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331|回复: 0

[职场快讯] 青岛高校毕业生面面观:90后学子不再"低不就"

发表于 2014-2-24 16:10:14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因这一高于往年的数字,今年也被称为“更难就业季”。
  根据青岛发布的《青岛市2013-2014年大学生人才供需目录》来看,2014年毕业生总人数为92691人,其中,管理类专业人数居第一位,总人数为13343人,其次为机电电气及自动化、财会金融类专业,毕业生人数分别为 9055人和 7945人。从专业分布来看,基本能够满足青岛各类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虽然离毕业还有几个月的时间,但多数学生已经加入了找工作的队伍中。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今年虽是“最有个性”的“90后”大学生毕业元年,但学生们对找工作的心态平和了许多。
  不介意
  从头做起
  在2014青岛春季人才招聘大会上,往年常出现的“低不就”现象今年少见,“应届毕业生虽说是刚开始跑招聘会,但与往年相比,心态普遍‘淡定’。”市人才市场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和妈妈要求的进“大企业”不同,上海某大学的优秀毕业生苑梦要求的工资3000元左右,单位大小不限,“能锻炼人就行”;青岛大学的曲佳豪告诉记者,刚毕业是起步阶段,不介意从一线和基层做起,主要是要积累经验,为以后的提升打基础。
  青岛海博冲压钣金有限公司办公室的赵先生告诉记者,他们单位约有大学生30人,和以往不同的是,现在大学生要求去一线工作的多了,“我们按照大学生的意愿给他们安排工作,以往大学生来都是选择做管理工作,但现在我发现,他们要求到一线做工人的多了,这和以往很不同。”
  中国海洋大学大四毕业生小何报名了选调生的考试,正在加紧复习中。小何是潍坊人,对于职业,她表示会选择考公务员、村官这条路一直进行下去,现在的岗位多在基层,小何告诉记者,听说国家对于基层工作的保障很健全,自己并没有后顾之忧,反而能得到锻炼,以后可能上升空间更大,所以并不排斥。
  中国石油大学就业中心的朱景顺老师表示,现在的学生找工作越来越务实,“我们学校到基层和艰苦行业就业的学生在七成左右,现在学生们对到一线和基层已不再是排斥的心态,反而他们认识到,刚工作得到锻炼和积累经验对以后发展的重要性。”
  到一线工作锻炼的同时,许多毕业生也开始谋求能直接得到锻炼的学习机会。青岛技师学院的大学生技师班,开始报名短短五天的时间,已有30位大学毕业生前来报名。青岛酒店管理学院的应届毕业生张京雷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报名了大学生技师班的多媒体设计专业继续学习,他告诉记者,虽然专业学了三年,但书本的东西理论多,实践太少,出来工作的时候发现完全不能应对工作,于是他决定再培训两年,以此提升自身的技能。
  不畏惧
  创业艰难
  “自己创业自由,还能用上所学的专业”,中国海洋大学应届毕业生孙玲玲告诉记者,孙玲玲去年开始创业,自己经营一家进出口公司。青岛市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创业正慢慢为大学生所接受。
  根据青岛市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市共有14475名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8901人创业培训合格,3020人开始创业。
  “现在工作不好找,创业就不同了,自己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孙玲玲说,自己之前并没有创业的打算,有了这个念头,还是源于政策的吸引,“现在对大学生创业有优惠政策,比如我在孵化中心的办公地点,就可以免费使用,这为我解决了很大一部分资金,要是在办公楼租场所,一年最少四万块钱。”除此之外,创业补贴、孵化中心为创业者免费开设的创业培训讲座,都让孙玲玲非常认可。
  “我们鼓励大学生创业,这不但可以让大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方式,锻炼其才能,更重要的是创业是带动就业的重要方式,通过创业,不但可以实现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还可以带动未就业者实现就业。”青岛市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的工作人员说。
  不回避
  现实残酷
  随着近些年高校扩招,大学生群体正面临着从 “精英”到“大众”的身份转型,“早就有心理准备,一直都知道,现在大学生并不是多吸引用人单位了,不好找工作在意料之中,就想先踏上社会,要找个工作先锻炼自己”,张佳豪说,大多数同学都和自己对现状有着同样的认识。
  “这是个好现象,说明大学生们越来越有自己的判断和自我认知”,张景顺表示,在他看来,这些年,大学生们逐渐抛弃了自身“精英”的光环,找工作更“接地气”了。“最大的表现就是学生们往中小企业甚至私企工作的多了,不再追求所谓的大企业、知名企业,而是考虑自身的能力与企业的匹配度,以及自己能在其中得到多少锻炼。”
  一方面是大学生认识的逐年变化,另一方面则是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持续要求,张佳豪说,就业方面对所在大学并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是希望学校能多提供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比如多设点招聘会,让我们试着面试一下”。
  大学提供以知识为主的学历教育,与就业所面临的即时的经验和技能需求,一直是两难问题。这些年,岛城的高校采取了社会实践纳入学分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活动、考证书等途径提升社会实践能力,但如何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工作经验和技能,仍在探索。张景顺告诉记者,为了让学生在就业时处于找工作的 “先机”,学校每年寒暑假都设为期一到两周的实习,既不影响正常教学,同时让学生得到相对系统的实践。并且,学校将就业宣传教育提前至大三下学期,鼓励同学们参加就业指导课程、引导他们去招聘会体验找工作的环境,由此树立其就业意识。截至2013年年底,我们6802名应届毕业生已有3775人找到了工作,就业率达5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