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猫鼻梁山下话松藻
文 安 清
松藻煤矿地处川默边境的猫鼻梁山下,四周高山耸立,中间不过百米宽的松坎河经矿区婉延奔流而下,这儿是名副其实的夹皮沟。猫鼻梁山正对面,河的南边,就是原有的松藻煤矿二井,即现今的同华煤矿;上行一公里,河的北边,就是原有的松藻煤矿一井,即现今的松藻煤矿。
松藻煤矿历经分合变迁。1958年前,猫鼻梁山下只有同华煤矿。1957年龙仓子破土开井,1958年8月1日成立松藻煤矿。1961年成立初期的松藻矿务局,管辖这个地区的松藻煤矿、同华煤矿及同兴煤矿。1963年,初期松藻矿务局撤销,松藻煤矿扩大管辖范围,除直管一井外,还管同华煤矿,并更名为松藻矿二井,同兴煤矿为三风井。1992年,由于体制改变,两井又分开而治,一井复名松藻煤矿,二井复名同华煤矿。
从前,松藻煤矿地区一穷二白,交通不便,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白天,满目荒夷,地辟人稀。晚间,四周山上,常闻山羊、狐狸啼叫,令人毛发耸然。那时,没有铁路公路。从赶水至矿,要经过路滩拾水而过;涨水时则从九盘子翻山越岭而下,颇为艰辛。二井早期的煤,则用小船运至赶水。
1958年前的同华煤矿,说来是矿,其实是小煤窑。矿工早期下井,赤身裸体,头上缠一块窑帕,照明用油灯,次后用电筒捆于头上,再后才用电瓶矿灯。井下支护没有半点金属全是木支护及笆片。运煤用竹篓,人肩拖拉;后用木轨小车推运;再后才是人推矿车。矿工无澡堂洗澡,用木桶冲洗。没有宿舍,只有群居在一间小茅草房内,四周用竹棍为床,中间一堆煤炭大火,靠此取暖而眠。这时的同华矿,地面没有一块像样的平地,前面是小河沟,右边慌坟累累,左边悬岩峭立。1956年公私合营后,经过数载努力,河沟架隧道,上面倒煤矸石,才形成现在矿部这块平地。
1958年前没有松藻煤矿。龙仓子,筂竹口,跳鱼洞是这个地区三个地名。龙仓子就是现在松藻煤矿部所在地,当时只有几间农房。筂竹口就在同华煤矿兵站上端河滩,那时,波涛汹涌,船下滩时,左右摇摆,水漫过头,十分惊险。跳鱼洞则是名闻千古,每到涨水季节,有一种名为“油鱼子”的棒棒鱼,成群集对,从阴河出来,上跳一米多高至洞内又上游而去,十分壮观。而这种鱼自带有油,肉质细嫩,十分可口,还是古代贡品。从龙仓子至筂竹口(一井到二井),当时没有渡船与桥梁,只靠涉水而过。冬天水浅,踩水过河,冰冷刺骨。夏天涨水,漂游过河,惊险万分。建松藻煤矿才逐渐修起木桥。
当时,还有两件见义勇为的惊人险事。一件是松藻煤矿建矿初期,一天,有一位中年妇女不慎坠入松藻河深塘内,有一青年木工跳入水中,游至100米外处抢救妇女,妇女慌急抱着救星,救星无法脱手,遂双双沉水而亡。另一件是松藻矿务局初期,一天,河水暴涨,汹卷而来,眼见松藻煤矿料场电机将被河水冲走,这时,青年干部刘宏亮奋不顾身,入水抢救电机,不幸被洪水卷走身亡。
松藻煤矿建矿初期,由于生产发展需要,从1958年至1962年,有南桐煤矿,全济煤矿及煤铁二公司数千名职工家属大量迁进,一时间,这夹皮沟内,人流涌动,车水马龙,吃住行均感艰难。搭牛毛毡房,作简易房,租农房,住岩洞,四处可见。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松藻煤矿职工发扬南泥湾精神,辛勤奋搏,艰苦创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煤,奉献了光和热。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批的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对煤炭事业做出了贡献。
而今,松藻煤矿经过50年艰辛,50年拼搏,50年奋进,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改革开放政策英明,职工奋力打造新形象和谐矿区,现在松藻煤矿面貌发生了数与质的、新的、根本的变化。管理上,以人为本,科技为先,电脑普及,软件先进。生产上,设备优良,大量使用机械化,优化安全手段,煤炭产量一年高过一年,去年突破一百万吨大关,今年还将超过去年。生活上,高楼林立,交通畅达,绿化矿区,职工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松藻煤矿的过去,职工们艰苦奋斗,为今天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松藻煤矿的今天,员工们英姿焕发,谱写了一篇篇新的诗章。
松藻煤矿的明天,员工们斗志高昂,将变得更加灿烂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