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坚持做好一件事
—记西安东车辆段探伤检查员陈永萍
■ 胡小文
陈永萍正在检查探伤磁悬液浓度
很多事情,看起来都是小事,但很多人却往往做不到。其中原因就在于:我们都把这些简单的小事看得很容易,漫不经心当然也就无从改变。
其实,“简单”不等于“容易”,只有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结果。在西安铁路局西安东车辆段有一名女工,自参加工作便与轮对探伤结了缘,19年过去了,从探伤工、探伤工长,到探伤检查员,轮对探伤始终是她职业的坚守,看似漫长、枯燥、无趣的工作,她却将其视作责任、兴趣、追求,每一步都走的很坚实。
她,就是西安铁路局西安东车辆段探伤质量检查员、共产党员陈永萍。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陈永萍共检测铁路货车轮对2万余条,防止各类典型故障425起,未发生过一起漏探事故,被职工们亲切地誉为列车安全的“守护神”。
凡人皆能做到,成功并非遥不可及。长期的坚持与付出,陈永萍也从一名青涩的女工逐步成长为众口皆碑的技术能手和拥有多种荣誉的先进模范,2013年12月陈永萍又荣获陕西省第三届十大杰出工人,显然,荣誉远不至于技术上的那一部分,更多的还在于她对轮对探伤岗位的那份执着与坚守。
学业务,那是自己的事
“探伤工是列车的体检师,而且是相当于做CT、超声波的那种。”陈永萍以这样的方式描述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工作。
自从走进探伤班,陈永萍即便还在倒轮和除锈岗位时就为干探伤做着理论上、操作上的准备。潜心学习理论,熟读相关规程,不错过任何一次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单位所有培训都积极参与,并且不厌其烦地参加各种考试、考核、比赛、比武,不论是安全、质量还是理论、操作。
学得多了,考得多了,许多题陈永萍都能背下来。为了做好这些工余的繁琐事,陈永萍口袋里那些小本本、纸片片已经被工友们司空见惯了。
老师傅工作凭经验,年轻人学理论要靠背,操作上要靠练。陈永萍当时想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今天教年轻人依然要求他们这样做。那时候,陈永萍在坚持背理论的同时,为了达到操作中的波形稳定,不分昼夜地练习探测手法,甚至让人帮忙把工件抬到宿舍练操作,多次因为在车间鼓捣得过晚,被保安赶来盘查。
实践证明,陈永萍这种崇师尚学、挑战自我的学习精神,强记苦练、自动自发的学习方法,是极其有效的。仅仅经过不到两年时间,陈永萍在专业技能比赛中就取得了好名次,1996年12月获得西安铁路分局“技术能手”称号。
鼓励是一种肯定,成功赋予人信心和动力。陈永萍从此把参加各级各种技能比赛、比武作为衡量自己工作技能的一种手段,很快就对探伤工艺和操作标准达到了“一口清”,逐渐成为西铁系统同业人员追赶、超越的技术标杆,直至2004年在总公司组织的全路探伤技术比武中获得超声波探伤三等奖,取得铁道部无损检测(超声波、磁粉)探伤Ⅲ级证书——这可是一次各有100人参加的同业顶级比赛,Ⅲ级证书,那可是无损探伤操作最高级别的资格证书。
41岁的贾岩是探伤班的工长,她与陈永萍同一年到西安东车辆段工作,工长也是从陈永萍手里接任的。她说,刚参加工作那阵子,大家下班都在宿舍里看电视,只有陈永萍抱着书在读,又是背又是操作,研究她的超声波,我说有没有这个必要吧?陈永萍却说:“学业务,那是自己的事,业务学好了工作干起来也就应手了。”
机会永远青睐有准备的人,陈永萍接下来所取得的所有成绩都不是偶然的,对探伤工作她是真热爱、真痴情,一根筋。
教青工,技艺在传承中才更具价值
25岁的探伤工马云龙,在宝鸡运校时听过陈永萍的演讲报告,恰巧分配到了探伤班,掩饰不住自己的兴奋和自豪,暗下决心一定要投师在陈永萍门下,把她的一身技艺学到手。不料刚开始倒轮时就站到了非安全区域,陈永萍把班组长叫到一起,对他进行了严厉批评,他首先感受到的是陈永萍的要求之严。他家远在宝鸡,吃住都在单位,陈永萍在生活上对他关怀备至,进而让他不时感受到团队之亲。他遇到问题爱请教,陈永萍毫无保留地给他教,还鼓励他做事要认真,学习要静心,将来也参赛当能手,拿大奖,他从中感受到工作的价值和希望。
32岁的探伤工王震,工作前就对陈永萍印象深刻,到了探伤班暗下决心要超越陈永萍这个标杆。不曾想作台帐这一关就让他吃了不少苦头,要用仿宋体,要不错、不漏、不涂、不改,达不到标准陈永萍就给他撕了,让他重签,反反复复10多次。他说,陈永萍虽然对我要求严,我也最受益,2012年在段里和局里的比武中我都得了第二名,还获得了局新长征突击手。他还说,陈永萍要求我们养成工前调试设备的好习惯,在确保仪器没有任何故障的情况下才能开始工作。参加局比武前我就按我们班的规矩来,结果发现那台仪器真的有问题。我及时向裁判提出,把仪器更换、校验后再比赛,虽然多占用了一点时间,但我们这种细致的工作作风受到了裁判们的肯定。陈永萍教我们遇到问题大胆提,处理问题要大胆,在一线就要把一线的事干好,对我都非常受益,关键时刻也用得上。我对她非常崇拜。
“师傅把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我也愿意将这些年积累下来的技艺传授给新工,技艺在传承中才更具价值!”这是陈永萍对待传授业务的一种认识。
陈永萍热心带徒传技,而且不限于一人一事。她将“手勤、心细、眼尖、胆大”的工作作风,将自己通过勤学苦练总结出来的“三勤、三到、一坚持”超声波探测方法,深入浅出地传给同事和青工。操作中有不当的地方,她总是及时指出,讲明原因,现场示范。
工作中遇到典型故障,她都要组织职工观摩学习,让当事职工向大家传授防故经验。在她的言传身教下,探伤班的技术业务素质稳步提升,先后涌现出了朱素华、王海燕等大批技术能手。
对岗位,我始终保持一种敬畏
由西安开往新丰镇的通勤车每天7点20分准时从西安火车站发车,为了不误火车,陈永萍养成每天6点起床的习惯,春夏秋冬,风雨无阻。
陈永萍对待工作就像赶通勤车一样,会按照设定的目标严格执行。自从事探伤质量检查员岗位后,陈永萍每天开工前他都会参与一台设备开工前校验工作,这样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就能全面掌握负责范围内所有探伤设备的性能状况。
在跟随陈永萍一同了解探伤工作线的过程中,陈永萍在一台探伤设备前停了下来,伏下身子查问起来,并拿起一支弯六角工具,开始调整那几个螺丝,同时向工人们交待着什么。那种默契和融合提示这就是陈永萍的常态,这就是陈永萍做出平凡而又非凡成绩的岗位。
就在几天前,陈永萍听一名探伤工说,有一台探伤设备在作业中,显示屏偶尔会出现一个提示框,但停机后就又恢复良好,陈永萍获知这一信息后,立即叫来维修人员,对设备进行停机检查,大家开始觉得设备还能正常工作,等完工后在维修也不迟,但陈永萍坚决制止。
“探伤设备性能如同我们人的眼睛,眼睛如果出现问题,隐患如何能够查得出?检修质量又如何保证?”
陈永萍对待工艺管理很严格,铁面无私。跟她什么事都可以通融,就是工艺上的问题不可以,和轮对探伤打了19年交道,可一到岗位上,陈永萍对整个工作线似乎依然保持着某种新鲜和警惕。
被问及其中的支撑是什么?陈永萍笑了笑说道:“别人都说干探伤经验很重要,的确不假,但干了这么多年,我觉得经验固然很重要,但保持对岗位的敬畏感更重要,你想想,我们现在每天出70辆车,探伤280条轮对,可有时工作一整天连一条裂纹都没有,而还要花很大精力去监控,常年如此,仅靠经验能做到吗?对岗位,我始终保持一种敬畏,对岗位敬畏,就是对自身负责,也就是对企业负责。”
说话间,陈永萍神情坚定,甚至有些激动。在陈永萍看来:探伤工按下的每一枚印章都是责任章,流程和工艺上的任何疏漏都可能成为其违规依据,只有始终保持一种对岗位的敬畏,才有可能在常年单调而又重复的作业中保持一种警醒,才能守得住安全,获得一份安心。
用心学,自己就不平凡。用心做,日子就不平凡。陈永萍用自己的行动,抒写着新时期铁路女工的励志故事,成为众多青工竞相学习的楷模,面对成绩陈永萍总是淡淡一笑,成绩只代表过去,工作还将继续,只要用心做好一件事,终将守得云开见月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