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18:07:07 | 查看全部
 聪明的乐队指挥
  
  1952年,第15届奥运会在芬兰的赫尔辛基举行。开幕式上,当意大利运动员入场时,乐队指挥突然发现没有意大利新国歌的乐谱。原来,意大利驻芬兰使馆在运动会开幕式之前,没有向东道主组委会提供该国新的国歌。工作人员也忘了向意大利使馆索取,以致出现了可能使乐队指挥手忙脚乱的场面。
  
  可是,老练的乐队指挥并没有被难倒,他灵机一动,奏起了意大利之乡那波里民歌——《我的太阳》,全场先是愕然吃惊,接着是哄堂大笑,然后按“是什么光从那边窗户透出来,那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的节拍鼓掌跺脚,和着乐声一齐放声引吭高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18:07:21 | 查看全部
  入场券换金牌
  
  1956年11月,第16届奥运会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在跳高决赛中,美国19岁的黑人选手查·杜马战胜所有的对手,获得了金牌。
  
  可是,他的这块金牌来之不易,因为在强手如林的美国,人们并没有把这个黑人选手放在眼里。
  
  起初,当他去参加比赛时,他甚至找不到教练和领队,运动场把守森严,他被拒之门外,而入场券又十分昂贵。怎么办?为了参加比赛,他只得自己掏腰包买票进去。入场后,他发现跳高比赛即将开始,他甚至连准备活动都来不及做就参加了比赛。
  
  杜马在比赛中以2。136米的成绩夺得冠军,并打破了世界纪录,战胜了他曾经崇拜过的一些选手。可以说,一张入场券,换来了一块金灿灿的金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18:07:33 | 查看全部
书和床时间:2014-10-28 作者:未详 点击:116次   书和床有密切的联系。
  
  还不识字的年纪,我喜欢大人们念书给我听,大人们总是一会儿就不耐烦了,其实我也瞌睡得要命,但还是会恳求他们继续往下念。
  
  要不为他人的懒惰所累,出路只有一条:自己学会读书。终于有一天,我摆脱了困境,看书看到忘了时间,但总会有一个威严的声音命令我熄灯睡觉。一天夜里,我被门缝里透出的光线出卖了,从此被迫转入打着手电筒偷偷读书的地下状态。我整个人缩在被子里,被窝留出几条缝隙,尽量不闷坏自己。要等到大人们外出,我才能回到地上状态,点上床头灯过过瘾。
  
  总之,我在床上度过了最美好的阅读时光。每天入睡之前,我必须看一会儿书,这种“读瘾”根深蒂固——哪怕已经凌晨四点了,不给我来点儿书我是睡不着的,于是再翻上几页。我的左眼总比右眼先抵达疲劳的极限,就睁着一只眼继续看,直到筋疲力尽。我没法在读完一章、一段或者一句话的时候见好就收——总要硬撑到最后一秒,往往一个句子还没读完,说睡就睡,像被电击了一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18:08:13 | 查看全部
养育自信力时间:2014-10-27 作者:未详 点击:98次   有个孩子学琴五年,自学了几首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弹得有模有样,能“唬”住几个人。
  
  有次在琴行,孩子遇到一个钢琴老师,两人攀谈起来。孩子说自己的钢琴弹得很棒,问她能不能弹《童年记忆》。老师笑着说“不会”,孩子不知天高地厚地说:“那我来教你好了。”
  
  琴行老板与我说起这个故事,笑个不停。
  
  我家中也有琴童一位,与那孩子有些类似。我双手笨拙,弹不全一首简单的曲子。孩子就在旁边笑:“老爸,弹琴我总比你厉害吧。”
  
  妻子觉得孩子太不谦虚了,对父母如此也就罢了,如果对外人也是如此,岂不是要吃亏了。
  
  我们都知道自信对于孩子的重要,甚至可以这样说,一个孩子有多自信,他就可以走多远。但矛盾在于,自信与张狂只有一纸之隔,同样一个人,有人可以认为他很自信,也可以认为他很张狂。因此,我们的教育理念从来不鼓励孩子要自信,而是要谦虚,从小就让他们懂得“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
  
  冯骥才先生有次出访美国,车子路过一个富人区,那里全是豪华的别墅。开车的司机说,他们不过是遇到了好机会,其实我也可以这样有钱。冯骥才感叹这位司机的自信,如果换成一位中国司机,他肯定会在豪华别墅前自惭形秽——我这辈子恐怕买不起这样的别墅。
  
  国门开放之后,我们发现西方人与我们的确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其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因为体制、历史和现实因素,西方人主张个性张扬,个体意识十分强烈;而中国人恰恰相反。
  
  中国的父母会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孩子以“忠告”,为人处世必须中庸,要深藏,不要膨胀,不要太过于显露自己的才干、目标。否则,就会遭遇别人的挤压和干扰。
  
  因此,不少走出国门的中国孩子、中国人都有一个特点,他们是刻苦聪明的,但又是慎言慎行的,看上去总是不够自信,成为“精神弱者”。
  
  当然也有另类“自信”的。一些中国人在国外挥霍,购洋房买豪车,钱多得甚至可以把人家的银行也买下来;他们大量涌入西方国家,大声喧哗,不顾社交礼仪……的确有点“反客为主”,自信满满。
  
  但这是自信还是自欺呢?
  
  自信力向来来源于实力和文化,这是一个共识。事实上,比起实力的积蓄,文化自信的养育更为重要。俗话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自信精神的养育,往往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成功的第一步。
  
  鲁迅先生有一名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中就论述了真正的“自信精神”的养育。他说,中国人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如果只相信自己了,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反而去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鲁迅先生的文字真是犀利,这些文字即使走过百年,字字句句仍然“栩栩如生”。他认为“中国的脊梁”不是那些拥有“他信力”的人,也不是求神拜佛的人,而是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一个社会有了这样的人,才会有真正的自信,当这个社会上的民众拥有“文化自信”时,这个国家才会有进步和强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18:08:25 | 查看全部
拜托,请别再跟我讲科学时间:2014-10-27 作者:未详 点击:134次   若干年前,我那大学刚毕业的堂弟自主创业,在县城开了家饭店,为了节约资源和成本,总是明里暗里耍一些花招。比方说,变质的豆腐舍不得扔掉,炒成菜给顾客端上桌,遭顾客投诉,堂弟不给人换菜,反而言之凿凿地告诉人家,“这您就不懂了,这豆腐不仅没毒,还含有丰富的乙酸、乳酸乙酯、维生素,常吃它,对人体有好处。”县城老百姓单纯,加之不懂科学,听了他的话,也就不好再说什么,硬着头皮把豆腐吃完,乖乖结账走人。
  
  我多次提醒堂弟,这么做容易引发食物中毒,闹不好会出人命。只是,还没等到顾客食物中毒出人命那一天,饭店就关门大吉了。
  
  当年我认为我堂弟是生意人中间心眼最黑的,近年来,随着高致癌毒大米、毒奶粉、敌敌畏泡火腿、“瘦肉精”猪肉、硫磺银耳、毒香肠、潲水油等一系列有毒食品被曝光,眼界大开的我渐渐地觉得,跟有毒食品生产厂商相比,我堂弟还算是比较本分的。
  
  就像我对本分的界定标准越来越低一样,国人对黑暗腐败的容忍度也已一升再升,可商家的心却黑得没有限度。近日,“毒胶囊事件”在神州大地上全面上演,听闻不良厂商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用来做胶囊、老酸奶、果冻等,中国老百姓再次震惊了。在谋求利益的道路上,商家完完全全丧失了良心。连药品都有毒,中国何物无毒?毒药,毒胶囊,不知不觉吃了这么多年,侥幸我们还活着,还没被毒死。只是,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的一句话,差点让全体中国人心肌梗塞。
  
  孙先生说:“一天吃六个胶囊,没多少铬,不用惊慌,更何况人体本身就是需要铬的!”孙先生可真是积极乐观诙谐幽默,一句话说完,全体中国人民都给他逗笑了。
  
  毒胶囊,事关百姓健康、生死,被专家借着科学理论“合理”解释一番,不仅变成了无毒药品,还变成了对人体有益的好东西。若果真如此,为何不把“毒胶囊”的名字改成“滋补胶囊”?为何不把它推广开来,而是成吨成吨地倒掉?若是给这胶囊做推广的话,连广告语我都替专家们想好了,就叫:滋补胶囊,一天几颗,全身是铬!
  
  纵观国内近几年一些脍炙人口的专家言论,你会发现,中国的专家分两类,一类是乐天派,一类是喜剧演员,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中国老百姓不缺钱”、“中国不存在‘上学难、上学贵’问题”、“我走遍全世界,看病最不难是中国,看病最不贵是中国”、“自行车比汽车污染大多了”……当这些奇谈谬论一次次冲击着我们听觉的时候,我们不禁开始疑惑:科学是什么?科学为何总是与民意相悖?科学是用来造福人类,还是用来愚弄老百姓的?又或者,所谓的科学,只是利益集团或某些职能部门用来解决纠纷、平息民愤的手段?
  
  如此种种复杂难懂的问题,令中国老百姓的心无限纠结。只是,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或许,作为中国的老百姓,我们是太不上进、太无知了一点,所以,我们不懂科学。这一点,我们应该反省。而站在专家的角度,既知中国老百姓无知,又何苦拿着这么高深的科学理论来忽悠我们呢?科学,不管你是真是假,若违背了民意,就是无用的笑料。奉劝下次,当问题发生时,专家们还是不要再讲科学的好,或者,在讲科学之前,先讲讲良心吧。
  
  事实上是,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商家,各行各业,都应该讲讲良心,如此,就不会有下次,不需要再解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18:08:36 | 查看全部
每个人都身怀天赋时间:2014-10-27 作者:未详 点击:177次   每个人都身怀天赋,但如果用会不会爬树的能力来评判一只鱼,它会终其一生以为自己愚蠢。
  
  ——爱因斯坦
  
  过分了解或过分不了解,同样妨碍彼此接近。
  
  ——托尔斯泰
  
  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这世界很公平,你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能闯过去,你就是赢家,闯不过去,那就乖乖做普通人。所谓成功,并不是看你有多聪明,也不是要你出卖自己,而是看你能否笑着渡过难关。
  
  ——李嘉诚
  
  我见过对人生最极致的幽默与豁达之一的例子是有一年我在美国的墓园中看到一座墓碑,上面的墓志铭写着:如果你不来参加我的葬礼,你的葬礼我也不参加。
  
  ——朱德庸
  
  人生能平安顺心并非是没有逆境,而是因为你有能力转化它。
  
  ——圣严法师
  
  从对方的错误当中找出自己的责任是彼此相爱的最好方法。
  
  ——威尔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18:08:47 | 查看全部
三万棵树的爱情时间:2014-10-27 作者:未详 点击:143次   “风流”一词似乎是才子的“绝配”。譬如宋朝的大才子柳永,明朝的大才子唐伯虎,都是天生的多情种子。人走到哪儿,爱情就跟到哪儿。在这方面,超级大才子苏轼却是个绝对的例外,他与结发妻子王弗的婚姻,堪称一段爱情的千古佳话。
  
  王弗是四川眉州乡贡进士王方之的女儿。她嫁给苏轼时才15岁,而苏轼当时也不过18岁。苏轼自视才高八斗,不大看得上王弗。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王弗还真不是洗碗刷盘子的料,而是做才女的好坯子。举个例子来说,古人那时候没电脑,所以只能把自己的脑子当电脑,使劲往里面装书。苏轼装得也挺狠,但是保不齐什么时候就会忘词、掉字的。这个时候,王弗就会在一旁小声提醒他。
  
  一次两次的还行,时间长了苏轼就好奇了,难道你肚子里的墨水比我的还多?于是,他搬出几本书考王弗,结果不考不知道,一考吓一跳,人家对答如流,彻底把苏大学士给镇住了。从此以后,苏轼视她为自己的良师益友。
  
  王弗的能量远不止于此。就拿交际这事来说,苏轼这人天真了一辈子,连算命先生的亏都吃过不止一次,对同僚、文艺圈的人就更少提防了。在这方面王弗就比他强很多,为了避免老公吃亏,每次有客人来家里拜访的时候,她都躲在屏风后,察言观色。《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有人来拜访,王弗事后告诉老公,这人说话模棱两可,你说东,他马上往东,你说西他马上往西,最好别深交。
  
  可惜的是,这么好的贤妻却不能长久厮守。在二人婚后的第11年,王弗染病去世,痴情的苏轼悲痛不已,亲自护送灵柩安葬在母亲的坟墓旁边。
  
  为了表达对王弗的思念之情,苏轼的浪漫情绪大爆发,他前前后后一共在坟山上种下了三万多棵松树!在玫瑰没有引进中国的宋朝,这大概是人们所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了。
  
  然而种树归种树,苏轼的思念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此后他一首接一首地写诗词给王弗,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那首《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18:09:00 | 查看全部
最美的树时间:2014-10-27 作者:未详 点击:212次   脚一触地,我就被迷住了。
  
  朗恩博贺村在山坡上,隔着大片的麦田,一条公路隐蔽地穿越山坡通向多仁市。空气纯净,视野透明,目光无限伸展,可以看到十几公里外掩映在树林中的城市,房舍错落,隐约明媚。继续向前,是罗马时期落成的历史名城科隆。对我这外乡人,所有的道路尽头都是科隆大教堂。
  
  小村只十几户人家,散在科隆西六十多公里外的埃菲尔自然公园旁,鲁尔河在山头另一边蜿蜒流转,清澈自在,串起一个个村庄。我将要沿着这河,一个村庄接着一个村庄地走过,在我记忆中,这是一颗颗闪烁的珍珠。村旁森林,和麦田连在一起,中有小径出落。这块森林如此茂密,森林里大树如此多,鸟声似在身旁洒落。
  
  村口左旁有一条安闲小径,通入森林幽深处。鸟声倏然响起在半空,落进耳中,如石头之于水面,阵阵涟漪让我浑身通透。
  
  很久没有在这么安静的地方待过了。我觉得自己在这里是一块多余的石头。小径前落着红漆栏杆,一块圆牌子上漆有绿色老鹰展翅图案。这是自然保护区标志。我常碰上当地居民,都友好地打招呼,问好。他们遛狗经过时,都极客气、小心地拉住自己的狗,并微笑。你甚至不必彼此通言语,但你要有微笑。你有“哈罗”,你有“俏儿”(相当于Hello)。天下同理,四海一家。
  
  我被朗恩博贺村周围生长的大树们迷住了。
  
  我爱大树,尤爱攀爬大树。大树身上,通常爬满了各种寄生藤,但人们并不清除这些藤蔓,任由其依附着,爬向高处,远处。
  
  小时候,我们这些野生猴孩常常钻到最高处,把书包和自己都倒挂在树枝上,像钟摆般摇晃。攀在大树上,脱离大地,融进天空,有一种透明的蓝铺彻大地。这种感觉,在三十年后,重新漫上心头。
  
  穿过浓密林阴,我劈头撞上了漫山遍野的麦地。但我假装不动声色,沿着小路照直往前走,一直走到拐弯处,看不到远处的景色了,才惕惕然转身。其实只走了不到半个小时,也并不很远,旁边的新鲜玉米秆还在生长,青翠的麦田沿着斜坡倾泻而去,接着是成片的草场,有漂亮的马在奔跑。
  
  麦田在山坡上顺势蜿蜒起伏,一派无尽的绿意中,泛起了星星点点的鹅黄。我猜这可能是我记忆中的渲染,那时候满眼看见的,只是铺出去的绿色,漫山遍野,随山而转,哪里来的鹅黄呢?但这些麦田并不是如我们东北大平原那种一望无际,而是和平缓的山头、和山上保护良好的森林一起,自然地互有进出,彼此依存,生动地构成巨大无边的浓淡色块。有时候,你还突然能看见一块薰衣草,突然弯出一块油菜田,或在某些曲折的小径后面,突然迎面而来一幢幢的鲜花在燃着热情。德国人爱莳弄鲜花,这是有名的。他们的房子周围,他们的阳台上,他们的房间里,凡是能栽种的地方,都种上了鲜花和其他绿色植物。一个朋友的家里,还种了一株藤蔓,从屋角开始,爬满了整个卧室。
  
  一出村头,一棵静然挺立的百年大树就突然撞入眼帘,把你的眼帘撑满了。你不得不后退几步,十几步,才能把整棵树看清楚。
  
  村头森林边缘,这棵生长在一片草地上的菩提树,枝叶婆娑,开满了蓬勃的花,大概四十多米高,让天空显得更加高远。菩提树左边是麦田,右边是森林,后面是连绵的远山。还有看不见,但清澈的鸟叫声。菩提树在德国很常见,柏林著名的胜迹勃兰登堡门前,就是一条宽阔的菩提树下大街。但这条大街两旁都只是碗口粗的菩提树,高矮参差,稀稀拉拉,还不能说婆娑,不能说枝冠茂密。从勃兰登堡门一直走到洪堡大学,路上都是这种小菩提树。上一年我们来柏林时,正好赶上欧洲酷热,三十六七度的气温,在德国极其罕见。那些可怜的小菩提树,自顾尚且不暇,哪有足够的绿阴供我们蔽热呢。后来我们才明白,菩提树下大街的这一段原来属于东柏林辖区。但为什么东柏林就这么爱砍树呢?为什么在这个国家的东部,很多大树都被砍翻了?两德合并之后,菩提树、橡树、松树、云杉,才被重新栽植。但一棵大树的长成,不仅需要空间,还需要时间。在种子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这是大树还是灌木。但泥土适合,气候适合,时间适合,种子就长出来了。它也不需要你的额外照顾,不需要你施肥浇水,它天性是自然会长起来的。让它长多高,它就会长多高。每一颗种子的身体里都有自己的秘密力量,杂草的种子你是怎么施肥怎么呵护都不可能长成大树的。大树是它自己长起来的。我们哪里真懂得这么多呢?我们自己还不怎么明白自己。你只要不去破坏它,残害它,不要每天去踩踏,它就长起来了。
  
  这棵高大丰满的菩提树枝冠婆娑,伸展自由,形成极舒展极美丽的形状。我每次散步经过,都给她拍照片,但每次拍完都不满意。你就是不能从这镜头中,看到真正的菩提树原貌。它必得在自然的山坡上,在那高邃的天穹下,才显出自己的原貌来。
  
  德国媒体曾做过一个调查,什么样的树是最美的。投票的结果,是生长在田间的菩提树。这菩提树周边空间自由,可以枝蔓,可以迎风沐浴,自由生长,四周的树枝和叶子,全都长得饱满、圆润,弹性十足,而轮廓,是满满的美好。
  
  我几乎每天都经过的这棵百年菩提树,这样年轻曼妙,自在自足。看着她,我觉得很安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18:10:30 | 查看全部
幸福纯属原创时间:2014-10-26 作者:未详 点击:159次   清明节放假期间,我看到每天路过的那家饼店贴出启事:“放假三天,欢迎亲们节后继续惠顾!一二三。”
  
  字写得歪歪扭扭,中间还画了类似笑脸的符号,很有喜感。我忍不住驻足片刻,兀自微笑。
  
  “一二三”是这家饼店的名字。店主是三个男生,一个高,一个矮,一个瘦,都是二十出头的年纪,每个人的脸上都长着青春痘。
  
  高个儿男孩脸上的青春痘最多,常常看到他在那些小痘痘上涂牙膏,白花花一片,好似古时候唱戏的丑角。他眼睛小,又整天眯着,很好玩。
  
  饼店就在两条街相交的转角处,空间很小。之前是卖奶茶的,两年前的春天忽然换成了饼店,这三个青涩男生如平地里冒出来,开始出现在来来往往行人的视线里。
  
  他们做那种巴掌大小的发面饼,用烤箱烤到熟透、微黄,然后从中间剖开,夹上各种蔬菜或者鸡蛋、火腿、豆腐串等,根据个人的口味搭配,配上现磨的豆浆,就是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了。很简单,也很家常,适合我这样的懒人享用,也适合做两顿饭间的加餐。附近写字楼众多,他们的生意不错。
  
  关键不在这里,此处这样的小店鳞次栉比,这种家常小饼的味道也并无非凡之处,吸引我的并不是饼,而是这三个男生。
  
  站在前面的常常是高个儿和矮个儿的那两个男生。高个儿男生负责将鸡蛋、火腿等在平底锅上翻炒,矮个儿男生负责将饼剖开夹进各种食材,装进纸袋后递给顾客。
  
  瘦男生很少出来,他在后台负责做饼,等到他露面时,工作也就告一段落了。
  
  没有人负责收钱,他们有个玻璃钱箱,顾客都是自己投钱、找零。
  
  我留意到柜前的两个男生都喜欢唱歌,并且是各唱各的,从来不配合,竟也互不干扰。高个男生还有一个爱好—在翻炒食物的空当,擦拭各种用具,如水壶、铲子等。他一边唱歌,一边将它们擦拭得锃亮洁净,两只手灵活地左右翻飞,煞是好看。额头上的小痘痘们随着他的动作也跳起舞来,满面的青春快乐四处洋溢。
  
  矮个儿男生常常负责后续工作。天黑收摊了,若天气不是太凉,那壮实的矮个儿男生就只穿一件短袖T恤,利索地收拾案板、燃气炉等大物件。而且这样的时候他只唱“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这两句歌词,节奏随着他的动作时急时缓,颇有气势。
  
  此时,另外两个闲下来的男生就站在旁边看着他乐,也不帮忙,偶尔说两句风凉话,竟有点打情骂俏的味道,旁若无人。
  
  这三个男生的工作方式也不像其他小个体户那样起早贪黑、不分昼夜。周末,他们的营业时间比平日要晚一些,而且逢国家法定的假期,如五一、十一、中秋节、春节等,他们也会挂出“免战牌”来—休息。一张红纸写个启事,休息时间写得一清二楚,也颇理直气壮—全国人民都休息了,他们是全国人民的一部分,自然也不能例外。
  
  他们还经常写一些好玩的话,比如,某一天开门晚了,便写“睡过头了,抱歉”;关门早了,会写“去看电影,谅解”;假期关门就写“不要想我们,很快就回来”……路过的人看到都会驻足一笑。
  
  有一次买早点时,我问他们:“假期你们去哪儿?”高个儿男孩说回家,矮个儿男孩说旅游。
  
  哦,果然和我们没有什么不同—假期嘛,要么回家,要么旅游。不同的是,他们比他们的同行懂得享受—要知道他们的房租是按天算的,一天不干活,就要倒贴。
  
  “赚钱不就是为了花钱?天天赚钱,连花钱的空儿都没有,那赚钱干吗?”高个儿男孩眯着眼,笑嘻嘻,将这浅显的道理说得家常又实在。
  
  如今,他们已经在这个我每天路过的转角处待了两年多了。这么长时间,我总见他们快快乐乐的,总是唱着歌干活,说笑着收工。青春痘在他们脸上渐渐淡去,可快乐却分毫未减。
  
  不久前,瘦男孩回家结婚了,用卖饼的钱在小镇上盖了房子,娶了一个漂亮姑娘。而那个矮个儿男孩报名参加了市电视台一个才艺展示节目,唱的歌竟然是原创的,虽然不太好听,可还是获得了诸多掌声—谁知道嘉宾中有多少人吃过他的饼呢?
  
  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他们谁是一、二、三,当初如何想到开这家饼店,并用这样的方式经营的。我只觉得他们的生活真好,将这件枯燥的事情做得这么开心热闹,感染着路过的每一个人。
  
  就如曾经某一天,他们贴在窗子上的话:“此处幸福纯属原创,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9 18:10:46 | 查看全部
只因曾以爱过时间:2014-10-26 作者:未详 点击:158次   有星星的夜晚,妹妹靠着那棵楝树呆呆地望着天空。妹妹说她在看星星,其实她根本没有那份闲情。她总盯着南边那颗最亮的星星,其实是在等南边的那个人。
  
  妹妹在等一个不该等的人。10年前,妹夫决意去南方闯荡,约妹妹在院子中央种下了一棵楝树,说是让它代替自己陪伴她,并承诺一年后就回家。
  
  可是两年过去了,楝树没有开过花,妹夫也没有回来。有人带回消息,说妹夫在南方赚了钱,住上洋房,开着奔驰,与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好上了。失意的妹妹坐在楝树下哭了一夜,无奈选择了离婚。
  
  都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是数年过去了,妹妹却始终没有从离婚的阴影中摆脱出来,成天郁郁寡欢。只要稍有空闲,她便会不自觉地走到楝树下,默念着什么,像咒骂,更像是祈祷。于是我知道,楝树不开花,并非因为孤独,亦非因为辛酸,而是它曾为爱掏空了心,现在仍在揪心地痛着。
  
  下雨天,电话突然响了。电话那头传来妹夫的声音。他说自己得了白血病,情况很糟糕,已被送回本市的医院救治。
  
  我说这是妹夫的报应,可妹妹在刹那间却像中了邪,惊慌地抽泣起来,还执意要去探望。她换上橙色的新衣往外跑,全然不顾我的阻拦。深夜里回来,妹妹全身都被雨水打湿了,却丝毫不在意,而是一脸欣喜地对我说:“医生说了,只要找到合适的骨髓,他就有救。”
  
  从那之后,妹妹总是天不亮就出门,在医院待上一整天,料理安顿好妹夫才回家。我实在看不下去,拦住她问:“你这样辛苦地照顾他,难道忘了当年他是怎样抛弃你的吗?”妹妹憨憨地笑着说:“可是那女人已无情地离他而去了,我又怎么忍心让他独自受罪呢?”我无言以对。
  
  接连数夜,妹妹都没有好好睡过。我安慰她,她眨巴着熬红的眼睛说:“昨夜他已向我认错了,说当年他就知道自己患了白血病,担心会拖累我,所以才……”我惊诧地望着妹妹,顿时觉得她是个懂得珍惜的人,也为她多年的坚守而感到些许欣慰。
  
  妹夫的手术很成功,妹妹很开心,她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买了各种各样的营养品送到医院。她说妹夫原本身体就弱,如今刚动完手术,更要加强营养。她还说妹夫答应出院后就回家来看楝树,给楝树修枝剪叶,明年兴许它就会开花……我为妹妹感到高兴,仿佛看到一段飘离的情爱即将在不久后回归。
  
  那个艳阳天,妹妹早早地去了医院。我坐在楝树下等她回来,幻想着她搀扶痊愈的妹夫回家的幸福情景。可是出乎意料,中午妹妹回来时身边却没人陪。她好像看出了我的失落,支吾着说:“我把他送去机场了,他说他的儿子需要爸爸。”我责怪地问:“那他什么时候再回来?”妹妹愣住了,片刻过后,才缓缓地说:“这次我真的错了……其实他根本没有想过和我复婚,只是以朋友的身份请求我帮忙照顾。以前我跟你说的,都是担心你会反对而有意编造的谎言呀。”
  
  听完这些,我愤怒地举起手要去打她,却到底不忍落下。因为那时,妹妹在承认了自己所犯下的错后,就坐在楝树下号啕大哭起来。她反反复复地念叨着:“毕竟他曾是我的丈夫呀,我又怎么能够见死不救呢?”
  
  原来,妹妹无怨无悔地去照顾妹夫,并非为了奢望与他复合,而仅仅是因为她曾深爱过那个男人,曾是他的妻子,所以她就理所当然地认定自己应该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义无反顾地伸出救助之手。我终于明白,楝树不开花,并非因为心里苦,亦非因为骨里疼,而是因为曾爱过,便铭记下爱的芬芳,哪怕那份爱早已飘远,杳无影踪。
  
  入夜了,妹妹依旧守着那棵斑驳的楝树,呆呆地望着远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