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97|回复: 1

(按摩师)中国运动队康复理念滞后 队医竟当按摩师用

发表于 2014-3-17 14:41:1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支运动队配备一两位队医,队员训练结束挨个按摩,出现较大伤病再送往医院——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几乎就是中国运动队防治伤病的基本模式。
  “如果有伤在身的运动员要想痊愈,50%靠治疗,50%靠康复。可惜,在中国,后面的50%几乎不存在。”曾多次为中国运动员疗伤康复的比利时人尤根曾感叹,“没有体能和康复保障,运动员无法保持完好的竞技状态。”
  在中国竞技体育不断创造新辉煌的背后,是体能康复训练理念的滞后,以及相关专业人才的严重短缺。这也正是中国运动队缺少科学训练、长期伤兵满营的重要原因。
  体能康复理念滞后
  “体能师”、“康复训练师”这些国外运动队中最基本的人员配置,在中国还是兴起不久的新名词。在中国运动队的传统理念里,长期没有体能、防护、康复等工作细分。从运动员到教练员,对于体能康复训练的重视都不够。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大运动量后的放松和恢复不够认真,练好了就去休息,赛前准备工作也不是很充分。”前上海男排队长于国华坦言,“感觉缺少专业指导,其实这非常不科学。”
  不少教练也把康复的重要程度列于训练比赛之后。“国外很多职业队,只要队医说不能练,队员就必须停下来休息。”前中国男排主教练邹志华说,“而我们是教练说了算,有时出于比赛目的,没有尊重医生的看法。”
  直到最近两年,随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推广,体能康复训练的理念开始逐渐渗透至中国各运动队。越来越多人认识到,从前主要扮演“按摩师”角色的队医,应被涵盖体能、康复、防护等专业人才的复合型团队取代。
  今年2月,中国奥委会与美国身体功能训练公司合作,为15支奥运队伍配备专业体能康复专家。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表示:“希望可以让我们在训练理念和伤病预防控制上获得新改变。解决原来‘上量怕受伤,不练难比赛’的难题。”
  不过,这种合作目前还只停留于国字号和少数职业队的层面。普及到财力、实力相对较弱的普通运动队,还需要时间。
  专业人才亟需扩军
  理念“后知后觉”,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更加落后。也正是因此,国内高水平运动队都选择聘请国外体能康复人才,而一些尖子运动员在受伤后,干脆长期在国外接受康复训练。
  “运动医学手术方面,国内与世界一流水平相差无几,但防护和康复的确相对薄弱。专门的康复场地、器材十分有限,从事运动医学康复的人才也很稀缺。”上海华山医院运动医学中心主任陈世益曾颇为担忧地表示,“一些队医失去话语权,也是因为专业能力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
  造成中国体能康复训练人才短缺的原因,与专业教育上的“两头不靠”有关系。“国内还没有非常完善的培养体系。”陈教授解释说,“在医学院,康复专业不受重视,学生普遍希望成为外科或专科医生。本科体育院校开设运动康复专业,毕业生又不具备报考医师资格证的条件,无法获得常说的‘处方权’。”
  从去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尝试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举办三至五期“退役运动员运动体能康复训练职业培训班”。一方面解决退役运动员转型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青年运动体能康复训练人才队伍。据统计,首期22名学员中,共有18名参与了11支国家队的伦敦奥运会备战工作,其中不乏金牌项目。而刚刚开学的第二期培训班又有19人获得入学资格。
  对于扩军中国体能康复人才而言,类似尝试当然值得推崇。但要真正填补此类专业人才的空缺,开设如此小众化的培训班恐怕还远远不够。

(东方网-文汇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17 16:32:05 | 查看全部
 对于扩军中国体能康复人才而言,类似尝试当然值得推崇。但要真正填补此类专业人才的空缺,开设如此小众化的培训班恐怕还远远不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