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0-8 15:45:25 | 查看全部
谁的青春不迷茫时间:2014-09-17 作者:未详 点击:164次   手边放了一张你的照片。大二的你,20岁,一件驼色的毛衣,一条牛仔裤,一双帆布鞋,没有发型,笑得很不知所以。我还记得那一天早晨,你为穿什么样的衣服而头疼。最后因为没有时间了,于是胡乱穿了一件,在10年后的我看来,却也蛮清爽的。
  
  现在看来,那时你处心积虑做的一些搭配,常常以失败告终,而随意搭配的服装反而显得像你。当然,那时的你是不会明白的,而如果没有当时你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今天的我或许还在老路上一条路走到底吧。
  
  我记得20岁的你焦躁不堪,宿舍的兄弟们都在聊天,准备去通宵玩电脑游戏时,你表面上欢呼雀跃,心里却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当初我是好不容易才考入大学的,4年之后,我该怎么出大学?”岳麓山下,橘子洲头,情人滩上,你也混迹于人群之中,看着一张张相似的脸庞,你最大的担心是:难道他们都已经知道未来去哪儿了吗?为什么只有自己那么傻?
  
  傻到没钱买电脑,只能用稿纸一遍又一遍地写日记。因为不知道该写什么,所以哪怕写错了一个字,也要重来一遍,写字水平一点都没有提高,稿纸却浪费了不少。看着一沓又一沓的稿纸和从未发表过的文章,心里居然没有一丝的疑惑,只会告诉自己:“哇,昨天晚上又写了6页呢!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成了大文豪,这些稿纸可真的就值钱了。”——这几乎是每天你最快乐的时候。
  
  那时很多杂志社很尊重作者,所以你也就常常会收到退稿信。上面写着诸多类似却又不尽相同的话。无非是谢谢你的支持和参与,只是你的选题和文笔不太适合他们杂志,希望你继续支持。你把这些退稿信一一留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那些来信上都印了各个杂志社的名字,你偶尔打开看时,总幻想这是发稿通知。你偶尔会在别人面前拿出这些信来,让他们误以为你和很多编辑的关系不一般——嗨,那时的你生活得无所畏惧又谨小慎微,任何一点小的改变都会让你变得自豪。比如“那个编辑居然自己回信拒绝我了,我拿到对方的联系方式和名字了呢”。
  
  写到这里时,我其实很想对你说:“虽然你在外人看来挺二的,但也谢谢你那种不要脸的应对方式,让我一直走到了今天,从未害怕过。”
  
  终于第一篇文章发表了,稿费是30块钱。你当然没有把稿费取出来,而是将稿费单好好地折叠起来,放在钱包里,供人随时瞻仰,然后假装很不经意地说:“喏,这笔稿费还来不及取出来呢。”直到稿费单过期,你才把它好好地收藏起来,从未有过兑现它的念头。
  
  这30元的稿费背后,你大概前后花了200多元请客吃饭庆祝。有些人对事情的投入是为了生活,你那时的投入是为了证明你可以。
  
  在医院长大的你,背着你爸报考了师范大学中文系,以至于你和你爸将近两年没有对话,近乎断绝父子关系。直到你发表的第一篇写父亲的文章《微妙》发表在省刊上,被你爸看到。他开着车第一次主动去学校找你,请你吃饭。你在去见他的路上,带着170多页的小说稿,小说的名字叫《杀戮》。故事写的是什么我现在忘记了,因为它没有发表过,甚至你当初写它的时候也就没有想着要发表。我记得你对你爸说的第一句话是:“爸,你看,我现在能写这么多。”
  
  你学会了说“我很好”。
  
  “我很好”不是指你终于熬到有了钱、有了朋友、有了人照顾的日子,而是你终于可以习惯没有钱、没有朋友、没有人照顾的日子。“我很好”是告诉他们,你越来越能接受现实,而不是越来越现实——我没你们想的那么脆弱,离开你们,我一样能过得很好。
  
  你听说参加比赛拿奖可以加素质分,于是从大一开始就参加各种比赛。很多比赛只有几个人参加,所以只要认真参与,主办方一般都会给你三等奖,而一个院级比赛的三等奖能够加两分素质分。所以作文大赛、歌唱比赛、辩论赛、演讲赛、戏剧大赛、运动会,甚至书法篆刻大赛你都参加了。你花了10元钱在路边摊找人刻了一个名字,然后印在纸上,交给了组委会,获得了三等奖——这件事你得瑟了许久。你丝毫没有为自己的投机倒把感到羞愧,现在的我多少会觉得“当时怎么能这样”,可20岁的你满脑子都是“如何与别人不一样”,“不一样”是个特别大的命题,于是你会节约一天的伙食费去刻一个章,你也会拿着精心写的作文去参加比赛。组委会的师哥告诉你:“你的文章很好,应该是第一名,但是另外一个师哥要找工作,所以这个第一名要让给他,你还有很多机会的。”他还没有说完,你便迅猛地点头,你心里想:“得奖本来就赚了,还获得了学长当面的肯定……”
  
  那时有人说你是个极其大方的人,其实你知道自己是个极其计较的人。唯一不同的是,很多计较的人常常会在事情发生时计较,而你在事情发生前就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所以,当结果不如你想的那么坏时,你都能欣然接受。
  
  所以有人说你没心没肺,说你二百五,你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自己真的挺傻的,现在的我告诉你:其实你一点都不傻,只是你从来没有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
  
  当然,你也犯过很多错误,失去了一些本该一直继续交往的朋友。但成长不就是这样吗?不是学到就是得到。你成长中所有遇到的问题,都是为你量身定做的。解决了,你就成为了你这类人当中的幸存者;不解决,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可能成为谁。
  
  在20岁到30岁这10年的时间中,我们都走过一样的路。你觉得孤独就对了,那是让你认识自己的机会;你觉得不被理解就对了,那是让你认清朋友的机会;你觉得黑暗就对了,那样你才分辨得出什么是你的光芒;你觉得无助就对了,那样你才能明白谁是你成长中能扶你一把的人;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8 15:45:38 | 查看全部
社会很残酷,你长大就会懂的时间:2014-09-17 作者:未详 点击:167次   那一年,亲手将高考考卷上交的一刹那,就知道过去那一整年的高三时光都已经回不去了。有股淡淡的解脱感,同时,也对接下来等待公布分数的日子有些不知所措。
  
  那时,并非在意到底要去哪里,或者能去哪里,而在于从小常听到的一句恐吓话在作怪,那就是:“社会很残酷,你长大就会懂的。”想要丢钱给一个乞丐,就听到:“社会很残酷,以后你不好好读书,也要这样子了。”去上个厕所,就听到:“社会很残酷,你高考没考好,就和那个扫厕所的阿姨住在一起了。”真的没有考好,就听到:“社会很残酷,你抓紧把这几个证考出来,不然以后连洗厕所的工作都找不到。”谈个恋爱,就听到:“社会很残酷,不好好工作混个房和车,哪有姑娘肯嫁给你。”
  
  在恐吓话里长大的中国小孩,都会不自觉地为社会加上如此的修饰语:“残酷的社会”“残酷的青春”。熏陶久了,真的相信,即使现在并无概念,或许真如大人所说,长大就会懂。而问一个欧洲小孩:“你觉得长大后,要进入怎么样的社会呢?”往往答案却是:“有趣的、各式各样的、好玩的社会。”对于“残酷”二字,他们根本没有概念。
  
  在荷兰留学的第一年,给一个英国家庭当保姆,照顾两个孩子。他们需要我的时候都是在周末。夫妻二人工作都很忙碌,家里一共有两个孩子:一个五岁的男孩,一个一岁的女婴。他们住在郊区一栋温馨的小屋里,每次去要转两次电车,但那是我最享受的工作。
  
  小婴儿我只需要换尿片、哄睡觉、喂那些婴儿罐头类的食品。而小男孩是一个标准的《星球大战》电影迷,每一次去,他都会让我坐下来陪他将电影从头看到尾,或者他披上星球大战的斗篷,手里拿一把光剑,和我玩角色扮演。他也喜欢和我一起打电子游戏,当然,还是星球大战的。有一天,我突然想到,就问他:“你有什么梦想?”他似乎早有准备,早就想清楚这个问题了一般,立刻说:“长大以后,我要和你一样!当一个保姆,陪小朋友一起看《星球大战》。”听到后,我哈哈大笑。当他母亲回来,我讲了这件事情后,她竟然对小男孩笑着说:“好啊!加油,那至少你要把自己弄干净了,才能去照顾别人。”
  
  我从未在好友或者认识的任何一个欧洲家庭里,耳闻或目睹过任何与“恐吓”相关的故事。倒是听说过在荷兰有圣·尼古拉斯(荷兰传说中的圣诞老人,每逢11月中旬他便会从西班牙来到荷兰)的传说,平时不好好吃饭睡觉的“坏小孩”,受到的“恐吓”就是被圣·尼古拉斯装进袋子里送去西班牙,听着总觉得是个免费旅游的好差事。或者在西班牙的儿童节(三王节),“三王”就不来家里喝牛奶啃胡萝卜,更不会留下礼物了。
  
  在恐吓教育下,我们看到的世界投射了一个不一样的形状:在这个社会,好好读书,就要什么有什么了。
  
  有个中国小孩写信给我,问:“这个社会既然那么残酷,为什么要长大呢?姐姐,我一想到这儿就好悲观。不想进入社会,不想长大,也不想在这样的世界活下去。”本来想回信给他,列举出一系列社会新闻里的好人好事,还有温暖人心的平凡人和小故事。但刚一落笔,自己就愣住了。这个社会残不残酷为什么还需要证明?我就是社会,他就是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我们即便并非社会的现在,但也决定了其在将来的模样。
  
  高考结束了,要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朝天空大吼:“自由万岁!”考完了就考完了,分数该怎样就怎样,去哪里已经未必重要了。好好地去谈场未必有结果但会令自己成长的恋爱,和好友三三两两背包去旅游,有大把时间就看看书、听听音乐,参加些有意思的社团而不是宅在家里,关心粮食问题和经济走向,读些社会新闻,做到不义愤填膺地冲动,也不麻木漠然地无视,能够辩证地看问题。
  
  长大后四处行走四处生活,才发现书读得好未必那么有用。懂得认真去做事情,举一反三,真诚关心别人,内心善良,无论做什么事,到世界的任何角落,都会过得非常好。这个“好”,指的不仅仅是成功,而是活得真心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8 15:45:48 | 查看全部
美国名校的精英教育特质时间:2014-09-17 作者:未详 点击:122次   准备考美国名校是十几年的漫长旅途。
  
  在每一次咨询中,几乎所有家长都要问两个同样的问题:什么时候开始为考美国名校做准备?什么时候开始准备考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但很多家长把它们混为一谈。考SAT,对英文、数学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说,不用刻意准备或只需准备一两个月,要拿2200分基本没有问题。
  
  但对于ESL(非母语英语课程)背景的同学,SAT的英文是让人畏惧的。但即使这样,也不能把所有宝贵的时间都砸在SAT应试上。最后就算考到了不错的分数,真正的英文水平和对文化的理解仍然非常薄弱,这对申请美国名校是极为不利的。
  
  9年级以后才来的ESL同学,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英文水平上,以最快的速度跳出ESL,进入正常的英文课。当学生的英文达到80分的水平时,同时开始SAT的培训较为恰当。
  
  在ESL和英文能力提升上,很多家长问:是中国师资好,还是外教师资好?根据几十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训练有素的专业外教师资是最好的选择。在英文阅读分析、写作风格、单词及语法的实践方面,专业外教都是非常到位的。
  
  如果有可能,最好能挑战AP(美国大学预修课程)英文,这在申请美国顶尖名校时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IB(国际高中毕业考试)英文的HighLevel更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有进美国名校的想法,建议包括ESL在内的所有英文课程都由训练有素的专业外教讲授。因为美国名校所要求的一些文化内涵的“软体”,只有通过挑战性思维、挑战性阅读、挑战性写作以及创造性思维和创意写作才能完成,而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及素质的锻炼,训练有素的专业外教做得更到位。
  
  SAT是标准化考试,同托福一样有它自身的很多弊端。同样2300分的SAT学生,英文程度可能有天壤之别。
  
  很多取得2200分、2300分SAT成绩的同学,英文功底薄弱,只不过是花了大量的时间,有的甚至花2——3年的时间,进行了SAT题海战术。
  
  他们虽然最后考出了好成绩,但因学校英文成绩低,尤其是最后的申请无法印证学生的英文实力,还是达不到考官要看到的一位合格申请者所具备的素质。
  
  所以对要参加SAT的学生,我都会建议他们一定要以英文实力为首,至少是同时并进。一定要避免在ESL或英文成绩很低时,就开始枯燥无味的SAT应试题海战术。这不但是误区,更是弯路,最终结果就是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8 15:45:59 | 查看全部
名校校训——乔治敦大学时间:2014-09-17 作者:未详 点击:181次   乔治敦大学是由耶稣会主教约翰·卡罗尔于1789年在美国创办的天主教私立大学。耶稣会(SocietyofJesus)是天主教的主要修会之一,为了使其成员能有效地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耶稣会特别注重教育。乔治敦大学是美国耶稣会大学里最古老、学术地位最崇高的大学,主校区位于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中心,坐落在风景优美的波多马克河边,在白宫西北面两英里左右。乔治敦大学的学生在享受如画风景及便利的首府生活的同时,在学术拓展和工作机会上更有近水楼台之便。
  
  乔治敦大学虽然是天主教学校,却能始终坚持学术自由和中立,努力招揽天下英才以求传道授业解惑,而非教会的传声筒。校内只有四成的学生信仰天主教,其余还有信仰基督教、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和摩门教的学生。正是得益于此,今天的乔治敦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世界闻名的研究型大学,拥有8所学院、1所附属医院,以及众多名列前茅的学科。乔治敦大学法学院是美国最好的14所法学院之一,在美国和世界法律界享有崇高的声誉。乔治敦大学的另一个招牌是其外交学院(SFS),该学院的课程涵盖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事务、区域研究等。SFS占地利之便,享受首都丰富的政治和外交资源,再加上其傲人的学术声誉,吸引了不少国际名人在此担任教职,包括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波兰前总统AleksanderKwasniewski、西班牙前总理JoseMariaAznar等人。世界政坛名人也有不少毕业于乔治敦大学,诸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南非主教德斯蒙德·图图、菲律宾总统阿罗约等。除了“政治家的摇篮”,乔治敦大学还有一个美名——“NBA超级明星的摇篮”。帕特里克·尤因、阿朗佐·莫宁等NBA超级明星都是乔治敦大学的毕业生。2012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全美大学本科排名榜上,乔治敦大学位居第22位。
  
  校训:合二为一(拉丁文校训:UtraqueUnum;英文校训:BothintoOne)。校训出自《新约全书·以弗所书》,是说耶稣基督是外邦人(泛指非信徒)与犹太人(信徒)合二为一的纽带,并由此造就了新人,从而成就了和睦。乔治敦大学选择这一圣经教义作为校训,不仅体现了其建校的天主教渊源,更是对兼收并蓄、包容和谐治校理念的追求和践行。在这里,世俗生活和精神追求和平相处,真理探索和宗教信仰并行不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8 15:46:13 | 查看全部
有电话等着响时间:2014-09-17 作者:未详 点击:125次   1
  
  电话响时,她正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想哭。半小时前,她被经理莫名其妙地训了一通,经理认为她把一个数据弄错了,事实上这个数据是对的,经理训完也发现了,然后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不好意思啦!还拖着港台腔。当时,她能感觉到眼睛湿了,可她忍着……
  
  她让电话响着,那铃声是她熟悉的,要么是父亲,要么是母亲,只有他们才会让铃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于是她搓了一把脸,深深地呼吸了一口,先说了一声爸,再说了一声妈,像是调音准一样的,声音还算温和。
  
  这样,她按了键,电话里传来父亲急吼吼的声音,没什么事吧,怎么这么久不接电话?她笑着说,没事啊,就是有些想你和妈了。父亲咳嗽一声说,别想你妈了,你妈老糊涂了,她说我跟那个卖菜的妇女谈恋爱!我都六十多了,这话差点把我给羞死!
  
  没等她说话,电话里传来母亲的声音,你得管管你爸,都一把老骨头了,见了那卖菜妇女,脸上笑成一朵花,骨头好像都软了一样……
  
  她打断了母亲的话,您二老给我省省心好不好?这鸡毛蒜皮的事别天天跟我汇报好不好?这是人民内部矛盾,自个儿解决好不好?
  
  说着,她笑起来,这语气怎么听怎么像幼儿园阿姨。母亲也笑笑说,嗯,那我挂了啊,配合得也像个懂事的孩子。
  
  放下电话,她摇摇头叹口气,父母越来越小孩子气,针尖儿大的事情都跟她“告状”,当然,她常常是两面派,各打50大板,他们各自领了,好像还欢天喜地。
  
  她打小就是他们的掌上明珠,慢慢地就成了贴心小棉袄,可并不能经常看到他们,她在上海,他们在武汉,不肯过来,舍不得老街坊,舍不得热干面,舍不得那一口地道的武汉腔……
  
  想了一会儿,她的心情好了起来,毕竟还有好多工作要做,再委屈也不能误了工作……
  
  黄昏,她从写字楼出来时,惊呆了,父亲就站在台阶上!
  
  父亲说是受母亲委派,坐动车来的。父亲咧着嘴笑,我看你妈真是老糊涂了,她非说你在生气,因为你说了三个好不好!她说,这是你生气的标志,小时候你说完三个好不好,一般会呼地关上门,谁也不理……
  
  那刻,她真想扑进父亲的怀里,哭上一场,当然,还是忍住了。挽了父亲的手回家,跟母亲打电话说,妈,你又猜对了。她终于哭了个淋漓尽致。
  
  她以为自己已经修炼成精,精致的脸上谁也看不出悲喜,可是在看见父亲时,她已经脆弱,再接着溃不成军。想想也是,成熟圆润是给别人看的,而脆弱却是留给亲人的,等着安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8 15:46:25 | 查看全部
 
  那个夜晚她失眠了,父亲在隔壁房间安然入睡,忽急忽缓的鼾声传了过来,她跟着父亲的呼吸,有时候父亲的鼾声会悄无声息地停下来,这让她有些着急,她正要起床去看时,鼾声却又轰然响起。
  
  她到底还是起来了,开了灯看父亲,曾经魁梧的身体现在蜷着,头发从发际朝头顶秃了过去,嘴巴微张着,少了一颗牙,嘴角挂着明亮的口水……这个样子让她难过,老迈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10年前的父亲还是那样的风风火火。
  
  那时,她到上海上大学,感觉像是一只出笼的鸟,终于离开了那两张唠唠叨叨的嘴,除了上课,就是和室友结伴看上海那看不尽的繁华,父母每天打电话到寝室,常常是她不在,于是,就一遍一遍地打,弄得室友都烦了,她冲着父亲喊,老打电话干什么?
  
  父亲不生气,说,也没啥事,就是……她不等父亲说完说,不就是想查我的岗吗?不就是想看看我是不是谈恋爱了吗?不就是想弄清楚我是不是学坏了吗?
  
  父亲在电话那边笑了说,你知道啊,那你没事时给我们打个电话啊?她嘟着嘴倔强地说,不打。好像这样才有性格一样。
  
  等到感冒了,她赖在床上给父母打电话,父亲接的,她说病了,啥也不想吃,就想吃妈妈煮的冰糖梨,说着说着,还流了两行眼泪。室友笑她,实在矫情得可耻。
  
  结果第二天晚上,父亲风尘仆仆地提了一个保温桶,把冰糖梨子从武汉送到了上海,那时没有动车,父亲用了十四五个小时。她捧着,却一口也喝不下去……
  
  那时候,她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高兴的事情从不跟父母说,一有委屈立刻就想到他们。整整一个月都是父亲打来电话,她却没有问起母亲,后来才知道母亲住院了,她怪父亲不告诉她,父亲说,忧愁的事情跟你说干啥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8 15:46:36 | 查看全部
3
  
  父亲那句“忧愁的事情跟你说干啥呢”,一直记在她的心里。从某一天开始,她不再跟父母说不开心的事,哪怕很难过,她也要跟他们说开心的事情。
  
  比如顺利进入了一家大公司;比如得到了一个大红包,放在包里把肩膀都压痛啦;比如看中了一个楼盘,准备按揭买下来,虽然只有40平米;比如男友向她求婚了,送了一枚戒指,她不喜欢,这么小的一点矿物质要那么多钱;比如升职了,一个人一间办公室……其实,她有很多委屈,就像进了这家大公司,那是差点跑断腿时才峰回路转的;就像买了房子,可每月还贷让她入不敷出;就像虽然升职了,但她压力重重,常常失眠;就像那枚戒指最终被她取下来扔进黄浦江里,因为男友叹息恋爱也有保鲜期说分手吧……
  
  她学会了担当,学会扛着,不敢跟父母唉声叹气,她想能让他们高兴一点,有什么不好呢?可他们总能从她明媚的语气听出隐秘的心事,像猎犬一样。
  
  她问他们为什么啊?
  
  他们会说,不为什么,就因为,我是你爸,我是你妈。
  
  她问他们,那为什么我却不知道你们的想法呢?
  
  他们笑笑,一副深藏不露的样子。
  
  其实,她知道的,谁挂念谁多一些,谁就是一块明亮的镜子,就算鸟飞过去,也会看到影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8 15:46:47 | 查看全部
 4
  
  父亲在上海待了两天就回去了,走时想说什么,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她说,爸,怎么啦?父亲笑笑说,这事还是回头让你妈说。
  
  果然,父亲回去之后,母亲打来电话问她男友的事情。她说,好好的啊。母亲说,别装了,我让你爸侦察了,第一,你爸去了,那小伙子没露面,你也没提。第二呢,那个矿物质没在手上。
  
  她再一次怔在那里,母亲真成福尔摩斯了,于是她说了实话,男友成了前男友,老话都说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你家闺女追的人太多啦,我就是怕挑花了眼睛!
  
  母亲乐了说,那就按快乐男声那个方式来,先海选,再10进8……
  
  她听见背后一阵喝斥,不像话,你以为你是太后选附马啊?跟着,她听见母亲和父亲接了上火,她默默地挂了电话。
  
  父亲和母亲越来越像一对老小孩,因为菜的咸淡吵,因为电视的频道吵,因为陈年旧事吵,有时可能也不算吵,就是拌嘴,都使点小性子。吵完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抢着打电话,当然每次都是母亲占了先,父亲就在母亲背后大声狡辩。不过,后来父亲想到了办法,又买了一个电话机串起来,他跟母亲说,这样好啊,两个人都能听到姑娘说话,母亲就表扬他干了一件正经事。其实,父亲的真正意图没过一天就暴露了,他也做到了“告状”同期声……
  
  两个声音同时在耳边炸响,她不是烦,而是很烦。不过,她还是认真地听,然后毫不客气地批评一通,未了,还问一句,服不服?
  
  有天父亲说,咦,姑娘,你怎么就像我那时训你啊?怎么现在你像我的爸了咧?母亲替她说,这叫风水轮流转嘛!
  
  这句话让她想了很久,也许父亲母亲日渐苍老时,他们越来越像个孩子,也许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像个大人,他们想要安慰,想要关心,想要挂念,想要,哪怕是你批评一回。
  
  她想,下次回家要把家里的老电话机擦拭干净,她想,一个电话老是用来打电话,而不是接电话,电话是落寞的,也是不公平的。她想,得抢在他们前面打电话,每颗心都有想念,每个电话都等着响,等着响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8 15:47:26 | 查看全部
你知道打电话给谁吗时间:2014-09-16 作者:未详 点击:172次   爷爷去世后的一天下午,卡罗尔蜷缩在床上,可怜地抽泣着。母亲坐在她旁边,问:“怎么了,宝贝?”
  
  “我想爷爷,我想跟他讲我遇到的问题。”卡罗尔说。
  
  “我知道,亲爱的,”母亲同情地说,“我也想念他。但是,你不能跟我说吗?”卡罗尔使劲儿地摇头。
  
  “为什么不行呢?”母亲问。
  
  “因为你就是我们要谈的人。”卡罗尔抽泣地说。
  
  孩子并不总是跟他们的父母讲真心话。成年人也会选择对大部分家人和朋友不讲真心话。但是,我们都要有感情上的至交好友,这点是很重要的。
  
  不幸的是,据估计,绝大多数男性和很多女性在凌晨两点遇到问题的话,都不知道该打电话给谁。他们相信,没有哪个人会在他们遇到危机的时候真的想听他们倾诉。我们太多人绝对是没有至交密友的。
  
  哲学家歌德曾经说过,“世界是相当空虚的,如果我们想到的只是山脉、河流和城市,但是,如果知道世界各地都有人跟我们一起思想和感受,尽管他们在空间上离我们很远,但在精神上却离我们很近,这就会让地球成为一个居住的花园。”
  
  你跟谁比会显得脆弱呢?在你看来,地球更像一片偏僻的沙漠呢,还是更像一个居住的花园?其区别仅在于你在最受伤的时刻可以随时打电话的那个人。你是否认识这样一个人?对他人来说,你是这样一个人吗?
  
  俗话说:“朋友就是知道你心曲而且在你忘记歌词的时候可以唱给你听的人。”如果我们要想找到知道我们心曲的那种朋友,那么我们也必须是那种朋友。
  
  好朋友是需要时间来形成的,今天就是一个建立这种友谊的好日子。你准备好了吗?
  
  我是否在深夜想要倾诉时却找不到适合的人__________  
  我是否在深夜接到过朋友倾诉的电话_______________  
  我是否打算让今天成为建立这种友谊的好日子________  
  我以后准备这样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8 15:47:44 | 查看全部
若相惜,亦莫离时间:2014-09-16 作者:未详 点击:151次   1
  
  那时候,莫离的课桌抽屉里总时不时地泛着清浅的香。最初,莫离没放在心上。哪曾知,手伸进抽屉里拿课本时,却猛地触到柔软的一团。是一朵花,纯白,绵软,像她身上的衣裙。
  
  莫离不认识那朵花的名字,但她想,它一定有个美丽的名字。
  
  一夜之间,莫离的心里千树万树,绽放着盛大的秘密。高三,最不容犯错误的时候,每个人都一无所有,却又都怀揣硕大的梦想。莫离的梦想是南方城市的大学,不仅仅是那所城市的光怪陆离让她心生向往,更多的是,那所校园里,盛开着大片白玉兰和一树又一树的樱花,而花下,走着她的少年。
  
  少年叫袁予朗。高莫离两届,是学校的排球王子。因为耀眼,所以绯闻缠身,校园里流传的传说里总是袁予朗和不同女生的名字。莫离喜欢袁予朗,但却没有有关她和他的传说。没有人会相信,平凡如草芥的莫离,会与身处玫瑰园的袁予朗有任何瓜葛。
  
  莫离偷偷写信给他,只说,请你不要忘记我。
  
  袁予朗没有忘记莫离。高考后,一个落着微雨的午后,他约她来他家。就在那所开着绿色百叶窗的红瓦房子里,她把第一次给了他。她醒来,拾得一袖香,恍惚地记起,她跟着他进院子的时候,屋角隐约有一株花树,开着耀眼的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