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3:46:01 | 查看全部
  想死的少年时代
  
  丹尼斯·罗德曼,NBA前著名球员,于1986年进入底特律活塞队,加入NBA。他曾先后效力活塞、马刺、公牛、湖人和小牛队。两次拿下NBA最佳防守球员奖杯,在效力活塞和公牛期间摘得5枚总冠军戒指,7年荣膺“篮板王”。自1983年以来,NBA单赛季场均篮板球超过15个的次数共发生了5次。在这5次中,罗德曼一人就占了3次。也正是因为他,NBA的球员才意识到,防守和篮板也能被演绎得如此出神入化。
  
  放眼望去,细想NBA整个历史之旅,能让主席斯滕又爱又恨、几乎到了天人交战境界的球员名单里,罗德曼绝对是佼佼者,甚至是历史上最独特的一名球员。他的百变发色,他的奇装异服,他的特立独行,他的火爆脾气,都足以支撑他进入这份名单的前3名。
  
  早在罗德曼3岁的时候,父亲就抛弃了这个家庭。在罗德曼的自传《我行我素》中,他这样谈起父亲:“我父亲在我生命里没有地位。超过30年未见,有什么关联?我是这样想的,某个家伙把我带到这世界来,并不表示我有父亲。从上大学以及做自己的事业之前,我的人生没有男性角度的典范。”
  
  19岁的时候,罗德曼的母亲为供养这个家,一天甚至打4份工,唯一的儿子只是家里的一个游手好闲分子。于是,罗德曼被母亲赶出了家门。那半年,罗德曼就像无根的野草,混迹达拉斯,没上学,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
  
  这个从小就和太保混在一起,整夜在街上游荡、偷窃、嗑药、打架,过着混乱生活的男孩子,不是没有梦想。进入高中时,没有什么特别喜好的他,希望利用打球出人头地。可因为身高和畏惧球场冲撞的问题,他连上篮都做不好,被赶下球场,最终只能在高中毕业后去做一名飞机场的保洁员。
  
  罗德曼在自传里写道:“我的心里一直存有死的念头,我想到自杀。我生活得很苦,也很放荡,可我不怕死,不会因为有风险就放弃我想做的事——去俱乐部混,开摩托车。”后来开始走向NBA球场的罗德曼,再一次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我很坏,很放荡,也很想去死,我不怕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3:46:16 | 查看全部
 走进底特律的男孩
  
  在库克郡大学读书时,罗德曼身高2米多。尽管在那里他可以场均得17分13个篮板,可是因为无法忍受别人对他肤色和身高的歧视,自卑的他选择了退学,重新回到达拉斯鬼混。之后,隆恩·哈斯曼和杰克·哈登教练找到他。
  
  罗德曼第一次出现在活塞公开训练营时,还是个无名小卒。有记者问他是谁,脾气暴躁、行为不加控制的罗德曼简单地回答道:“我是个无名小子。”
  
  第一年季后赛,赛场上的罗德曼表现纯熟,十足一个玩心理战的老油条。对凯尔特球员死磨硬缠,与约翰逊明争暗斗,引爆了全场观众的热情。
  
  熟悉他的教练说:“这就是罗德曼天生的气质,那股痞气是罗德曼在场上长盛不衰的动力。”为了让底特律的这支球队完全称霸东部,球队发明了“乔丹规则”,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便是罗德曼。乔丹在场下接受采访时,对于罗德曼的球技予以了认可:“他确实很快,能紧跟我的脚步,当然只是有的时候。”
  
  当初只是活塞队老板计划中替补的替补,纯粹靠天分还需要时间磨炼的绿叶球员罗德曼,终于提早打破了球队的所谓计划。他那死守篮板的防守态度,拼命三郎的篮板掌握,对于篮球超乎常人的热情,很快让他在底特律拥有了犹如家一般的归属感。
  
  球队开始接纳他、认可他。球场外他开始被很多人知道,或谩骂,或赞扬,总之当初的无名小子不见了。虽然在训练场上,他和他的坏小子队友们会互相“修理”,但在罗德曼心里,“至少我们都坏得真实”。
  
  然而在1991年东区的季后赛里,公牛与活塞这两个冤家再度相遇的时候,风云突变。乔丹一再突破罗德曼的防守,开启了属于乔丹的篮球之神时代。赛后,唯一深受罗德曼信服的教练达利辞职,这让罗德曼瞬间犹如跌入谷底,遭受重创。刚刚成为东区霸主的罗德曼进入低谷期,好在公牛伸手从马刺那里接住了这个“灾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3:46:31 | 查看全部
  公牛时代的罗德曼
  
  当这个曾经让乔丹无比苦恼的对手成为自己的队友时,乔丹说:“他拥有强烈无比的求胜心,我与杰克逊和皮蓬不用考虑就知道,我们需要他。”在从底特律来的坏小子罗德曼心目中,乔丹也成为他唯一举双手信服和尊重的人。
  
  他很快被教练驯服,并成功与乔丹、皮蓬组成了让全联盟闻风丧胆的三巨头组合。罗德曼说:“当时的感觉棒极了。达利之后我又一次对球场充满了期待。”公牛队也终于被这个狂放不羁的新人感染了,所向披靡的王者公牛似乎又回来了,比以前更凶猛。罗德曼在NBA职业篮球生涯中,也迎来了自己的巅峰状态,受欢迎程度不亚于皮蓬和乔丹。他说:“那些昔日躲着我走路的人,突然也跑来要签名。”
  
  在美国大大小小的报纸上,罗德曼的名字反复出现,并被描述成一种美国现象,认为他成长在压抑的环境里,用刺激来逃避,用张扬来诅咒,鲜明的个性更体现出他内心的窘迫。他努力而奔放,信仰成王败寇。罗德曼笑着说:“当年被人耻笑是黑人,要我滚回非洲,如今又说我是美国现象。”显然,罗德曼要的不是恭维和赞许,他说:“我只是觉得,终于有个教练理解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3:46:48 | 查看全部
 我就是我,和你们有何关系
  
  2011年罗德曼进入名人堂,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强烈的反对声,相反,很多人认为正是因为罗德曼的加入,名人堂才算完美。
  
  对于罗德曼这种类型的球员,很多人习惯将之称为“坏小子”。对这种评价,有人觉得罗德曼“当之无愧”,但也有人觉得罗德曼比起其他的球员,至少他坏得真实和坦率。
  
  罗德曼无法像乔丹那样被全联盟的人赞誉和欣赏,他的人生也一直将坏演绎到底,似乎不打算黑白逆转。他来自底层,习性恶劣,偷过东西,打过架,嗑过药,履历真的不够干净,可是他也居无定所,讨过生活。他从不抢戏,尽忠守卫好那块篮板。光看他被NBA停赛的次数,你就知道,他并不是最过分的那个。
  
  2008年,杰克逊在母校做了一场演讲,对自己执教生涯中的罗德曼做出了如此的评价:“他可能会打上48分钟,并且到第48分钟的时候比第一分钟还卖力。他至少是个了不起的球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3:47:09 | 查看全部
给孩子的十二个字时间:2014-09-11 作者:未详 点击:190次   我们在人生的追寻路上,常常会被很多不重要但看起来紧急的东西所捆绑,比较重要的东西反而被忽略。如果你有浪漫、有理想、有温柔,你这一辈子就会非常从容。
  
  所以,我从来不会要求我的孩子考多少分,考第几名。每当我的孩子考到第三名时,我就要说:“要退后一点,成功才有希望。当你有这样的认识时,你的心就打开了,就有空间了。”我的小孩现在都长大了,最大的已经三十岁了。他们离开家乡时我跟我妈妈不一样,不是送他们瓶子,而是送他们十二个字——大其愿,坚其志,虚其心,柔其气。
  
  大其愿,就是愿望要远大,即使这个愿望你可能不会实现。我小时候有很多愿望,比如环游世界,我爸爸觉得一点儿都不可能。他说:“你连买车票到隔壁村庄去都不可能。”我长大以后,去环游世界时,就想到小时候我是怎样立下这个志愿的。
  
  坚其志,就是志向要坚定。我七八岁时想,我爸爸是农夫,家里那么穷,我要当作家,一定得比别人更努力。所以,小学时我每天写五百字的文章,到初中时每天写一千字的文章,到高中每天写两千字的文章,进了大学每天写三千字的文章,一直到现在,都没有间断,所以我写了一百多本书。志向要坚定,一直努力,最后才会成功。
  
  虚其心,就是要谦虚。人生实在太短暂,在这个世界上,要学习和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你要越来越谦虚,这样,你这一生才会过得非常精彩、有力量。如果你骄傲,你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就很难有一个很好的心态来看待世界。
  
  柔其气,就是脾气要温柔,你要越老越温柔。因为我都已经看遍了人生,我站在一个很高的位置来看人生,所以我不会与人吵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3:47:25 | 查看全部
好妈妈要会读心术时间:2014-09-11 作者:未详 点击:81次   编者按:洪兰,知名教授、作家、译者。美国加州大学河滨校区实验心理学博士,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多年来,她积极投身科学生根及阅读推广工作,致力于译介心理学、生命科学等领域书籍,2006年获选为金石堂年度出版风云人物。2013年3月我们有幸聆听了洪兰教授的演讲,她对成长的解读,启人深思,遂引发了约请她在《读者·校园版》开辟园地、让更多人分享其思想的想法,而她对《读者·校园版》也颇有好感。机缘成熟,我们从本期开始,连续刊载洪兰的文章,敬请大家关注。
  
  “耍宝”是自卑的面具
  
  朋友打电话来说,她儿子喜欢在班上“耍宝”,老师说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现,要家长多注意。她听了很难受,就尽全力去培养孩子的长处,比如花大钱让孩子学各种才艺,上英文补习班,希望孩子能有个好成绩,多才多艺,就能有自信了。家长每天接接送送,弄得精疲力竭,但是儿子仍然在班上耍宝搞笑,让老师很头疼,在联络簿上提醒她注意。
  
  我听了非常同情,青春期是成长过程中很痛苦的一个阶段,其中最痛苦的便是对“自我”的认识不清。很多爱搞笑的孩子自己觉得没有长处,只好用“耍宝”来引人注意,其实内心充满了自卑和痛苦。
  
  美国的专栏作家包可华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他是个孤儿,在孤儿院中长大,衣衫褴褛,没有零用钱,上学时只能靠耍宝搞笑来使别人喜欢他,他没有想到后来会走上写幽默专栏的道路。包可华还是一个严重的忧郁症患者,严重到必须经常住院做电疗。
  
  美国另一位非常有名的幽默作家贝瑞也是在中学时成绩不好,运动项目也不行,想打篮球不够高,想踢足球不够壮,剩下的就只有耍宝、逗女同学笑了。他说他的内心其实很空虚,回家后常恨自己为什么文不能文、武不能武,要靠自嘲来避免别人嘲笑。他后来成为畅销书作家,上电视接受访问时说:“我终于不必靠搞笑耍宝来引起别人注意了。”这话听了令人心酸。
  
  难怪我父亲常说:“在台上笑的小丑,在台下是常哭的。”我们不要被表象所蒙蔽,要想办法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化解他的痛苦。
  
  现在,很多孩子尤其是男孩子,被课业搞得没了自信,所以很多喜欢“耍宝”的孩子成绩往往不好。
  
  当孩子学不会时,我们很少想一下:是不是这个方式对他不合适,我是否应该从另一个角度切入?我们多半会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常听父母骂道:“教了老半天还不会,一定是没好好听,拿棍子来,打了就会了。”我们都把成绩不好的责任怪到孩子头上,从不检讨一下,家长和学校是不是在什么地方做错了。
  
  比如强硬地要孩子背一些东西,孩子背不会,老师就会责骂,家长就会生气。其实,背生疏的东西是很不容易记住的,新知识一定要和旧的连接在一起才保存得住。
  
  我劝这位朋友不要让孩子补习,不要给他报那么多才艺班,给他一点时间交朋友。目前台湾课表的安排是没有时间给孩子讲知心话的,家长应该周末带孩子去外面玩,顺便发现他的长处。自信得靠实力,这实力并不是分数,而是他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要被人看得起,必须有被看得起的东西。搞笑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它是孩子内心寂寞的呐喊,是一种自我保护,千万不可轻视。
  
  纠缠分数隐患多
  
  美国最近公布了一份近7万人的大型精神健康调查,结果发现在过去的一年内,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一人被诊断出心智、行为或情绪失常的问题,其中女性(32。8%)比男性(15。6%)多,18岁~25岁的年轻人最多。更可怕的是,每20个人(4。8%)中就有一人严重到干扰正常生活功能至少两周以上。
  
  我们很好奇,18岁~25岁是在上大学或刚进入社会工作的年龄,为什么还未真正接受社会磨炼,就有30%的年轻人精神失常到可以被诊断出来的地步呢?
  
  这种情况,绝大多数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的学习压力上。儿童因为功课不好,长期压抑,以致患上焦虑症,这已是全球问题。
  
  最近俄亥俄州有个父亲因为孩子的功课不好,将他的衣服脱光,在冰天雪地中罚站,被路人看到后报警吃上官司。或许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些端倪。
  
  安全感是人类的第一大需求。孩子在小的时候因为没有生存和自卫的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照顾,如果父母不喜欢他、不照顾他,他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心理学家洪妮和罗杰斯提出一个儿童情绪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如果不确定父母是否喜欢他、接纳他,会产生严重的焦虑,他们必须找出一个赢得父母欢心、让自己安心的方法。为此,许多孩子学会了揣摩父母的心思、讨好大人,或创造出一个成绩优秀、可以博得父母欢心的“我”。
  
  假如这个“理想的我”跟“真实的我”之间差距太大,这种焦虑就会更严重,这时孩子会用任何方式去暂时获得父母的欢心。这就是为什么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的研究发现,孩子说谎的最大原因是不想让父母失望,这也是学生作弊越来越普遍的原因。当大人只重视分数时,孩子只好作假,而作假会使他更加贬低自己,这个恶性循环会使他最后掉入忧郁症的深渊。
  
  很多人误以为分数是量化的、最公平的,但爱因斯坦曾说:“许多重要的东西是不能被量化的。”分数代表的是现在的知识,并不能预测未来的表现。
  
  联合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史莱克说:“国际学生基础读写能力计划(USA)的目标不在检验过去学到什么东西,而是未来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术以面对新环境与新挑战。”所以,他们测的不只是阅读读写能力,还包括数学和科学的读写能力。他认为今日的学生必须有“搜集、管理、整合及判断数据,进而解决问题生产新知识,达到参与社会并贡献社会的能力”。
  
  斯坦福大学做了一个研究,请受访的中学老师回答:如果一个学生某次数学成绩在65分,他应该如何对待这个学生?结果有老师抗议:“一个点不能求出斜率,单一的分数对了解一个人的能力没有什么价值,遑论预测未来成功的潜力。”这个观点完全正确,我们不应该再以分数取人,更不值得让孩子为分数焦虑不安,赔上他的精神健康。
  
  前一阵子过世的广告教父孙大伟在学校时功课不好,老师曾经对他的评语是“该生素质太差”。想想看,他出色的工作,为商业、视觉艺术、广告艺术做出了多大的贡献,这个世界若是没有他,该有多逊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3:47:40 | 查看全部
我们的热爱能走多远时间:2014-09-11 作者:未详 点击:100次   有一个女孩,是我前同事,如今从事广告业。她近日托我帮忙制作几个广告方案,不论是灵感突至,还是客户有新要求,她都穿过大半个城,顶着风雨在深夜赶至我家。甚至有一次,凌晨三点,有人敲我的门,以为是梦,细细听来,却是她,冻得发抖,不曾有暖意,便直奔电脑前。见我诧异,她解释,自从服务这家公司以来,凌晨两点前从未睡过觉,为不迟到,从新婚刚搬进的新房搬出,独自在公司附近租了蜗居,一个月回家和爱人团聚一次。即便这样,也还躲不过领导不留情面的吵骂,压力大到快要爆掉。想她先前和我同事时,领导温和,工作清闲,又有双休,本想同情她,却听她说,这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选择你所想要的。是真正想要的,你才会毫无怨言,并且不畏艰辛,激情万丈。
  
  有一个男孩,是在子夜遇到。在一家小书店,他认真地将书翻阅,时而用手机为书的封面拍照,时而看着某页良久地思忖。问他原由,他答,公司想要做一本企业内刊,想该怎样做才更好看,彻夜未宿,来书店研究一下,也算是学习。我惊讶,天晚风急,他如是用心,定是设计主管才对。他笑说,是做设计,但只是普通职员,既然选择这项工作,就要把它争取做好做精做良做得对得起自己。
  
  热爱你所选择的。热爱,它是一个动词,字典里解释为:热烈地爱。
  
  职场是个小世界,在我从事期刊的这个小世界里来来往往该有多少人,他们来时,像我一样,每一个都是意气风发,只是缘于热爱这份职业。但快十年了,唯有我,留在原地。
  
  坚持你所热爱的。热爱,它不仅是一个动词,它还需要延续性。
  
  最近因为一个广告片,记住了一款汽车的名字。广告片里,他们选择了,热爱了,坚持了—他从小就酷爱汽车,小时候最喜欢坐在爸爸的拖拉机上东奔西跑,设计出一辆先进汽车是他一直以来最执著的追求。最终,他加盟了国内某知名汽车厂商,成为中国广大年轻汽车设计师中杰出的一员,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大步奔跑;她喜爱旅游,徒步和搭车旅行是她执著的追求。她曾经单身徒步走向莫斯科,也曾经搭车走遍东南亚,把向往的风景变成走过的地方,是她对幸福的不懈追求;他执著地热爱手中的曼陀铃,从内蒙古到上海,在路边、在酒吧,曼陀铃美妙的声音时刻伴他左右。终于有一天,这种执著的追求感染了一个美国音乐人,他被引荐到美国的大学进修音乐。在美国,他还举办了自己的独奏音乐会,多年来追求的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他们是旧货精品店店主,他们的热爱,就是共同经营的小店。在他们的店里,虽然只有旧货,但全是精品。他们坚信:踩着别人的脚印,不如开辟自己的领土。他们还坚信:没有做不成的梦,只有太早醒的人……
  
  我们的热爱能走多远?这不仅仅是一句广告词,更是一声声地在问我们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3:47:51 | 查看全部
医心妙方时间:2014-09-11 作者:未详 点击:202次   唐朝的僧人天际大师,曾经开过一张专治心病的药方:“好肚肠一根,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阳全用,方便不拘多少。”这个药方上的药有独特的炮制方法:“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埋三分。”
  
  使用这个药方时,不能“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箭中伤、肠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
  
  后来,这个药方被写在了云南的一座寺院里,医好了无数人的心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3:48:03 | 查看全部
花不可以无蝶时间:2014-09-11 作者:未详 点击:175次   “花不可以无蝶”,这是林语堂先生六十多年前,在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人具有东方情调的生活方式时,所引用的中国古代名著《幽梦影》中的一句格言。
  
  “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花蝶相伴、泉石相激,讲究的是一种品,一种趣,一种格。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人生的本质是诗意的,人是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的。”而《幽梦影》里的这句“花不可以无蝶”再恰好不过地响应了海德格尔。蝶恋花、泉映山、苔绕石、藻戏水,这些景致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个巨大而神奇的诗意,是造物主在大地之上写就的一首抒情诗。
  
  无论贫富,都是可以让活着这件事变得诗意起来的。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只要你不失去一颗童心,一份情怀,愿意抬头睁眼,这世上还是到处都有花蝶相伴般的美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3:48:13 | 查看全部
一千颗玻璃弹珠时间:2014-09-11 作者:未详 点击:170次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喜爱周六的清晨。这或许是因为我第一个起床可以享受一段静谧的独处时光,又或许是因为不用上班所带来的无限喜悦。不管怎样,周六清晨头几个小时都是相当令人愉悦的。
  
  几周前,在一个原本与平时毫无二致的周六清晨,生活又给我上了一课,就如它会时不时教授你一些东西一样。
  
  那天早上,我调高收音机的音量,听到了一个年长男人铿锵的声音。你知道的,就是那种听起来本应该自己就从事播音主持的人的嗓音。他正在和一个叫“汤姆”的人讲着什么“1000颗玻璃弹珠”的事。这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坐下来听他到底要说些什么。
  
  “嗯,汤姆,看起来你工作的确很忙,薪水肯定也不错,但是你不得不经常远离家庭和亲人,这太遗憾了。简直不能相信一个年轻人一周必须得工作60或70个小时来勉强维持生计。让我给你讲一件事,汤姆,这件事让我对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保持了正确的认识。”接着他开始解释他的“1000颗玻璃弹珠”理论。
  
  “话说,有一天我坐下来简单计算了一下,一个普通人大概能活75年,我知道,有些人更长寿一些,有些人寿命则短一些,但平均来讲,人大约可以活75年。那么现在,我用75乘以52,结果是3900,这就是一个普通人一生中所拥有的星期六的总天数。我直到55岁时才详细思量了这一切,那时我已经活过2800多个星期六了。我于是就想,假如我能活到75岁,我就只剩下大约1000个星期六可以享受了。”
  
  “于是,我去了一家玩具店,把店里的每一颗玻璃弹珠都买了下来,结果总共是1000颗。我把它们带回家,放在收音机旁一个干净的大塑料罐里。从那以后,每过一个星期六,我都会从里面拿出一颗珠子扔掉。”
  
  “我发现,看着珠子慢慢减少,我更加专注于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了。看着你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慢慢减少,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让自己彻底弄清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是什么了。”
  
  “在节目结束并带我可爱的妻子去吃早餐之前,让我再最后告诉你一件事吧。今天早上,我拿出了罐子里的最后一颗珠子。我想,如果我能活到下周六,那么,我就被额外赐予了一点时间,而我们能利用的就是那额外的一点时间。”
  
  “跟你聊天很愉快,汤姆,我希望你多花一点时间与自己所爱的人一起度过,我也希望以后再遇到你。祝清晨愉快!”
  
  当他说完,你连一根针落地的声音都能听到,就连节目主持人也一时无语。我想,他给了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那天早晨,我本打算工作一会儿,然后去健身房。然而,我却上楼用一吻唤醒了妻子。
  
  “来吧,亲爱的,我带你和孩子们去吃早餐。”“这是怎么回事?”她微笑着问。“啊,没什么,只是很久我们都没一起跟孩子们过周六了。嘿,我们出去的时候能顺便去一下玩具店吗?我需要买一些玻璃弹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