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丁村遗址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是我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1953年发现,1954年作重点发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由贾兰坡主持进行发掘,材料由裴文中等编写成《山西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
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发曹于丁村,故名丁村人。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种相近而与白种人相差较远。 石器原料主要为角页岩,属石片石器系统。石器较粗壮,以直接丁击支打制。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球等。三棱大尖状器有显著特点,故命名为丁村文化。丁村人及主休的地质时代居晚更新世早期,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我国旧石时代中期的文化,主要以丁村文化为代表。
丁村人化石包括3枚牙齿,一为上内侧门齿,一为上外侧门齿,另一为下第二臼齿,全是右侧的。其大小、
丁村人是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的人类。它虽与晚期智人阶段的河套人接近,但出土层位较早,所以将它归入早期智人阶段
丁村的文化遗物既具有其他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共同特点,如以石片石器为主等,又具有独特的打制技术和石器类型。丁村文化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两大传统之一,即“匼河-丁村系”的代表,与西侯度文化、蓝田文化和匼河文化等存在着密切的源流关系。
右上内侧门齿齿冠舌侧中部低陷,两侧增厚并向内卷,使舌侧呈铲状,特称铲形门齿。舌侧接近齿根的部分有明显的舌侧隆突,由此延向切缘有两条指状突。右上外侧门齿也呈铲形,并有不明显分离的舌侧隆突。铲形门齿是黄种人和中国其他人类化石都具有的特征,与白种人显然不同。舌状隆突和指状突的发达程度则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黄种人之间。齿根缺乏纵行浅沟,且较细小是与现代人相近的性质。右下第二臼齿,可能与两个门齿属于同一个体。齿尖分布为十字型。其相对高度比北京猿人大,咬合面的纹理不如北京猿人复杂。齿根尚未充分形成,但估计也较细弱。总之三枚牙齿的形态都介于北京猿人与现代人之间。
顶骨属于大约两岁的幼儿,后上角有缺刻,可能意味着这个小孩具有印加骨,这是与北京猿人相近的特征。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判断,丁村人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旧石器时代中期,一般估计距今约5~10万年。
摘自丁村遗址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