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据说:金庸的一个朋友介绍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女孩的作品给他看,他是这样回答的:“不看。”理由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女孩,没生过孩子,没为人父母,很多人生的酸甜苦辣都没品尝过,能写出什么真情实感的东西呢!”
拿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女孩的作品给金庸看,当然很难看进去,也不会引起什么共鸣,推荐给同龄的孩子看看就不同了,一样的花季,相似的情感储备,看着书,就是一次青春的对话,无论如何成人化地去修饰,那自然流淌出的感觉不会变。就像听同一首歌曲,不同的人总会听出不同的感觉,并会不觉中将歌曲与自己听歌后的感受组合在一起,歌曲在听的过程中已经经历了再创作的过程,这就是感觉,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将自己的感觉注入身边的每一人、每一事、每一物,我们主观地定义这个人是好的,那朵花不够美丽,这件事做的不够漂亮,而这都是来自感觉,而感觉来自个人的经验、印象和由此形成的善恶好坏标准,感觉是千变万化的,而我们对人和事如何定性却是必然的,不得不承认,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跟着感觉走。
有时候跟着感觉走不是一件坏事情,它会让你在感觉强烈的时候产生出一种美感,它会引领你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它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印证感觉后带给你快感。当然,有很多的感觉是要不得的,比如因为取得一点成绩就飘飘然,比如经受一点打击就黯然神伤,比如发现感觉是错觉后的遗憾……
有时候违拗下感觉未尝不可。听到一首歌曲,感觉很好,于是追加了自己的感觉不说,还要探究歌的出处,作词是谁,是谁谱曲的,哪个歌星演唱的版本比较好,这是多么浪费感觉的事啊,感觉歌曲好,多听几遍就是了,你的感觉明明已加入了创作,何必还要问出处呢!
“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跟着感觉走,未必真的能抓住梦的手,这是答案,而我们是无需去探求答案的,跟着感觉走,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