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图为:刘师傅在长沙街头寻子
我省现有340万残疾人,其中90多万是聋哑人。昨日,本报披露仙桃聋哑青少年失踪背后的真相,引发关注。
在这次解救行动中记者了解到,不少聋哑人因为遭受歧视,久而久之会产生排外情绪,而一旦有人给予他们小恩小惠,聋哑人就极易上当受骗,加入盗窃“丐帮”。
少数聋哑人甘心被骗
25日,元元被成功解救时,最开始他并不愿意跟着父亲回家,而是希望父亲能够让他再到外面去闯一闯。
父亲刘师傅写字反问元元,你能到外面做什么?元元半天没回答。“他可能还是想干老本行。”一旁的民警说。此前,当地警方解救过两名聋哑青年,获救后,两名聋哑青年竟毫无喜悦,就连姓甚名谁、家庭住址都不愿说,而对在扒窃团伙的所作所为,他们只字不提,问什么都是摇头不知。尤其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几天后,获救的两名青年又悄悄地离家出走了,经再次调查,发现他们都“心甘情愿”的回到了先前加入的扒窃团伙。
为何聋哑人会甘愿入伙?解救民警调查中发现,聋哑人的活动范围有限,对他人缺乏信任,倒是聋哑人之间信任度较高。一些犯罪团伙就利用了聋哑人的这一心理特点,以“找工作赚大钱”为幌子,将他们变成了自己的敛财工具。
而像元元一样的聋哑人加入到这种团伙后,因为有了收入,还可以和一个圈子里的朋友自由交流,往往把团伙头目的小恩小惠误认为是关怀,时间久了,连家竟也不愿意回了。
聋哑人就业比较困难
这次解救行动中,仙桃警方发现受骗的聋哑青年,多为在当地的特殊学校学习,彼此之间互为同学。
仙桃特殊教育学校的王老师说,聋哑人在一起,相同的生理障碍使他们容易相互认同。生理的缺陷及就业的困境,聋哑人易聚集在一起,只要别有用心的人刻意“引导”,他们很容易接受对方的行为方式。这类聋哑人犯罪团伙的出现,说明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就是学生们毕业后的去向。
记者了解到,在国务院颁布的《残疾人就业条例》中要求,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经济组织,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在我省现有340万残疾人,其中约有90万是聋哑人,如今各级政府对集中使用残疾人的用人单位依法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但仍无法完全改变这个特殊群体就业的现状。
省残联有关人员称,聋哑人由于生理原因,有的性格孤僻、倔强,有的9年级毕业后只相当于正常小学生2年级的水平,这使得他们在毕业后的就业中,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障碍。
以仙桃特殊教育学校为例,该校开办21年来,先后有300多名聋哑学生毕业,或继续深造,或走向社会,可最终其就业率尚不足50%。
要给聋哑人更多关爱
聋哑人扒窃团伙不仅危害民众的财产安全,对于聋哑人自己和家庭也是一种伤害。昨日,仙桃市公安局刑警大队有关负责人称,要解决这个问题,光靠警方打击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挽救。
该市残联主席荣延彬认为,在惩处犯罪、进行救助的同时,要从教育、就业源头上解决问题,为聋哑人融入社会创造条件。
省聋协有关人士则指出,聋哑人无疑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生存的艰难困苦,不仅要超出常人数倍,甚至还要承受一些歧视和漠视。省聋协呼吁,从家庭开始,给予聋哑人更多关爱。更重要的,全社会都应该关爱和尊重他们的权利。
【声音
】
严打诱骗聋哑人犯罪
诱骗或威逼聋哑人实施犯罪的案件为何屡打不绝?
昨日,武汉市一家特殊学校的老师介绍,聋哑人因生理的缺陷,他们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几乎是空白,而老师们用手势诠释法律的定义时,往往一时无法表述清楚,只能先用简单的对错来告诉他们。因法律知识淡薄,聋哑人极易被蒙骗。
湖北楚韵律师事务所彭德江律师认为,国家相关法律和司法机关,对聋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处理,都本着从轻和宽大的精神。一些不法分子便利用体现对聋哑残疾人关爱的法律条款,钻法律的空子,以此逃避打击。
彭德江律师建议,对此类拐骗、教唆、胁迫聋哑人违法犯罪的首要犯罪分子,公、检、法机关应密切配合,依法从快从严惩处,以震慑犯罪。而对涉嫌违法犯罪的聋哑青少年,要立足于保护、挽救原则,依法慎用处罚和强制措施,切实给予关心和爱护。
来源荆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