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9:00:35 | 查看全部
幸福宝典之三
  
  简单的快乐和坚持
  
  在丹麦我们发现,丹麦人的快乐可以非常简单,如同在马路上骑自行车一般。丹麦的人均收入排在全球前列,但是丹麦却是一个自行车的王国,在哥本哈根的街头不是各式各样的豪车,而是成群的自行车。每天,所有人不分男女老少坚持骑自行车出行,连政府官员也不例外。我们曾几次在街上看到人们在下雨时坚持冒雨骑着自行车,看起来还是那么快乐。为此我们曾打听其中的原因,人们都是说骑自行车既环保又可以保持健康的身体、愉快的心情。我们还得知丹麦全国拥有约420万辆自行车,而这个国家的人口不过才500多万。丹麦的幸福不是神秘遥不可及的,而是如安徒生笔下的美人鱼一样可爱又可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9:00:53 | 查看全部
美食如画,张大千时间:2014-11-24 作者:未详 点击:137次   厨艺更在丹青上
  
  张大千是丹青巨匠,在当世与齐白石并称“南张北齐”。徐悲鸿对他更是推崇:“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二十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少有人知的是,丹青圣手张大千也是赫赫有名的美食大家,而且是厨界高手。
  
  张大千既爱吃,又懂吃,这两条是判断美食家的重要标准。什么叫“懂吃”?不仅要知晓一道菜的做法渊源,还要深谙这道菜的食材特点,并知道去哪个菜市场能买到,还要能下厨做出来——算得上全科素质。
  
  当然,作为一个美食家,最好是能在理论上有所建树,这一点张大千也名副其实。他曾说:“中国之大,各地的风俗和地理条件不同,所以各具风味。故此,菜系大致以三江流域形成三个流派:黄河流域形成北京菜系,以鲁菜为主,风味取之于陆;珠江流域包括粤、闽等省,形成粤菜、闽菜,风味取之于海;而长江流域则沿江由成都、重庆直到江南,形成了川菜、扬州菜、苏州菜,风味取之于水陆兼备。”
  
  张大千的这个理论曾深刻影响过台湾美食家逯耀东,受此启发,逯耀东对中国的饮食体系也按地理来划分,不过他划分的是四大流派。
  
  张大千走南闯北,一张嘴吃遍天下。他游历世界得到了一个做菜的心得——广征博采、自作主张。
  
  张大千是四川内江人,四川的饮食文化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张大千的母亲是个非常会做菜的人,父亲也很懂吃,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为他后来成为美食家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绘画史上,我认为真正懂吃会做的画家只有两位,除了张大千,另一位就是元代的倪瓒。倪瓒是“元四家”之一,号云林,撰写过一部饮食著作《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书中收录了大约50种菜肴和面点的制作方法,其中最有名的一道佳肴是烧鹅,做法独特,被称为“云林鹅”。
  
  张大千对自己在美食方面的造诣还是颇有自信的,他曾说:“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
  
  张大千对美食的喜爱自然也传递到绘画创作中,他画过很多蘑菇、萝卜、竹笋、水果、白菜等,这无疑与他对食材的喜好有关。在一幅画着萝卜、白菜的作品里,张大千题过一首石涛的七绝:“冷淡生涯本业儒,家贫休厌食无鱼。菜根切莫多油煮,留点清灯教子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9:01:07 | 查看全部
  身在黄沙不忘美食
  
  张大千是四川人,偏爱麻辣和醇香。作为一名真正的美食家,张大千对食料的要求非常苛刻,即便在餐馆用餐也是如此。张大千从来不吃过夜的蔬菜,他把食材的鲜和活看得非常重。
  
  张大千不仅善谈,而且善做,常亲自上灶。他的家里到吃饭时间,往往高朋满座,最多的时候要摆三大桌。
  
  在张家的餐桌上出现最多的菜莫过于粉蒸牛肉。粉蒸牛肉原本是四川小吃,叫小笼蒸牛肉。这道菜香浓味鲜,而且麻辣可口,里面要放大量豆瓣、花椒,有些人还要放干辣椒面,以增其香辣。
  
  张大千云游海内外,百味杂融。他喜欢的菜不仅仅是川菜,还有粤菜、鲁菜、苏州菜等等。1941年3月他携带家小来到敦煌,一待就是两年7个月,其间描绘壁画约270幅。
  
  张大千在敦煌还发明了许多运用当地食材烹饪的菜。他在敦煌有一个食单,写着这样几道菜:白煮大块羊肉、蜜汁火腿、榆钱炒蛋、嫩苜蓿炒鸡片、鲜蘑菇炖羊杂、鲍鱼炖鸡、沙丁鱼、鸡丝枣泥山药子。在敦煌这种贫瘠的地方他能做出这些美食,让人难以想像。
  
  这些菜中的一些食材,比如鲍鱼、沙丁鱼,是他带过去的罐头。而另外一些新鲜的食材比如蘑菇、苜蓿、榆钱和山药,则取自当地。敦煌位于沙漠之中,在沙漠里面他竟然能找到鲜蘑菇,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关于找蘑菇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张大千住处附近有一片杨树,每年7月这些杨树下都会长出蘑菇。张大千在离开敦煌前特意画了一张野蘑菇生长地点的“秘密地图”,送给了后来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他在地图上详细标明了野蘑菇的采摘路线和时间,还标明了哪一处的野蘑菇长得最好、口味最佳。这让常书鸿非常感动,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张大千还能够把羊杂和鲜蘑菇一起炖,这可以说是独具匠心。苜蓿在敦煌当地是早春之蔬,如同南方的荠菜,也如四川的豌豆苗,而且它的鲜香不亚于豌豆苗。这让张大千睹物思乡,于是仿照四川的豌豆苗炒鸡丝,创造了一道苜蓿炒鸡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9:01:24 | 查看全部
 四海为家求“真”味
  
  在台北张大千住宅的庭院里面,有一个专门用于烧烤的亭子,取名“烤亭”,专供品尝蒙古烤肉——只有真正的食家才会拿出这份精力来做这件事。烤,古代叫“炙”,在烹饪手法里面是最原始、最直接的。人类从钻木取火的时代就开始用“烤”来加工食物,所以“烤”最能让食材接近其本味。这也体现了张大千性情中的“真”,张大千本身就是一个很真的人,他做事也处处要求一个“真”字。例如做菜不放味精,而且一定要鲜、要活,这正是他的本味求真。
  
  除了烤架以外,他还在亭子中放了数个四川泡菜坛子。张大千在台湾时研发的许多菜式基本上都放有四川泡菜,这也是张大千烹饪风格的灵活所在。因为在台湾是没有郫县豆瓣的,而郫县豆瓣又是川菜的灵魂,所以张大千就用泡菜来代替。
  
  一楼的南面是餐厅,放着一张可坐12人的大圆桌,古朴简洁。墙壁上挂着《宾筵食帖》,而且这几个字是由张大千亲自书写的。下面有他亲笔书写的两张食单,食单是用书画的形式写出来挂在墙上的。这两张食单一张是1971年初夏在美国的食单,还有一张是1981年在台北设家宴宴请张学良夫妇的。这两张食单记录了他一生中最经典的菜品。他在巴西还有一个食单,是在八德园的一次晚宴:萱花烩松兰——珂,炒明虾片——珂,四川狮子头——珂,干烧鲟鳇鱼——雯,清蒸鲤——雯,相邀——雯,椿葱豆腐,清炒小白菜,清汤。菜名后所注的“雯”是指张大千的夫人徐雯波,“珂”是张大千的儿媳。
  
  这里面有一道菜叫“相邀”,其实是川菜“大杂烩”和湘菜“八宝鱼肚”的结合,由干贝、鱼肚、蹄筋、香菇、鸡片、火腿烩制而成。光绪末年这个菜被称为“一品当朝”,当时一个叫王湘倚的人指桑骂槐说,什么一品当朝,分明是一个大杂烩。他实际上是不满朝廷,但以后这个菜就叫“大杂烩”了。张大千嫌“大杂烩”这个名字不好听,便改了个风雅的名字“相邀”。
  
  张大千喜欢狮子头,一开始沿袭了四川的名菜红苕狮子头。苕菜是四川农村一种独特的蔬菜,在炖狮子头的时候添加进去,故而得名。狮子头一般是用肥瘦各半的猪前胛肉加火腿、荸荠等做成的四个丸子,在北方叫四喜丸子。先用猪油炸,后烤而成。后来在美国居住的时候,张大千也做狮子头,但是他用了苏轼的做法,不再先炸,而是直接清炖。
  
  1965年,张大千在巴西八德园设晚宴款待其表弟喻钟烈夫妇,张大千亲自定菜单,亲自下厨。菜单上列了这样一些菜:炒虾球、糖醋背柳、百汁鱼唇、红煨大乌参、清汤手抓鸡、糯米鸡、东郭豆腐、炒六一丝等。从食单可以看到,张大千在川味的基础上汲取了各家精华,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大千风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9:01:38 | 查看全部
 菜谱里面有一道菜叫六一丝,还有一番来历。
  
  张大千61岁那一年在日本东京开画展,东京四川饭店有一位名厨叫陈健民,为他特意发明此菜,是用绿豆芽、玉兰苞、金针菇、韭菜黄、芹白、香菜梗六种蔬菜加火腿丝,就是所谓六素一荤,呈红、白、绿、黄四色。这道菜清鲜爽口,张大千十分喜欢。这个六一丝他每次款待佳客时必上,是他家宴的保留菜品。
  
  丹青化境为美食
  
  张大千一生都把烹饪当作一门艺术来追求,在他的眼里,一个真正的厨师和画家一样都是艺术家。张大千曾经教导弟子:一个人如果连美食都不懂得欣赏,又哪里能学好艺术呢?所以张大千常以画论吃,以吃论画。
  
  有一次,张大千回故乡四川,朋友梅晓初在源记饭馆设宴款待他。席间张大千在吃到内江鸡肉抄手和蛋丝饼时就说:这些小吃绝非短时间就能够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境地。就如作画,纵然纸笔色墨尽皆相同,但到能者手中就会出神入化。他把绘画的布局、色彩的运用以及画境的喻义都应用到了烹制之中。
  
  1981年张大千在台北宴请张学良夫妇的食单,张学良拿回去精心装裱,特在后部留白,次年邀张大千在上面题字留念。于是张大千在上面画了白菜、萝卜、菠菜,题名“吉光兼美”,并题诗云:“萝菔生儿芥有孙,老夫久已戒腥荤。脏神安坐清虚府,哪许羊猪踏菜园。”当时在场的张群也应邀题字:“大千吾弟之嗜馔,苏东坡之爱酿,后先辉映,佳话频传。其手制之菜单及补图白菜萝菔,亦与东坡之《松醪赋》异曲同工,虽属游戏文章而存有深意,具见其奇才异人之余绪,兼含养生游戏之情趣。”
  
  这一张集诗、书、画于一体,有9位名人在录的普通家宴菜单就一跃成了烹饪界和书画界所共享的稀世艺术珍品。这件珍品1992年在美国华盛顿展出时轰动了当地的书画界和烹饪界。
  
  除了绘画与烹饪之外,张大千还酷爱京剧艺术,他认为京剧艺术与绘画艺术、饮食艺术也是相通的。
  
  1929年5月,张大千在北京经友人介绍认识了京剧泰斗余叔岩——名伶孟小冬的师傅。余叔岩也喜欢诗书绘画和美食,所以两人一见如故,结为莫逆之交。他们常常去张大千最爱的餐馆春华楼,每次去春华楼几乎都由老板兼大厨白永吉包办做菜。张大千对白永吉的菜色情有独钟,余叔岩也很喜欢这里的饭菜。因此北京人当时有这样的话:“唱不过余叔岩,画不过张大千,吃不过白永吉。”
  
  张大千与孟小冬也有非常深厚的交往,1967年9月,孟小冬由香港赴台定居,深居简出。孟性格孤傲,流落香港、台湾之后不再唱戏,但却在香港专门给张大千唱过一次清唱,可见两人交情之深。孟小冬最后嫁给了上海大亨杜月笙,她死后墓碑上书有“杜母孟太夫人墓”,就是张大千题写的。
  
  提起梅兰芳,张大千和他也有过一次有趣的交流。一次张大千要从上海返乡回四川,其弟子糜耕云为他设宴践行,并请来梅兰芳等社会名流。张大千与梅兰芳在各自的领域都是大师级别的人物,而张大千本身又是京剧迷,席间张大千面带笑容来到梅兰芳面前,举杯就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此话一出,四座皆惊,梅兰芳一时也未能解意,忙问此语作何解释,张大千笑答:“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
  
  张大千晚年定居台北,和台湾京剧名伶郭小庄结成忘年之交。1979年在张大千的大力支持下,29岁的郭小庄组织了“雅音小集”剧团,打出了新派京剧的旗号,在台湾引起了很大轰动。而“雅音小集”这个名字就是张大千起的。张大千还写了一首诗赠给郭小庄:
  
  月晓风清露尚寒,罗衣微怯倚栏杆。郑家婢子轻相比,艳极何曾作态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9:02:16 | 查看全部
爱狗与吃狗时间:2014-11-22 作者:未详 点击:73次   这几年一到夏至,总有一景:广西玉林狗肉节,大批爱狗者与卖狗、吃狗肉的人发生激烈冲突;微博上两派也在对骂。
  
  论战双方的思路都有些混乱,我来给大家梳理一下。
  
  爱狗者的理由:“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所以不该吃狗肉”。
  
  食用狗肉者的第一反应,都是质问阻拦者:“不能吃狗肉,那能吃猪肉、羊肉、牛肉吗?都是动物,为啥只保护狗?”这个反问没有道理。人家可以呼吁不要吃狗肉,也可以呼吁不要吃猪肉,可以呼吁不要吃羊肉、牛肉。人家有任何呼吁的权利。至于呼吁保护哪一项,那也是呼吁者的权利。
  
  虽说其他动物也有与人类成为朋友的,但像狗这样普遍与人类成为朋友的,不多。所以,爱狗者“不应该吃狗肉”的理由基本站得住脚。
  
  但爱狗者的行为:咒骂、阻拦狗肉的买卖消费,就完全错误了。你有权呼吁爱任何动物、植物,甚至呼吁爱护石头,但人家别人有吃狗肉的权利,除非法律禁食狗肉。在狗肉商人、食客没有违法、也没有违反通行的风俗的情况下,你去强行阻拦人家的商业行为,那就是侵犯了其他公民的权利。
  
  2011年,一批爱狗人士在京哈高速截下运狗车,经过15个小时的僵持和协商,两家机构出资10万元将狗买下。考虑到当时的情境,10万元应该是低于市场价的。即便等同于或者高于市场价,那你也应该去市场上购买,而不是在高速路上强行拦截。这种强行购买的行为有违法嫌疑。当时我撰问评论:你凭什么为了自己那泛滥的爱心就去阻挠别人养家糊口?
  
  到了2014年,在玉林狗肉节上,有些狗肉贩子拎着活狗,声称要宰杀,逼迫那些爱狗人士以300元、500元买下。有些狗被爱狗人士眼泪汪汪地掏钱买下了。要表现自己的爱心,又不愿付出一点金钱,这些爱狗人士不值得同情。难道让商家主动把狗免费送出,以满足你们占据道德高地的胜利感?
  
  玉林狗肉节,其实全名叫荔枝狗肉节,玉林民间自发形成的节日。当地的说法是,在夏至这天,狗肉和荔枝合吃不热,有“冬至鱼生夏至狗”的说法,而“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意思是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所以,每年夏至,玉林人都要吃荔枝,吃狗肉火锅。
  
  那些咒骂玉林狗肉的人,想没想过两个尊重?一是尊重他人的风俗,二是尊重他人的选择权。
  
  爱狗人士还有一个说法:“全世界只有几个国家吃狗肉,你们这些吃狗肉的人,不觉得羞愧吗?”前半句是事实,后半句是胡扯。全世界基本只有中国人吃中餐,难道我们也该禁止中餐?我们应该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无种族差别的地方追求普世价值,而不能在人群的个性喜好上搞什么与国际接轨。现在的中国,该接轨的不接轨,不该接轨的瞎接轨。
  
  假如玉林狗肉节是玉林市政府举办的,那么公民可以去玉林市政府那里抗议,因为任何公民有权抗议公权力,即便你不是玉林市民。而假如玉林狗肉节是市民自发的,你可以口头呼吁,也可举牌表达你的观点,但不能强行阻拦人家。因为,你不能侵犯别人的私权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9:02:33 | 查看全部
世界杯上为什么总没有中国时间:2014-11-22 作者:未详 点击:116次   巴西世界杯开赛,虽然中国队无缘参赛,但中国人依然以巨大的热情观赛,媒体网络上到处都是比赛的消息和中国球迷的调侃。
  
  当然这也少了一分本国利益参与其中的纠结,带着超然的态度,观看纯粹的比赛。只是比赛之余,人们不禁还是要问,世界杯上为什么没有中国?
  
  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喊了多少年了,现在官员和球迷早就走向世界了,球队还在家门口不停地转悠。邓小平过去说“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现在很多人在境外生育,教育都从“受精卵”抓起了,可是足球还是没有起色。
  
  要说没钱,投入不够,中国经济总量早已是世界第二,并且拥有世界上最有钱的政府,足球上来自民间和政府拨付的纳税人经费,源源不断。足球官员、明星球员、教练员个个腰缠万贯。不是钱太少了没有动力,而是钱太多了不思进取,习惯了在窝里横。
  
  要说体质和技术不行,恐怕也不是。现在的球员都是80、90后,从小面对的不是营养不良,而是营养过剩的问题。而且和中国人体质差不多的日韩,甚至营养远不如中国的朝鲜,足球表现怎么远远好过中国?技术不行,可以练。实际上许多球员都在国外训练、比赛,全国挑出几十个技术好的也不是难事。当然如何管理、配合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要说中国的制度有问题,就更解释不清了,世界上处于独裁、战乱、动荡的国家多了去了,朝鲜、沙特、伊拉克足球怎么就行?而且中国这么多年创造了傲人的“举国体制”,奥运金牌早就是世界第一了,体制怎么到了足球就不灵?
  
  国家队不行,中国的足球俱乐部可不弱,广州恒大队是亚洲冠军,近年来成绩骄人,刚刚又吸引来阿里巴巴的巨额投资。国家队和俱乐部最大的区别就是管理的不同。
  
  国家队虽然属于全体人民所有,但是只能由体育总局委派足协来管理。不管是体育总局还是足协的领导,都是有行政级别的官员,干好了有政绩升迁,干不好换个地方继续做官,然后再来个新领导,继续投钱,开始新一轮的循环。看看几任的足协主席,除了后来查出贪腐的,都是离开后到其他部门、国企继续做官,甚至退休后也保留行政级别待遇。许多人既不懂市场运营,又不懂足球规律。
  
  可是企业不一样,老板投入巨资,一定会委派懂得足球市场的人运营管理;在训练指挥上,一定会聘请懂得足球规律的教练团队;在选拔队员上,一定会惟才是举,不徇私情。不仅是强调听话,奖勤罚懒,更主要的是要出成绩,毕竟足球是踢的比赛,不是说的思想政治工作。
  
  广州恒大队有钱,但肯定不如国家队有钱或资源多;地方政府可以给俱乐部优惠政策,但肯定不如各方给国家队的政策更优惠,但国家队的管理和成绩显然不如广州恒大队。
  
  如果体制不能动的话,不妨学学恒大队的管理,毕竟它成功了,还在上升势头。而中国国家足球队,不仅伤透了球迷的心,甚至快被世界杯遗忘了。中国在足坛本身就没有脸面,还有什么不可改变的呢?别说聘请外国教练,哪怕聘个外国人当足协主席,只要能冲进世界杯,球迷也愿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9:03:21 | 查看全部
如何与亲人相处时间:2014-11-22 作者:未详 点击:138次   一个朋友很苦恼地请教与妹妹、妹夫的相处之道,因为她的妹妹、妹夫常常问她借钱,甚至她的老母亲也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来说合。现在的家庭其实成员不多,但是总还有表亲姑亲,好友兄弟相关的转折亲。
  
  本来家人好友是我们亲爱幸福的来源,所以我们很少对他们存多少规范的动机,但是有的时候也正因为这样不免左右为难。尤其是借钱的事情,中间有急有缓,有真有假,很多时候把我们出于好心做的好事,弄到收场的时候很受伤。我自己的感受就是,亲友家人所谓借钱,从来是借多还少,而且大家借时恳恳,但还时愣愣,碍于亲情,知道你既然不好意思明做黄世仁,所以借钱的人内心就比杨白劳还难受,而你如果做得太像外人逼债了,最后里外不是人的恰恰就会是你,也正因为这样,更多家人会愿意向你借钱。
  
  我有亲弟兄姐妹12个,侄辈甥辈30多人。在我的大家庭中,虽说我也有同样的问题,却受此困扰有限,所以我乐于把与这位朋友分享的经验,也就是自己与家人相处的规则与大家分享一二。
  
  其一,要有自己的原则,且把原则公开透明地告诉大家,越早说越好。原则说时有点尴尬,但说好之后就可以减少许多尴尬,否则亲情之内,既无规矩,更无方圆。
  
  其二,规则中有情有理,比如在我有如下规则:帮兄弟姐妹这一辈,原则上不帮下一代;帮人病患不助吃饭发财,投资经营的事情别来找我;长辈多少有礼,平辈与少辈红白喜事几乎从不去随份;实在需要我可视情救济,但不借钱,也就是如果是极其必要的急需,借给你钱我就没有要你还的打算,免得还成了我的心病。
  
  其三,主动了解家人的需求,可提供适当的资助,有时还可以明确适当的主题(比如全家人的体检基金),我也会特别资助那些在开展家庭公共活动方面特别有心与用力的兄弟姐妹(相当于他们多出点力,我多出点资源),一些年纪比较大点又身体衰弱的家人我也会适当意思。感谢我的家人与亲友,在极大部分情况下,他们不会轻易破我的规矩。
  
  有家人说我外人都帮,怎么就不能帮家人。是的,我主要在帮助孤儿学习方面做一些专门的慈善公益,也在帮助青年学生方面做一些工作。但是我的家人亲友中谁也没有到了那个地步;还有,我的公益帮助集中在一个方面,因为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顾及所有,纵是比尔·盖茨也只是用力于艾滋等疾病帮助,何况我呢。不过,最近我也在考虑,如何为下一代扩大见识、积极对外发展方面做一些支持工作,我想这也是顺应新的需要的新的发展吧。
  
  我特别要感谢我的老母亲,她虽然疼爱与爱惜全家上下,但是也会更多地站在我的角度,明确地维护我的规则,而不轻易地要我破例(她最典型的一个说法:谁都不容易,你们别把自己已经成家立业后的负担,让一个还没成家立业的人来扛),因此我的规则也得以维持。有时遇到有人特别向我开口又不好意思开口,就转请我老妈说情,有时我妈说的话比我的还周全,以至于我的那位好友要把我老妈的说法传授给她的母亲。家庭之中,很难分清是非,但形成一些行事规矩与人际分界,把话说在明处,也是一个得体的相处之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9:03:33 | 查看全部
古文观止时间:2014-11-22 作者:未详 点击:189次   我有个同事。

  以前是中学教师,汉语功底极深,关键是他喜欢,上瘾。每天早晨起床前,都要看上半个小时汉语典籍。
  
  他老父生病住院,兄弟姐妹轮流陪床。轮到他,他就拿本古文书去看。
  
  我们都陪过床,都知道医院病房有多嘈杂。一间病室,一般有三四张床,每床有一两人陪护,探望者一拨拨来了又走,医生护士进进出出,护工推着去做B超做CT,出院的入院的,病危抢救的,痛苦呻吟的……日夜不息。
  
  同事说,我发现,他们见我在阅读,不约而同都放低了说话的声音。

  我并没有嫌过一句,他们完全是自觉的。诧异的是,那氛围会传染,仿佛有一种敬畏,对老祖宗的东西。
  
  我忽然有点儿明白了汉文化,就是叫人渐渐地、不知不觉地,进入平和心境的那种力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9:03:58 | 查看全部
11月艺事时间:2014-11-22 作者:未详 点击:165次   明—盛世皇朝五十年
  
  时间:2014年9月18日至2015年1月4日
  
  地点:伦敦大英博物馆
  
  本次展览历经近5年筹备,从世界各地博物馆馆藏中精选出280件展品,其中逾100件来自中国的10家博物馆。这是继7年前“秦始皇兵马俑展览”后,大英博物馆推出的又一个以中国为主题的大型展览。展览由宫廷生活、军事、文化艺术、宗教和对外贸易5部分组成,展品包括瓷器、金银器、绘画和乐器等,重点展示明朝初期(1400-1450)的社会风貌。
  
  Futura个展
  
  时间:2014年11月1日至12月6日
  
  地点:上海市MD画廊
  
  Futura是当今国际街头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他20世纪70年代开创了将抽象艺术和街头艺术相结合的先河,并成为此种艺术的大师。Futura也是最早将街头艺术带入博物馆展览的先驱之一,为街头艺术进入博物馆类官方展览机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初期的图像风格非常显著,后来渐渐进入色彩异常丰富的几何图形世界。他笔下那些圆润而柔软的形状,鲜艳且充满活力,构筑成一个抽象的宇宙。
  
  随心而行:
  
  肖恩·斯库利艺术展,1964-2014伦敦|纽约
  
  时间:2014年11月23日至2015年4月13日
  
  地点:上海市喜马拉雅美术馆
  
  作为战后抽象绘画中最重要的一位国际艺术大师,肖恩·斯库利的艺术被以为“蕴藏着真相一般的爆炸性力量”。他谈及自身创作时表示“总是想为近乎宗教式的原因创作艺术,希望用精神信仰引导精神性的艺术创作”。他发展了马蒂斯、蒙德里安、罗斯科的艺术传统,融合了欧洲油画传统和美国抽象主义的鲜明个性。本次展览将涵盖他各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100多件。
  
  意大利无证舞剧团《我是儿子》
  
  时间:2014年11月17日至11月18日
  
  地点:北京国话先锋剧场
  
  《我是儿子》是一部有关身份的作品,它带着观众穿过当代世界的画面,进入一段纪念性的旅程,途中探讨一些关于存在性的话题。创作者称:“我不认为《我是儿子》是一部关于意大利的戏剧—它是一个关于意大利年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故事。”3个舞者尽情地移动,用轻盈、流畅的肢体动作诠释讽刺等意味,试图探讨“我们是谁”和“我们来自哪里”这些永恒的话题。
  
  非常林奕华戏剧《恨嫁家族》
  
  时间:2014年11月7日至11月9日
  
  地点:保利剧院
  
  这是一场“以毒舌品尝甜蜜,以恨报复爱”的残酷喜剧。剧中的大女儿在被遗弃的家庭中成长,她并不相信婚姻,却即将出嫁。在当晚闭门庆祝的婚宴里,在座的有她的家人、前男友、未婚夫,还有她的情人。这场婚宴即将变成一场困兽之斗……
  
  在《贾宝玉》和《三国》后,林奕华和黄咏诗这一次不再改编文学名著,而是以原创剧本直指现代人的内心深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