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4-2-25 16:36:28
|
查看全部
童年的风筝
风筝,春天的使者,孩子的最爱。周末下午,女儿突然嚷着要去放风筝,我一听就慌了,扎风筝可得提前准备,要先削好竹篾,还要备好桑皮纸等等材料。到哪去找这些材料啊?
女儿说,街上有现成的风筝,去挑几只就行了。乘车来到公园南门,卖风筝的地摊一个挨着一个,蝴蝶、燕子、蜻蜓,应有尽有,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放风筝的线团也有十来个品种。仔细一看,这些风筝都是机器生产出来的,龙骨都是状如毛衣针那样的竹签,风筝的脸则是花花绿绿的塑料纸。
望着在精挑细选风筝的女儿,我心里发憷,这样的东西能飞上蓝天吗?这还是风筝吗?和我童年的风筝完全不一样!
我童年的风筝那可是地地道道的“纯手工制品”。先说风筝龙骨吧,要选隔年的毛竹,当年的韧性差,容易断裂,放置太久的也不行,风吹日晒,成了“朽木”。到哪去找刚好的毛竹呢,小镇南街竹木交易行是首选,那里的张老板还是扎风筝的高手呢,他的风筝飞得高,样子也俊俏,是我们这帮孩子的偶像。据说他进山购买竹木时精挑细选一点龙骨料,顺着竹节截为半米来长,放在阁楼里,放上一年,就成了上等的龙骨材料。那个时代孩子的零花钱有限,谁要是有个三五毛钱的话,在小伙伴们眼里就是大款。靠个人的力量是绝对买不起一节料子的,于是大孩子牵头,集资,所有的小伙伴倾囊而出,凑个块把钱,买回2、3节料子。从下料到成龙骨竹篾要7道工序,要大半天的时间。因为削料要用刀子,我们年龄小一点的就给他们打下手,递个工具,传传料什么的,忙得一身劲。削成薄薄的扁平竹篾,再放到水桶里浸泡个半小时左右,捞起来就开始扎风筝了。这当然是大孩子们的专利,我们小屁孩则被安排去找糊风筝的纸和线团。
糊风筝脸要用柔韧抗拉的桑皮纸,买龙骨料就已经破产了,哪里还有钱去买纸哦。大孩子支招让我们去银行讨要,那个年代银行捆钞票都用桑皮纸。我们几个小伙伴到银行先不提要纸的事,进门就喊叔叔、阿姨,然后扫地,大扫把、小扫把一起飞舞,飞尘弥漫。叔叔、阿姨们捂嘴偷笑,他们都知道我们这几个小家伙献殷勤的目的,故意不买招,逗我们说,等遇到你们老师一定要说说你们学雷锋做好事的事迹。扫好地,几张桑皮纸、几个小线团已经放到门口的台子上了,行长桂阿姨会说,那几张废纸和乱线团,你们给扔到垃圾箱里吧!忙活半天就等这句话,我们赶忙答应,拿起东西就跑。
扎好、糊好风筝,大家就不可待往田野里跑,准备试飞。风筝尾巴的长短、轻重很关键,只有不断调试,轻了加,重了减,这是技术活,大孩子调试,我们跟在后面传递信号。风筝飞上天后,能让我们拉在手里玩一会就美上天了,那快活劲至今还回味无穷。(夏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