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0:31:39 | 查看全部
我的兄弟,我的篮球时间:2014-08-29 作者:未详 点击:175次   我来自圣文森特-圣玛丽,一个男女同校的天主教高中。学校坐落在北枫树大街,可以俯视阿克隆局促的市中心街区。学校拥有不错的师资力量,而且离我的家大约只有3英里远。我和母亲就栖身于一座小山丘顶上的一栋阴郁的公寓楼的6层楼上。这栋楼从远处看去就像山顶上隆起的一块石板。我有属于自己的房间,里面到处都挂着我最喜欢的NBA球星的海报——迈克尔·乔丹、科比·布莱恩特、阿伦·艾弗森。我大可以说自己是为了好好读书才进了圣文森特-圣玛丽的,但那不是实话,我去那里就是为了和我的3个朋友——小德鲁、锡安和威利一起打篮球,后来他们都成了我的兄弟。
  
  我们有个教练,他充满活力,有些疯癫,有时似乎还有些狂野。在训练中只要我们犯点错,污言秽语就会从他嘴里冒出。“那可是真他妈的烂”是他最顺口的句子之一。他身高只有1。73米,对于我们这些大个子而言,他大吼大叫的时候,无论是踮起脚还是伸长脖子,都无法与我们平视。但是他也很棒。批评我的时候,他总是毫不留情,就好像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他这么做是为了一个信念,那就是有朝一日我一定能进NBA打球。锡安是个大块头,四肢发达,孔武有力,但是教练将他斥为“懦夫”,因为他知道这也是激励、挑战球员的方式。也许他对小德鲁更加温和一些,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彼此更有认同感吧。小德鲁还只有1。60米时,就承载着巨大的压力,不过质疑也让他受益匪浅。教练传授我们打球的技艺,同样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因为他的家族拥有悠久的篮球传统,但是他年轻时的职业生涯并不那么光彩照人。他很清楚威利刚刚从过去那个夏天的肩膀手术中康复过来,他也明白威利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找到曾经的状态。但这些依然无法阻止教练咒骂、训斥我们,对我们感到失望,像对待他曾经执教的大学队球员一样对待我们,尽管我们只是普普通通的高中生。
  
  二年级时我们打得不错。此后,我们越来越有能力带着勇士精神投入比赛,而这种精神也正是教练极力想要灌输给我们的。同时,我们犯的错误也越来越少。他在为我们准备着什么。之后我们渐渐明白了,他要为我们准备的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场比赛——迎战美国高中体育最伟大的王朝球队橡树山高中队。橡树山高中是一所位于弗吉尼亚州西部三角地带深处威尔逊镇的预科学校,从地图上看,威尔逊靠近布莱德尔溪、沃尔尼以及几十个小城镇。从这里走出的NBA巨星包括杰里·斯塔克豪斯、凯文·杜兰特和罗德·斯特里克兰,以及进入NCAA一级联赛打球的上百名大学球员精英。这里诞生了14名在NBA选秀大会被选中的球员,其中包括6名首轮新秀。而现在,我们一帮来自阿克隆的无名鼠辈,就要和他们对抗了。
  
  看看他们在场上排出的阵容吧,我们根本没有机会,因为这很可能是美国高中篮球联赛历史上最好的阵容了。他们的中锋是来自塞内加尔的塞萨加纳·迪奥普,身高2。16米、体重138。3公斤,铁定会成为NBA首轮新秀;他们的得分后卫,是入选全美高中联赛最佳阵容的拉沙德·卡鲁茨,当时他已经被肯塔基大学录取;他们的组织后卫,是同样入选全美高中联赛最佳阵容的比利·埃德林,他即将进入锡拉丘兹大学;还有前锋位置上身高2。01米、体重136公斤的马里奥·博甘,他也将被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录取。我们的希望,我们的祈祷,只是赢得尊重,不要输得太难看。
  
  不过,锡安在内线很好地控制住了迪奥普,没有让他完全发挥(那一场他只得到15分)。小德鲁虽然身材不高,却在三分线外随意发炮。威利作为替补上场,不时也有闪光表现,给予对手狠狠一击。我们还有一名球员叫罗密欧,这家伙有些自私自利、刚愎自用,总以自我为中心,以至于我们每个人都想“掐死”他。他的身材已经走形了,只能打个下半场。但是罗密欧毕竟有1。98米的身高,如果从懒懒散散的臭习惯中觉醒,他在内线还是拥有一定统治力的。结果那一天,他真的醒来了。我们并没有让他们把比分拉开,甚至在第一节结束前,我们以19∶18领先1分,半场结束后以42∶36领先6分。
  
  52∶42,第三节开始不久,我们建立了10分的领先优势,但被对手赶上只是时间问题。你怎样才能抵挡拉沙德·卡鲁茨和比利·埃德林这一对后场组合?答案是,你无能为力。62∶60,第三节结束前,橡树山已经反超2分。他们蓄势待发,准备像往常一样赢得比赛。至少被我们称之为“母校”的圣文森特-圣玛丽,不会因输给这样的对手感到耻辱。我们咬紧牙关,硬扛了整整3节,我们的战斗精神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之后的比赛渐渐进入白热化。
  
  在最后一节,双方交替领先多达8次。比赛还剩1分50秒时,圣文森特-圣玛丽还以78∶77领先1分。我的表现很好,半场得到21分,那时候已经得到33分。比赛已经进入我们的掌控中,我们能感觉得到。
  
  比赛还剩1分35秒时,本场比赛12投12中的比利·埃德林上篮成功,再次为橡树山取得1分的领先,79∶78。但是我们拿回了控球权,还剩下最后一投的机会。那一天,小德鲁在三分线外已经是5投5中,手热得发烫,但是这一投属于我,因为它必须属于我。
  
  终场哨声即将响起,我在奔跑中完成跳投,当我看到皮球打在篮筐的一刹那,似乎体验到周围的一切都进入一种慢节奏运动的幻觉状态,而皮球也在不停地跳跃,永无休止。
  
  随着比赛时间的耗尽,它最终弹了出来。
  
  那一天看到我比赛的人都告诉我,我完成了一场伟大的比赛。也许我配得上这样的褒奖,也许我配不上,因为当关键时刻到来之际,当比赛处于胜负边缘时,我错失了机会,我让我的兄弟们——小德鲁、锡安和威利失望了。击败橡树山,其实我们有比这更远大的梦想,这是一个我们还是懵懂少年时就有的梦想,但它最终在篮筐上灰飞烟灭,而这就是篮球比赛残酷之所在。
  
  后来我哭了,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事好做。在涟涟的泪水中,我忍不住想,未来我们是否还有机会再次追寻那个梦想,抑或梦想终究只是梦想?我不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0:31:50 | 查看全部
如果我可以许一个愿望时间:2014-08-29 作者:未详 点击:196次   我常常许下很多愿望,例如说希望像老鹰一样飞上天,可以养很多奇怪的宠物,去霍格沃兹魔法学校上学……
  
  虽然我许下的愿望都没有实现过。
  
  凡凡的愿望很神奇,她希望都市的转角,有一条开满野花的荒芜小径可以散步。她可以一下子生活在乡村,一下子生活在都市。
  
  小杜热爱文艺,她希望有才华的人务必继续创作,继续画图,继续写作,继续歌唱,继续跳舞,继续表演。但是她没有想到他们可能都在饿肚子。
  
  明明的愿望很抽象。他希望自己会发亮,坐着火车,奔驰在暗夜无边的草原中。
  
  丁丁每次说到自己的愿望,都先微笑。他只希望自己所有的回忆,都是美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0:32:01 | 查看全部
你自己时间:2014-08-29 作者:未详 点击:126次   在这人世间,只诞生过一个人,只死过一个人。
  
  说别的统计数字,实在多余。
  
  就像是汇集雨水的气味和前天夜里你的梦境一样没有意义。
  
  那个人就是尤利西斯、亚伯、该隐,那布下星斗的始祖,那修建第一座金字塔的人,《易经》卦相的记录者,在亨吉斯特的剑上用北欧古字母刻下铭文的铁匠,弓箭手埃纳尔·坦巴尔斯克尔维尔,路易斯·德·莱昂,孕育出了塞缪尔·约翰逊的书商,伏尔泰的园丁,站在“比格尔号”船头的达尔文,毒气室里的一个犹太人,以及还活着的你和我。
  
  只有一个人死在了伊利昂、梅陶罗河、黑斯廷斯、奥斯特利茨、特拉法尔加、葛底斯堡。
  
  只有一个人死在了医院、船上、荒山僻野、弥漫着温馨和爱情的卧室。
  
  只有一个人看见了辽远的曙色。
  
  只有一个人嘴里体验到了水的清凉、果味和肉香。
  
  我讲的是那独一无二的人,讲的是我自己,是永远都生活在孤独中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0:32:13 | 查看全部
一只叫帕秋的鹦鹉时间:2014-08-29 作者:未详 点击:113次   活了87年的英国鹦鹉帕秋是目前公认的世界上最长寿的鹦鹉,它数度易主,可能是世界上见证过最多悲欢离合的鹦鹉……
  
  生命终点的“再见”
  
  帕秋的第一任主人是个名叫温妮的7岁女孩儿,她家在英国什罗普郡的一个小村子里。妈妈有时会把温妮带到自己打工的庄园,温妮经常跑到花房,和里面那两只金刚大鹦鹉玩。
  
  1925年的一天,温妮又来到花房,此时雌鹦鹉去哺育小鹦鹉了。庄园主人克利夫10岁的儿子弗兰克突然进来,对着温妮大叫道:“快来人啊,温妮把雄鹦鹉杀死了!”温妮想躲,猛扑过来的弗兰克一下扑空,鸟架上的雄鹦鹉被他重重地压在了身下……克利夫当即炒掉了温妮的妈妈。当天夜里,受到惊吓的温妮发起了高烧——她患上了可怕的肺结核。
  
  得知事情的真相后,克利夫带着弗兰克来温妮家道歉。一同被带来的,还有那对鹦鹉的孩子。温妮给小鹦鹉取名帕秋,有了帕秋相伴,温妮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1925年秋天,温妮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弥留之际,她含着泪对帕秋说:“我要走了。”一直金口难开的帕秋突然清晰地说了一句“再见”……
  
  温妮去世后,她的父母忍痛卖掉了帕秋。这之后,帕秋虽几经易主,它和温妮的故事却口口相传下来。
  
  1939年,帕秋来到了伦敦西部的巴斯小镇,22岁的汉斯把它当作生日礼物送给了自己暗恋的女孩朵拉。那年9月,英法正式对德宣战,汉斯应征入伍。此后,朵拉每天都关注着战况,根本无心侍弄鹦鹉,帕秋被孤零零地丢在门外。
  
  1940年5月,英国制订了远征军的撤退计划。朵拉决定,汉斯一回来,自己就向他表白,但她苦苦等回的是汉斯已死于敌机轰炸的消息。沉浸在悲痛中的朵拉开始向帕秋诉说她对汉斯的思念,就在她哽咽难语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朵拉,我爱你,等我回来,嫁给我好吗?”说话的是帕秋!害羞的汉斯不敢自己表白,把这句话教给了帕秋,然后把它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朵拉。最终,朵拉一生未婚,一直精心照顾着帕秋,直到1991年突发心脏病去世。
  
  只想安稳度过此生
  
  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时,朵拉把帕秋托付给了剧作家米勒。1992年,米勒去好莱坞发展自己的事业,便带着帕秋来到了美国,他也因此与当时并不得志的演员金·凯瑞结识并成了朋友。
  
  金·凯瑞很喜欢帕秋,每次来米勒家都要逗逗它,可帕秋一见到他,就扇动翅膀大叫:“走开!走开!”金·凯瑞却歪着脑袋对帕秋说:“等我有机会主演电影,非拉你去给我跑龙套不可。”
  
  1993年,华纳公司决定投拍影片《神探飞机头》,金·凯瑞在影片中饰演宠物侦探艾斯,对于其中的鸟演员,金·凯瑞早就相中了帕秋。帕秋被带走时,一个劲儿冲着米勒大叫“救命”。
  
  影片公映时,米勒看到了帕秋的演出。一向讨厌金·凯瑞的帕秋居然主动飞到了他的肩膀上,原来金·凯瑞使用了“美男计”——帕秋主动飞向的并非金·凯瑞,而是另一只雄鹦鹉。金·凯瑞凭借这部影片一炮走红,在他的推荐下,帕秋参与了多部影片的拍摄,成为好莱坞的“鹦鹉明星”。
  
  2000年,迪士尼公司投拍《102斑点狗》,里面需要一个鹦鹉角色,制片人爱德华立刻想到了帕秋。已经75岁高龄的帕秋当时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但因爱德华一再保证会给帕秋最好的照顾,米勒最终点头答应了。
  
  摄制组移师英国时,米勒赶去机场送行,帕秋对米勒表现得很不舍,米勒安慰它:“很快你就会回来了,以后我再也不会让你离开我。”当时,米勒没想到这是他与帕秋的永诀。
  
  来到英国后,帕秋顺利完成了大部分拍摄任务,但拍摄进行到收尾阶段时,帕秋突然病倒了。兽医为帕秋开了些药,并告诉爱德华,帕秋现在的年龄相当于一个百岁老人,如果带它返回美国,它很可能会死在途中。
  
  得知帕秋的情况后,米勒非常自责,但当得知它正在什罗普郡时,米勒又觉得这也许是天意,因为什罗普郡是帕秋出生的地方。权衡再三,米勒决定让帕秋留在英国,53岁的丽贝卡成了帕秋的新主人。
  
  在丽贝卡的精心照料下,帕秋的病慢慢痊愈了。但因为上了年纪,它的脾气变得暴躁,对食物也非常挑剔,稍有不满就会用翅膀将食物扫落在地。每当这时,丽贝卡都会换上一份它最喜爱吃的核桃。
  
  媒体得知世界上年龄最大的鹦鹉居住在什罗普郡时,蜂拥而来。但当丽贝卡把它带到摄像机前时,帕秋就会猛地飞上去用嘴狠狠地啄击镜头。丽贝卡感慨道:“看来,帕秋已经厌倦了闪光灯下的生活。”此后,丽贝卡拒绝了一切上门拍摄或采访帕秋的要求,帕秋在什罗普郡平静地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12年。
  
  2012年7月的一天,帕秋像往常一样,对要出门的丽贝卡说了声“再见”。当丽贝卡回到家中时,发现帕秋静静地躺在鸟笼里,停止了呼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0:32:24 | 查看全部
声音是有温度的时间:2014-08-29 作者:未详 点击:181次   几天前,我们单位一个晚辈同事敲我的办公室门,进来后问我:“我给您发了短信,不见您回复呀?”我说:“对不起,我没听见,有啥事你说吧。”可她说:“您还是看短信吧。”说完就走了。我打开手机短信一看,原来是她老爸从杭州来看她,她的老爸也是我多年的文友,想今晚聚一下。你说这傻孩子,本是个有温度的事儿,就不能当着我的面多说几句话,在同一个楼层办公,还要发个短信,多寒凉!
  
  当声音作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表达的媒介时,那它就是生命气息的音频与节奏。一个人专门说给你的话是有温度的,就算是说给公众的声音,也比一条标语更有热量。
  
  深圳戏剧家协会主席、诗人从容女士去年在北海诗会期间到涠洲岛采风。深夜,在万籁俱寂的宾馆,一个温馨的声音把她从梦中惊醒——窗外响着“倒车,请注意”。在别人听来,这是中国所有卡车通用的提示音,但于从容就不同了,这是她妹妹的声音。那是一家音像公司在20多年前请她妹妹录制的,当时给了她妹妹十几元钱的辛苦费,如今这声音成了卡车无偿使用的提示音,传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就连远在南海深处的一个小海岛都能听到她的声音。但从容的妹妹因病早早地就告别了这个世界。那天恰巧是从容妹妹的生日,从容在这么一个陌生、孤独的地方以这种方式再次听见妹妹的声音,她确信妹妹永远活着!因为妹妹的声音是一句温暖的提示音,从容的家人也从没想过要主张这“声音的著作权”。
  
  记忆能伴随我们一生,声音能让记忆有温度。《环球人物报》记者杨扬在英国采访到这样一段故事:在伦敦地铁线上有个普通车站——堤坝,许多人经过时会驻足片刻,听一听地铁提示音“小心空隙”,品味这声音的温暖。这句话是英国演员奥斯瓦德在20世纪50年代为伦敦地铁录制的,然而随着科技发展,越来越多的地铁站采用电子提示音,取代了奥斯瓦德的录音。2007年,奥斯瓦德去世后,伦敦只有“堤坝”站还在播放他的录音,于是,他的妻子玛格丽特便经常坐在“堤坝”站里,一遍一遍听丈夫的声音。2012年11月,玛格丽特发现,丈夫的声音被电子提示音代替了。伤心的她给车站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这句录音的磁带。车站得知原委后,决定开始重新播放奥斯瓦德的录音。
  
  声音的温度,被当今的人们忽略了。其实温暖的人际关系是不能缺少声音的。我们能面对面说话的时候,最好就不要用QQ,我们能打电话的时候,就不要用短信。谁都不拒绝温暖,谁都觉得孤独,可为什么谁都不想说话了呢?
  
  如果你还录下了你的爱人当年说给你的第一句“我爱你”的情话,你再听听,看看这个声音会不会让你觉得温暖。你比较一下,看看你微笑着说的一句话,会不会比手机微信上发出的10个“哈哈”与“笑脸”更有热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0:32:35 | 查看全部
假期的欢乐时间:2014-08-29 作者:未详 点击:66次   我最大的乐趣是黎明时去迎接草地的苏醒。我手拿一本书,离开尚在沉睡的屋子,轻轻推开栅栏。草地上覆盖着一层薄霜,无法坐下去;我踏着小路,沿着被爷爷称为“庭园”的种满奇花异木的花园散步。我边走边读书,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滋润着我的皮肤。那一抹笼罩大地的雾霭逐渐消散;紫红色的山毛榉、蓝色的雪松、银白色的杨树闪烁发光,像天国的清晨一样晶莹。我独自一人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和上帝的恩惠,同时由于腹中空空,想起了巧克力和烤面包的美味。
  
  沐浴了阳光的紫藤散发着清香,蜜蜂嗡嗡地叫着,绿色的百叶窗打开了。对于别人来说这是一天的开始,可是我同这一天已经秘密分享了一段漫长的时光了。家人互道早安后吃早餐,然后我到木豆树下坐在一张铁桌旁边做我的假期作业。这对于我是愉快的时刻,因为作业很容易;我好像在用功,实际上却陶醉于夏日的喧闹:胡蜂的嗡鸣、珠鸡的咕咕声、孔雀的哀叫、树叶的飒飒。福禄考花的芬芳和从厨房里飘来的焦糖、巧克力的诱人香味混杂在一起,阳光在我的作业本上投下了朵朵跳动的圆圈。这儿,每件事物和我自己都各得其所,现在,永远。
  
  将近中午,爷爷下楼了,两道白颊髯之间的下巴刚刚刮过。他拿起《巴黎回声报》,一直读到吃午饭,他喜欢有分量的食物:鹧鸪焖卷心菜、烤子鸡、橄榄炖鸭、兔里脊、奶油馅饼、水果馅饼、圆馅饼、杏仁奶油馅饼、烘饼、樱桃蛋糕。当菜盆托放着《角城之钟》时,爷爷同爸爸逗趣,他们争先恐后地说话,他们笑声朗朗,时而背诵名句,时而唱歌。往事的回忆、奇闻轶事、名言警句、家传的笑料……都是他们谈话的素材。饭后,我通常和姐姐一道去散步。我们跑遍了方圆几公里内的栗树林、田野和荒原,荆棘刺破了我们的手脚。有时,我整个下午待在花园里,如痴似醉地读书,或者凝视地上慢慢移动的阴影和翩翩飞舞的蝴蝶。
  
  雨天,我们留在屋子里。如果说我对人为的约束感到痛苦,可我对大自然的限制并不反感。客厅里有绿色长毛绒的扶手椅、挂着黄色纱幔的落地窗,我在那儿是很惬意的;在大理石壁炉上、在桌上、在餐具柜上,摆着许多逝去岁月的纪念物:羽毛日益脱落的鸟类标本、日益干缩的花朵、光泽日益暗淡的贝壳。我爬上凳子,在书架上搜寻。我在那儿总会找到一本未曾读过的詹姆斯·芬尼莫尔·库柏的小说,或者一期旧的《风光画报》。客厅里还有一架钢琴,好几个键已经不响了,弹出的声音也不大协调。妈妈翻开摆在谱架上的《大莫戈尔》或《让·内特婚礼》的乐谱,唱起爷爷爱听的歌曲,爷爷同我们齐声重复着副歌。
  
  如果天晴,我晚饭后再到花园里兜上一圈。我望着头顶银河璀璨的星斗,呼吸沁人心脾的玉兰花香,窥伺横掠长空的流星。随后,我手执蜡烛上楼安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0:32:50 | 查看全部
害怕改变时间:2014-08-29 作者:未详 点击:114次   我们害怕改变,是因为我们认为,经过了这么多的努力和牺牲,已经懂得了我们目前的世界。
  
  即使这个世界不是最好的世界,即使我们对其并不一定完全满意,但至少,它不会给我们任何令人不快的惊奇。
  
  我们不会出错。
  
  必要时,我们将会做一些微调,以便让一切继续保持原样。
  
  我们看到,山总是屹立在同一个地方。我们看到,老树被移植后,通常会死掉。因此,我们就会说:“我们想像大山和老树那样,牢固而受人尊重。”
  
  尽管如此,在夜晚,我们会醒过来,不由得想:“真希望我能像只鸟,只要想去,随时都可以去访问大马士革和巴格达。”或者是:“真希望我能像风,无人知晓它来自何地又会前往何方,而且它可以不做任何解释就改变方向。”
  
  但是,到了第二天,我们就会记起,鸟总是既要逃避猎人的猎杀,也要逃避被强于自己的鸟类捕食,而风有时也会被卷入旋风中,毁灭其周围的一切。
  
  梦想我们将来会有大量的时间去旅游,而且我们终有一天会去旅游,这是好事。这会让我们感到开心,因为我们有能力去做更多的事情。
  
  梦想本身并无风险,危险的事情是想将梦想变为现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0:33:45 | 查看全部
沙滩上的小孩时间:2014-08-29 作者:未详 点击:98次   小玛丽和妈妈在海滩上。
  
  “妈咪,我可以到沙里玩玩吗?”
  
  “不行,亲爱的。沙子会把你的衣服弄脏。”
  
  “我可以到水里走走吗?”
  
  “不可以,打湿了身子你会感冒的。”
  
  “我可以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吗?”
  
  “不行。那么一大群人,你会弄丢的。”
  
  “妈咪,你给我买一个冰激凌吧。”
  
  “不要。冰激凌对你的嗓子不好。”
  
  小玛丽委屈得哭起来。
  
  妈妈转身对旁边的一位妇女说:“老天啊,你见过这么神经质的小孩儿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0:34:16 | 查看全部
援助之手时间:2014-08-27 作者:未详 点击:217次   1861年3月4日,林肯总统在白宫门前发表第一次就职演说。
  
  他缓慢地走上讲台,却陷入尴尬之中。原来,台上没摆设桌椅,甚至连可供放置物品的地方都没有,林肯一时不知该把随身携带的手杖和丝帽放在哪里。
  
  他窘迫地望了望四周,看到一处栅栏,便勉为其难地把手杖挂了上去,可是帽子却因栅栏太高,实在挂不上。把帽子放在地上,这显然不合适。戴在头上演讲,又显得对民众不尊重。正在为难之际,有人走上前来,友善地伸出手,林肯没顾得上细看,便把帽子塞了过去。
  
  一个半小时后,演讲结束,林肯这才注意到,帽子竟然一直平整地摆放在道格拉斯手里。
  
  道格拉斯是谁?年轻时,他视林肯为情敌,两人一起追求过同一位姑娘,后来却眼睁睁地看着她成为林肯夫人。两人加入了不同党派,是政坛对手,经常在辩论中针锋相对,后来一起参加议员竞选,道格拉斯胜出,一起参加总统角逐,林肯则以微弱的优势获胜。可是面对情敌和对手,道格拉斯在林肯急需帮助时,首先洞察到了这一点,并大度地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林肯向道格拉斯友好地点了点头,道格拉斯微笑着把帽子递了过去。事后,林肯对身边的人感叹:“道格拉斯是我遇见的最有实力的对手,他的风度无人能及。”道格拉斯听说后,回应道:“人的立场、观点可以不同,但风度与这些无关。”
  
  所谓风度,是人内心修养的自然流露,不论身处何境,面对何人;风度无法模仿,它需要修炼、累积,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你能慷慨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不去计较得失,便是在积累风度的魅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0:34:27 | 查看全部
用余热温暖苗寨的孩子时间:2014-08-28 作者:未详 点击:140次   丈夫朱敏才今年72岁,1965年大学毕业后,先在商务部工作,后在坦桑尼亚、尼泊尔等国大使馆做外交官,直至退休;妻子孙丽娜今年60岁,是北京一所小学的退休英语教师。
  
  2005年初,两位老人在看电视时,看到贵州山区的一所学校只有一名老师,上课时老师还要背着孩子。看完节目,老两口决定去贵州山村支教。
  
  当年8月,老两口来到贵州开始了支教之路,他们专门选择最偏远、教师最稀缺的小学。
  
  尖山苗寨小学,是支教中让老两口最难忘怀的学校。尖山有贵州的小西藏之称,海拔1300多米。学校只有两间教室,被称为“袖珍小学”。让老两口下决心留在山上的是,当地村民对教育的一种强烈渴望。这所简陋的学校就是村民们每家背7000斤石头垒起来的。学校里唯一的一名老师也是孩子们跪求下来的。小学不说教室没有电,窗户是石洞,就是睡觉的地方也是和公厕紧挨着的,气味难闻,老两口晚上只好戴着口罩睡觉。
  
  这里的孩子原来只有语文和数学课,朱敏才老两口给他们加上了英语、体育和音乐。体育课没有器材,朱敏才老人就自创了尖山棍法,带着孩子们一起锻炼身体。因为年级多、老师少,两个老人成了学校的“顶梁柱”,从早到晚,课程表都排得满满的。
  
  老两口的支教不仅是义务的,还把生活费常常贴补给孩子们,自己却连水果都舍不得买。由于年高营养又跟不上,孙丽娜老人右眼因黄斑性病变而失明,朱敏才则患有多种疾病,老伴两个月一次回北京为他买药。
  
  支教9年多来,老两口的足迹遍及贵州大山深处的五所小学,其间,朱敏才老人一直没有回过北京的家。记者问二老,支教何时是尽头?二老的回答惊人的相似,希望尽自己最后的余热温暖孩子们,等到最后实在爬不起来的时候就回北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