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饧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这是前人描写儿童分到压岁钱时喜悦心情的一首诗。压岁钱最早出现于唐代宫庭内。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唐代春节是“立春日”,当时的正月初一叫“元旦”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并未流传民间。)王建的(宫词)说:“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边树。寒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可见唐代宫廷内春日散钱之风是很盛行的。
又据《资治通鉴》卷二十六中记载,时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探视,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洗儿钱除志喜外,主要还是长者给新生儿镇邪去魔的护身符,赐钱新生儿的风俗逐渐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宋代便是成为此民间风俗的重要朝代之一。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立春日为春节,不少原立春日风俗均移至正月初一的春节上,洗儿钱风俗和春日散钱风俗混合在一起,演变为今天所见的压岁钱风俗,不过早期压岁钱并不用流通货币,而是一种特制的不能流通的币,叫“压胜钱”,到清代“儿童度岁,长者与钱,贯用红置之卧所,曰压岁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