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在山东威海,有一座精美的小城叫乳山,整个小城环海而坐,一尘不染,远处的大乳山温存地拥着整个小城,乳山被称为“母爱圣地”。
黄海的涛声日夜响彻,陪伴这个优美的、国家四A级旅游圣地潮起潮落。
我和女伴小周在一个阳光朗照的日子,来到了海边小城——乳山。乳山最宽的大道为南北走向,沿着街道尽头就是一望无边的黄海。
我们下榻在街道西边的一家旅馆。尽管清爽的海风吹来,但是由于空气洁净,阳光穿透,竟感觉不到一丝的燥热,或者凉意。
经营旅馆的是一位40岁左右的妇女,山东大嫂的热情是妇孺皆知的。
闲聊中她告诉我,就在不远处,大约100米的宾馆,住着一位名人,昼伏夜出,来这里写作养生,我俩不禁好奇起来,猜测他会是谁。
收拾停当,我俩就在这个人少车少的安静小城逛悠起来。不觉来到那家宾馆。小周提议:咱俩拜访一下那位名人?
我当然更乐于干这事。我们像客人一样走上楼,隔着玻璃一瞧。我不禁叫出声:余秋雨。
只看见他带着银色的眼镜,一双睿智的眼睛盯着桌上的书稿。我太激动了。
记得2009年,我迷恋余秋雨的作品,曾经在一个冬天读完《山居笔记》、《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甚至是《借我一生》,特别是《借我一生》写了余秋雨一生的坎坷经历,有爱有恨,有情有义。
最近我的办公桌上多了一本余秋雨的新作《何谓文化》,由于工作繁忙,我居然没有时间读完。
为了不打扰这个著名学者的思路,我们留了字条:作为粉丝,希望在这个小城拜见一下老师。
下午散步的时候,一个穿着白衬衫的中年人走了进来。余秋雨老师利用休息的时间看我们了。他坐在一只竹子藤椅上,聊起了在伊拉克,探索世界文化的经历。那时伊拉克正是硝烟四起,不安定的因素根本不利于一个学者考察。余秋雨就是在枪林弹雨中完成了巨著《文化苦旅》。
看着面前有争议,耀眼的名人,我对小周说:给我和余秋雨老师拍张照。
老师大笑,很快跟我们站在大海边留下一个永恒的身影。
窗外的雨“滴滴答答”,我睁开眼睛,原来做了一个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