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脑袋”定出来的涨价?充分论证做到了吗?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数市民对于政府治理拥堵十分支持,对于实现差别化的停车收费、引导公共交通出行也持赞成态度,但涨价的范围多大?提价的幅度是多少?政府是如何计算规划的?应该广泛征求各界意见,汲取智慧,而不应“闭门造车”,单方面提出方案。
广州市相关部门指出,调整停车费是发挥“价格杠杆”作用,目的是为了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但在一些专家和不少市民看来,这样的理由过于牵强。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社科院哲文所所长曾德雄表示,现行方案无法说明涨价后会给交通带来多少好处。反而,北京等地提高停车收费后的经验表明:两三个月短期内停车费提高缓解了交通拥堵,但很快就恢复了拥堵常态甚至变本加厉,因为出行不便、公交不健全、公共停车场短缺等因素,“价格杠杆”直接转化成了刚性价格上涨。
对此,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刚等城市规划专家表示,价格杠杆要撬动,首先服务供给要跟上,否则,就难称杠杆,而是借机敛财。
其次,为什么一个方案涨价幅度是300%,另外一个方案是100%?曾德雄表示,这样的数据变化,像菜市场讨价还价一样随意,数据背后缺少科学论证支撑,更像是“漫天要价、落地还钱”:为了涨价而推出一个“大涨”方案,只待否定“大涨”就执行涨价,有戏弄公众智商之嫌,也影响了政策的公信力。
此外,专家和市民质疑,要执行差别化的政策引导出行,差别应体现在分时分地、价格有升有降,而不是“大涨”和“少涨”。市民王女士对记者说:“公布的两套方案都说要涨价,是不是听证代表只是去投投票决定怎么涨价呢?为什么没有不涨价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