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登高的温石

拒绝雾霾,一起“森”呼吸——踩楼“植树”活动开始啦

 楼主| 发表于 2014-3-13 09:57:01 | 查看全部
引用第304楼zeng于2014-03-13 09:53发表的  :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乱砍滥伐、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会破坏森林和草场,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使沙尘暴频繁出现。不合理的开发、占用土地,使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植树造林不仅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环境效益,而且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老师说得很有道理,乱砍乱伐现象不制止,我们植树再多又怎能收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3 09:57:09 | 查看全部
植树不仅能产生环境效益,还能产生经济效益。像是白杨树都易活易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3 09:57:10 | 查看全部
#善行河北·微播报#【小壁林区迎来3000植树者[微风]】植树节共计3000余人来到石家庄小壁林区义务植树,从6岁的幼儿园小朋友到60余岁的退休老干部,都干得热火朝天。今年春季,石家庄市内5区共计划义务植树20万株,小壁林区作为主要活动地点,4月中旬前均可接受市民报名义务植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3 09:57:32 | 查看全部
在孙中山先生的倡议下,我国曾于1915年7月30日首次规定,每年清明为植树节。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决定将孙中山的逝世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以纪念他提倡植树造林的功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3 09:57:51 | 查看全部
【合肥再造500多个“逍遥津公园”】今年合肥计划植树造林24.5万亩,面积相当于再造500多个逍遥津公园。据悉,昨天召开了2014年合肥市林业园林工作会,合肥今年有望摘下“国家森林城市”这块“金字招牌”。合肥绿化越来越好,越来越适合居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3 09:58:41 | 查看全部
引用第305楼zeng于2014-03-13 09:56发表的  :
树叶上长着许多细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烟尘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还有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质,还可以大量减少和降低空气中的尘埃,一公顷草坪每年可吸收烟尘30吨以上。因此,人们把绿色植物称为“天然除尘器”。
是呀,植树造林的作用可以天然除尘,环保又健康!可以为人类提供天然氧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3 09:59:04 | 查看全部
温州医科大学:#医大有新闻#


草长莺飞,大地回春,3月12日植树节这一天,校领导李校堃、陈培根,以及近百位师生来到茶山校区求是楼前的河岸边,挥锹铲土,栽种樱花树苗。校园“彩化工程”正式拉开帷幕。据悉,此次植树节活动,学校购买了200株“染井吉野”樱花树种,计划沿着求是楼前的河岸种植,营造靓丽的河岸风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3 10:01:00 | 查看全部
树叶在阳光下能吸收二氧化碳,并制造人体所需的氧气。据测定,一公顷阔叶林每天约吸收一吨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700公斤。因此,人们把绿色植物称为“氧气制造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3 10:01:00 | 查看全部
中国植树史:
远古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文明古国,植树造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有春天植树的风俗。古代地理名著《山海经》里有“夸父追日”的传说,说夸父临死前扔掉手中柱杖,化为森林,造福于人类,反映我们祖先植树造林的美好愿望。《礼记》说:“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意思说春天植树造林,是最大的道德行为。在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的虞舜时代,就设立了执掌山林的官员“虞官”。夏禹时出现了保护林木的行政法规,《周书·大聚篇》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殷商时期,甲骨文上已记载人们在房前屋后栽花植树的情景;公元前1000多年的西周,国家就成立了“林衡”、“山虞”管理机构,负责掌管种植、护林等事务,为动员群众植树,甚至作出“不种者,无椁”(不种树的人死后不给棺材)的规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3 10:01:54 | 查看全部
中国植树史:

封建社会
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大力提倡在城镇街巷和大道两旁种绿化树,这是我国古代城市绿化的先声,贾山《至言》载:“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树于青松”,便是证明。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取消山泽之禁,给百姓分田植树,而且对种树作了具体规定:“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株,枣五株,榆三株,限三年种毕”,可见当时已经给农民规定植树指标。据《开河记》载,隋炀帝虽然是个穷奢极欲的皇帝,但他亲自种柳,赐柳为杨,下令在开挖大运河的同时,要在河旁植柳,并给予奖励:“柳一株,赏一缣”,后来出现了千里运河岸绿柳成荫的景观。  植下一棵树,收获万点绿 朱宣咸作
唐代曾下令所有的驿站之间全种上行道树,城乡植树之风也是年盛一年。孟浩然诗云:“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1]”。到了宋代,宋太祖为鼓励植树,下令凡是垦荒植桑枣者,不缴田租,对于规劝百姓植树成绩卓著的官吏,晋升一级,因而植树的范围更广泛,当时从福建古田直至海南,除种上苍翠松桧之外,还杂种荔枝,远远望去恰似一片连绵不绝的茂林。《元史·食货志》载,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诏书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衣食以农桑为本”。并颁布了《农桑之制》,规定每丁每岁种桑枣20株,如土性不宜,可改种榆、柳,均以种活长成为数;他还要求各级官吏督促实施,如失职或申报不实,须按法律论罪。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著名的游记中称赞元代的植树。明清时代,植树造林规模更大,明太祖布衣出身称帝后,以农桑为国之本业,令天下广植桑、枣、柿、栗、桃,仅京都金陵的钟山,就种了50余万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