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14:41:28 | 查看全部

  
  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音信变得逐渐稀少,最后没有了。有人说他已战死沙场,也有人说他已有了爱人。她不信,不时地站在村口,望着远方,等着他回来。
  
  她相信,她在,他就一定会回来。
  
  其间,也有人对她示好。她的一个远房的表哥,也是同村的人,诚实厚道,他给她挑水,也给她帮忙种地。一次,是批斗会,作为“反革命分子”的家属,她被带到会场,接受批斗。一群人围着她,让她交代反革命行为,她没什么可交代的,他们就打她。他站起来,说:“她一个妇道人家,知道什么是反革命?这不是乌鸦啄柿子,拣软的来吗?”
  
  结果,没有救下她,他反而也被拉到了台上,陪斗,挨打。
  
  事后,她找到他,没有别的报答,只是做了一碗荷包蛋。他没接荷包蛋,而是紧握着她的手。她低敛着眉眼,轻轻抽出手,说:“表哥,我们还是做兄妹吧。一切,都晚了。”然后,她转身忍住眼里的泪,快步离开。
  
  是啊,一切都晚了,在那个十八岁的冬天,当他掀开她的盖头时,她的心就永远地属于了他一个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14:41:40 | 查看全部
 
  四
  
  孩子,慢慢长大。她,在煎熬中褪尽红颜。孩子上小学、中学、大学。一晃,又大学毕业,进了城。
  
  她,仍然住在农村老家。
  
  儿子接她,让她去城里住,她笑道:“一辈子在村里住惯了,城里虽好,可我住不惯。”(www.rensheng5.com)儿子强求,和儿媳妇一次一次去接,说让她去照顾小孙孙。她无奈,去了,临走时,把钥匙放在了灶房的门槛下,儿子不解,问她咋不带在身上,她笑笑,没说话。多少年前,每次她离开时,都会把钥匙放在那儿,而他一找一个准。她怕她进城了,有一天,他回来了,会寻不见钥匙,进不了门。
  
  在城里,她知道,儿子是骗她,让她来城里住。照顾孙子,有保姆呢。
  
  她住了十多天,无论如何也要回去。她怕在她离开后,有一天,他会突然回来,没有她,他会无所适从的。儿子无奈,任她回去。从此,每天,她总会站在村口,遥望着,遥望着远方的白云和天尽头的远山。当年,他就是从那儿离开的。
  
  这样的日子,一过又是二十年。
  
  终于有了他的消息,他随军去了那个孤岛。她听了,替他难受,不知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他是如何熬过来的。同时,一颗飘摇了几十年的心,也终于找到了落脚的地方。每天,她仍然去村口望,风雨无阻,一如几十年中的每一天一样。
  
  在她八十岁那年,她等回了他,一个骨灰盒。她站在村口,看着捧着骨灰盒的儿子一步步走近,她用手抿了抿头发,庄重而微带羞涩,不自觉地说:“钥匙放在门槛下,知道吗?”说完,醒悟过来,知道他已经不可能再找钥匙了,老泪纵横。
  
  她在前面一步一步走,拿出钥匙,打开门,接过儿子手里的骨灰盒,走进卧室内,把他轻轻地放在桌子上,轻轻地抚摸着。这样呆呆地,一直到晚上,又到天亮。第二天,不见她出来,儿子打开房门,她趴在骨灰盒上,一动不动。喊她不应,拉她也不动。
  
  她停止了呼吸,脸上,却有一抹安详的笑。
  
  换寿衣时,她的手紧紧地握着,掰开,里面有一张泛黄的字条,上面写道:你在,我不敢离开。大家不知道,那是新婚不久,他写给她的。长长的,她保存了六十多年。六十多年的岁月,他们分开了,可分开的是身体,没分开的是心,是感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14:44:53 | 查看全部
走出牢房时间:2014-08-02 作者:未详 点击:93次   诗人莲子曾有这样一部诗集,开本较小,页码也不多,但它的名字很特别,叫做《单人牢房》,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诗很美,韵味也足,只是不明白因何叫这个名字。是作者喜欢囚禁自己,封闭自己;还是要走出禁锢,去太阳底下呼吸新鲜自由的空气;还是觉得一生下来就在牢房中,努力也是无奈呢?
  
  后来,我从书中遇到了两个人,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帮我解了这个问题。
  
  其一是明代的冀元亨。
  
  冀元亨是王阳明的学生,因被人陷害而入狱。锦衣卫的监狱里,冀元亨受尽了酷刑,每次提审后都是遍体鳞伤,死去活来。可是他从未屈服,没有乱说过一个字。不仅如此,奄奄一息的他回到牢房后,竟没有半点痛苦、哀伤和怨恨之色,还能和颜悦色,细致耐心地给狱友们讲学,亲切慈祥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使他们都听得入了迷,连身上的伤痛都忘了,狱友们感动得泪流满面。更加令人叹服的是,对待百般折磨他的狱吏,依然春风一般,从无半点愠色,饱含深情,笑对皮鞭,狱吏实在拿不动整他的刑具,似乎这个犯人身上流的血就是他们心头流的血。凡与他接触的人,都无不被他的爱和宽容所征服。使得本来恐怖血腥的大狱,变成了他传布学说、唤回人良知的课堂。谁也不会否认,这里的每个人,没有哪个愿再为难他,再囚禁他。显然,他人虽在牢狱,而精神早就自由了。
  
  另一个是前南非总统曼德拉。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让南非的每个黑人都能享有白人一样的权利,曼德拉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当局判他终身监禁,从此孤独、冰冷、肮脏、疼痛、黑暗的日子就似乎永远地粘上了他,一晃27年过去了,这可是一个人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啊!试问,这些惨痛记忆谁会忘却?然而,1994年5月10日,曼德拉正式就职南非共和国总统,在这个全球瞩目的典礼上,来自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名贵宾受邀出席,此外,曼德拉还特别邀请了三位客人,他们不是别人,正是当年给过他无数痛苦回忆的监狱看守。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在这么隆重的场合,在这么神圣庄严的时刻,曼德拉热情地请他们起立,向与会全体嘉宾介绍这三位特殊的客人,并万分真诚地向他们致敬,感谢他们苦他的心志,劳他的筋骨。全场的人无不为之感动,雷鸣般的掌声淹没了一切。英国前首相布朗动情地说:“曼德拉是非洲和全世界人民的真正公仆,他的勇气无与伦比。”
  
  许多人在钦佩之余仍然搞不懂曼德拉何以会有如此宽阔的胸怀,使得包括政敌在内的所有人都被他的博大所征服。曼德拉是这样说的,同时也成为经典名言迅速传遍了世界:“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
  
  看过他们的故事,我仿佛电光石火一般顿悟了诗人的内心。大千世界,人海茫茫,又有哪个不在牢房中呢?痛苦、孤独、恐惧、无助,这难道不是人类生活的困境?《单人牢房》简直太经典了。然而,这却不是无解的命题,几百年前的冀元亨就打碎了他的牢房,曼德拉也走出了他的牢房,而归根结底,开门的钥匙还在自己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14:45:09 | 查看全部
梦似星火,心如磐石时间:2014-08-02 作者:未详 点击:111次   她是一名农村女孩。那年,她读高三时,父亲突患癌症,除了花掉全家的所有积蓄,还欠下了一大笔外债。为了供同在高三读书的哥哥上大学,还没有等到期末考试,她就偷偷地办理了退学手续,买了张去广东省东莞市的火车票,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
  
  那天清晨,当她踏上南下的火车,伴随着引擎的轰鸣声,思绪不停地跳跃着。她目视前方,不敢看哥哥,更不敢看母亲,生怕一回头,压抑了许久的泪水夺眶而出。
  
  两天后,她来到东莞,成为一家台资企业——汉华光电集团的一名普通打工妹。到公司的第一天,她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不能永远当一名普工。
  
  入职半年,公司组织招考,她鼓足勇气报了名。虽最终没能被录取,但对她来说,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随后,她在公司的每一天,除了工作,就是复习巩固高中的功课。为了多挣钱,给父亲治病,供哥哥读书,直到两年后父亲去世的前两天,她才回了一次家,和父亲见了最后一面。
  
  两年后,公司再次举行招聘储干考试,她再次报名参加,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她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为了当好储干,她白天上班,晚上学习,货仓课长发现她工作特别细心、踏实,有搞财务的潜质,就把她调入调货仓做账。
  
  从没学过电脑的她从五笔打字开始,一个星期时间,就完全能够胜任事业部的账务工作。很快,她还根据公司软件升级的需要,成功制作出最新模块的操作手册,同时作为授课教师给各事业处授课。因为表现出色,两个月后,她担任了货仓课长,接着,又被调入企划部工作。
  
  因为一心想到更大舞台锻炼自己,有机会学到更多知识,五年后,她毅然辞去本来已非常熟练的工作,来到深圳卓飞科技有限公司,从最苦最累的员工干起,一点一点积累经验,一步步做到小组长、组长,一年后获得了“优秀职业经理人”的称号。
  
  为了适应特区工作的需要,2007年,她报名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选择了行政管理专业。她知道自己的英语底子较差,每天工作之余,她用心背单词,做模拟试题,两年后如愿拿到了大专文凭。
  
  多年来,她经常做着同一个梦:高考考场上,因为自己没有带准考证,老师不让她进场,她哭着哀求老师,哭着哭着就醒了。她知道,没能上大学,一直是自己的心结,这个结解不开,她的梦就会一直做下去。
  
  2010年12月,一位同事告诉她,北京大学和广东省联合搞了个让农民上北大的行动,名叫“梦圆计划•北大100”。她迅速找来当天的报纸,报纸上说,北京大学联合广东省委,在2600多万名新生代农民工中遴选100名农民工入读北京大学,毕业后颁发国家承认的本科文凭。更重要的是,有3家大型国企提前给他们下了“订单”,承诺毕业后照单全收。
  
  这一消息让她无比振奋,于是,在随后的备考日子里,她千方百计搜集成人高考的有关试题,认真梳理出考试范围。她挤出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拼命学习。因为她是公司的骨干,需要经常出差。每次出差,她也不忘带上复习资料,坐在车厢里看书,住到宾馆时练习,坚持按自己的复习提纲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
  
  2011年3月12日,她终于迎来了北京大学组织的统一入学考试,她以优异的笔试成绩从2041名考生中胜出,成为进入面试的考生。在随后进行的面试中,她再次以出色的表现,从276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5月17日,她参加了北京大学举行的开学典礼,正式成为“北大100”的首批学员,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梦。
  
  她就是安徽的姚春梅,一位深圳打工妹。面对自己的成长经历,她激动地说:“在知识改变命运之前,命运抢先一步隐藏了梦想。没想到,北大100让我第一次体会到,梦想的心跳是那样有力。”梦似星火,心如磐石。
  
  的确,一个人只要用心寻梦,不言放弃,总会梦想成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14:45:32 | 查看全部
在理想的背面书写精彩时间:2014-08-02 作者:未详 点击:105次   1985年,魏思源出生在山东菏泽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里。她自小爱好美术。高中时,她报了特长班,主攻国画。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画家。魏思源读了高中的特长班才知道,在设计人生路线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学国画需要大量颜料、画笔和纸,这些东西又很贵。而母亲每周只给魏思源10元的费用,这区区10元钱,别说购买绘画需要的颜料和纸张,就连一日三餐也难以为继。魏思源决心把自己的学业进行到底。但是,如何进行?魏思源陷入了苦苦的思索之中。
  
  钱,钱,钱,魏思源必须找到钱。因为,有了学习和生活的最低保障,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魏思源从勤工俭学办找到了一份为食堂打扫卫生的工作,还承担了三份家教。课余时间,她为学校打扫卫生。即使这样,钱依然不够。在一次打扫卫生的时候,魏思源发现废纸篓里扔有许多同学们用过的纸张。魏思源把这些纸张在桌子上摊开,展平,发现这些纸的背面还可以用来练习绘画。自此,她就经常收集这些废纸,在这些废纸的背面练习绘画。就这样,魏思源用这些废纸的背面读完了高中。高中毕业,魏思源不仅考上了大学,而且还有了6000多元的积蓄。
  
  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魏思源被美术学院昂贵的学费吓到了。她非常喜欢绘画,但是,那昂贵的学费她实在负担不起。那一夜,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苦苦地思索着自己的人生。她的面前摆着一张捡来的用于习作的废纸。她用画笔在废纸的背面不停地写“美院”两个字。纸写满了,她就在字的上面写。字压字,字套字。最后,那张纸全部被颜料浸渍,成了一片绿色。这时候,魏思源猛然想起,自己是在一张纸的背面写字。她想,人生就是一张纸,正面行不通,可以在背面书写呀。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选择了与美术相关联的服装设计专业。
  
  魏思源被天津商业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录取。上大学的第一个寒假,魏思源没有回家过年,而是选择留在天津,在食品街的一家饭馆内找到了一份服务员的工作,月薪500元。魏思源要开学了,老板对她说:“小魏,我挺欣赏你的,以后你可以带一些家庭贫困的大学生过来打工,每年寒暑假我这都需要人。”
  
  正是这样一句话启发了魏思源。随后,魏思源利用业余时间四处寻找适合的工作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魏思源争取到120名服务员的职位。大一暑假前,魏思源就在学校里张贴了“免费为贫困大学生安排兼职工作”的海报,没想到吸引了240多人报名,最终90人表示可以接受这份工作。大二开学后,这90名学生主动找到魏思源,每人交给了她30元钱,并称:“魏姐,你帮我们找到了工作,这是你应得的。”
  
  这件事对魏思源的启发很大,她决定向商界进军。为此,她创办了天津大学生创业协会,专门为贫困大学生介绍工作。可是,企业必须有实体。魏思源打算开办一家实体店,做服装和鞋子生意。
  
  魏思源看到曙光市场的人气很旺,打算在那里租一个摊位。她找到老总,老总说:“我们的摊位已经全部出租出去了。”可是,魏思源不放弃,反复地去找。老总最终被她的真诚所打动,将自己的办公室腾出来给她做了店面。于是,魏思源的天津大学生创业协会终于有了自己的实体店,走上了正规化的企业发展模式,为近700名大学生找到了工作。
  
  目前,魏思源的企业越做越大,她担任着中国企业管理协会首席运营官、上海学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天津学盟文化信息交流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津门大学生》杂志运营总监等职务。在创办企业的同时,魏思源还致力于国画创作,她的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大奖。
  
  在理想的背面书写精彩。其实,人生就是一张纸,正面没有位置,背面也可以书写精彩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14:46:13 | 查看全部
潘石屹的“让”和“少”时间:2014-08-02 作者:未详 点击:214次   著名房地产大亨潘石屹在事业上,不断开拓进取,蒸蒸日上,令人叹为观止。在孩子的教育上,他也有一整套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浓厚的创新意识。他的这一独特理论和实践,使孩子得到很好的教育和成长。人们从他对孩子的教育上,得到了很多的启示和思考。教育孩子,也是一门技术活。潘石屹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潘石屹有两个孩子,分别取名潘让和潘少。说到这两个孩子的名字,潘石屹说,我的意思就是要让孩子们懂得人生中要“让”和“少”。多让一点、少一点,这是人生的一种智慧和聪明。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明白,“让”和“少”,才是人生中最大的目标和追求。
  
  潘让和潘少从小天资聪颖,学习刻苦,一点没有富家子弟的骄傲和轻狂,反而衣着朴素,谦虚谨慎,团结同学,一直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两个孩子在班上都是班长,是老师的好帮手。
  
  有一次,潘让在学校里和同学们打篮球,这时,又来了其他班上的几个同学也来打篮球。一个篮球架,两拨人要打,谁也不愿相让。争着、争着,有几个同学甚至要动起手来。
  
  潘让这时想起父亲常常教诲自己的话,生活中,要懂得谦让,让,不是软弱,而是一种素质和智慧的体现。于是,潘让走到自己同学面前,对同学们说,我们先到旁边去打羽毛球吧,等他们打好了我们再打也不迟。
  
  刚才还情绪激动的班上同学,听了潘让的一番话,立刻安静下来,他们拿起潘让递过来的羽毛球拍,欢快地到旁边打羽毛球去了。
  
  那个班的同学虽然在打篮球,但气氛明显地感到很沉闷,他们心中好像有了满满的心思,潘让的一番话,在他们耳旁一遍遍地响起,感觉刚才他们做得也很不对,潘让他们先来的,我们却要抢着打,现在潘让主动地让给他们先打,真让人过意不去。打了一会儿,他们来到潘让面前说,还是你们打篮球吧,我们打会羽毛球,一样的。
  
  没想到,一番谦让,却让出一种友情。潘让提议道:“我们两个班打个比赛,好吗?”听到潘让的提议,大家都拍手赞扬,一片叫好。
  
  此后,两个班的同学成了好朋友,常常结对一起去打篮球。同学们说,潘让说得有道理,生活中,学会谦让,海阔天空。
  
  后来,潘石屹听说了这件事,对潘让说,你做得对,让,不是软弱和胆怯,而是一种美德和传统,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的精髄就是“温良恭俭让”。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应很好地传承下去。
  
  潘石屹虽然腰缠万贯,但是,他对孩子却十分苛刻,甚至有些吝啬,从不多给孩子一分钱。孩子在他近乎“不近人情”的教育中,从小注意勤俭节约,衣服老大穿小了,老二继续穿,两个孩子一点也看不出是“富二代”。
  
  一次,潘少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潘石屹只让孩子从家里带上盒饭、一瓶水,一分钱也不给他多带。孩子委屈地说,人家同学家长给孩子带几十块钱,您这个父亲真小气,一分钱也不给我带。
  
  潘石屹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道,孩子,不是爸爸没有钱,而是在生活中要学会节省,不能浪费。家里已给你准备好了盒饭和开水,不需要再花什么钱了,从小要懂得“少”,并不是吝啬,而是一种合理、合情地支出,从小就大手大脚,对将来人生成长是很不利的。
  
  潘少听了父亲的一番话,懂事地点了点头。
  
  潘石屹在孩子教育上,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教育方式。他说,他的财富,来源于社会,将来还是要回报给社会的。孩子的未来要靠他们自己劳动和创造,不能让他们躺在父辈创造的财富上不劳而获。
  
  一次,一家电视台要同时邀请潘石屹和潘让作现场嘉宾采访,潘石屹婉言谢绝了。他说,我是我,他是他,不能让他有种优越感,他的路要靠自己走。
  
  潘让很有主持的才能,在学校里,他就是一名主持人,经常主持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很受师生们的欢迎。有朋友向潘石屹建议,要他通过熟人,让潘让到电视台当个节目主持人,这对孩子来说,是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潘石屹说,这怎么行?我不能给他铺好人生的发展路子,他的路子,要靠他自己去创造、去实践,这样才会有出息,才会在风雨中,磨炼得更加坚强和勇敢。
  
  潘石屹就是这样一位“不近人情”的父亲。虽然潘石屹对孩子教育很严,但是孩子们对他却很理解和尊重。两个孩子说,爸爸这是为了他们好,路要靠自己走,这样的路才会走得踏实、坚强;果实要靠自己种植,这样的果实,才会更加香甜。
  
  在家里,他们有一个门楣上写着“父与子工作室”。这个工作室,是潘石屹与孩子们进行交流、谈心、学习的地方。在这里,潘石屹常常与孩子们平等地、心平气和地进行交流、谈心。孩子们将自己在学习、生活、人生中遇到的困惑与不解,向父亲娓娓道来。潘石屹总是静静地听着,然后朋友似的给孩子释疑、解惑,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就与孩子在一起探讨。
  
  那一幕,让人感到格外温暖、甜蜜。
  
  潘石屹说,在“父与子工作室”,他们还定期开展“父与子读书日”、“父与子谈心日”、“父与子学习日”、“父与子游戏日”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日,增进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加深了与孩子的沟通和了解,这对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作为当今富豪,在市场开拓上,潘石屹无疑是成功者,在家庭子女教育上,潘石屹同样是一名成功者。他的“让”和“少”,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清新扑面的感觉。一个“让”字,一个“少”字,折射出他一腔侠骨柔情的暖暖父爱情怀,给人们带来了绵绵不绝的回味和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14:46:58 | 查看全部
爱情心意时间:2014-07-31 作者:未详 点击:192次   送一样最简单的东西给她,她哭了。泪水不断涌出来,可是心里充满着欢乐和满足。
  
  女人需要的不是钻石和貂皮,是一朵花,一句诗,代表你的爱意。
  
  真正的爱意,不是用金钱来表达的,而是用心来表达的。一束鲜花,有时比钻石更能令女人动情。即使在如今高度现实的社会中,钻石和貂皮换来的往往也只是感激和献身。金钱不能换来真正的爱情,爱情是需要用爱情来交换的,不可能用其他物质来交换。
  
  花朵和诗,是浪漫的。腰缠万贯的富豪,一掷千金,当然是一种豪气,可以令女人折服,然而真正能拨动女人心弦的,还是浪漫的诗句和花朵。
  
  一句诗,代表着心意;一朵花,也代表着心意。
  
  爱情,是超现实的。或许,这已是当今社会中唯一超现实的存在了。但是这唯一的存在已在逐渐消失,往往相爱的人不能相聚,反倒是金钱的培养,能开出共聚的花朵。
  
  这是人世间最大的悲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14:47:10 | 查看全部
自己的时间时间:2014-07-31 作者:未详 点击:135次   著名作家孙犁有一件趣事:

  他有一个出国机会,却放弃了。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自己不会打领带。

  后来他又补充说,有人觉得出国是一种快乐,而他不觉得是快乐。

  那他的快乐是什么呢?在《书衣文录》里,他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上午,冬日透窗,光明在案。裁纸装书,甚适。”
  
  在冬日的上午,阳光打在书桌上,没有人打扰,时间全归自己所有,裁纸、装书、读书、思考,无上快乐。

  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时间,与世无争,自得其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14:47:21 | 查看全部
她的“男闺蜜”时间:2014-08-01 作者:未详 点击:166次   她终归还是失恋了,虽然她的身后一直站着一位“恋爱军师”。
  
  用现代话讲,他是她的“男闺蜜”,也将会是她一生的好朋友,她一直这么固执地认为。像往常一样,她肆无忌惮地靠在他的肩膀上,痛心疾首地倾诉她失恋的委屈,控告着刚刚失去的男朋友的种种“罪行”。
  
  他安静地听着,像以前倾听她所有的郁闷和伤心一样。他给她递过来一杯奶茶,并耐心地安慰她:“他不懂珍惜你的好,你又何必跟他计较?一切都会好的,男朋友还可以再找嘛!”
  
  然后,他笑了,轻轻拍了拍她的脑袋,调侃着说:“这才是我认识的女汉子嘛!”
  
  她挣脱起立,故意不服气地把头一仰,说:“哼,我才不稀罕他呢!”
  
  其实她心里一直很感激他的陪伴,在她谈恋爱的这段时间,他也付出不少,又是出谋划策,又是从中斡旋。经过这次“爱情事故”,她更加珍惜他作为“男闺蜜”的存在。
  
  有时候,她甚至觉得他是世界上最温暖的人。在他面前可以无所顾忌,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必担心友情过了界,也不必害怕这份特殊感情的抛弃。她知道他就是她可以依靠和信赖的人,虽然不是男朋友,却比和男朋友相处多了一份轻松和自然。
  
  “有个男闺蜜真好!”舍友总是这么艳羡地对她说。她心里美滋滋的,那当然,比女闺蜜省心,比男朋友坦然!
  
  直到有一天,他捧着一束玫瑰花出现。他轻轻地说,做我女朋友吧。接着,他把认识她时起就开始写的厚厚一摞日记本放到她面前。原来他之所以成为她的男闺蜜,只是因为他一直对表白这件事没有勇气。他一直喜欢着她。顿时,她傻了眼,毫无防备的心突然没了依托。慌乱的她忘了自己是怎么逃离那个不知所措的现场的。
  
  最终,她还是拒绝了想当男朋友的他,她只接受自己一直把他当成“男闺蜜”。
  
  那天之后,她发现自己长大了,因为她明白,“闺蜜”是女人之间才有的特权。
  
  她永远记得那天,他告诉她:“在男生的心里,从来没有‘女闺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14:47:32 | 查看全部
唐僧的身世简直是另一本书时间:2014-08-01 作者:未详 点击:142次   《西游记》的小说结构其实是分成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石猴出世大闹天宫;第二部分讲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在这两部分之间,作者突然一笔岔开十万八千里,整整用了一回书讲“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讲解唐僧身世源流。
  
  故事本身不算精彩,讲陈光蕊偕妻子殷温娇赴任江州,途中被船夫刘洪所害,抛尸江中。刘洪霸占殷小姐,冒充状元去江州赴任。殷小姐已有身孕,只得忍辱偷生。她生下孩子,怕刘洪加害,便把孩子抛入江中。这孩子被金山寺和尚捡去抚养,起名江流儿,法名玄奘。玄奘长到十八岁方才知道真相,后与母亲相认,惩治恶贼刘洪,沉冤得雪,父亲陈光蕊也被龙王救活,全家团聚。
  
  听起来挺有正能量的吧?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后来读得细了,才发觉有些细节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悚然。
  
  你看这一回讲到殷小姐生下孩子抛入江中时,如此写道:“恐难以识认,即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一纸,将父母姓名、跟脚缘由,备细开载。又将此子左脚上一个小趾,用口咬下,以为记验。”前面咬破手指写血书,是惯常桥段,无甚稀奇。然后这殷小姐为了留个日后相认的记号,居然把自己孩子的小趾头咬断一根。
  
  这个桥段,是为日后母子相认埋下伏笔,有它在结构上的功能。但是,只是留下一个记号,用不用做得这么绝啊?很疼的好吗!那孩子出生才一天不到,就不能用不那么血腥的办法吗?人家叶二娘给刚出生的虚竹做记号,就只是点了几个戒点香疤,一样很实用啊。
  
  而且咬下脚趾之后,殷小姐也没做任何处理,直接把孩子绑在木板上顺江漂走。这孩子到底是金蝉子转世,运气不算差,如此恶劣的环境下没感染也没失血过多,就这么顺顺当当漂到金山寺了。
  
  法明长老捡到这孩子,抚养到十八岁。文中用了八个字“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八个字看似轻描淡写,我看到这八个字时,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群和尚围着个小婴儿发愁,大半夜的轮流在佛堂里抱着转圈,得竖抱,还不能坐下;为了让小东西吃饱,还得去外头找女施主化乳斋;吃饱了还得拍嗝,拍完了还得把屎把尿,偌大个清净之地挂满了尿片……再看那八个字,简直可以另外写本书了。
  
  后来玄奘与殷小姐终于相认,找来外公剿灭刘洪恶贼。大事既定,外公要见小姐,小姐却在里面要上吊自杀,说:“为女儿者,有何面目相见!唯有一死以报丈夫耳!”这是明清小说里常见的封建贞节观,不料玄奘的外公倒开明,说:“此非我儿以盛衰改节,皆因出乎不得已,何得为耻!”读到这里,我一愣,想不到古人小说里,倒也有如此通达开明的看法,不错不错。继续往后看,陈光蕊也被龙王救活,送上岸来,陈母也被救出,一家团聚。
  
  排布完大团圆结局,作者开始交代诸人结局,说陈光蕊升官学士,说陈玄奘返回金山寺继续修行,都不错。然后笔锋一转,他又轻飘飘地带了一笔:“后来殷小姐毕竟从容自尽……”
  
  这理所当然的语气,充满赞赏的旌奖,让我不寒而栗。其可怖,甚于取经路上一切妖魔鬼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