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是在1900年冬,山东广饶琴书艺人时殿元借鉴京剧艺术形式,第一次将琴书段子《王小赶脚》改为化装演出,引起轰动,这便是吕剧最初的表演形式。关于吕剧的剧名,曾有若干说法。[1]一种说法是:吕剧的开山剧目《王小赶脚》,剧中的主要道具是纸扎的毛驴,所以刚开始吕剧也称“驴剧”。由于这个称号欠雅,经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译成了“吕戏”。1923年,这种驴戏进了济南府,演出的主要剧目是《吕洞宾打药》,当地群众不明白这个剧种的来源,只听说叫“驴戏”,又由于主要剧目是“吕”字打头,观众就把它称为吕戏。
另一种说法是:吕剧的“吕”字,原是二十五户为一闾的“闾”字。意思是街坊邻里戏、家乡戏。以后在辗转、流传中,把“闾”简化为“吕”。也有的说,吕剧擅长表现男女爱情、家庭伦理,多与两口子有关,也称“侣戏”。过去说琴书,大多是两口子或一家人搭档,演唱的内容又多系反映男女爱情的。两口为“吕”,因而就叫吕戏。
再一种说法是:古代二十五户为一闾,而这种戏尤以表现邻里生活见长,所以也称“闾剧”。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继承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吕剧艺术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但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剧名。五十年代初,在考虑为吕剧定名时,有人提议叫“鲁剧”,那时任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的我国著名作家王统照先生认为欠妥,建议取我国古音乐十二律中“六吕”的“吕”字,同时,又谐“驴”、“侣”、“闾”之音,称吕剧。这个提议得到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