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4:19:27 | 查看全部
马未都:快乐往事时间:2014-09-08 作者:未详 点击:158次   1975年年底,20来岁的马未都调到了航天工业部,在七机部的一个工厂当工人。

  工厂第一次发奖金,为了打破大锅饭,上级规定把奖金分一二三等:一等8元,二等7元,三等6元。就因为这1元钱的差别,车间停工讨论如何分配。会议室烟雾缭绕,气氛十分沉闷,每位与会者都心事重重,翻看着不知年月的报纸,少有人打头炮。

  终于有人表态了:“我这个人大度,不在乎这1元钱,少了这1元钱也能过日子,可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要少给我1元钱?”
  
  马未都意识到一场马拉松会议要开始了,于是他说:“我要三等奖,但得让我退席。”在众人的惊愕中,马未都高高兴兴地去图书馆看了两天书。
  
  多少年后回忆这段往事时,马未都这样写道:“那时候我想得特通,用1块钱买两天快乐,很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4:19:45 | 查看全部
来一张不规矩的“合影”时间:2014-09-08 作者:未详 点击:131次   同学们都照过集体合影吧,不管人多人少,大家都排成排,一起看镜头。而在400多年前,照相机还没有问世,想留下自己的影像就得请画家帮忙,当然这里也包括“合影”。绘制群像的画家和现在的摄影师差不多,让大家排成排,或站或坐,然后画呀画,一张规规矩矩的群体肖像画就诞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4:19:56 | 查看全部
  不要“排排坐”
  
  400年前的荷兰,这样的群像画十分流行。可是有一位年轻画家很看不惯这种“排排坐”式的画法,他就是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
  
  伦勃朗非常喜欢戏剧,舞台上的人物和灯光都让他着迷。他想,能不能让群像画也变得富有戏剧性呢?这个大胆的想法在伦勃朗的心中酝酿了很久,机会终于来了。
  
  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会委托伦勃朗为8位外科医生画一幅群像。8位医生中的尼古拉斯·杜普,是外科医生行会指定的解剖学讲师,其他7位都是他的学生。伦勃朗打破常规,没有让医生们坐成一排,而是设计了一幕场景,让杜普教授为学生们上一堂解剖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4:20:05 | 查看全部
 鲜活的“合影”
  
  画作完成了。画面上没有排成排的规规矩矩的人物,供解剖用的尸体位于画作中央,但真正的中心还是杜普教授。8个人的位置构成了一座金字塔形,画面左侧的光线照射在人物的脸上。杜普教授右手拿着一把镊子,夹住了尸体手臂上控制手部运动的肌腱,左手弯曲着手指,配合讲解演示着相应的动作。他表情沉稳,手法熟练,一位深深沉浸在自己学科领域里的学者被描绘得惟妙惟肖。
  
  学生们有的凑上前专注地端详着尸体的手臂,有的皱眉思索着老师手指的动作,有的用崇拜的眼神望着老师,有的仿佛茅塞顿开,不自觉地露出笑容,有的……不好意思,好像在开小差。
  
  注意教授身后那个拿着一张纸的学生。很多人认为他拿的是解剖课的教材,其实他拿的是一张名单,上面写的就是画中杜普教授和7位学生的名字。原来,当时的肖像画都要求画家在画面的角落里写上被画人物的名字,而伦勃朗不愿意破坏画面的意境,就让名单成了道具,巧妙地把名单融合在画面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4:20:17 | 查看全部
 盗尸学解剖
  
  画面的右下角,是一本被翻开的巨大的解剖学讲义,其实这是画家在向科学致敬。
  
  提起人体医学,不能不提到解剖学的发展。医生要给人治病,首先必须查清病因,而要查清病因,就必须了解人体的结构。解剖学就是一门让人类了解自己的学科。
  
  古代埃及皇族死后要被做成木乃伊,所以古埃及人积累了一定的解剖学“手艺”。之所以说是手艺,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从医学的角度去深入研究过人体,而是把那些看不懂的人体结构统统视为神的安排。
  
  公元2世纪,古罗马时期的医学家盖伦根据解剖狗得来的知识写了一本解剖书。之后的很长时间,医生们都是用这样的书给人看病,医生们都成了“兽医”。
  
  这本错误百出的书一用就是1000多年,直到16世纪,在巴黎学医的维萨里开始质疑被奉为经典的盖伦写的解剖书。为了了解人体结构,维萨里从绞刑架上偷死刑犯的尸体去解剖,他把人的大腿骨藏在床下,为了得到更多的尸体,他甚至去盗墓。结果,他的“异端”行为被教会发现,于是不得不逃到意大利继续完成他了解人体的梦想。1543年,他的著作《人体的构造》出版,成了医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4:20:27 | 查看全部
 跟着野狗看尸体
  
  在中国,解剖学的发展也是充满了坎坷。在殷商时代,奴隶的性命就像草芥一样,一次祭祀统治者可能就要杀掉上千人。奴隶们的尸体被随意抛弃,那时候有心的医生还能很方便地了解人体的构造,比如古老的医书《黄帝内经》中的《灵枢·胃肠篇》里就详细地记录了人体肠胃的位置和尺寸。
  
  可是从商周晚期直到清朝,封建王朝都立法不允许解剖人的尸体,谁敢越雷池一步,就会遭到重罚。清朝名医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有关于人体解剖的记载,书中内容都是他跑到野外观察被野狗撕咬过的尸体,再细心归纳总结而来的。当然,光看看是可以的,要是敢在尸体上动刀可就犯大罪了。
  
  直到19世纪,西方医学大量传入中国,中国才有了真正的解剖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4:20:39 | 查看全部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杜普教授的解剖课》的成功,让伦勃朗一下子成了受追捧的知名肖像画家,请伦勃朗画群像的订单像雪片一样飘来。
  
  可是命运弄人,麻烦也跟着订单一起来了。在《杜普教授的解剖课》中,伦勃朗将光线打在人物的脸上,并且有白色领子的衬托,所以画中人的脸都显得清晰明朗,这让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会很满意。而在伦勃朗36岁的时候,他又为一群军官绘制了一幅群像画《夜巡》,既然是夜巡,当然有些人的面孔就隐在黑暗中看不清了。这下,军官们不高兴了,把伦勃朗告上了法庭。
  
  俗话说:“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夜巡》之后很少有人再找伦勃朗画肖像画了。伦勃朗反倒很高兴,因为不用再违心地去画画了,他趁此机会接触了很多下层的贫苦百姓,分文不取地为他们画画,最后自己也成了贫苦百姓中的一员,63岁时在病困交加中去世。
  
  伦勃朗是个有才华、有骨气的画家,他死后声名鹊起,模仿他画作的伪作遍布全世界。美术界曾经有一句笑话:“伦勃朗一生画了600张画,有3000张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荷兰政府组织了一个专家团走访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和收藏家,鉴定他们收藏的几千张伦勃朗的画,结果只有350张是真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4:20:51 | 查看全部
世界别为我担心时间:2014-09-08 作者:未详 点击:71次   我担心,电线缠住小鸟,把它困在天空中,而我们却无能为力。
  
  他每天对树说很多秘密,回到家,却一句话也不说。
  
  爸爸说:“你干脆去认那棵树当爸爸好了。”这个秘密他一直不敢对树说……
  
  我担心你的沉默,像一堵坚固的城墙。
  
  他对树说了一辈子的秘密,最后忍不住轻声地问:“树啊!你愿不愿意当我的爸爸?”刹那间,大雪纷飞……
  
  她想听树的秘密,树说:“基于职业道德,我绝不会透露别人的隐私。”每一棵树都是一个敬业的心理医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4:21:35 | 查看全部
曾巩:低头走自己的路时间:2014-09-07 作者:未详 点击:402次   历史上的许多名人,都有过不幸的童年,特别像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意思,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欧阳修都是如此。韩愈从小父母双亡,欧阳修的父亲去世也很早。

  与他们比起来,曾巩似乎要更不幸一些。
  
  曾巩8岁时,母亲就病故了。

  18岁时,在外做官的父亲又被罢官回到了家里,全家人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此断了。父亲身体不好,养家的重任一下子落在了曾巩的身上。那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的吃饭问题,成了比读书更重要的头等大事。
  
  为了全家十几口人的生活,曾巩不得不放弃科考取士的梦想,四处打工赚钱。他在一篇文章里描述那种感受,“凡是人世间难见的、吃不着的苦我全都吃过了,日夜兼程就是为了全家人的一口饭”。
  
  就在曾巩为生活所迫,感觉喘不上气来的时候,父亲突然接到朝廷让他进京的诏书。曾巩陪父亲来到京城,可万万没想到的是,父亲承受不住这么大的惊喜,竟乐极生悲,撒手人寰了。曾巩在京城身无分文,又举目无亲,眼见连父亲都无法安葬,无奈之下,只好写信向已经退休的宰相杜衍求救。杜衍很欣赏曾巩好学的精神,慷慨解囊,他这才得以让父亲入土为安。
  
  生活再艰难,曾巩也没有忘掉学习。他为自己建了一个书房,取名“金不换”。他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家边上有块荒地,我将它翻耕、修剪后,盖个茅草屋,再给它围个篱笆,这就是我的书房。我这个书房好得很,你用钱、用权来换它,我都不换,因为我心里有志向,只不过在等待时机。”
  
  约在24岁那年,曾巩迎来了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他满怀信心地去应考,却不幸名落孙山。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非常赏识他的文采,为他打抱不平。曾巩却没有一句埋怨的话。他跟欧阳修说:“我没有被录取,主要是我的学问还欠火候。”
  
  落第归家途中,他写信给欧阳修:“我看到很多流离失所的人,他们的生活特别苦。我的祖辈是做过官的,所以我可以不像他们一样流离失所。我虽然生活很苦,但比起这些老百姓来说,已经很满足了。”看到这样的话,欧阳修的反应是“初骇其文,又壮其志”,原来被曾巩的文章所打动,现在又为他的志向所折服。
  
  回家以后,曾巩一边照顾家人,一边刻苦攻读,增进学问,耐心等待第二次机会。意林在线阅读35岁那年,曾巩和他的大哥一起赴京应考,结果却令人沮丧,兄弟俩双双落榜。回到家以后,失意无比的哥俩又被同乡人所讥笑。有人给他们编了一首歌谣:“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可曾巩就是曾巩,“南丰不以为意,力教诸弟不怠”。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他仍旧走自己的路。
  
  皇天不负有心人,差不多39岁那年,曾巩又一次走进了科场。

  这一次,他不仅高中,他的家人也创造了一个奇迹:包括他的弟弟、堂弟、妹夫在内的一家同门六人,同时中举。
  
  有人说,曾巩的成功与其说得益于他的勤奋,莫如说得益于他的心态,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

  一个人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遭遇艰难困苦,甚至挫折、失败都是常有的事。

  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坦然面对,不是从社会和他人身上,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当我们以这样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一腔怒气地抱怨命运的不公时,阳光迟早会洒满我们的前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4:22:05 | 查看全部
雨季到来的时候时间:2014-09-08 作者:未详 点击:167次   雨季到来的时候,你不要打伞,不要披上被雨水砸得当当响的塑料薄膜材质的廉价雨衣,就那么冒着雨水,借故从家里出来办些事情,然后把鞋子脱下来,放在谁家的房后或树下。你光脚钻出竹林间的那条小道,就算身后有了下班回来的汽车喇叭声,也一定不要回头,以防那是你的熟人或邻居,一声召唤,你因无法回答而泄露了你蓄谋已久的秘密。
  
  天空是乌云的灰黑,但在树林中还能看到雨滴在树叶上一点点汇聚落下,划过眼前,是那么晶莹闪亮。衣服已经完全湿了,那就索性脱下来,挂在树枝上,单穿着一条短裤站在柏树或者松树下,去听雨滴落在各种树上的不同声音。雨滴打在掌状的银杏树叶上,如无数的指骨敲在鼓面上;打在细碎的柏叶上,就有如玻璃落在一片石子上的声响;而落在松针上,就有松针连续穿透水珠那样的“吱吱吱”的尖叫声。槐树霸占了柳树的天空,这时落下的雨滴就会无情地击打出因为它们的侵占而被讨伐的喊杀声,而在槐树下矮人一头的柳树,猛烈的雨滴落在槐树上时,它躲在槐树下边,也正躲过了正面的枪林弹雨。那些从槐树上得到缓冲、被反弹起来减缓了速度才又下落的雨,对于柳树来说,正是一场大小适中的淋浴。
  
  原来在树林里飞来爬去的昆虫,也都各自躲到了自己的避风港,偶尔落单留在树林中的小蜜蜂,这时候委屈地落在某棵树的疤节上,等待着阳光的到来,其焦虑和不安,催促着它在一片水湿的木节上爬来爬去,抖动着飞不起来的翅膀。而那生来不惧雨水的螳螂,则在树林间的草地上沐浴着天然的洗浴,享受着愈加清新的空气和树林中早时似乎燥热到想要着火,而这时在顷刻之间就变得神闲气定的树木气。
  
  整个树林,成了雨滴和树叶、树枝的合唱。就在这最为原始、自然的音乐声中,你不要单单站在某棵古树下孤单地倾听,还要在那林子里走来走去,甚至跑来跑去,让你的气喘吁吁成为大自然雨天合唱的音乐之一。然后再在你心跳平静下来的时候,把你的耳朵紧紧地贴在银杏树身上,贴在古柏多皱的树皮上,贴在松树身上的某一光滑处。搬几块石头来,垫在脚下站上去,把耳朵贴在某棵杨树永远没有眨动、日夜都在浏览世界的漂亮的眼睛上,那眼睛会以它独特的语言告诉你它看到的一切。那些古树会以自己的语言,告诉我们它们所经历的世事。
  
  你坚信,在那个雨天里,你听到了来自大自然的声音,知道了大自然和这个社会的许多秘密。
  
  站在除了雨声、树声而绝无人声的寂静中,雨水经树叶、树枝过滤后,纯净地从你的头上、脸上、肩上、身上流下来,渗进大地里,你就觉得你和自然融为一体了,你和大地站在一起了,你有幸成为大地和大自然的儿子了,大自然的呼吸就是你的呼吸了,草木的生死就是你的命运了。那一刻,透过被雨水洗涤过的每一棵树木,望着远处雨帘背后仍然是一棵一棵的树身,你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回到了母亲的怀抱,想哭,也想笑。就在哭笑的模糊之处,泪水夺眶而出,涌流着汇入脸颊和身上的雨水小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