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
文庆梅
年三十,看着餐桌上丰盛的食物,在煤矿辛苦了一辈子的父亲感慨地说道:“现在的人呀,比以前的地主还吃得好哟!”“就是,以前是有啥吃啥,只图个饱。现在是想吃啥就有啥,天天都像在过年!”没啥文化的老母亲也能说出如此精练的语言,可见改革开放30来,矿区老百姓的餐桌变化着实让人惊叹!
无“票”寸步难行
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粮票就像工资一样是定量下发的,买米买油要票,早上买个馒头也要二两面票、、、、、无“票”寸步难行。为了见证那段票证岁月,母亲一直收藏着一个红色的小本,封面印有一排金色字体《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证》,首页工整的记载着我们一家五口每人每月油、大米、面粉的供应数量,那时管这东西叫粮本。买米买油都得带上粮本和粮票才行。
童年的零食
小时候,离我家不远处就是打通一矿四食堂,食堂小卖部的货架上,摆放着刚出烤箱的各种糕点,什么面包、蛋糕、千层饼,香味浓郁,看着都流口水!每每这时,就会缠着父亲,要来几张保健票,买些糕点来解解馋! “六一”儿童节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日子。节日当天,凡是未满14周岁的矿工子女都可以到矿上领礼物,礼物其实很简单,大凡是些面包、糖果之类的零食,但足以让孩童时的我们兴奋不已。还记得小学四年级的儿童节,语文老师发给我们每人10个棒棒糖,圆溜溜的棒棒糖,含在嘴里那个甜哟,是现在吃着奶油巧克力的孩子所体会不到的温暖和幸福。
关饷打牙祭
猪肉在那个年代是个稀罕物,只有在家里人过生日或是过年的时候,才能敞开肚子吃的。小时候,和母亲一起去食品站买肉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肉铺里铁钩子上挂满了冒着热气的生猪肉,油光水滑的,看着真是美!好几次我赖在那里不肯走,母亲心疼地说道:“再忍忍吧,爸爸关饷就可以打牙祭了。”工人们关饷是个伟大的日子,大人小孩都是乐呵呵的。我和父亲一人端着一个大瓷盅,满心欢喜地去食堂“打肉”,一家人终于可以祭一祭素得生锈的牙齿了。
时过境迁,煤电公司已成立了30年,矿区的人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孩子们的零食堆成小山,好吃又好玩。朋友之间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下馆子、进酒楼,鸡、鸭、鱼、海鲜轮番上阵。吃粗吃饱已成为历史,街头上百家的各类饭馆足以让矿区人吃精吃好吃出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