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263|回复: 8

你认为还会不会有下一个贾大山?

发表于 2014-3-13 07:28:3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100197239.jpg 贾大山旧照和2014年2月出版的《贾大山小说精选集》。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16年前的旧文《忆大山》在媒体热传,作家贾大山重新走进公众视野。作家出版社也推出了《贾大山小说精选集》,伴随着作协主席铁凝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序言,也让不少人揣着疑问:一闪而过的贾大山究竟是谁?
  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业余作者走上专业之路,但不久便被公众遗忘。对普通人来说,靠业余写作改变命运已成了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这其中包含了一代人“文学梦”的狂飙与幻灭,在作家贾大山身上,表现得特别鲜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3 07:29:08 | 查看全部
本文系腾讯文化“文化观察”独家稿件,作者:唐山。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01 文学是一代人改变命运的方式

当代文学迎来了“黄金期”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是当代文学的“黄金期”。

《人民文学》编辑崔道怡回忆当年在读者来稿中看到刘心武《班主任》时的感受:“仅仅用‘耳目一新’来表述还不够,可以说用得上‘催人泪下’和‘振聋发聩’了。”

大量新作家涌现出来,读者对文学也充满期待,《收获》发行量超100万,《诗刊》50多万,《译林》30万,《当代》20万,《人民文学》13万。

名作家、名教授的演讲也是应者云集,不少新书甫一上市,即便售罄,洛阳纸贵。文学名家的粉丝数以万计,影响力不下于今天的“都教授”。

社会变革,文学先行

人人都想当作家,因为时代太压抑。

当时中国社会条块分割明显,流动性极低,城市基本被“单位化”,人们被封闭在一个个大院中,生老病死皆由“单位”负责,农村亦有公社进行半军事化管理,村民离村,需队部批准。人们只能看到小环境,看不到大环境,而文学填补了这个空白。

此外,缺乏向上通道,高级干部及子弟形成了封闭的小圈子,与普通人极少发生关系,从草根到精英,缺乏循序上升的管道,靠写作成名是一条风险虽大但尚有希望的道路,特别是“文革”中后期作家浩然的巨大影响力,为人们树立了成功的榜样。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权力神话被打碎,人们开始怀疑与抱怨,社会迫切需要有一种声音来挑战僵化的旧秩序,在当时的管理背景下,文学处于边缘地带,有一丝尚存的自由发挥的余地。

被鼓励的业余创作

上世纪70年代末,文学创作主要分三种:

一是“地下写作”,多是知青,他们被梦想所欺骗和裹挟,来到乡村,看到基层社会冰冷黑暗的现实,产生绝望情绪,他们作品通过手抄、油印等方式流传,“朦胧诗”即从此来,这些作家备受打压,赵一凡、黎利等人入狱。

二是专业写作,他们是历次运动的中心,很多人铛锒入狱,剩下的被迫去写“奉命文学”,如谌容的《万年青》《光明与黑暗》、王润滋的《使命》、浩然的《艳阳天》等。

三是业余创作,这是当时唯一得到鼓励的路径,以文化馆为主体,前提是高度服从官方意志,按当时规定,个人投稿需单位盖章批准,并经“基层文化组织”推荐,方有刊登的可能。在这种层层把关、层层负责的前提下,业余创作基本是“歌德派”,比如梁晓声的《小柱子》、古华的《仰天湖传奇》、刘心武的《睁大你的眼睛》、陆文夫的《献身》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3 07:29:36 | 查看全部
02 “文化馆作家”的峥嵘年代

闯进主流的文化馆

1978年,上海工人文化宫创作的《于无声处》风靡大江南北,成为改革开放后新时期话剧的揭幕者,人们纷纷克隆,最多时共有2700多台《于无声处》在中国各地上演,观众达上千万人。

这,标志着文化馆创作步入主流。

文化馆源自于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主要职能是开展社会教育,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属于文化基层组织。“改革”开放后,文化管理体制转轨,出现了权力真空,由于“文革”时期当红作家被集体否定,“地下文学”仍被打压,文化馆有了上位的机会。

以《于无声处》为例,敏锐地意识到“四五运动”将会重新评价,在“蹚雷”同时,不忘“理想主义”的主旋律,艺术上继承了“文革”时期善恶鲜明对立的写作风格,可以说充分照顾了各方面的需要,虽然点了炮,却力保不炸,这是文化馆创作得到官场扶持的原因。

好作品使地方官员升迁,地方官员支持文化馆搞精品创作,二者相得益彰。

也曾群星荟萃

上世纪70—80年代,文化馆风光一时。贾大山就是在这个时期成名的,文坛上一度有短篇小说“二贾”之说,贾大山与贾平凹齐名。此外,刘醒龙、陈祖芬、流沙河、赵本夫、魏树海等著名作家都曾在文化馆工作过,文化馆还培养出著名摄影家解海龙、画家谢京秋等。

文化馆能吸引到人才,因为工作轻松,创作员可长期不上班,且当时要圆“作家梦”,文化馆“先据要路津”。

改革开放初期,老作家不敢写,新作者水平太低,文学刊物普遍“稿荒”,纷纷借助文化馆办培训班、讲座等,贾大山也是经过这样的培训后,真正进入文坛的。这种联系使文化馆的推荐成为从业余到专业的重要跳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3 07:30:17 | 查看全部
03 从时代潮头跌落的文化馆

没抓住权力转换的机遇

上世纪80年代不久,文坛上煊赫一时的文化馆创作渐渐被边缘化,影响力江河日下。

一方面,由于文学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各机构均花大力气培养创作员,以部队为例,涌现出权延赤、李存葆、韩静霆、刘亚洲、钱钢、乔良、海波等名家,一些创作员可享受团级待遇,乃至更高,文化馆望尘莫及。

另一方面,上世纪80年代初,恢复高考后的大学毕业生纷纷走向社会,他们中许多人经历过插队岁月,有扎实的生活积累,经专业学习后,视野开阔,创作水准大大提高,涌现出刘震云、肖复兴、梁晓声等名家,他们与善于把握政策风向、写作套路化的文化馆创作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在上世纪80年代初重建文化精英阶层的过程中,老作家、大学、研究机构通过与权力媾和,逐渐主导了话语权,而文化馆距离权力中心太远,被边缘化也就情理之中了。

没抓住媒体转型的机遇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媒体发展速度惊人,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相比之下,文化馆提供的传统成名通道就显得太窄、太缓慢了。

比如马未都,他的中篇小说因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而跻身名作家行列,后来得以转型电视剧创作,在积累了一定资产后闯入了收藏圈。

再比如莫言,长期从事与文学创作无关的工作,1985年初,莫言在《中国作家》杂志上发表了《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而这本杂志这一年才刚刚创刊。

没抓住创作转型的机遇

80年代中期,是中国文学创作转型的关键期,从此前的幼稚现实主义,转向了现代主义,对文本质量更加重视,以往粗糙的、意识形态至上的、漫画式的写作风格被摒弃。

虽然文化馆在当时与媒体也有紧密合作,但文化馆力推的作家很少被读者接受。

首先,创作自由度小,多是“命题作文”,每年几大活动必须要拿出“应景”的作品来,且创作方法必须合乎主流欣赏习惯,将“现代派”写作方式看成是没落的、颓废的、亲西方的,不被文化馆创作所接纳。

其次,在精品创作序列中,文化馆被看成是“基层”,不受专业圈的重视,很难取得社会影响;第三,文化馆中领导亲属、朋友太多,管理上有弊端,好作家受压抑。

其实,在这一时期,各地文化馆赢得国家级奖项并不少,但社会反响已无法与当初相提并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3 07:30:56 | 查看全部
本文系腾讯文化“文化观察”独家稿件,作者:唐山。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01 文学是一代人改变命运的方式

当代文学迎来了“黄金期”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是当代文学的“黄金期”。

《人民文学》编辑崔道怡回忆当年在读者来稿中看到刘心武《班主任》时的感受:“仅仅用‘耳目一新’来表述还不够,可以说用得上‘催人泪下’和‘振聋发聩’了。”

大量新作家涌现出来,读者对文学也充满期待,《收获》发行量超100万,《诗刊》50多万,《译林》30万,《当代》20万,《人民文学》13万。

名作家、名教授的演讲也是应者云集,不少新书甫一上市,即便售罄,洛阳纸贵。文学名家的粉丝数以万计,影响力不下于今天的“都教授”。


1957年,巴金和靳以创办了《收获》双月刊,图为《收获》1980年第2期。 社会变革,文学先行

人人都想当作家,因为时代太压抑。

当时中国社会条块分割明显,流动性极低,城市基本被“单位化”,人们被封闭在一个个大院中,生老病死皆由“单位”负责,农村亦有公社进行半军事化管理,村民离村,需队部批准。人们只能看到小环境,看不到大环境,而文学填补了这个空白。

此外,缺乏向上通道,高级干部及子弟形成了封闭的小圈子,与普通人极少发生关系,从草根到精英,缺乏循序上升的管道,靠写作成名是一条风险虽大但尚有希望的道路,特别是“文革”中后期作家浩然的巨大影响力,为人们树立了成功的榜样。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权力神话被打碎,人们开始怀疑与抱怨,社会迫切需要有一种声音来挑战僵化的旧秩序,在当时的管理背景下,文学处于边缘地带,有一丝尚存的自由发挥的余地。

被鼓励的业余创作

上世纪70年代末,文学创作主要分三种:

一是“地下写作”,多是知青,他们被梦想所欺骗和裹挟,来到乡村,看到基层社会冰冷黑暗的现实,产生绝望情绪,他们作品通过手抄、油印等方式流传,“朦胧诗”即从此来,这些作家备受打压,赵一凡、黎利等人入狱。

二是专业写作,他们是历次运动的中心,很多人铛锒入狱,剩下的被迫去写“奉命文学”,如谌容的《万年青》《光明与黑暗》、王润滋的《使命》、浩然的《艳阳天》等。

三是业余创作,这是当时唯一得到鼓励的路径,以文化馆为主体,前提是高度服从官方意志,按当时规定,个人投稿需单位盖章批准,并经“基层文化组织”推荐,方有刊登的可能。在这种层层把关、层层负责的前提下,业余创作基本是“歌德派”,比如梁晓声的《小柱子》、古华的《仰天湖传奇》、刘心武的《睁大你的眼睛》、陆文夫的《献身》等。
02 “文化馆作家”的峥嵘年代

闯进主流的文化馆

1978年,上海工人文化宫创作的《于无声处》风靡大江南北,成为改革开放后新时期话剧的揭幕者,人们纷纷克隆,最多时共有2700多台《于无声处》在中国各地上演,观众达上千万人。

这,标志着文化馆创作步入主流。

文化馆源自于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主要职能是开展社会教育,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属于文化基层组织。“改革”开放后,文化管理体制转轨,出现了权力真空,由于“文革”时期当红作家被集体否定,“地下文学”仍被打压,文化馆有了上位的机会。

以《于无声处》为例,敏锐地意识到“四五运动”将会重新评价,在“蹚雷”同时,不忘“理想主义”的主旋律,艺术上继承了“文革”时期善恶鲜明对立的写作风格,可以说充分照顾了各方面的需要,虽然点了炮,却力保不炸,这是文化馆创作得到官场扶持的原因。

好作品使地方官员升迁,地方官员支持文化馆搞精品创作,二者相得益彰。


上世纪80年代贾大山(左一)参加人民文学笔会。 也曾群星荟萃

上世纪70—80年代,文化馆风光一时。贾大山就是在这个时期成名的,文坛上一度有短篇小说“二贾”之说,贾大山与贾平凹齐名。此外,刘醒龙、陈祖芬、流沙河、赵本夫、魏树海等著名作家都曾在文化馆工作过,文化馆还培养出著名摄影家解海龙、画家谢京秋等。

文化馆能吸引到人才,因为工作轻松,创作员可长期不上班,且当时要圆“作家梦”,文化馆“先据要路津”。

改革开放初期,老作家不敢写,新作者水平太低,文学刊物普遍“稿荒”,纷纷借助文化馆办培训班、讲座等,贾大山也是经过这样的培训后,真正进入文坛的。这种联系使文化馆的推荐成为从业余到专业的重要跳板。

  03 从时代潮头跌落的文化馆

没抓住权力转换的机遇

上世纪80年代不久,文坛上煊赫一时的文化馆创作渐渐被边缘化,影响力江河日下。

一方面,由于文学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各机构均花大力气培养创作员,以部队为例,涌现出权延赤、李存葆、韩静霆、刘亚洲、钱钢、乔良、海波等名家,一些创作员可享受团级待遇,乃至更高,文化馆望尘莫及。

另一方面,上世纪80年代初,恢复高考后的大学毕业生纷纷走向社会,他们中许多人经历过插队岁月,有扎实的生活积累,经专业学习后,视野开阔,创作水准大大提高,涌现出刘震云、肖复兴、梁晓声等名家,他们与善于把握政策风向、写作套路化的文化馆创作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在上世纪80年代初重建文化精英阶层的过程中,老作家、大学、研究机构通过与权力媾和,逐渐主导了话语权,而文化馆距离权力中心太远,被边缘化也就情理之中了。

没抓住媒体转型的机遇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媒体发展速度惊人,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相比之下,文化馆提供的传统成名通道就显得太窄、太缓慢了。

比如马未都,他的中篇小说因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而跻身名作家行列,后来得以转型电视剧创作,在积累了一定资产后闯入了收藏圈。

再比如莫言,长期从事与文学创作无关的工作,1985年初,莫言在《中国作家》杂志上发表了《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而这本杂志这一年才刚刚创刊。

没抓住创作转型的机遇

80年代中期,是中国文学创作转型的关键期,从此前的幼稚现实主义,转向了现代主义,对文本质量更加重视,以往粗糙的、意识形态至上的、漫画式的写作风格被摒弃。

虽然文化馆在当时与媒体也有紧密合作,但文化馆力推的作家很少被读者接受。

首先,创作自由度小,多是“命题作文”,每年几大活动必须要拿出“应景”的作品来,且创作方法必须合乎主流欣赏习惯,将“现代派”写作方式看成是没落的、颓废的、亲西方的,不被文化馆创作所接纳。

其次,在精品创作序列中,文化馆被看成是“基层”,不受专业圈的重视,很难取得社会影响;第三,文化馆中领导亲属、朋友太多,管理上有弊端,好作家受压抑。

其实,在这一时期,各地文化馆赢得国家级奖项并不少,但社会反响已无法与当初相提并论。


1986年,贾大山(左)和著名作家徐光耀在木兰围场。 04 还会不会有下一个贾大山?

建国初期,我国有4000多家文化馆,如今已减少到2000多家,剩下的也有不少在苦苦支撑,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农村文化生态恶化。

贾大山这一代作家是现象级的,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产物。当他们开始创作时,中国社会分层还不明显,普通人也可以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作品,哪怕有些幼稚,哪怕技巧稚嫩,这在高度强调“专业化”的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事。

也许,文化馆还会涌现出贾大山这样的作家,但有各大学、专业机构的竞争,好作家、好作品集中喷发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况且,还有消费主义对文学的扼杀。

老一代作家在制度的抢劫下,艰难地走了出来,而新一代作家在市场的抢劫面前,仍在手足无措中。
本文系腾讯文化“文化观察”独家稿件,作者:唐山。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01 文学是一代人改变命运的方式

当代文学迎来了“黄金期”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是当代文学的“黄金期”。

《人民文学》编辑崔道怡回忆当年在读者来稿中看到刘心武《班主任》时的感受:“仅仅用‘耳目一新’来表述还不够,可以说用得上‘催人泪下’和‘振聋发聩’了。”

大量新作家涌现出来,读者对文学也充满期待,《收获》发行量超100万,《诗刊》50多万,《译林》30万,《当代》20万,《人民文学》13万。

名作家、名教授的演讲也是应者云集,不少新书甫一上市,即便售罄,洛阳纸贵。文学名家的粉丝数以万计,影响力不下于今天的“都教授”。


1957年,巴金和靳以创办了《收获》双月刊,图为《收获》1980年第2期。 社会变革,文学先行

人人都想当作家,因为时代太压抑。

当时中国社会条块分割明显,流动性极低,城市基本被“单位化”,人们被封闭在一个个大院中,生老病死皆由“单位”负责,农村亦有公社进行半军事化管理,村民离村,需队部批准。人们只能看到小环境,看不到大环境,而文学填补了这个空白。

此外,缺乏向上通道,高级干部及子弟形成了封闭的小圈子,与普通人极少发生关系,从草根到精英,缺乏循序上升的管道,靠写作成名是一条风险虽大但尚有希望的道路,特别是“文革”中后期作家浩然的巨大影响力,为人们树立了成功的榜样。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权力神话被打碎,人们开始怀疑与抱怨,社会迫切需要有一种声音来挑战僵化的旧秩序,在当时的管理背景下,文学处于边缘地带,有一丝尚存的自由发挥的余地。

被鼓励的业余创作

上世纪70年代末,文学创作主要分三种:

一是“地下写作”,多是知青,他们被梦想所欺骗和裹挟,来到乡村,看到基层社会冰冷黑暗的现实,产生绝望情绪,他们作品通过手抄、油印等方式流传,“朦胧诗”即从此来,这些作家备受打压,赵一凡、黎利等人入狱。

二是专业写作,他们是历次运动的中心,很多人铛锒入狱,剩下的被迫去写“奉命文学”,如谌容的《万年青》《光明与黑暗》、王润滋的《使命》、浩然的《艳阳天》等。

三是业余创作,这是当时唯一得到鼓励的路径,以文化馆为主体,前提是高度服从官方意志,按当时规定,个人投稿需单位盖章批准,并经“基层文化组织”推荐,方有刊登的可能。在这种层层把关、层层负责的前提下,业余创作基本是“歌德派”,比如梁晓声的《小柱子》、古华的《仰天湖传奇》、刘心武的《睁大你的眼睛》、陆文夫的《献身》等。
02 “文化馆作家”的峥嵘年代

闯进主流的文化馆

1978年,上海工人文化宫创作的《于无声处》风靡大江南北,成为改革开放后新时期话剧的揭幕者,人们纷纷克隆,最多时共有2700多台《于无声处》在中国各地上演,观众达上千万人。

这,标志着文化馆创作步入主流。

文化馆源自于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主要职能是开展社会教育,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属于文化基层组织。“改革”开放后,文化管理体制转轨,出现了权力真空,由于“文革”时期当红作家被集体否定,“地下文学”仍被打压,文化馆有了上位的机会。

以《于无声处》为例,敏锐地意识到“四五运动”将会重新评价,在“蹚雷”同时,不忘“理想主义”的主旋律,艺术上继承了“文革”时期善恶鲜明对立的写作风格,可以说充分照顾了各方面的需要,虽然点了炮,却力保不炸,这是文化馆创作得到官场扶持的原因。

好作品使地方官员升迁,地方官员支持文化馆搞精品创作,二者相得益彰。


上世纪80年代贾大山(左一)参加人民文学笔会。 也曾群星荟萃

上世纪70—80年代,文化馆风光一时。贾大山就是在这个时期成名的,文坛上一度有短篇小说“二贾”之说,贾大山与贾平凹齐名。此外,刘醒龙、陈祖芬、流沙河、赵本夫、魏树海等著名作家都曾在文化馆工作过,文化馆还培养出著名摄影家解海龙、画家谢京秋等。

文化馆能吸引到人才,因为工作轻松,创作员可长期不上班,且当时要圆“作家梦”,文化馆“先据要路津”。

改革开放初期,老作家不敢写,新作者水平太低,文学刊物普遍“稿荒”,纷纷借助文化馆办培训班、讲座等,贾大山也是经过这样的培训后,真正进入文坛的。这种联系使文化馆的推荐成为从业余到专业的重要跳板。

  03 从时代潮头跌落的文化馆

没抓住权力转换的机遇

上世纪80年代不久,文坛上煊赫一时的文化馆创作渐渐被边缘化,影响力江河日下。

一方面,由于文学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各机构均花大力气培养创作员,以部队为例,涌现出权延赤、李存葆、韩静霆、刘亚洲、钱钢、乔良、海波等名家,一些创作员可享受团级待遇,乃至更高,文化馆望尘莫及。

另一方面,上世纪80年代初,恢复高考后的大学毕业生纷纷走向社会,他们中许多人经历过插队岁月,有扎实的生活积累,经专业学习后,视野开阔,创作水准大大提高,涌现出刘震云、肖复兴、梁晓声等名家,他们与善于把握政策风向、写作套路化的文化馆创作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在上世纪80年代初重建文化精英阶层的过程中,老作家、大学、研究机构通过与权力媾和,逐渐主导了话语权,而文化馆距离权力中心太远,被边缘化也就情理之中了。

没抓住媒体转型的机遇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媒体发展速度惊人,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相比之下,文化馆提供的传统成名通道就显得太窄、太缓慢了。

比如马未都,他的中篇小说因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而跻身名作家行列,后来得以转型电视剧创作,在积累了一定资产后闯入了收藏圈。

再比如莫言,长期从事与文学创作无关的工作,1985年初,莫言在《中国作家》杂志上发表了《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而这本杂志这一年才刚刚创刊。

没抓住创作转型的机遇

80年代中期,是中国文学创作转型的关键期,从此前的幼稚现实主义,转向了现代主义,对文本质量更加重视,以往粗糙的、意识形态至上的、漫画式的写作风格被摒弃。

虽然文化馆在当时与媒体也有紧密合作,但文化馆力推的作家很少被读者接受。

首先,创作自由度小,多是“命题作文”,每年几大活动必须要拿出“应景”的作品来,且创作方法必须合乎主流欣赏习惯,将“现代派”写作方式看成是没落的、颓废的、亲西方的,不被文化馆创作所接纳。

其次,在精品创作序列中,文化馆被看成是“基层”,不受专业圈的重视,很难取得社会影响;第三,文化馆中领导亲属、朋友太多,管理上有弊端,好作家受压抑。

其实,在这一时期,各地文化馆赢得国家级奖项并不少,但社会反响已无法与当初相提并论。


1986年,贾大山(左)和著名作家徐光耀在木兰围场。 04 还会不会有下一个贾大山?

建国初期,我国有4000多家文化馆,如今已减少到2000多家,剩下的也有不少在苦苦支撑,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农村文化生态恶化。

贾大山这一代作家是现象级的,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产物。当他们开始创作时,中国社会分层还不明显,普通人也可以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作品,哪怕有些幼稚,哪怕技巧稚嫩,这在高度强调“专业化”的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事。

也许,文化馆还会涌现出贾大山这样的作家,但有各大学、专业机构的竞争,好作家、好作品集中喷发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况且,还有消费主义对文学的扼杀。

老一代作家在制度的抢劫下,艰难地走了出来,而新一代作家在市场的抢劫面前,仍在手足无措中。


1989 年,贾大山(前右)和家人合影。
10020401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13 07:31:30 | 查看全部
贾大山文学创作的起伏,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过程,也伴随着文化馆这一特定时代产物的兴衰。他的再次被人提及,也掺杂着复杂的时代背景。反思“贾大山现象”的背后,也需要对我们的时代做出检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3 13:34:20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4 14:44:52 | 查看全部
反思“贾大山现象”的背后,也需要对我们的时代做出检讨。 b[e+(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5 17:58:04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