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5 14:38:22 | 查看全部
放松出精品时间:2014-07-06 作者:未详 点击:154次   诺贝尔文学奖似乎是一个魔咒。很多作家获得诺奖之后,创作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原因有的来自外界,就是事务太多,但这还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他内心深处的变化,就是在意识里规定了自己下一部作品一定要有上乘表现,一定要比过去的作品更好。对此,有一个关于岳阳楼的故事对我启发颇大。
  
  现如今,当人们假舟车,游江南,来到岳阳楼前,可以看到郭沫若题写的“岳阳楼”三个金色大字匾额。远远观去,它堪称岳阳楼整个精巧外观的灵气所聚,点睛之笔。当初,毛泽东同志批示郭沫若为岳阳楼题字时,郭沫若写了数百幅“岳阳楼”的字,并从中挑选了觉得比较好的三幅,寄给了毛泽东。可是,毛泽东却选中了郭沫若写在信封上的“岳阳楼”三个字。大家知道毛泽东是公认的书法大家,眼光独到,造诣很深。由此让我想到,在最放松的状态下,才能出名篇。
  
  我曾经遇到过一种游戏之笔,就是在创作长篇小说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小灵感,于是就信笔写了一个小短篇,结果长篇没写好,短篇却成了精品。这种例子在我个人的创作当中有过好几次。所以,今后能否写出好的作品来,关键还是在于自己内心深处放松不放松、解放不解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5 14:38:33 | 查看全部
香港廉政公署的考题时间:2014-07-06 作者:未详 点击:110次   1998年10月,香港廉政公署执行处面向本处所有工作人员公开选拔一名首席调查主任。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和民主推荐,最后有40多人进入了笔试环节。
  
  时年43岁的蔡双雄也参加了这次选拔考试。蔡双雄25岁就进入廉政公署工作,承办过多起大案要案,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对于这次考试,他做了充分的准备。
  
  考试进行得很顺利,多是些专业性的题目,蔡双雄做起来轻车熟路。可是,最后一道题把蔡双雄难住了。这道题分值高达20分,成败在此一举。题目是这样的:请简述唐太宗李世民为了保护环境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详细论述其合理性。蔡双雄知识面并不算窄,而且很崇拜李世民,平时读过许多关于李世民的书。但是此时,他绞尽脑汁也想不起来李世民曾在环保方面有过什么施政措施。
  
  交卷的时间快到了,无奈之下,蔡双雄只好在试卷上写下了这么一行字:我实在想不起来李世民在环保方面曾有过什么举措,对不起,这道题我不会答。
  
  一道20分的题没做,哪里还会有希望?交卷后,蔡双雄显得很沮丧。廉政公署选拔官员,考什么环保?一些关系好的同事了解情况后,都纷纷安慰蔡双雄。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两个星期后,考试结果出来了,最后的那一道题,蔡双雄竟然得了满分,并且,只有他一个人得了满分。蔡双雄成了进入面试环节的唯一人选。
  
  选拔委员会是这样解释的:唐太宗时,还没有环境保护这种说法。综观李世民一生,他也没有为了保护环境采取过任何措施。这道题根本就没有答案,或者说,最标准的答案就是“不知道”。
  
  其实,这道题是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试题库里抽出来的,目的就是测试应试者的诚信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才是做人应有的态度。遗憾的是,竟然有那么多的考生妙笔生花地列出了李世民的多项环保举措,并洋洋洒洒地用了数百字去论述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一个人的德行,往往会在细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5 14:38:44 | 查看全部
英国家长会怎么开时间:2014-07-07 作者:未详 点击:144次   女儿在英国上初中后,首次参加她的家长会,我强烈地感觉到这儿的家长会和国内的不同。
  
  首先,形式不同。国内的家长见面会,基本上是班主任把家长召集到一个会议室或教室里。由班主任和老师讲话,在公开场合点评每个孩子的好与坏。英国则不一样,老师每次只见一个学生及其家长,介绍孩子的学习情况,并询问家长是否有什么问题或担心之处。
  
  其次,我注意到,老师在向我介绍孩子的学习成绩时,会把手中名单上其他孩子的成绩遮住,以保护孩子的隐私。
  
  顺带说一句,这里的小学是不排名次的,无论成绩好坏,每个学期结束后都会由老师以信件的方式通知家长,老师在信上会写明班上最好的成绩是多少,但不会写是谁,以免刺激成绩稍差孩子的自尊心。想想女儿在上海莘庄的一所重点小学读书时,全校一年级200多个孩子,一学期下来,学习成绩排名表个个在册,“一目了然”。
  
  在现场,还发现了一个让我动容的细节:女儿班上的一个男同学的妈妈是聋哑人,学校竟然派了一位会手语的工作人员坐在老师身边,专门“翻译”给她听。
  
  2010年女儿在美国上小学时,学校也会聘请中文翻译来与我们交流,以确保有关孩子的信息能准确传递给家长。
  
  而且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在美国还是在英国,女儿上的都是最普通的公立学校,并不是国内所谓的重点学校。两相对比,我觉得学校教育中,对“人”尊重是最重要的,比学校大楼是否漂亮、是否“重点”要重要得多。
  
  卷表里面列了一二十个问题,比如:孩子在学校开心和享受吗?老师会鼓励孩子努力学好吗?学校对你公平吗?你在学校受到骚扰了吗?老师会鼓励你的孩子负责和独立吗?开完家长会后,女儿几乎是抢着和我一起来回答的,而且大多选择了满意或非常满意。
  
  另外,这里的家长会,是孩子自己拿着时间表,在学校的各个场所与老师穿梭见面,家长只需要跟着就行了,遇到问题可以问学生志愿者。英国的学校没有“班干部”,却有很多“志愿者”。类似家长见面会或校园参观这样的活动,学校都会让学生自愿报名为家长会服务。志愿者与班干部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女儿在国内没当过班干部,在这里却是一个积极的志愿者。
  
  还有一个重要的不同是,老师与家长谈话时,总是和颜悦色,并且不管成绩如何,总是真诚地肯定孩子的长处,不会用攻击性很强的措辞。
  
  记得女儿跟我们在美国读完10个月的书后,曾经回国又上了一段时间小学。入学第一次考试后,老师在电话里跟我说:“建议她在家过8个月之后再重新读个三年级。本来以为她在美国待过,英语成绩会很好,现在看成绩,也不怎么样嘛!”
  
  也许老师只是习惯了用这种语气跟家长说话,而我不敢跟老师争论,因为她掌握着我女儿在学校生活的“生杀大权”。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语调放低放柔和,继续跟老师在电话里说着好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5 14:39:21 | 查看全部
其实我知道你喜欢我时间:2014-07-05 作者:未详 点击:165次   那天闲来无事,一边看电影一边和江子辰在网上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彼时,他在苏州,我在上海。聊起最近看的一本书,仿佛一下子触及了他的心事,屏幕那头的他突然沉默下来。
  
  对话框里显示了很久的“正在输入”后,才在对话框里看到他敲出来的一行字:“我谈恋爱了,你相信吗?”
  
  我装作若无其事地回他:“恭喜啊。”
  
  随后又看到他敲出:“其实你不知道,那个时候,我一个人默默地喜欢了你很久……”
  
  我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和他有关的青春年少的记忆一下子扑面而来。在关掉对话框前,我敲出几个字:“其实,我都知道的。谢谢你,江子辰。”
  
  我是在高一的时候遇到江子辰的。
  
  中考那年,我的语文考了140分,所以我非常幸运地以压线的分数进了这所重点中学。这远远超出我的预期,整个暑假,我都沉浸在喜悦的气氛里。
  
  江子辰是那种成绩好得让人发指的男生,他站在学校的大礼堂和大家分享心得的时候,我正在台下捧着一本毛姆看得起劲。
  
  江子辰最拿手的科目是物理,每次从老师嘴里报出来的分数,让我忍不住好奇,他怎么可以把这么奇怪的一门课程,毫不费力的就学得这么好?
  
  仔细回想起来,我们似乎并没有太多的交集。唯一记得的是有一次要赶着交物理作业,当时整个教室没剩下几个人,环顾四周,我发现也就江子辰的作业才具备抄的价值。
  
  我走过去,态度极其诚恳地说:“帅哥,物理作业借一下呗。”江子辰显然没有意识到我会去找他借作业本,在这之前,我们几乎没有单独说过话。这个看起来高高大大的男生,居然在抬头的那一刻脸红了。
  
  给我找作业本的时候,还不小心打翻了桌子上的水杯。这样的江子辰,让我忍不住笑出了声。他却越发紧张,将作业本递给我的时候,没有说一句话。
  
  大概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注意起这个有些奇怪的男生。偶尔他的眼神越过中间的几排座位飘过来的时候,正好碰上我抬起头,他就慌忙地躲闪开来。
  
  女孩子的第六感觉让我确定,江子辰喜欢我。
  
  高二那年,我留在了文科班,江子辰去了理科班。偶尔在校园里碰到,江子辰眼神里的那片温柔,浓得我只想落荒而逃。
  
  那时候的我,其实都不知道自己有什么值得别人喜欢的。除了能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我站在女生堆里,很难出彩。所以我想一定是我自己小说看多了,才会自作多情地以为江子辰喜欢我。
  
  直到读大学的那年,有天我突然收到一个陌生号码的短信,对方说:你好,我是江子辰的室友,他老是跟我们提起你,却没勇气表白,所以我来替他偷偷告诉你,他很喜欢你哦。
  
  后来,江子辰加了我的QQ。我们聊了很多,可他从未开口说喜欢我。大三的时候,我有了男朋友。江子辰知道后,消失了一段时间。
  
  再来找我的时候,他像什么也没发生似的和我说话。然后我们又隔三岔五地聊天,如往常那样。我以为江子辰会把喜欢我的这件事情掩埋在时光里,没想到他会在这个夜晚说了出来。
  
  其实江子辰不知道,我是发自内心地感激他,感激他在最美好的岁月里喜欢并不美好的我。被人喜欢总归是件幸福的事情,何况是优秀如江子辰这般的男生。
  
  虽然也许我从来没有喜欢过他,甚至我到现在也没想明白他为什么会喜欢我。可这样的江子辰,还是温柔了我年少轻狂的青春时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5 14:39:34 | 查看全部
和青春有关的几个片断时间:2014-07-05 作者:未详 点击:81次   说起年少时光,总觉得再好的词汇都不能表达心底的那份情怀。青春会流逝,情怀却永远都不会老。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悸动,能够想起来的似乎都是一些细碎的片段。
  
  一
  
  人生中的第一次怦然心动,来自青梅竹马。
  
  小A是邻居家的小孩,比我大两岁。很小的时候,小A的爷爷总是带着慈祥的笑容逗我:“以后长大了当我家小A的媳妇好不好?”
  
  那时候,我哪里知道媳妇的内涵。只觉得这是件让大人们都很开心的事情,每次我都是一个劲地点头,然后大人们就笑得更欢了。
  
  后来上了小学,小A每天总是等我一起去学校。有一年六一儿童节晚会上,我和小A被选为主持人。至今家里的相册里,还有晚会那天,我和小A站在台上一本正经主持节目的照片。如今看来,那时候才是真正的两小无猜。
  
  等我读五年级的时候,小A进了初中开始住寄宿学校,一个礼拜才回来一次。每个周末,是我们的节日。小A不厌其烦地给我讲初中生活中的各种趣事,我听着听着,恨不得直接跳过六年级直接升入初中,这样就又可以和小A一起上学了。
  
  可我还没来得及长大,小A就因他爸爸工作的变动而转学去了另一座城市。小A走的那天,我哭得肝肠寸断,任谁都哄不好。
  
  多年后我才知道,这种难过的感觉叫喜欢。只不过小孩子的世界总是有太多新鲜好奇的事物,一段时间后我又找到了新的玩伴,弥补了小A离开的悲伤。
  
  后来,我和小A的联系越来越少,以至于最后失去了联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5 14:39:46 | 查看全部
 二
  
  初二那年,收到人生中的第一封情书。
  
  那时候,早恋是件多可怕的事情啊。班上有几个胆子大的男生蠢蠢欲动,给心仪的女孩子表达心意,都被班主任扼杀在了摇篮里。所以你大概能想象得出,打开那封情书时,我有多胆怯多害怕了吧。
  
  那天的我,吓得趴在桌子上呜咽着哭起来。闺蜜知道后,向我保证一定要帮我查出这个不敢留大名的情书主人到底是谁。
  
  可任由我们将班上所有的男生都仔细分析了一遍,还是觉得都不太像是那个会喜欢我的人。甚至闺蜜还利用职务之便,将班上所有人的作业本拿过来对着笔迹一个个排除,最终也还是没有任何眉目。
  
  情书事件就这样不了了之。
  
  直到多年后的同学聚会上,喝多了的小B突然对我说:你知道吗?那时候我很喜欢你啊。为了不被老师发现,我还模仿我表哥的笔迹匿名给你写过一封情书。
  
  至此,情书的主人才水落石出。此后,也收到过很多的情书,却再也没有这封情书那般印象深刻,那是属于一个女孩最初的心动与忐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5 14:40:33 | 查看全部
 三
  
  上了高中之后,我做了这辈子最勇敢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和坏学生小C谈恋爱。这场恋情,轰动学校。谁让男女主角是总考第一名的我和总是惹是生非、调皮捣蛋的小C呢?注定是会在学校里引起波澜。
  
  那是属于我真正意义上的情窦初开,我很喜欢他,就是没缘由地很喜欢。喜欢一个人,有的时候就是电光石火之间发生的事情,无须多么深刻。
  
  为了他,我开始变得叛逆起来。陪着他一起逃课、上网,只穿他喜欢的衣裳。可就在我为他做了很多改变的时候,有一天却看到他牵起另外一个女孩的手,来跟我说“再见”。
  
  一场属于青春的倾盆大雨,就这样不期而至。
  
  然后我又回到好学生的轨道,认真学习,努力考大学。小C成了青春片段里的一个句号,想起来的时候并非多难过。只是这样认真地喜欢一个人的时光,总会分外刻骨铭心。
  
  也许每个乖学生的青春年少时光里,都会热烈地喜欢上一个有些痞气的男生吧。他和你的世界完全不同,带你领略属于青春的另一种风景。因为好奇,所以迷恋。
  
  电影《致青春》里说,青春是不朽的。我能想起来的关于青春的片段,仿佛说也说不完。
  
  也许我们的人生,有时候就像一辆公交车,有人上来,就有人不得不离开。所以有些人终究只能陪你走一程,没法陪你走一生。他到站了,就得下车。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永远保持一颗温暖的心,永远温柔地对待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就像凯鲁亚克说的: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5 14:40:45 | 查看全部
浪漫时间:2014-07-05 作者:未详 点击:207次   一个朋友给我介绍对象。

  他别出心裁,给了我个电话号码,让我自己找她“联系”。

  我觉得这种约会方式实在荒唐。于是给她挂了个电话(我对于荒唐事有一定程度的偏爱)。
  
  她的声音很好听,于是我自然而然地想象她的相貌也不错,尽管这不怎么保险。她说她知道我的情况,并说她马上就动身到我这儿来。她的学校离我这儿挺远,至少要倒三次车。我当然不忍心让她受累,连忙劝她不要来,在学校等我去。她坚持说还是她来,我也说最好是我去——恰巧这时候电话断了。
  
  再打,却打不通了。这一来我没了主意——我们的分歧还未解决,究竟是我去,还是她来?

  我犹豫了半天,认为第一次打交道,还是顺着她为好。
  
  结果是,我空等了一个下午。
  
  第二天我又给她打了电话——“我等了你好长时间。”她说。
  
  我解释了一番,然后请她在电话还未断之前决定今天的见面地点。
  
  “好像没有必要了。”她说。
  
  “为什么?”
  
  “我们俩都有点太精明了。”
  
  她在电话里笑着,“要是昨天下午我和你都扑了空该多好,你说呢?”
  
  我说我觉得那样的场面的确很感人。
  
  她没再说什么,放下了电话。
  
  这一天我们果然都扑了空。
  
  隔天她主动打来电话,大发了一通脾气,说她无论如何也不能嫁给一个跟她一样傻的家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5 14:40:53 | 查看全部
君子之交不沾俗气时间:2014-07-05 作者:未详 点击:208次   张伯驹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并称为“民国四公子”,他对京剧、收藏等都有很深的造诣。
  
  红学家周汝昌曾因学术上的问题请教过张伯驹,一来二去,二人熟了。后来每次周汝昌到张伯驹那里,直接进屋,不理张伯驹,张伯驹也不理周汝昌,周汝昌就在大厅的外间翻翻书,摆弄一下字画,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张伯驹虽然不出声,但他总是温文尔雅,不摆狂态,他身上的气质、气味均显君子之风。
  
  要走时,周汝昌也不告辞,出门就走,二人之间没有一丝媚气,没有一丝高贵气,没有一丝功利气,没有一丝看不起人,真所谓君子之交不沾俗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5 14:41:03 | 查看全部
一个充满正能量的“苹果控”时间:2014-07-05 作者:未详 点击:134次   在手机卖场打工那段日子,正值iPhone5上市,我又恰好被分到iPhone专柜,每天都有各式各样的人前来看手机,但前来光顾iPhone专柜的客人零零散散,成交率微乎其微,因此我总是挨部门经理的批评。
  
  我每天看着iPhone样机发呆,爱疯啊爱疯,你轻巧便捷、配置强大、功能人性,为什么就没人来买你呢?
  
  直到几天前,我终于明白了——
  
  那天,有两个上初中的男孩在他们父母的陪同下来卖场看手机,他们同时看上了这款售价5288元的白色iPhone5。一位家长听见孩子想买iPhone的想法就慌忙把他往国产手机柜台拉,嘴里喋喋训道:“买什么iPhone!我们是用得起iPhone的人吗?再说,你现在读初中,拿着手机也不过打打电话发发短信,哪部手机不是一样!”孩子没有争辩,听话地走了。我在心里一个劲儿为这孩子捏一把汗,你干吗不说出自己的想法,你也认同了父母说的“我们不是用得起iPhone的人”?那什么样的人才是用得起iPhone的人呢?
  
  我向来瞧不起这样给人生分三六九等的人。他的后半句兴许真的在理,只是用来打电话发短信,买手机当然越便宜越好,表面上看这样是一种精打细算、明智的生活态度,但从长远看,这种生活理念十分要不得,这是一种穷人的生活观念。也许,你们现在的家境确实不好,不足以支撑五千多元买一部手机的开销,但你们会一直这样穷下去吗?
  
  那个男孩被训后,我一直在观察他,从他转身离开iPhone柜台的那一秒起,他的头一直低着,跟在父母后面走,完全没了一开始说要买iPhone时的豪迈。我不是遗憾他们没买我销售的手机,也不是遗憾他们买了一部粗制滥造的国产手机,而是遗憾,这个上初中的孩子居然一丁点儿反抗的声音也没有,或许,他已经认同了自己不是用得起iPhone的人,他的心里或许已经被打上了穷人的标签。
  
  然而另一位男孩家长的做法,却让我由衷赞叹。他说:“现在你在读初中,按理买一部iPhone手机完全可以,你不会是因为同学间攀比而萌生购买想法的,因为iPhone不过是一部手机而已,或许是它独一无二的外观让你心动,也可能是它的人性化操作令你欢喜,但是,孩子,你现在真的需要它吗?你自己有钱买吗?”
  
  这个男孩歪着脑袋想了一会,不好意思地说:“现在还真的不需要。”于是他们到别的柜台去了。临走男孩又折回来,走到我身旁悄悄跟我说:“哥哥,这部手机给我留着,暑假兼职挣到钱我就来买!”
  
  这两个人经过一系列权衡最后都没有买iPhone,但我却看到了不同的人生观念与生活态度。一个是低头默默地走了,一个是叫我把手机给他留着。而大多数的人属于前者,他们跨进手机卖场大门看到显眼位置的iPhone柜台,总会不自觉扭头,默默地走开。
  
  叫我留着手机的孩子,我不能确定他暑假是否能赚到够买iPhone的钱,我也不是老板,有人出得起钱买我当然会把手机卖掉,但我确信他一定会把这部iPhone手机买走,因为他有足够的自信买走属于他的iPhon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