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49|回复: 0

[已见刊稿件] 【企业视窗】老维修工的境界:有技术还要敢创新

发表于 2013-7-12 17:17:2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54岁的胡道明、48岁的陈长洪、53岁的袁洪康,都是在松藻煤矿干了几十年的老维修工,他们用一生的工作实践告诉年轻人:干维修工作不能只会拿扳手、螺丝刀、电烙铁,还要会改造、会发明

老维修工的境界:有技术还要敢创新

【企业视窗】
■何荣珍

        一个困扰重庆能源集团松藻煤矿机电二队多年的QBZ-80N矸翻笼频繁启动引起短路、造成整个接触器报废的毛病,竟然被54岁的维修工胡道明给攻破了!这事儿很快在员工中传递,大家除了惊叹,更多的是对胡道明的敬佩。
        7月10日,笔者来到机电二队,见到了胡道明师傅。听人说,胡师傅不善于表达,只知道埋头苦干。1974年参加工作后,就爱琢磨着搞些小发明,大大小小的发明搞成了十几项:行车不行人水平报警器、六号绞车电阻箱改造、水位全自动报警器等都有一定名气。
        “胡师傅,你知道你把QBZ-80N这个开关改造之后在井下可以产生多少价值吗?” 笔者问。
        胡师傅笑着说:“我设计的这个东西虽然不是什么高科技,也节约不了多少钱,但却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保安全生产。”
        笔者了解到,一个真空管300多元,按一次换6个、一个月换1次至2次算,就是4320元,这还没有计算对其它方面影响带来的损失。要是在安全方面,那作用就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了。
        在该煤矿,像胡师傅这样的老维修工还有不少,精打细算、用创新思路去搞维修已成了他们的职业习惯。
        在松藻煤矿安修队,笔者见到了今年48岁、被工友戏称为“土专家”的陈长洪。陈师傅瘦瘦的个子,一头干练的短发。此时,他正和工友对井下返出来的电机进行大修,油腻腻的双手不时在开关里捣鼓。笔者知道,就是这双手,用报废车床加工成的“土家伙”彻底改变了电机大修中传统的錾、铳工艺,着实把一些曾说他异想天开的员工震住了。
        一直以来,电机大修都是采用传统的錾、铳工艺,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对电机铁芯的损害严重,电机返修率一直居高不下。一遇到电机大修,就需要3名员工轮流錾、铳干3天。经陈长洪进行改造后,现在仅需要两名员工半天时间就能完成,曾经的苦活成了大家都乐意干的轻松活。
        告别陈师傅,笔者又来到松藻煤矿掘进三队,见到了53岁的老维修工袁洪康,袁师傅爱搞发明创造,一搞就是10年。笔者说明来意后,袁师傅沉默了一阵后告诉笔者:干维修就是要不断发明创造,想方设法把问题解决,不要怕被人误会。他发明的金属抱箍连锁装置不仅得到了认可,还在全矿得到了推广运用。后来,他又连续不断地发明了前探梁卡子保护链、综掘机便携式材料架等一个个实际型的创新成果,解决了许多维修难题。
        袁洪康说,自己只有小学文化,根本没法用专业的术语去叙述自己的发明,所以,也就没法发布成果、没法争取获奖。但他对是否得奖不在意,他在意的是,自己发明出来的东西能否真正发挥出效果,能真正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他就知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