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56|回复: 0

“打车软件”该不该管

发表于 2014-2-26 16:46:4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对1

“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之间的“烧钱”比拼近来广受关注。据报道,受打车软件的刺激,马路上的空出租车或是奔赴“抢单”后约定的接客地点,或是停在路边等着“抢单”,对于身边招手拦车的打车人则熟视无睹。

不能任其妨碍公共利益

出租车行业带有某种程度的公共属性,在为居民提供服务时,保证公平性就成了应当遵循的原则,在如何看待打车软件带来的利弊时,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随着打车软件“烧钱”比拼的升级,确实有不少乘客和的哥从中受益,但这种火爆的场面也给出租车服务的公平性带来一定的冲击。用科技手段带来便利、提高效率是件好事,但这是否会影响到市民接受出租车服务时的公平性?使用打车软件的乘客备受出租车司机青睐,而在城市街头招手打车则变得越来越难;即便同是使用打车软件,目的地若是较为偏远或者路线交通拥堵,也容易遭到无视。打车软件确实促进了信息的畅通,也提高了出租车的使用效率,却在无形中把乘客分成三六九等,很可能剥夺了一部分乘客的“打车权”。

市面上流行的打车软件都设有“加小费”的功能,如果不考虑电商提供的补贴,乘客支付的费用往往超过了计价器显示的数字,这在各地发布的出租车管理文件中都是不允许的。免费的午餐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当软件商的“烧钱”风潮退去,而相关的管理仍旧“缺席”,能否打到车有可能就取决于“小费”的多少,如此,打车不仅更难,还会更贵。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既充分发挥移动终端的优势,又让居民公平地享受出租车服务,值得相关职能部门深思。 娄士强

政府莫做“闲不住的手”

对于市场竞争,特别是伴随着创新的竞争,政府最好的选择就是不轻举妄动。政府矫正市场失灵的干预,应着眼于市场法治环境的建设,着眼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对于竞争的规范,市场本身能够做到,因为市场经济同时就应该是法治经济。

很多时候政府部门出手干预,只是权力意志的体现。这种权力对市场行政干预的随意性,正是我们此轮改革的目标。让市场的归市场,让政府的归政府,有形之手别变成闲不住的手。打车软件占着一个新技术的便利,当技术走在监管前面时,监管很容易跟不上趟,陷入刻舟求剑的尴尬境地。打车软件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行业能够站稳脚跟,就是因为其是符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期待的。在“打车难”的背景下来看待这一问题,无疑是给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典型的技术改变生活的范例。对于新生事物和新技术,特别是创新之于中国经济是如此稀缺,政府部门应该持一种宽容心态,等到福利和风险大抵展现出来,再制定事后监管的法律政策,纠正其不善。就像金融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观察和容忍,以及工信部对于打车软件的观察和容忍,不把刚刚打开的市场空间关上,就是最大的制度红利。这样一个管不着、也管不过来、还费力不讨好的小事情,政府操这心干嘛?倒不如解放自己,同时也解放了市场。 韩 哲
来源:凤凰财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