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09:55:03 | 查看全部

  
  是否有了财富和地位,我们便会远离抑郁和焦虑?当张朝阳的成功已经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时,他需要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1964年,张朝阳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从小学习成绩优异,17岁时他考上了清华大学,毕业后他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他说,自己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一定要成为最优秀的人。早年在清华读书时他就和同学不停地比,比谁的作业先完成、谁学习的时间最长……他说:“整个社会只提供给你一种可能性。我的成绩一直是前3名,可是得不到第1名我就去冬泳,那水真是刺骨。每天绕着圆明园跑五六公里,就是想证明我是可以的。”
  
  杨澜:“其实,我们在这个社会中受的教育,就是要如何竞争,如何获得成功,我相信你从小的教育更是如此。作为一个聪明的男孩,在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都是尖子中的尖子。据说当时你在学校的时候,如果没有考到第1名,都会让你感到非常难过,而且一定要证明自己。”
  
  张朝阳:“是的,如果没有考到第1名,我就会分析,为什么考试的时候会出问题。比如,我的电学学得不够好,因为电学有一次考试没考好,一到电学考试的时候我就特别紧张,本来考试的知识我都懂,但是我答卷子还是会出错。”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在美国博士毕业的张朝阳回国创业,创立了搜狐公司,与新浪、网易并称为早期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三驾马车”。凭借着传奇的经历、张扬的个性,张朝阳成为明星企业家,用他自己的话说,所到之处受到摇滚歌星般的追捧。
  
  1998年10月,他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50位数字英雄”之一;1999年——2001年他连续3年被《中国青年报》评为“年度IT十大风云人物”之一;2001年5月7日,他被《财富》杂志评选为“全球25位企业新星”之一;同年,又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明日领袖”之一。
  
  然而,这一段被无数年轻人推崇的创业之路,却让张朝阳本人备受煎熬。他曾说:“作为中国互联网第一代的创业者,我这些年受够煎熬了,我厌倦了。”
  
  谈到自己的创业之路,张朝阳用“备受煎熬”来形容这些年的经历。1996年,在寻找投资的时候,张朝阳四处奔走,异常艰难。1999年,新浪崛起,迅速超越搜狐,导致董事会不再信任张朝阳,他CEO的位置岌岌可危。2000年,新浪成功上市,搜狐上市却还遥遥无期,到了上市的最后关头,又出现意外,差点没能上市。这些艰难,诉诸文字比较轻松,对亲历者来说,每一件都是一处荆棘丛,能走出来除了要有实力和运气,还要有超人的意志力,要能抗住压力,能化解危机。
  
  张朝阳说:“在与董事会复杂的斗争中,我学会了权术,从一个学生变成了对利益关系有清醒认识的人。我的生活充满了竞争、危机和压力。远非外人所见的那样意气风发、春风得意,其中的艰辛和孤独只有一个人默默承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09:55:18 | 查看全部
  四
  
  面对新的互联网江湖,好强的张朝阳又该如何去应对呢?
  
  杨澜:“出关之后,眼前的江湖一片混战,你不担心又一轮竞争的压力和这种成败输赢的计较会给你的精神带来更多的压力吗?”
  
  张朝阳:“这些压力都是好处。”
  
  杨澜:“但是这些年来这些压力的累积,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张朝阳:“它造成了我的用脑过度,但是经过闭关之后,我觉得混战、压力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人生的乐趣,我以前的纠结也没有了,反倒觉得工作上没什么压力。很多时候,靠想是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的,只有行动能够解决问题。”
  
  杨澜:“对于竞争,对于一开始我们所说的江湖(互联网)的人心险恶、明争暗斗,今天你有了一种什么样的不同态度。”
  
  张朝阳:“对于工作来讲,我现在实际上是更加淡定的一种状态,因为以前我的目标是赚更多的钱,一定要自己更伟大,如果我看到被李彦宏他们超越,我心里会不忿,但现在没有了,我觉得都挺好的。互联网需要一代代的人来推动,我是完成了最早期的那一段的推动,甚至是中国互联网的原始推动,后面的工作需要有更强的人来做。”
  
  张朝阳总结说:“闭关结束后我有3个变化,接地气、谦卑和幸福观。以前我曾认为别人接近我都是有目的的,很少理睬那些主动接近我的人。现在我彻底变了,生命中的每一分钟都是很有意义的,那一时刻遇到那个人跟你说话,一定是有意义的,他也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以前我曾经认为,越有钱,越有名气,就越幸福。但是经过这两年的闭关,我认为钱多不是幸福的保证,钱多少跟幸福没有关系。我这么有钱,却这么痛苦。有钱、成功之后如果没有管理好自己,往往更容易让你陷入精神的痛苦。”
  
  杨澜:“张朝阳在《杨澜访谈录》中首次披露自己两年以来的心路历程,向公众袒露自己精神的痛苦是需要勇气的,那么对于我们社会而言呢?在这个成功学泛滥的今天,在千千万万的年轻人试图成为第二个张朝阳的时候,我们的社会是否也在逼近某种临界点。的确,成功是我们追求的,但它不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09:55:40 | 查看全部
陈垚旭:翱翔计划,不寻常的经历时间:2014-09-14 作者:未详 点击:205次   一
  
  接触翱翔计划前,陈垚旭只是普通意义上的好学生。
  
  2010年夏天,这一切发生了改变。
  
  当时,陈垚旭从老师口中听到“翱翔计划”。“院士、教授将成为导师”“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直接进入实验室体验科研”……今天,已是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大一学生的陈垚旭,回忆起自己最初听到这些内容时的心情,就是“新奇、兴奋”。
  
  在面试中,主考官提问:“你为什么对科学感兴趣?”
  
  陈垚旭答:“我对未知的东西好奇;自然界有大美而不言,科学能让我感悟美、探索美。”
  
  层层考核和选拔后,陈垚旭终于成为翱翔计划的学员;经过基础培训,他被分配到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导师的辅导下,结合个人兴趣,他确定了研究方向:纳米二氧化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09:55:50 | 查看全部
 二
  
  初次走进实验室,陈垚旭的第一感觉是“贵”,随随便便摆在实验室一角的某种仪器,就可能价值百万、千万。
  
  前一刻,他还在中学课堂里听课、做题,被老师约束着、催促着学习;现在,接近第一流的科研团队,他意识到他闯入了成人世界:没有人对你提要求,全靠你自我要求。
  
  虽说确定了研究方向,但其实是两眼一抹黑。
  
  这时,他连最简单、最基础的刷试管都不会,他深有感触地说:“在中学课堂,我只知道把试管刷干净,来到实验室才知道,正规的方法是刷九遍,自来水冲三遍,去离子水冲三遍,乙醇冲三遍。”又如,精确到万分之一克的天平每移动一下,都要重新校准……这一切让陈垚旭一边惊叹“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一边在师兄们手把手的指导、示范下,将科研的严谨贯穿在每个细节中。
  
  纳米二氧化钛是材料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
  
  陈垚旭比一般人多一些优势,“我妈妈是做材料相关工作的,我叔叔是学金属材料的,爷爷还出过金属材料的书,我可以说是出生在材料世家。”但即便如此,对于一个中学生,面对“纳米TiO2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这样一个具体的课题,陈垚旭还是有些发蒙。
  
  他不知如何下手,“纳米TiO2”、“光催化”等词都太陌生,与高中物理毫无关系。幸好,师兄们带着他查资料、看文献,他逐渐了解到研究方向的现状、背景和意义——纳米二氧化钛,这种材料可以通过光照产生催化剂,自动分解有害物质,可以广泛用于装修染料、污水处理等方面。“这种神奇的环保材料引起了我莫大的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09:55:59 | 查看全部
  三
  
  陈垚旭的翱翔之旅就此启程。从“不知道可以做什么”,到主动寻找“在这个领域,我能做什么”。
  
  完成人大附中的课业之余,他便趴在中国知网上看纳米方面的论文。一开始,他需花三四个小时翻字典,才能搞懂一篇英文文献,当阅读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他几乎掌握了专业领域内的所有生词,扫一眼便能知文章的大概。
  
  关于“我能做什么”,也有了答案。
  
  一日,在学校的物理课上,老师讲到“磁”,陈垚旭脑中的某一处被激活:可不可以将磁与翱翔计划中的课题相结合?
  
  “将磁加入CO2+的纳米TiO2粉末,其光催化性会如何?”再去实验室时,他大胆提问,这是个还没人涉猎的课题,导师林之华给予肯定,认为“很有创意”。
  
  请教、征询、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药品的准备……实验、失败、再实验……
  
  此后,每个周六上午,陈垚旭都在实验室,做实验、做记录,反复积累数据、分析结果,不知不觉,他已像他最初看到的那些师长们一样——不厌其烦、一丝不苟,一次实验六七个小时,全程保持全神贯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09:56:09 | 查看全部
 四
  
  2012年,在清华大学面向全国选拔某一方面有突出特长的高中生的“拔尖计划”中,陈垚旭脱颖而出,取得50分加分,并于当年9月进入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翱翔计划2010级学员结业时,陈垚旭代表物理组发言:“有了我的新材料,人们就可以控制掌握处理污染的时间,最大限度减少纳米二氧化钛的浪费并实现回收利用。”
  
  他说:“做实验时,将所有反应物一点点地滴加到烧杯中,也许你已经认真地配制了个把小时,但就在加最后一种试剂、眼看着就要完成的时候,手一哆嗦多加了几滴进去,前面所有的努力都前功尽弃,只得把辛辛苦苦配制的溶液全部倒掉,重新来过,虽然心里有说不尽的沮丧,但就在一次又一次这样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我逐渐养成了踏实认真、实事求是的习惯,改掉了浮躁、散漫的毛病。”
  
  进入实验室,接近真正的科研之前,陈垚旭还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配置纳米粉时,经过一番倒腾,我用仪器测出的结果和之前别人论文中提到的所有情况都不一样,我去请教师兄、导师,他们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我感到非常快乐”,这快乐源于“体验到什么是科学:就是不断探索”。这快乐,让他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坚定了他走科研之路的志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09:56:18 | 查看全部
 五
  
  2013年2月,陈垚旭在清华大学接受采访时说:“我想,我的经历符合翱翔计划推动者的初衷——因翱翔计划得以走进高校实验室,接触科研,最终又成为科研后备军中的一员。”
  
  进入大学后,他有意在之后的学习中继续翱翔计划中曾进行过的研究,“21世纪,新材料领域有广阔天地,一旦实现技术的突破,就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质的改变。”
  
  采访结束,他说:“待会儿我在学生会外联部还有工作。我把时间分块儿,学习、活动、学生会……以前参加翱翔计划时,要完成人大附中的学业,要去实验室,要去朗诵社、做青年志愿者……已经习惯并游刃有余了。”
  
  这种时间管理的方式,也是那段特殊经历的赐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09:56:30 | 查看全部
当乞丐不关钱的事时间:2014-09-14 作者:未详 点击:188次   如果朱军有幸能邀请到欧文·科里做客《艺术人生》,估计过不了5分钟他就会泪洒当场——这老头儿实在是太对得起“艺术”这两个字了,活到老、演到老,97岁了还能在大街上将乞丐扮演得惟妙惟肖。
  
  1914年,欧文·科里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由于贫困,他从小就被送到了孤儿院。长大后,他曾为平民护卫队工作过,还做过一段时间拳击手,并获得过冠军。
  
  1938年,科里在一家音乐喜剧团里写剧本。可惜的是,他很快就被解雇了。不过这并没有让他和艺术绝缘,5年后,他开始在先锋剧团进行脱口秀表演。
  
  20世纪40年代后期,科里开始树立起自己的“教授”形象——总是穿着破旧的正式服装和运动鞋,一头浓密的头发也总是乱糟糟的,每次表演他总是装作全神贯注的样子开口,伴随着一句“不过……”,看似平淡无奇,却总能引得观众大笑。科里有着显著个人风格的喜剧在美国迅速流行开来,有戏剧评论家认为,科里虽然是个“文化小丑”,但他揭示了现代文明的荒诞,可以称得上受过大学教育的“卓别林式流浪汉”。
  
  不过,再彪悍的人生也会在退休之后告一段落。80岁后,科里的演出大量减少,生活逐渐无聊,他开始琢磨着干点什么事以排遣寂寞。最后,他决定扮成无家可归的乞丐,戴着一顶棒球帽,穿着一成不变的格子衫,整天溜达在纽约曼哈顿区繁华的第35街。这一溜达就是17年,每天上午11点左右,他都会来到这儿乞讨。
  
  科里经常推着一辆装满免费报纸的手推车,趁司机等红灯时送到他们手里,然后向他们讨取一些零钱。也许是这个97岁的老头看上去实在太可怜,他的“生意”特别好。他平均每天能讨到100美元,有时候还能达到250美元。
  
  存这么多的钱干什么?肯定不是为了买棺材板。科里会定期把自己乞讨所得的钱捐给慈善机构,他与古巴的一家儿童慈善机构取得了联系,定期寄钱过去,为当地儿童购买医疗设备。他还曾前往古巴捐赠钱物,并且与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合影,后者的亲笔签名更是让科里炫耀了好长一段时间。
  
  不过,在诸多施舍者的眼中,这位一成不变的老头只是一个平常的流浪汉。他总是态度温和地对待每一位“施舍”给他零钱的司机,有时候还会开玩笑跟对方说“再见”,这让很多司机都以为科里真的是一名无家可归的乞丐。当然,也不排除部分眼尖的人会认出他。只是当别人询问科里时,他总是会避免透露太多有关自己财务状况的信息,事实上科里不仅在曼哈顿繁华地段拥有一座价值350万美元的豪宅,现在还经常会参加一些演出。“这不关钱的事。”对于科里来说,这只是他演艺生涯的延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09:56:42 | 查看全部
低眉与抬头时间:2014-09-14 作者:未详 点击:201次   1907年,英国文学家吉卜林创作的《老虎!老虎!》,以“观察的能力、想象的新颖、思维的雄浑和叙事的杰出才能”,荣获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吉卜林风尘仆仆地来到瑞典,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一家酒店,准备领取诺贝尔文学奖。在酒店门口,吉卜林看到一个卖当地小吃的摊贩,旁边一个七八岁的瑞典小女孩正伏在餐桌上聚精会神地写字。
  
  吉卜林好奇地走了过去,他俯下身子,在小女孩身后仔细看着,脸上露出温暖的笑容。小女孩发现吉卜林站在身后,抬起头,眨着一双明亮的眼睛,问道:“先生,我的诗写得怎么样?”
  
  吉卜林夸赞道:“你写得太好啦!特别是这句‘小鸟从天空中飞过,将它的身影留下’,我感到写得很优美、很形象。”
  
  小女孩听了,兴奋地说道:“谢谢您的夸奖,今后如果您要想学诗,可以请我来教您!”
  
  吉卜林听了,笑道:“那太感谢小朋友啦!有机会,我一定会来向你请教的!”
  
  小女孩说道:“那就这样说定了,如果您在这里找不到我,可以到纽卡拉大街15号,我家就住在那边!”小女孩用手指了指前面不远处。
  
  离开斯德哥尔摩时,吉卜林专门送给那个小女孩一本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老虎!老虎!》,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吉卜林写了这样一句话:“小鸟从天空中飞过,将它的身影留下。您的大朋友:吉卜林。”
  
  在授奖仪式前,恰逢瑞典国王奥斯卡二世去世,当年的授奖仪式极其简单,到会者寥寥无几,现场没有掌声,也没有喝彩声。吉卜林依然兴致勃勃,并发表了即兴演讲。他说:“哪怕此时没有一名听众,我也必须要演讲,因为还有这苍茫的宇宙和灿烂的星空,它们会听到我的声音,这是对神圣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敬畏和崇拜。”
  
  领奖仪式结束后,吉卜林去皇宫拜见新国王。新国王刚刚登基,他端坐在皇座上,见到吉卜林来了,眼睛都没抬一下,双目低垂着。
  
  吉卜林抬起头,不卑不亢地说道:“国王陛下,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文学家吉卜林前来拜见国王,想必此时国王陛下正在小寐,那我就先告辞了!”
  
  说罢,吉卜林抬头挺胸,气宇轩昂地走出皇宫。
  
  新国王睁大眼睛,望着吉卜林离开的背影,不无感慨地对身边的人说道:“这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大师,他能蔑视任何权势,他是一个永远值得人们尊敬的人!”
  
  吉卜林在回国的邮轮上,给他12岁的儿子写了一封信,吉卜林在信中写道:“如果你跟村夫交谈不离谦卑之态,与王侯散步不露谄媚之颜,孩子,你就会在低眉与抬头之间,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和伟大。”
  
  这封信后来被大英博物馆收藏,并且用中、英、法、意、拉丁文等几种文字翻译。一百多年过去了,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每当人们看到这封信,仿佛能触摸到吉卜林那高尚、博大的灵魂,让人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09:57:49 | 查看全部
是什么让我睡不着觉时间:2014-09-14 作者:未详 点击:99次   本文是马云在2013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13届年会上的发言。
  
  我想讲三件事儿:第一是一场革命,第二是一次危机,第三是一种行动。
  
  首先是一场革命。有很多人喜欢我们,因为淘宝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有很多人恨我们,说是因为我们把他们的生意搞砸了。今天电子商务不是一项技术,不是一种商业模式,而是一场革命,是一场生活方式的变革。
  
  第二是一次危机。对于这次北京的雾霾,我特别高兴。我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因为以往在北京我们呼吁改善水质、整治空气、加强食品安全的时候,没有多少人在意。因为特权阶级他们有特供的水,但这次他们没有特供的空气了,他们回到家同样会面临老婆孩子的指责。
  
  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是采取什么样的行动。10年后三大癌症将会困扰中国的每一个家庭——肝癌、肺癌、胃癌。肝癌很大可能是因为水,肺癌是因为我们的空气,胃癌是因为我们的食物。30年前,癌症是一个罕见的名词,而今天癌症却变成了一个常见的词。很多人问我是什么让我睡不着觉,阿里巴巴、淘宝从来没有让我睡不着觉,让我睡不着觉的是我们的水不能喝了,我们的食物不能吃了,我们的孩子不能喝牛奶了,这时候我真睡不着觉了。我担心的是,我们挣的所有钱最后都成了医药费。
  
  最近大家问:“你的幸福感是什么?”有幸福感吗?什么是最基本的幸福感?那就是沐浴阳光。三点水的沐,就是要有水,要有木,要有食物,要有阳光。无论你挣多少钱,如果你沐浴不到阳光,就是很大的悲哀。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由于经济发展过快造成的,不仅仅是由于政府的失职造成的,更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缺乏一种抗体,缺乏一种信仰。何为信仰?信就是感恩,仰就是敬畏。由于缺乏信仰会影响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心态变了以后,我们的形态就变了,形态变了生态自然也会变。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次危机,是全人类的危机,更是中国的巨大危机。
  
  第三是需要一种行动。这个世界其实不缺投诉者,不缺抱怨者。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在说缺乏信任,但是在我所从事的行业中,我发现信任无处不在。
  
  我们很矛盾,一方面希望按照市场经济运行,一方面又希望政府赶紧出台一些政策。我不希望政府采取任何政策,因为政府也很为难。
  
  我记得我小时候,当污染企业搬出杭州城时,我们欢天喜地,那个炼油厂终于搬出去了。但它搬到了杭州的上风口,去了杭州的水源头,我们将会因此受到伤害。
  
  30年前,我们在杭州看见有人在西湖里面洗菜、洗衣服,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但如果今天你往西湖里面扔一片菜叶,大家都会告诉你不能这么干,这是一种意识。我们真正需要关心的是每一棵原生态的树,而不是几百棵人工种下去的树,这是最重要的,因为天生的肺是最好的。
  
  我们要保护好每一条原生态的河,因为有河流,才会有我们的城市,但是今天为了建设城市,我们埋掉了大量原生态的河。
  
  最后,我想我们所有的愤怒不仅是因为恶行,更是因为对恶行的冷漠。最近有一部电影里面的一句话说得很好:“我们的生命不属于我们,我们跟世界上所有的生命息息相关。”昨天和现在任何一次善行或恶行,都会决定我们的未来。所以这是我想讲的。我呼吁大家注意,这是一次真正的危机,而行动一定是靠每一个人,而不是期待别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