位施工工法》格外引人注目。因为这项工法是由起重五班班组“发明”的,与其配套的“转盘”等独特的工器具也是该班组“制造”出来的。
发电机定子“平面转向”这道难题让众多电建施工企业头疼不已。你别看定子拥有数百吨的伟岸“身躯”,其实特别“娇气”。卸车和吊装就位时需要将其旋转180度,其过程不仅程序繁琐,而且极其危险。因不经意间的一个小小磕碰就会对定子造成“内伤”,轻者影响使用寿命,重则“罢工”。再有,在“转向”时,要上百个作业人员齐上阵,在定子四周系上几十根粗麻绳,手拉肩扛来完成转向。这种“人海战术”耗时费工不说,而且参战人员的力气有大有小,“力道”难已统一,安全作业无法保证。
起重五班为解决这道难题先后模拟试验“吊钩+滑轮组”单面牵引、“吊钩+横梁”双面牵引等20多种办法,效果不理想。去年年初,他们又开始尝试用“双拼横梁”进行试验,即将现有的2根吊装梁加槽钢连接成箱型,置于吊装起吊绳中间位置,起重机将定子(模拟)吊起后,转动双拼横梁,即可完成“转向”。模拟试验获得成果后,在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下,班组将“箱型”梁进行改造,增加强度,缩短尺寸,使其更加轻便灵活。经过9次定子吊装的实战测试及不断“修改”,终于制作出小巧玲珑的专用“转盘”。小转盘投入使用后,只需10个人,1个多小时即可完成定子的转向,既省时又安全。
“造”出风电扳手
扇叶安装被称为风力发电机组安装的“拦路虎”。因其制作材料是脆而易碎的玻璃钢,现有的各种规格的起吊绳都拿它没办法,柔软的强度不够,硬一些的轻轻一用力就可能造成扇叶断裂。一次只能吊一片,且还要在吊点处裹上几层橡皮。扇叶就位后,作业人员要登上40多米的风机顶部装固定螺栓,作业安全风险增大。再有扇叶长度达十多米,体积庞大,受风面积大,吊装只能选择在风和日丽的天气进行,但风电场都是位于高山、湖边等风量充沛的地区,无风或微风的时段很少,有时一等就是十天半个月,致使作业进度缓慢,大批作业人员窝在项目上等候最佳天气,加大了施工成本。
在有风不能吊装的日子里,田新强他们开始“捣鼓”,跑到设备堆场找来和扇叶相同的的材料,照葫芦画瓢制作缩小版的扇叶,先后尝试塑料绳、麻绳、尼龙绳等11种绳索作为起吊绳,希望能寻找到吊装扇叶的专用绳索。塑料绳、尼龙绳柔软度好,但受力拉长强度降低,而麻绳、棕绳抗拉,缺点是太硬。在效果都不理想的情况下,大家把11种绳子解开,混在一起搓成五颜六色的彩色复合绳。检测其强度及柔韧性满足扇叶吊装需要,大伙称之为“小花绳”。现在是大家在地面把3片扇叶组装在一起,用小花绳直接拎到机舱,作业速度提高了3倍,高空作业的安全风险随之降低。
田新强他们并没有因“小花绳”投入使用而停止“捣鼓”,而是乘胜追击,用鼓风机做风源,进行模拟吊装,想让吊装作业成为“全天候”,不再一味地等待最佳天气。经过数百次的试验,他们“捣鼓”出木质专用夹具,与小花绳配合使用,使扇叶、机舱等吊装怕风的难题迎刃而解。安装速度提高了一倍,生产成本降低了近30%。
以心换心 亲如兄弟
“别看田班长大大咧咧的,他心可细了!”,说起他们的队长,大伙们颇为兴奋和自豪。谁喜欢吃什么,谁家有几口人,他都了如指掌,甚至谁谈恋爱了,谁有心事等等,也甭想瞒过他。感觉他就是大哥哥,啥事都给你考虑到了
“因作业特点的原因,我们班组有很多作业在项目开工初期和收尾近段进行,食宿要自己解决,因此吃喝拉撒睡都要考虑周全,作业紧张,体力活多,你要让这帮孩子吃好、睡好才行啊!”,田新强低声说道,谁睡觉轻,谁口味清淡,他都一清二楚,安排食宿时都必须考虑到。
“工程公司把他们交给我,我就要对他们负责,要让他们家人和公司放心!”,田新强说每当他想到这些都觉得肩上沉甸甸的。
小伙子们个性强,对他们的管理要从“交朋友”做起,要放下架子,少说多做,尊重他们的思想,以心换心。
兄弟齐心,其力断金。  (夏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