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河南油田井楼油矿职工刘长斌、李胜召和王玉晓发明抽油机盘根快速更换装置的心路历程.
6月12日,河南油田井楼油矿采油一队4号集油站L0910井场,职工刘长斌在精心安装试用盘根更换装置。使用结果表明,这套装置操作起来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降低了劳动强度,更换盘根工作由原来两人配合花费半个小时减少到一人操作5分钟就可完成。
所有在场的职工无不欢呼雀跃,这让他们切切实实尝到了创新带来的甜头。顷刻,大伙儿把敬佩的目光投向发明这套装置的“三人组”--站长刘长斌、输油工高级技师王玉晓和采油工李胜召。此时,只见他们双手交错,紧紧地握在一起,脸上流淌出舒展的笑容。
说起最初萌发发明这套装置的想法,还要从站长刘长斌说起。长年工作在采油一线的刘长斌发现,传统更换盘根的方法都是运用螺丝刀作为更换工具,由于操作不当,极易划伤光杆形成倒刺,影响盘根的使用寿命,而且一个人操作起来非常吃力。
“要是有一件方便实用加盘根的工具就好了。”这成了刘长斌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今年2月份的一天,刘长斌、王玉晓和李胜召到L0712井加盘根。由于这口油井的采油树比较高,王玉晓需要蹲在采油树上面加盘根,当时天气寒冷,他穿着棉工衣,下蹲非常困难,在加盘根时,他的脸上、工衣上沾的都是油。刘长斌开玩笑说:“这口井产量不平稳,原来是你把油沾跑了。”王玉晓揉着蹲得酸疼的膝盖,无奈地说:“要是有一个加盘根的专用工具就好了。”李胜召接着说:“要发明这种工具,必须轻便实用,才能推广应用。”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两个人的话一下子说到了刘长斌的心窝子里,他激动地说:“咱们三个人真是想到一块了。”
说干就干。接下来,三个人一有空闲时间就凑到到油井旁,观察分析采油树的结构,思考通过什么方法更换盘根。经过多次探讨论证,他们决定从“杠杆原理”上寻找突破口。利用休息时间,他们从电脑里查阅有关更换盘根的资料,可是一周过去了,除了了解到一些表面的东西,仍没有找到可采用的资料。真要自己设计制作,他们感觉心里没有了底。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为了尽快研制出新的加盘根工具,三个人经过反复推敲、论证,盘根更换装置在他们脑海里终于有了清晰的轮廓。于是,三个人各尽所长地分工,王玉晓负责设计图纸,刘长斌和李胜召负责加工制造。油矿领导知道后,对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很是支持,不但在物质上给予帮助,还为他们推选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这让他们的信心更足了。
由于工作繁忙,刘长斌和李胜召就“挤”时间,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到工具房加工制造。在加工校正器上的“燕尾槽”时需要车床,可工具房没有,刘长斌就骑着摩托,到20里外的唐河县城寻找加工点,当了解到机械加工厂可以开“燕尾槽”,他兴奋的一个晚上没有睡。加工厂师傅一看图纸,加工一个小的“燕尾槽”,张口喊价60元,他毫不犹豫,麻利地掏了钱。
今年4月底,他们想象的工具已具雏形。看着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制造出来的样品,他们兴奋不已,可到井上使用时,更换盘根装置上的校正器容易脱落,工具需要现场组装。问题又一次摆在了他们的面前。
“既然做了,就要做好!”在挫折面前,他们的信念没有变,解决问题的欲望更加强烈了。他们详细记录试验中出现的问题,查阅大量技术资料,并虚心听取大家的建议,对出现的问题逐个分析,一个一个零件进行试用。他们把用上下移动调节支架改造成增加杠杆长度,并且把支架和杠杆连接在一起,解决了校正器容易脱落的问题。
当他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再次到油井上检验盘根更换装置的效果时,发现扶正器体积较重,如果让一名女职工操作就有一定的难度。李胜召提议,改成体积小、重量轻、操作方便的钳式扶正器。他们利用下班时间到唐河县城铁匠铺去订做,可找了几家铁匠铺,由于铁匠师傅们嫌费事,都不愿意接这个“活”。俗话说:行百里而半九十。眼看离自己的愿望只有一步之遥,谁也不原意半途而废。这时,李胜召毫不犹豫地说:“赶上星期天,我回老家邓州市找人帮忙。”几天后,当李胜召拿回小巧精致的扶正器时,“三人组”的天空,沸腾一片。
阳光总在风雨后。在一次次调试和突破之间,他们发明的盘根快速更换装置终于诞生了。“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生产中的难题,在盘根切割、管线流程改造、油井设备防盗等方面下功夫,让复杂的事情做的简单。”这次创新的成功,让他们的兴趣更浓了,信心更足了,热情更高了,同时为以后设定了新的创新“课题”。
(谢玉文/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