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6:55:37 | 查看全部
中美精英的时尚时间:2013-09-16 作者:未详 点击:231次   我的生活圈子里,成功者较多。这当然和我个人的高学历教育背景有关系。最近渐渐发现,这些朋友中的中国人,虽然大多和我一样是博士,但居住在美国的和居住在中国的在业余习好上越来越不相同。
  
  有位在北大当教授的朋友,可以说在本领域是顶尖了。最近电话交流,他抱怨自己年纪大了(其实比我还小两岁),身体越来越不好。他把一切归结于中国成功者典型的生活习惯:应酬多,大场合多,一席一席地吃,一杯一杯地喝,出行足不沾地,总坐在车里……我接触的国内同类型的朋友,大致也都如此。
  
  另外一个在美国的朋友,最近则刚刚完成一次长距离自行车比赛,距离超过200多公里,在夏日里奋斗十个小时以上。我听罢吃惊不小,过去可从来没有听说她有体育的嗜好,如今怎么变得这么“极端”?
  
  这一切,大概都是入乡随俗。她在大科技公司工作,同事平时就不停地互相比长跑、长距离自行车。她丈夫也搞高科技,最近也迷上了自行车,约我出去骑40公里。我一直算是长跑好手,自信不会输给他;但结果是大败而归。心里不服气,现在开始用室内自行车进行训练,并打算冲击铁人三项破三小时的记录。
  
  那天刚在健身房苦练完,一素不相识的中年男子友好地打招呼,并问起我的里程、时间、进步速度。讨教之下才知道,人家曾经创下一天骑350英里(560多公里)的世界纪录,后因为把膝盖练坏,被迫中断训练,正准备卷土重来……
  
  这就是我的生活氛围。我工作和生活的波士顿地区,和斯德哥尔摩、赫尔辛基、阿姆斯特丹、旧金山等等,被《经济学人》列为当今世界的“精英城市”。所谓“精英”,一是高科技集中,一是文化前卫。两者的相关性甚强。所谓“文化前卫”,就包括在新经济竞争中的成功者特别喜欢从事极端体育。比如,不久前《纽约时报》登了篇长文,是一位当父亲的为了和子女一起参加铁人三项,从头开始练游泳。这对五十多岁的人确实是很大的挑战。他讲述自己如何在水中挣扎时想起了肖邦的音乐,如何把自己当年的钢琴训练和游泳触类旁通。《华尔街日报》则刊登一篇文章讲如何进行长距离蝶泳竞争的经验。最近则再发一篇文章,介绍一法学院出身的41岁的女士,拥有两家公司,但热衷于超长距离的铁人三项、山地自行车赛(一天160多公里)。她早晨从六点开始,趁八岁的儿子还在睡觉时训练90分钟,有时则要训练两小时,而且忙里偷闲地每周两次在晚间插半个小时的训练课。她的山地车7000美元,公路赛车4000美元,自行车鞋200美元,头盔200美元,全不是普通百姓能消费得起的。但是,她消费和生活的方式,和中国的精英大异其趣。
  
  为什么会如此?以我的观察,美国的新经济技术含量高、竞争性强,需要年轻人的精力和开创性。我在《培养精英》一书中曾介绍过,在硅谷,极端体育是一大时尚。一位早晨四点起床苦练长距离游泳的女士讲,在这里,四十多岁就显得老了。所以,过了四十的人,要不停地证明自己。你在马拉松式的竞争中击败了二十多岁的毛小子,别人就对你另眼相看了。总之,成功意味着奋斗,意味着“过程”。你的整个生活格调,都应该体现出你正在这种奋斗过程中。这才叫“酷”。这也难怪,最近美国的生活趋势是:骑车渐成了中高产的时尚,高尔夫则开始在劳动阶层大为流行。记得着有《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的佛罗里达教授曾经提过,在美国的河上,开着汽艇的往往是蓝领,在那里吭哧吭哧地划船的,往往是些白领精英。
  
  在中国则是另外一回事,成功意味着摘取“果实”、坐享其成,成功者仿佛都进入了既得利益集团。所以,成功者的文化,以享受为上。比如到宴会上“吃香的喝辣的”,去捏捏脚,或者打打不需要太大体力的高尔夫,觉得自己很“上流”。一些豪华的会议往往提供这种服务。骑车反而成了很土的生活方式。白领早衰,居然成了个社会问题。
  
  个人嗜好按说属于私生活的领域。不过,阶层的群体个人嗜好,则多少反映了些我们社会的风貌。创造性社会讲究奋斗,讲究超越自我极限,着眼点不在于你现在已经有的东西,而在于你未来的潜力。结果大家一起在运动上比谁能更“极端”。寻租的社会则讲究卡位、站队、等级、关系,进而个人嗜好重在显示你已经拥有或者瓜分了多少社会资源。所以,我为中国的精英阶层所担心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身体,更是他们的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6:55:47 | 查看全部
人才时间:2013-09-17 作者:未详 点击:282次   两个医学院的毕业生到某大医院应聘医生职位。院长问:“某人额头被蜜蜂蛰了个包,如何救治?”
  
  毕业生甲自信地说:“太简单了,只有搽点消毒药就行了。”院长摇了摇头。
  
  毕业生乙说:“住院治疗一周,分别查血液,脑电图,心电图,B超,核磁共振……”
  
  院长眉开眼笑,握住乙的手说:“欢迎你这样的人才加入,以实现我院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6:56:02 | 查看全部
爱需自由与空间时间:2013-09-17 作者:未详 点击:289次   我有个朋友曾跟我很亲密。有一次,我们坐在游泳池边上,她用手掌舀起一抔水,举到我面前,说下了这段话:“你瞧我手中小心翼翼捧起的水,它就是爱的象征。”
  
  而这就是我看到的:只要你的手充满关爱地展开,让水停留在手掌心,它就会一直停留在手心;可如果你试图捏起拳头,紧紧握住它,水就会从它所能找到的第一条缝里喷洒出来。
  
  这就是人们在对待爱时所犯的最大错误。人们想将爱据为己有,要求爱,期盼爱……就像水会从手心洒出来一样,爱会从你手中挣脱,因为爱代表着自由。
  
  一个人无法改变爱的本质。
  
  爱是付出而不是期盼。
  
  爱是建议而不是命令。
  
  爱是问询而不是强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7:00:10 | 查看全部
凉开水之毒时间:2013-09-13 作者:未详 点击:275次   生活中有一些人喜欢用大号杯喝凉开水。开水变凉需要一段冷却时间,于是从初夏开始,为了能随时随地开怀畅饮,他们每次喝完,杯中还剩一小半水时,便将之加满。
  
  医学上认为,喝凉开水时需注意,开水必须新鲜,现烧现用,温度以降至室温为宜,不要过凉,凉开水放置不要过久,时间一长,气体再度溶入水中,其生物活性也就失去了,这种水对人体的保健作用就不大了。
  
  然而整个夏天都过去了,他们还在喝着三个月前的开水。一个人思想中已经慢慢变质的东西如果不及时清除的话,再勤勉努力也是徒劳一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7:00:26 | 查看全部
日军侵华的铁证时间:2013-09-13 作者:未详 点击:333次   日本的佐田雅仁16岁就参加了侵华战争。他说,他那时幼稚无知。
  
  我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里,看到了一辆车牌号为120424的自行车这是一辆佐田雅仁骑过的自行车,车上还有伪满时期出产的铸有“满”字的字样。1942年,在苏北地区的侵华日军的情报士官佐田雅仁,途遇新四军游击队时,弃车逃命,此车被缴获1943年,新四军女战士李春华在开辟盐阜区民运工作中,又用这辆自行车护送伤员、递送情报现在,这辆自行车就存放在纪念馆的第六展厅里,被纪念馆视为无价之宝。从外观上看,这辆自行车保养得很好,只是车圈、车把上的锈迹里,还存有半个多世纪前的风尘,让人不忍擦去。若是骑上这辆自行车,仿佛仍能在盐阜大地上奔驰。
  
  1988年,时任中日合拍电视专题片《话说长江》的日方总编导佐田雅仁,在新四军纪念馆参观时,经核对车上的钢印号码后,认定这是他当年使用并丢弃的那辆自行车。2001年8月,面对中央电视台的摄像机,佐田雅仁述说了这段历史。
  
  佐田雅仁已是古稀之人,然而他财大气粗,面对这辆自行车突发奇想:愿以当今世界上最好最好的轿车,来换回这辆自行车。这是返老还童呢,还是真正的无知?
  
  一个在纪念馆里参观的孩子对我说:“最好最好的轿车我们也不换,这是日军侵华的铁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7:00:55 | 查看全部
天才与柱子时间:2013-09-14 作者:未详 点击:232次   林肯的盖茨堡演说稿,写在他从暂时居住的朋友家中借来的普通信纸上。海明威用一枝普通的钢笔写作。梵高作画时,调色盘上很少超过6种色彩。总之,你拥有的工具与创造力之间,根本毫不相干。
  
  事实上,当一位艺术家在自己的领域钻研得愈深、技巧愈熟练时,他愈会知道什么工具用来顺手,将精力花在物品上太浪费时间了。花俏的工具,只是让二流角色多一根藏身的柱子罢了。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二流作家使用顶级笔记本电脑。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蹩脚摄影师使用顶级数码相机。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平庸画家花大钱在闹市区开画室。
  
  这些人都是为了藏在柱子后头。但柱子帮不了忙,只会碍事。柱子愈大,心理上对它的依赖愈深,就会造成愈大的阻碍。
  
  成功的人──无论是不是艺术家,他们不需要柱子也能干得有声有色。更重要的是,一旦发现柱子,他们会立刻摆脱。
  
  然而,我们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不可能过毫无支柱的生活,我们都有自己的柱子。所以,我们只能针对我们的生意、我们的行业、我们的存在意义等各个层面不断诘问自己:“这是根柱子吗?”然后由此继续前进。愈常质问自己,愈懂得如何找出柱子,柱子就愈快消失。
  
  质问,不断质问,然后再度质问。一旦停止质问,你就完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7:01:10 | 查看全部
向世界证明美好时间:2013-09-14 作者:未详 点击:274次   我没有上过真正的表演大学,我上的是表演训练班和学习班。在上海的表演学校毕业后,就去了北京。那时候的我,跟现在的北漂一族是一样的。
  
  我是一个来自烟台的姑娘,却到了一个人都不认识的北京。我坚信,如果我要做艺术,要演戏,要演电影,我唯一的目标就是去北京,因为那是一个有艺术气质、有文化气息的地方。那时候,父母每个月给我400元的生活费。用那400元付完房租、吃完饭,到了月中或者将近月底的时候,可能只剩下80元或者60元。为了省钱,我每天只吃一顿饭,比如我租住处楼下的刀削面。不过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因为每到快没有钱的时候,总会有一个小小的工作来找我,获得些许报酬,然后就接济了我下一个月的生活。那时候我每天躺在床上都会想,我明天到底怎么办?明天有什么样的工作会来找我?那时候的我确实非常盲目,没有希望,每一天都不知道明天会怎样。
  
  现在我可能有了一点小小的成就,塑造了一些被大家肯定的角色,但我一直都觉得北漂的那段生活对我来说是最幸福的,因为现在每一天的生活都是可知的,我知道我将要干什么,这个月、下个月甚至再下个月,我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以往那段时间的美好就在于未知,未知的潜力是很大的。我每天躺在床上都会幻想。我觉得拍电影的好处就是可以做梦,可以幻想,在最不开心、最没有希望的时候,你可以有一个梦想,你不知道可不可以实现,但是你有一个梦。
  
  因为工作我去过很多地方,穿过很多名贵的衣服,戴过很多华贵的珠宝,那些都是美的,但在我心里最完美的画面是在去年6月份的阿里。在西藏边远山区阿里的一个小村庄里,我的工作是要挑选一些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接他们到北京来治疗。我们要先从北京坐飞机去拉萨,再转飞机去阿里,然后坐六七个小时的车,再到县城带着医生去选择需要治疗的心脏病患儿。出发前,所有的同事都劝我不要去,因为路途很遥远,很辛苦。作为一个姑娘、艺人,完全可以等别人去挑选了孩子之后,再回来做进一步的沟通。但对我自己来说,我愿意去感受,我愿意亲身去尝试。所以我不顾同事和朋友们的反对,毅然去了西藏。
  
  那是我第一次去西藏。到达那里,我身边身高一米八的同事都趴下了,男同事都在吸氧,几个女同事一直呕吐、头晕、呼吸困难。但不知道为什么,到了那儿之后,我却可以活蹦乱跳的。那一路上看到的风景是我生平见过的最美丽的风景。沿着公路走下去,我觉得那里比任何的国际大片、比任何好莱坞电影中的风景画面都好看,因为那确实是纯自然的,是赏心悦目的,是能感动你的。看到一路的经幡、所有人虔诚的信仰,我非常感动。
  
  特别是孩子们那种渴望的眼神,是你无法想象的。我真的是觉得这一趟没有白来。先天性心脏病儿童的最佳治疗期是3岁到11岁,如果在11岁之前没有得到治疗的话,他们的心脏会慢慢衰竭,到十七八岁就会丧失劳动能力。有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没有了劳动力,其实就等于整个家庭走向了衰落。我们把一批批孩子从西藏接到北京,看到他们父母的笑脸,所有的同事都流下了开心的眼泪……作为一个女孩儿,作为一个女性,对于美好可能有着很多的感触。今天在这里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所相信的和我所看到的美好,以及这种美好给我带来的感动。
  
  在去年参加戛纳电影节的时候,我穿了一件礼服,我认为它只是一件衣服,也就是大家看到的那件所谓的“龙袍”。中外记者都问我:“你为什么要穿龙袍?这在古代只有皇上可以穿,为什么你要穿?你穿这个代表什么?”
  
  我去过很多国家,我不知道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每一次别人都会问我:“你是来自Japan(日本),还是Korea(韩国)?”却没有一个人问我:“你是来自中国吗?”
  
  每当这个时候,我特别气愤,也很沮丧。为什么?难道你们眼里就只有日本、韩国?中国在哪里?我去戛纳的时候,我想我穿上那件衣服,那件“龙袍”,不需要解释,也无需开口,只要站在那儿,他们就会知道我不是来自韩国,不是来自日本,而是来自中国!这个目的我达到了。后来在中外媒体的报道以及在所有人的眼里,“范冰冰from
  
  China(来自中国)”成了固定的搭配,我来自中国,这一点让我觉得很骄傲,也很重要。
  
  我认为今天的美好是要用未来证明的,我们要用更美好的未来证明今天,这才是更有力量的。比如说一对夫妻,他们非常恩爱,当他们相爱一生,白头到老的时候,就是对今天的感情最好的证明。
  
  我们需要自信、谦虚和分享,我个人认为分享比证明更重要,未来比今天更能证明现在。我会不断地努力,珍惜这个时代赋予我们证明美好的机会。
  
  现在中国的电影行业不如杨利伟大哥的航天事业,也没有姚明大哥的NBA这么厉害,但中国的电影事业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这一代演员特别幸运,处在这个时代。
  
  我希望尽我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演好我自己的角色,不辜负所有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7:01:24 | 查看全部
干得好还要干得巧时间:2013-09-14 作者:未详 点击:243次   身边常会有人抱怨:怎么干活的总是我,涨薪升职却轮不到我?很多人觉得自己为了工作付出很多,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收获。殊不知,职场中,不仅要干得好,还要干得巧。
  
  真做了,但老板压根儿不知道
  
  工作中遇到一个好老板的确不容易,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情“耿直”的人来说。他们有明确的价值观念,对于职场中的“投机取巧”鄙夷不屑。但是,有一点始终要明确,聪明并不等于小聪明。“聪明工作”是指在做好自己业务工作的基础上,能够妥善处理工作中的各种关系,使自己的工作价值最大化。而“小聪明地工作”,总是试图让自己减少付出而获得更多利益。“司马他”的精髓,应该是鼓励大家“聪明工作”而绝不是耍小聪明。
  
  职场中抱怨最多的,莫过于自己为公司付出了多少多少,却从来没有获得老板的奖励或者提升。每到此时,我都会问这个抱怨的人,你确信老板知道你的努力吗?在针对“司马他”的职场调查中,50。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属于“埋头工作却得不到赏识”的人。职场中,很多人常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干了,但是老板压根儿不知道。
  
  我有个小师弟,一毕业就进入某互联网合资企业市场部工作,如今干了三四年,人够聪明、干活儿手也快,但一直就是在部门里做些初级工作,很难有比较好的上升空间。后来换了一个部门,结果还是一样,自己累得要死,领导还老觉得他工作不饱和。
  
  后来跟他聊天,发现他很少跟领导有工作进程中的交流。当他领到一个任务的时候,就会自己努力消化,去处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等到完成全部工作的时候就发封邮件汇报说“已完成”,然后就万事大吉了。看,问题已经出来了。在工作进程中,和领导保持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要及时跟领导汇报项目的进程,这既体现了对领导的尊重,又是一种“非邀功式”的自我肯定。
  
  而在汇报过程中,还可以及时争取资源和规避风险,让领导知道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付出的努力。
  
  当然,还有一种人,说是说了,但说得完全不得法。那真是早请示晚汇报。聪明地工作还要会和领导沟通工作。适时适当地汇报工作,既要有重点,还要掌握好频次。不是什么鸡毛蒜皮的事都要说,否则就变成垃圾信息了。
  
  做过了,成了办公室里的李涯
  
  喜欢看《潜伏》吧,当时,身边很多朋友就都为剧中的李涯抱屈。如果天津站是一个公司,那么李涯毫无疑问是公司里最敬业的员工,但是他自始至终就没落过好。除了经常自作主张想给领导“惊喜”之外,糟糕的同事关系也是他最终付出代价的原因。
  
  一个会工作的人,应该是一个会和同事相处的人。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职场人的发展来说是事半功倍的。有时,哪怕只是见面时热情地打个招呼或者抱以一个热情的微笑,对方就会感受到你的真诚。当大家觉得你是一个具有亲和力的人的时候,自然也会用同样的态度面对你。在工作中,不是你一个人把活儿都干了大家就领你的情,那样大家只会觉得你贪功、想邀功,结果就是没人愿意跟你分享和合作。即使你再努力,那也只能是办公室里的李涯:同事关系一塌糊涂,干好了老板觉得你应该,干不好就得碰一鼻子灰。
  
  当然,大部分人吃亏还是吃亏在能跟同事们打成一片,却就是不招领导的“待见”。很多人纳闷:自己不是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为什么就是和老板不“对付”。还有不少人不屑“管理”和老板的关系,觉得是“拍马屁”!其实不然,关键是要学会与领导的相处之道。我以前有个老领导,部门里有两个下属,一个每天端茶送水、逢年过节还要送点儿东西,跟领导关系看起来不错。另一个似乎没特别做过什么,但是最后升职的机会出人意料地给了那个似乎默默无闻的人。
  
  后来,聊起这件事,他说,在一个企业中成长,绝不仅仅是某一个维度的竞争。这两个人都有能力,而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也都在努力。“只不过第一个人你看到了,而后者你没看到。他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始终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有眼力见儿’。他总是能在需要的时候站出来,而在需要保持沉默的时候一言不发。”
  
  有时候,我们把职场想得很复杂,其实只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就好了。所谓的“司马他”原则,无非是想帮助职场人更好地处理在职场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可能就是一封邮件、一个微笑、一个问候、一次聊天,但这就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7:01:34 | 查看全部
谈判的技巧时间:2013-09-15 作者:未详 点击:203次   有位商界的朋友对我说,当他跟人谈生意的时候,一定要面对面坐。

  因为那样可以看见彼此的脸,便于察言观色;面对面也比较冷静,适合讨价还价。
  
  但是,只要谈成了,签字的那天,就算在同一张桌子,他也一定改坐到侧面,因为这样比较亲近。

  一份份要签字的文件,不是递过去,而是轻轻地挪给对方。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说如果要签字了,他还要面对面坐,对方可能临时又会提出一些问题。

  比较起来,相邻而坐,问题少得多。

  大概因为面对面的感觉比较硬,侧坐感觉比较软,有些枝节问题,侧坐的时候,对方话到嘴边就吞回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7:01:43 | 查看全部
小善保平安时间:2013-09-15 作者:未详 点击:134次   印度北部有两个相邻的村落,其中一个一度经常发生夜间入室抢劫案,许多村民的财物在深夜被蒙面劫匪席卷而去,主人稍有反抗,便会被劫匪用刀刺倒,而邻近的村子从未出现这类事。警方侦破此案后,将劫匪捉拿归案。审讯时,问及劫匪为什么只选择这个村子下手,却对另一个村子秋毫无犯。劫匪的回答是:他也常常光顾另外那个村子,可是,每当他接近住户的院墙时,总是有鸟聒噪起来。鸟慌乱的叫声吵扰主人,屋里即刻就会亮灯。
  
  那个劫匪无法打开缺口的村落里,住户的院墙都是一个叫孟猜的匠人堆砌的。孟猜每次砌院墙,刻意留下一些空洞方便鸟雀筑巢。就是这施之于鸟雀的小小的善,无意中保全了一个村落的平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