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429|回复: 8

[文评] 以真情笔墨书写人生(原创首发)

发表于 2014-3-28 22:48:1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以真情笔墨书写人生
——浅评梁晓霞的文学艺术
  

  

马合言
  

  

  

  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梁晓霞老师的评论文章了,但一直未能成文。当然不是抽不出时间,关键在于评论难写。写之前要通读全文,将原文吃透,并且有所感悟,这样的点评才会到位。其实这些都不重要,根源在于自己才疏学浅,资历有限,加上不善评论,唯恐笔力不逮,率尔操觚只会贻笑方家,因此上有些犹豫。

  

  文章真处性情见

  

  每看书,总被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羁绊,遇到好书,心情就异常矛盾,总想一下子看完,又怕一下子读完。读梁晓霞老师的文章,也有着这般心境。最近,我又翻出了她的散文集《心岸观澜》,虽然之前已通读一遍,再读感觉仍然极好,细细展读,况味依然。

  信手翻开《我相信了眼泪》一文,作者写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她途经工人文化宫,遇一行乞老者,风度儒雅,学者气派。自言是美籍华人,在广州遇劫,身无分文而流落至此。出于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对不幸者的同情,她决定尽自己绵薄之力帮老人一把。但一个意外的细节引起了她的注意。歹徒为什么只抢走了他500块钱和证件,而手腕上那块价值不菲的“劳力士”却完好无损?毕竟对方也非等闲之辈,他看出了作者的迟疑,便竭力将自己的悲惨身世说出来,从目前遭遇说到“文革”时期的经历,一把鼻涕一把泪,让人不禁动了恻隐之心,经不起他感情攻势,于是作者“相信了眼泪”。当然,其结局是我们所预见的,这不过是一场骗局。

  我们无数次遣责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日渐麻木,也越来越隔膜却是不争的事实。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心灵日渐变得庸俗、麻木、迟钝?人与人之间几乎没有了信任,也缺乏最起码的良知?这些深层次的原因,在看完了这篇文章,多少让人找到点答案。

  无独有偶,《误入辞典》也是一篇颇有讽刺意味的散文。作者的一篇文章被收入了名家编撰的词典里,这固然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可作者一开始并不重视,把辞书编委的来函随手丢进纸篓里。“一个月之后,编委会再次来函,这次来函比上次多了一份由编委会署名的亲笔信。信中恳请我提供我在研究女书方面的资料及成果,并具体到我那篇在全国女书考察研讨会上发表的《女书——甲骨文的孑遗》这篇文章。”再细心一看,编委里面,既有老师,也有老师的老师,他们都是当今学术界的权威。作者的戒心彻底消除了。正当她将要到邮局去订购辞书时,一张“专医什么花柳症、尖锐湿疣”的街头游医广告引起了她的注意,这份广告中的显要位置,刊登着那位游医已经入选了××名人辞典,而这部辞典,正是作者入选的那一部,作者的师长也被人作为招徕的幌子而一无所知。

  现今社会,花样层出不穷的辞书满天飞,这些书,说是为了繁荣社会文化,说到底无非一个利字在作怪。铜锈斑驳,让社会多了些躁动。她冷静地思考,便整理成文,把当今社会百态来一个剖析,让人略一咂摸,就能咂摸出与众不同的意味来。

  如果说《误入辞典》是一篇声讨檄文,那么,这一篇《“佛”亦彷徨》就多少有点“佛光禅影”了。在峨嵋金顶的佛寺,功德箱堆满着百元至一、二元不等的满箱钞票,这是向朝圣者暗示:“佛门八字开,有心无钱莫进来”?面对这种境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当她出到门口,发现一大群人围着一个跪在门外求住持收留者,住持无心收留她,当她从身上拿出厚厚一叠人民币时,住持的眼睛为之一亮。这一描写,仿佛是一颗石子,打破尘俗中惟一的宁静。虽然见钱眼开已是人世间一种由来已久的病根,一般人难以勘破,不想连佛门亦难幸免。于是作者的心情沉重了,她最后写道:“我默默地走下山去,心儿颤颤的,充满彷徨。我想,佛若有知,还能笑得那么宽厚安祥么?”

  梁晓霞的文字切中肯綮,颇有针砭时弊之功效。这篇文章也不例外,对物欲膨胀带来的拜金主义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具有深刻的嘲讽意味,而这种讽刺,现在依然具有足够的穿透力。

  有人说,生活好像一面镜子。文章也是这样,如果是真实反映生活现实的文章,往往能唤起人们的共鸣。在这方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往事未能如烟》一文。

  梁晓霞六岁的时候,父母被打成“右派”,她的哥哥为劳碌的母亲尽力分担着家里的一切,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困顿年月,兄妹俩相依为命,也受尽了污辱。有一次刮台风,兄妹俩捡台风刮落地下的荔枝,在和别人争夺的时候,荔枝散了一地,当她伸手再次拾起地上的荔枝时,有人一脚踩住了她的手。这一脚是人性丑陋的体现,在那个年代,自私、尖刻、偏狭的人并不鲜见。“那一瞬间,十指钻心的疼痛深深烙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它让我体会到人性泯灭的悲哀。”“童年已经成了遥远的过去,但往事并未如烟。感谢生活,教会我许多书本上读不到的东西。”当她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时候,便以犀利的笔触,写出了这些苦难史,笔墨所至,直抵灵魂的深处。

  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梁晓霞的内心世界不无浸透着对于这片土地的挚爱之情;字里行间,蕴涵着真、善、美,在遥远的岁月之河,这些文字彰显了个性,还有足够的张扬。

  

  文似冰壶见底清

  

  有人说梁晓霞的散文带有学者气,谋篇布局异常严谨,讲究修辞,行文又过于完美,并以不可置疑的口吻说,唯美是一种病,太完美了就是缺陷。当然,这是他个人所见,加上各人的兴味不同,难免有这样的说法。

  但“竹密岂妨流水过,山高哪碍白云飞。” 对于这样一些质疑,用这一句来予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然而,我觉得有不同的声音未始不是一件好事。文无定法,嬉笑怒骂固然痛快,虽说文字不避粗俗,但过于粗鄙,始终会降低传统文化的价值。她追求的是一种平实素朴的生活品质,用学者的视角进行诠释,用文化底蕴进行滋润,这种散文带有浓郁的书卷气息,又似是不经意的艺术呈现,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才纯正至美,既耐品来又耐咀嚼。

  以《乡韵悠悠》为例,这是一篇相当见功力的作品,从小处着眼,细处落笔,写出了一幅乡村小景图。“又甜又香的芝麻饼哎——”,“卤——水——粽呵——”声音悠长,这分明是一曲清泠泠的乡曲,清亮而透明。作者心系故土、亲人,把乡村的景致描写了出来。这些文字,都是记忆中带着泥土的味道。这一系列的描写,不禁勾起我们对过去生活的追忆和怀念。虽然岁月已消磨了很多东西,想世间万物千事,大凡美妙的东西,放逐心灵,兴致所至,有感而发,从不雕琢,给文章腾出好一大块空间来。真是深得个中滋味,她运用了巧妙的笔触,把自己的乡村感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真是“拂了一身还乱”。

一篇文章撼动灵魂之处,是一种可神会心领的思想撞击,起码要写出滋养心灵的东西来。另一篇《湿漉漉的记忆》就是这样的文章。《湿漉漉的记忆》一文,倾注了较为强烈的个人思想感情,写作者回忆童年时入学的情景,因为“我是非农业人口”只能到城里上学,城里学校距妈妈任教的乡村小学有5公里的山路,母亲难以顾及对女儿的照顾。劝女儿不要上学,但在“我”的一再坚持下,终于到了城里的学校上课。上课的第一天,由于下雨,家里没有雨伞,只有一件蓑衣。当“我”走进教室时,教室的门窗上挂满了彩色的雨衣和小花伞。这时,“我意识到,那张蓑衣已无形中把我们划分了等级。”一把雨伞,写出一个悲凉凄美的故事,让人忍不住唏嘘。

我以为,于散文一途,如果指而不抵,向而不达,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在这方面,梁晓霞却是游刃有余。比如《本色就是美》一文,她就是紧紧抓住了和外婆观看一场艺术表演的场景进行描写,将一个老表演艺术家,想掩饰自己的老态,在台上娇嗔花俏、忸怩作态的表演,不仅没有博得满堂喝彩,反而弄巧成拙,让人大失所望。美应该是本色的,失去了本色也就失去了美。

  梁晓霞是通过特定的场景来抒发感情的,她敏捷地捕捉着细微处的变化,准确的生活提炼,加上她平实的叙述风格,顿时使整篇文章充满了哲理玄思,更具讽刺意味。

  

  不俗文章淡似仙

  

  以前,我只听说过梁晓霞在研究女书,在女书研究领域是是最年轻的一个,也是颇有成就的一个。她十年埋头探索,编撰女书字典,出版了女书专著《中国女书》,在女书领域的成就令人瞩目。吾非好学穷理之辈,对于《中国女书》本想翻过一遍就算了,谁知一翻,竟也把这本书看了个大概。

  梁晓霞在既当编辑又搞创作的同时,潜心研究女书,为了实施对女书进行保护和挖掘,她多次往返于江永。她的江永之行,不但保护了女书文化遗产,还为她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江永之路迢迢遥远,历程是艰辛的,也叠印着她深深浅浅的足迹,她先后写出了《女书研究:苦涩的命题》、《客居散记》、《叩问瑶家》等一大批散文精品。这些作品与传统文学是一脉相承,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作为依托,但却像清浅细仄的溪流,在山涧中潺潺流动;像一盏香气四溢的清茶,沁人心脾。在她的笔尖底下,一个风景如画的边远小城充满了清新气息,使人不自觉地沉浸于江永的秀丽的风光里。《女书——远去的风景》、《女书——凄苦的遗韵》、《女书——孤愤的宣泄》、等文章就看到了这样的质感,介乎飘逸与厚重之间。

  在叙述方面,作者显出了特有的创作功力。诗意化的语言晓畅、含蓄,使文章显得回味悠长。绝非那些空泛、浅薄,无病呻吟的平庸之作可比。从这几篇文章我们约略可以看得出。有时即使是随意记下的一些细节,不失为一种好的记录方法。这些不经意的记述,有时往往是最生动,最自然的。

  当然,行文好还要见功力才行,难就难在文笔与思想的完美结合上就更显功力了。如《江永,谜一样的地方》、《夏湾印象》、《白水洒,神秘的河》、《山里山外》等作品,这些作品语言华美,铺陈得体,有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梁晓霞的这些作品不仅文辞优美,端庄谨严,而且捕捉住瞬间绽放的思想火花,灵巧见秀,气韵张扬。

  其实,文字无须大气,无须出拔,文贵真情,只须直抒胸臆,自会有一份质感,缺乏真情实感,文章也就失去依附。梁晓霞往往是用饱蘸感情的笔墨来写人、写景、状物、叙事,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一股撼人的非凡魅力。

  人是需要回望的,梁晓霞有着一份深厚的生活底蕴,在创作中始终坚守着为人为文的底线,那就是提炼生活,直抒胸臆,倾注着她的全部感情。人生难得的是一份真情,而真情往往阐发的是人性的顿悟。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西方人也有类似的说法:“要感动别人,先得要感动自己。”在这一点,梁晓霞是做到了,有敏捷的才思,加上一腔热诚,这便够了。

    

    

    

    广东省茂名石化港口分部第一作业区        许荣波

    邮编:525027

    邮箱:gdxrbyj@163.com

    2014/2/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28 23:53:11 | 查看全部
写得好。评书评出真情,被评作者当告慰!

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29 03:27:00 | 查看全部
梁文妙,许评佳。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08:50:13 | 查看全部

回 1楼(胡云峰) 的帖子

梁老师是原《茂名石化报》编辑,《工人作品》编委,擅写散文,有女书学术类文章问世,是女书学术界的翘楚,也是我的恩师,原文7000多字,压缩了一下,不甚满意,望老师们多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08:56:06 | 查看全部

回 2楼(丁羊) 的帖子

多谢丁老师,问好、远握,祝春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29 11:35:55 | 查看全部
 其实,文字无须大气,无须出拔,文贵真情,只须直抒胸臆,自会有一份质感,缺乏真情实感,文章也就失去依附。
赞成老师观点,就像读老师文章,说不出哪里好,就是能有很好的融入感,读者能轻易进入作者的情感当中,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29 14:10:58 | 查看全部
学习问好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5:44:28 | 查看全部

回 5楼(一览众山) 的帖子

多谢版主谬赞,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5:45:07 | 查看全部

回 6楼(沙漠里的鱼) 的帖子

多谢版主,祝春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