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0:52:08 | 查看全部
地层深处的生命之花时间:2014-08-24 作者:未详 点击:89次   黑云受光的亲吻时,便变成天上的花朵
  
  初春的深夜,乌克兰基辅市郊一家煤矿里,矿工们正在井下忙碌地进行开采工作。当电工伊诺到井下做下班前最后一次巡视时,灾难发生了:随着矿工手中电钻的疯狂旋转,从全面崩溃的煤层间突然喷涌出一股水流,当即几个矿工便被淹没在一片汪洋中。
  
  仅仅是几十秒钟,地势较低的主巷道便被灌满了。伊诺和另外两名矿工被汹涌而来的水流逼近了一条废弃的巷道里。巷道不长,但由于是向斜上方开掘,水涨到离巷道尽头十几米处便停止了逼近的脚步。他们因此被困在了漆黑的井下。
  
  惊魂未定的他们意识到自己完了。年轻的伊诺从工具包里掏出一朵被精心包装的玫瑰,嘤嘤地哭起来。这是他准备下班后向女友求爱时送给她的,玫瑰含苞待放,象征着他们刚刚开始的爱情,可眼前的一切阻断了他的梦想。40岁的老矿工卢什科夫和新婚不久的乔伊兹也神色黯然。透过幽暗的矿灯,他们看到那朵娇嫩的玫瑰实在太美丽了,如锦缎般的花瓣紧紧地抱成一团,外面的几片轻轻张开,急于展现自己的美丽。
  
  亮在眼前的玫瑰突然触动了他们的心弦,在火红的花瓣中他们仿佛看到了自己妩媚动人的妻子。他们在绝望中突然惊醒,卢什科夫拍了拍伊诺颤抖的肩膀,说:“上帝留了这点空间给我们,就是要考验我们的意志,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活下去,为我们所爱的人,更为了爱我们的人!”说着,他将矿帽摘掉,灌满了水,将玫瑰插了进去。
  
  三个生命,一朵玫瑰,在地层深处上演起生与死对峙的悲壮一幕。
  
  饿了,他们就剥用于支撑巷道的木桩上的树皮吃;渴了,他们就用矿帽舀些水喝;寒冷也在威胁他们的生命,他们三个便紧紧地依偎在一起。
  
  时间艰难地流逝着,也许过了两天,伊诺与乔伊兹开始昏迷,因为他们已经绝望,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卢什科夫知道,出现这样的局面是极其可怕的。他突然想出了一个主意,要求每个人轮流拿着玫瑰,给大家讲一些跟家人或恋人有关的故事。于是,玫瑰在他们手中传递,一个个或有趣或感人的故事在他们心中荡漾,它们所勾起的回忆也是温馨的。美丽的妻子、甜蜜的爱情,三个男人在死神拷打生命的时候,在一朵玫瑰面前完全敞开心灵,享受着沁润在玫瑰深处纯净而透明的亲情与爱情。
  
  仿佛过了一个世纪,几近生命尽头的他们听到了巷道里传来了嘈杂声和脚步声,那是前来搜寻的救援人员。
  
  他们得救了。没有人知道,当救援人员把伊诺救上来的时候,这个如一团黑泥一样的年轻人怀中为什么会紧紧拥着一朵玫瑰;没有人知道,在地层深处的5天6夜里他们是如何战胜饥饿、寒冷和绝望,从狰狞的死神手中夺回自己生命的;人们更不知道,三个粗壮的矿工在生命的尽头是如何跟娇艳的玫瑰厮守在一起的。
  
  活在平凡的世间,我们不可能经历那么多惊天动地的事件,可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却一刻也没有放弃过对心灵的侵袭。在我们困惑、迷茫甚至哀叹命运不济时,是否让心中有一朵玫瑰盛开?这朵玫瑰就是力量的化身,是信念的火种,关键时刻帮你渡过难关,把暗淡的人生重新点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0:52:18 | 查看全部
五线谱上温暖盛开时间:2014-08-24 作者:未详 点击:207次   舒伯特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给人们留下了《G大调交响曲》《未完成交响曲》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杰作。他一生最感激的人是油画大师马勒,因为马勒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他,帮他成就了音乐梦想。
  
  马勒也十分珍惜和爱护患难与共的朋友舒伯特。当他的学生问他一生中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的时候,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最满意的作品只有一个,那就是为舒伯特画的乐谱线。”
  
  为舒伯特画的乐谱线?学生有些惊讶:“我知道舒伯特是老师的好朋友,可他是著名的作曲家,不至于连乐谱纸也买不起吧?”
  
  “我为他画乐谱线的时候,他真的连乐谱纸也买不起。
  
  那一天,我去看望舒伯特。他无精打采,一筹莫展,往日的微笑和激情荡然无存。他告诉我自己穷得连买乐谱纸的钱都没有了,一肚子的音乐没有了载体,记录不下来,就像鱼儿没有了水,不能自由自在地畅游。
  
  其实那时候我的处境和舒伯特差不多,腰包里也是空空如也,可我有画纸。为了成就舒伯特的创作欲望,我打开画夹,取出画笔,五条线一组,一条条,一张张,直到画完画夹里的最后一张纸。”
  
  “一条条乐谱线,恰似一条条笔直的路,载着舒伯特的音乐才气和梦想,通向成功的音乐殿堂,通向大师的宝座。您画给舒伯特的乐谱线,不仅给了他友情的温暖,更给了他战胜困难、成就梦想的勇气。”学生终于明白了马勒钟情于所画乐谱线的原因。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那五线谱上盛开的友情之花恰似玫瑰,为他人营造了美好的感动,也为自己留下了温馨的记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0:52:50 | 查看全部
不再孤单时间:2014-08-24 作者:未详 点击:76次   对爸爸最后的记忆,是他为我送行。他拉着我的手走在嘈杂的首都机场,嘱咐我在美国要照顾好自己。路过一个卖方便面的小摊,他买了两桶面,说机场的方便面高级,因为里面附有多种汤包调味料,晚上写饿了可以当夜宵。
  
  当时我有些心酸,临别想对他说些什么,比如保重身体、别老吃方便面之类的话,或者直接拥抱一下,可毕竟是中国人,对亲人表达感情是一件困难的事。直到我随着人群走入关口,回头看见他站在栏杆外一手提着方便面,一手向我挥着,也没能说出一句关心他的话来。我转身走进安检口,想象着他拎着方便面独自上街打车的样子,身上穿着老气的深棕色灯芯绒休闲西装外套,胳膊下夹着那只小皮包。他回到家里,一定会换上拖鞋,洗把脸,点支烟,然后在电脑前坐下,进入他自己的世界。
  
  我闭眼靠在飞机座位上,看着我爱的北京渐渐离我远去,演变成一张地图,忍不住悄然落泪。我知道,在地面上,爸爸乘坐的出租车已在某条街上穿行,虽然在我的视野之内,却不可能看清。那一年,我15岁。
  
  写完上面那段话,我开始怀疑自己。有照片为证,那次回美国,并不是爸爸一个人送我。同行的还有姑姑、姑父和梁小凉。而在2000年的北京,方便面是大众食品,怎么可能还要在机场买“高级”的?爸爸对吃一贯要求高,应该不会在为女儿送行途中特意去买两包方便面。还有,我是过完暑假回美国读书的,那时一定是8月底的炎夏,爸爸怕热,是不会穿灯芯绒外套的。更何况灯芯绒这种过时的布料,即便爸爸穿衣老气,也不至于在新世纪初还穿着。
  
  也许关于这最后一面的记忆,只有两件事情是正确的:我的确没能说出一句关心他的话,我的确登上了去往美国的飞机,从此与爸爸永别。
  
  这次回到北京,感觉是到了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每条街名都耳熟,眼前浮现出一些景色,真到了地方才发现已经完全不认识。那天路过小时候的家,还是别人指出来的。扒着车窗往外看,没有找到一栋以前的楼。我想即便一些老楼没变样,我也不会认出来的,我的记忆与现实总是存在着距离。所以这次我基本上没有出行,胆小,怕走丢。住在爸爸以前的房子里,天天看他留下的书,看别人写的一些回忆他的文章。
  
  《笑忘书》里的许多篇文章催人泪下。大家从自己的角度去回忆梁左,描述他生前的一些小细节。而书里收录的爸爸的作品也都具有代表性,是他的得意之作。这本书对于我意义重大,犹如一把钥匙,能够打开一扇门。书里所有的文章,我都反复阅读(当然,除了我自己的那篇拙作),只希望在字里行间能拉近我和爸爸之间的距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0:53:09 | 查看全部
宫崎骏的动画人生时间:2014-08-24 作者:未详 点击:193次   之前,宫崎骏在《起风了》公映后表示将会隐退,他会在“起风了”之后随风而逝吗?我们是否还会像前几次一样,在就要淡忘的时候,又惊异地发觉,风起处有人侧身相向走来,他正是那个我们熟悉的拥有动画般人生的“资深少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0:53:23 | 查看全部
幼稚
  
  在同事的眼里,72岁的宫崎骏有时孩子似的,会做出很多幼稚的事。
  
  吉卜力的员工利用午休时间在公司前院玩投接球,只要有宫崎骏加入,原本属于成年人的休闲游戏,就瞬间演变成只会发生在小学二年级门口的少年战役。就像期待双杀的二垒手一样,宫崎骏一接到球就快速回传,速度快得让人措手不及。
  
  公司有新人加入,大家围上去打探面试时宫崎骏问了什么问题,有没有刁难,结果新人笑着说:“宫崎先生真是大好人!他确实提问了我很多,可他几乎接着又都帮我说了。”
  
  还有网友历数他诸多“长不大”的证据。不愿过马路。每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他都会独自散步,而到了路口,他总是会选择右转。他会幼稚地对空屋子问好。如果有人问他在和谁说话,他会回答:“家里人。他们一直都在呢。”据说每天工作之前,他会把一条长椅抬到工作室门前,放上“请随便坐”的小牌子,然后从窗子里偷看会有什么人来坐这把椅子。一把年纪的宫崎骏还被爆料常在下班路上数公车,假如数不够一定的数量,他还会变得焦虑:“唉,今天怎么不够呢?”朋友死后都已经火化了,宫崎骏总觉得他还在医院里躺着,于是就去探望,先在重症监护室门口转悠,还怕自动门会夹到人家,特意开着半扇门……
  
  在日本文艺界,存在着一条不成文的宫崎骏守则——不签名。是的,即使在拍出《幽灵公主》《千与千寻》这样屡获大奖的影片后,当现场热情的观众围拢过来向导演宫崎骏欢呼时,他也只是礼貌地笑笑,同时礼貌地拒绝为任何人签名。
  
  事实上,不签名并不是他动画生涯一开始就设定的规矩。他的签名在很多地方被明码出售,标价从30万日元到50万日元不等。这位大导演由此伤感地发觉,每每簇拥着他的热情另有其他未可言说的源头,遂放下了签字笔。
  
  当然,宫崎守则也有例外。日本大海啸发生后,宫崎骏北上探望还身处灾区的那些家庭和孩子。此行中他破例应下了几乎所有签名的请托,并且毫不在意大家转手标价牟利,甚至还期待他们能卖上个好价钱,可以缓一时之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0:53:32 | 查看全部
 忧郁
  
  宫崎骏的动画世界永远以少女为主角,总是在聊环保理念,大人们在那里消遁了。因为在宫崎骏看来,大人常常是孩子们忧郁的源头。
  
  宫崎骏的少女主角代表作毫无疑问是1984年的《风之谷》。谈到为何不把娜乌西卡这个强力战士设计成男性,宫崎骏的回答是:“男性过于好斗,娜乌西卡显然不能那么肤浅。”这句话自此成了宫崎骏作品的标签,除了《天空之城》等少数几部作品,宫崎骏的大部分作品,都在讲述一个小女孩如何带着纯真抵抗世界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龙猫等一系列经典形象证明,宫崎骏的作品从来不乏想象力,但他笔下的主角始终都是相貌普通、能力一般的寻常角色。宫崎骏自己解释说:“这样做的目的是,孩子们看完片子后会相信这个故事,因为主角跟他们一样,都是普通人。”
  
  宫崎骏的母亲温婉美丽,性格坚韧又知书达理。遗憾的是,宫崎骏6岁的时候,母亲就罹患肺结核病倒了。医疗条件的限制,导致结核病菌侵入脊髓,母亲连站立都很困难,从此便卧病在床。幼小的宫崎骏总是趴在病榻前求母亲背一背他,母亲总是叹息一声。从来没有被母亲背过,这也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之一。
  
  同样缺失的还有对父亲的正常感受。二战期间,宫崎骏的伯父经营着一家飞机工厂,宫崎骏的父亲担任工厂主管。在宫崎骏眼中,父亲是一辈子都没说过像样话的人,而且是一个公开声明不想上战场,却又因为战争而致富的男人,这让少年宫崎骏尤为自卑。更让他难堪的是,父亲以前成天在女人堆里打滚,母亲去世后他还常把不光彩的事拿出来炫耀,甚至年过七十依然常去酒家寻欢。
  
  于是,动画成了宫崎骏的甲壳,他龟缩其中,幻想着温暖和挚爱的不期而至。少年时期的宫崎骏最大的爱好是画静物,而他最常接触的物件就是飞机。所以很好理解,漫画和飞机这两个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名词,为何会成为他日后割舍不掉的情结。
  
  早在大学时代,宫崎骏便表现出对漫画的惊人迷恋。当然,漫画生涯对宫崎骏最大的影响,就是让他崇尚2D手绘动画的制作。《悬崖上的金鱼姬》全片共使用17万幅手绘图,由70名员工合力花费一年半时间完成。现在你总能理解,为何宫崎骏导演的作品总是创作奇慢了吧。
  
  至于对飞机乃至飞行器的沉溺,就相对比较直观了。吉卜力工作室的名字,便源于二战时期一款意大利侦察机。而《红猪》《天空之城》《哈尔的移动城堡》等片,都毫不避嫌地表达了宫崎骏本人赤裸的飞行情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0:53:42 | 查看全部
血气
  
  72岁的宫崎骏有着12岁少年的血气。
  
  他对这世上的不义充满鄙视。2003年3月,《千与千寻》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奖,但执拗的宫崎骏拒绝出席颁奖礼。他给《时代》周刊记者的回复称:“我不想参观一个肆意轰炸伊拉克的国家。”
  
  另外,针对近期日本国内甚嚣尘上的修宪言论,他也撰写长文表示反对。
  
  所以,不要被宫崎骏温暖的作品给骗了,他本人可不是那种笑眯眯的和蔼老人。《哈尔的移动城堡》在北美上映前后,老人家随便找了个理由,便全程缺席宣传。算是他艺术人生顶点的《千与千寻》,当年上映时得到了首相的捧场,但回过头,宫崎骏一点面子都不给,公开批评人家当众念错字的糗事。
  
  采访宫崎骏也不是一件易事,因为他很少接受采访,而且总是能够弄得采访者灰头土脸。曾经有记者想拍马屁,在采访过程中表示,自己和孩子一遍遍看他的动画,结果被宫崎骏一顿批评:“看我的片子最好不要超过两遍,孩子花太多的时间在电影上不是好事,这会让他们忽略现实世界。”
  
  这就是宫崎骏。每当你要淡忘他时,他却拿出让你惊诧的作品;每当众人顾左右而言他时,他却直抒胸臆,字字如金。文人常无行,宫崎骏厘清了作为良知守护人的知识分子与墨客文人的色差,这也是我们更喜欢他的真正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0:53:56 | 查看全部
看不见光,那就自己发光时间:2014-08-24 作者:未详 点击:148次   被誉为“零差评”的青春电影《逆光飞翔》,讲述的是一个目盲的钢琴少年与一个怀揣舞蹈梦想的女孩相互鼓励,打破心理障碍,直面挑战,各自实现梦想的故事。
  
  26岁的盲人钢琴家黄裕翔是这部电影的原型,他一出生双眼就罹患先天性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却因音乐天赋成为台湾第一位主修钢琴的盲人乐手。
  
  黄裕翔3岁时,有一次,妈妈带着他去姑妈家。正在学钢琴的表姐见到这个沉默寡言的表弟很是喜爱,想着办法逗他开心,可他怎么也不笑。最后表姐给他弹了一首轻快的儿歌《小星星》,他安静地听完,小脸上终于有了笑意。后来表姐有事情走开,他就摸索着走到钢琴旁,在琴键上弹出了类似的音符。
  
  黄裕翔的这一举动,正好让进琴房叫他吃饭的黄妈妈看见。当时她的第一反应是冲上前去,紧紧地抱住儿子,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因为黄妈妈太明白儿子看不见的难过了,如今儿子的表现,证明他有音乐天赋,要是加以培养,说不定可以为儿子打开另一扇窗。
  
  想到这里,黄妈妈擦干眼泪,认真地看着黄裕翔,问:“儿子,你喜欢弹钢琴吗?妈妈刚才听见你弹得不错呢。”黄裕翔坚定地点了点头。
  
  见儿子喜欢,这更坚定了黄妈妈的决心,她一定要让儿子发挥自己的这一特长。接下来,黄妈妈跑了很多音乐培训班,给黄裕翔找音乐老师。但很多老师一听他的情况,就一口回绝了,还有些虽然没有明确回绝,却刻意抬高价钱,想让他们知难而退。后来还是一位邻居给他们介绍了她的朋友——一个姓韩的老师。
  
  韩老师是个很有爱心的人,她心里也明白教黄裕翔这样的孩子肯定不容易,但还是答应了下来。韩老师很有耐心,她牵着黄裕翔的手,教他一个一个认识音符。因为看不见,黄裕翔学起来很吃力,光靠触觉感受起来还是太困难。
  
  那段时间,黄裕翔特别难过,情绪也很低落。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好不容易看到上天为儿子打开了一扇窗,一定要想办法不让这扇窗子关闭,必须鼓励儿子,让他振作。
  
  一天晚上,黄妈妈带着儿子到附近的公园散步,想顺便开导一下他。公园里有很多花草树木,晚香玉散发出迷人的香味儿。牵着儿子的黄妈妈,突然发现前面的草地上有很多飞翔的萤火虫,在漆黑的夜晚,萤火虫的光亮让黄妈妈突然看到了一丝希望。
  
  黄妈妈牵着儿子,小心翼翼地走到草丛边,她捉了一只萤火虫,放进儿子的小手里,对他说:“这是一只萤火虫,它的尾部能发出光亮。萤火虫的最大特点是,它们在夜晚拼命地燃烧自己小小的身体,为在黑夜里行路的旅人或迷路的人照亮方向。虽然它们的寿命只有一两周,但是在这短暂的生命里,它们努力地发光,让黑暗的世界充满希望。虽然你看不见光,但是你可以像萤火虫那样让自己发光,让别人知道你。妈妈知道,你很喜欢钢琴,不要因为现在的一点困难,就怀疑自己,你要更加努力地让别人知道你的存在。妈妈相信,只要你勤奋,你一定能做到最好。”
  
  听完妈妈的话,黄裕翔坚定地点点头。看着儿子轻松起来的表情,黄妈妈松了一口气,但愿自己的话对儿子有用。黄妈妈不知道的是,那天晚上,黄裕翔做了一个美丽的梦,梦里他和闪闪发光的萤火虫一样飞了起来。
  
  从那之后,黄裕翔上课的时候努力学习;课后回家,在妈妈的帮助下学习识别音符。可能是因为心中有了力量,他的心态有所改变,进步很快。不到两个月,他就认识了所有的音符。到了学习曲子的阶段,韩老师让黄裕翔把手搭在自己的手背上,让他感觉弹琴的正确指法,她弹两小节后他再跟着弹一遍。由于音感和记性都很好,只要老师弹过一次,黄裕翔通常就能跟着演练一次,甚至听过一次的音乐就能自由改编。
  
  就这样,黄裕翔的生活因为音乐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凭着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他在乐坛上屡屡获奖,包揽了史坦巴哈音乐艺术协会独奏和重奏双料冠军、希朵夫钢琴大赛独奏冠军,也曾获得总统教育奖。
  
  这些奖项要是放在一个普通的孩子身上,报考大学的音乐系时,肯定会占优势,但是放在黄裕翔身上,作用还是不大,因为绝大多数院校的音乐系不接受盲生主修钢琴。黄妈妈和黄裕翔的老师都在帮他想办法。后来还是他就读的启明高中的校长,利用“考试院”的“铨叙部部长”到校访问的机会安排黄裕翔上台表演,为他争取了机会,让他成为台湾第一位主修钢琴的全盲生,顺利进入台湾艺术大学。
  
  在台艺大音乐系主修钢琴的时候,黄裕翔结识了学长张荣吉,并很快和他成了朋友。张荣吉很欣赏黄裕翔的才华并被他的故事打动,他决定以黄裕翔为主角,拍摄纪录片《序曲》,后来又将他的故事改编成短片《天黑》。《天黑》拿下了台北电影节最佳剧情短片奖,但是张荣吉并不知足,他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黄裕翔,于是他又以《天黑》为雏形创作了电影《逆光飞翔》。
  
  《逆光飞翔》中本色出演的黄裕翔则以他自身的阳光、正能量征服了千万观众,台湾媒体将其和李安导演并称为“华人之光”,而《逆光飞翔》也凭借其唯美、动人的影像和温暖、催泪的故事创下罕见的几大榜单口碑“零负评”纪录,被公认为本年度台湾电影的典范之作。
  
  《逆光飞翔》在台湾引起的轰动效果,更是引来马英九的关注,他不仅亲自前去观影,观影后还在社交网站上写下“观后感”:直到走出影厅,才从电影带给我的感动和冲击中回过神来。媒体朋友问他电影好不好看,他伸出大拇指扎扎实实地比了个“赞”。
  
  黄裕翔更是因为这部电影一下子红了起来。有记者问黄裕翔是怎样取得今天的成就的,他笑着对记者说:“从小我就被困在黑暗的世界里,我一直记得妈妈给我讲的萤火虫的故事,记得她告诉我的,看不见光,就让自己发光。现在我做到了。”
  
  是的,在黑暗的世界里,看不到光,那就努力让自己发光,逆光飞翔,这样别人才能看到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0:54:07 | 查看全部
被遗忘的那四年时间:2014-08-24 作者:未详 点击:113次   2009年,刘子歌的荣誉达到了顶峰。她以奥运冠军的身份参加了当年的世锦赛,虽然没能获得金牌,但是由于冠军席佩尔穿了快速泳衣,刘子歌没有穿,所以被欧美媒体称为“无冕之王”。随后的全运会,刘子歌状态奇佳,主项、副项全部夺冠,并打破200米蝶泳世界纪录,成为那届全运会为数不多的世界纪录创造者之一。
  
  然而,随后的4年,刘子歌似乎消失了,此间,她没能在任何一项大赛中夺冠。生性低调的她也很少在各大活动中露面。随着新科奥运冠军孙杨、叶诗文和焦刘洋的名气越来越大,人们几乎渐渐将她淡忘了。
  
  谁又能想到,2013年世锦赛上,刘子歌会在焦刘洋状态不佳的时候挺身而出,为中国继续统治着这个项目。“我早就说过,我不行的时候她来,她不行的时候我来,总有一个行的。”焦刘洋笑着说。作为好姐妹和老对手,焦刘洋很清楚刘子歌的实力。
  
  可是人们仍然吃惊,这4年,刘子歌在做什么,她为何4年不鸣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2 10:54:20 | 查看全部
 前两年其实很棒
  
  其实,2010年,刘子歌的状态不错。年初,她尝试去英国训练了一段时间。回国后,教练金炜认为,按照全年的计划,刘子歌应该参加两个世界级的比赛。刚刚从国外训练返回,而亚运会和短池世锦赛离得太近,于是他们放弃了全国冠军赛和亚运会,选择高手云集的泛太平洋游泳赛和年底的短池世锦赛。短池世锦赛一切顺利,但是在年中的泛太平洋游泳赛上,金炜这里却出了点意外。
  
  当金炜拿着公务护照、外交部的照会、泛太赛事组织者的邀请信以及美国游泳教练员协会的邀请信,兴冲冲地去美国大使馆面签的时候,他怎么也没想到,签证官告诉他,没有听说过这个比赛,而且不相信他是国家队的教练员,要求金炜提供国家队的工作证和名片。要知道,国家队本来就是个临时“组织”,教练员的编制都在各省市,怎么可能有国家队的工作证和名片!这让金炜很愤怒,走南闯北,从没碰到过这么离谱的事情。脾气一向很好的刘子歌也生气了,她索性放弃了面签。
  
  “你们那么瞧不起我们,瞧不起我的教练,我还去干什么?”刘子歌说。
  
  这时候,想参加别的赛事已经来不及了,下半年的全国锦标赛刘子歌也没去成。这次比赛是亚运会选拔赛,连带着亚运会,刘子歌也彻底去不成了。那一年,刘子歌只参加了年底的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由于一年没有参加比赛,感觉已经完全生疏,她的成绩不算理想,只在接力项目上拿到一块金牌。短池世锦赛的影响力毕竟不如奥运会和长池世锦赛,这一年,人们对于刘子歌的感觉是“消失了”。
  
  2011年上半年,刘子歌状态恢复。那年的全国冠军赛,她在200米蝶泳中超过了焦刘洋,游出了相当好的成绩,这让包括她自己在内的所有人对她的世锦赛之旅充满信心。虽然是东北人,但是毕竟人事关系在上海,所以上海也算刘子歌的半个主场。几乎所有人都认定:上海世锦赛200米蝶泳的金牌肯定是刘子歌的了。当时,她的对手除了西班牙的加西亚还算不错外,焦刘洋要参加世界军人运动会,能不能按时赶回来都是个未知数,席佩尔的状态也不好。就连刘子歌自己也认为,照这个状态下去,世锦赛金牌应是手拿把攥的了。但是,在训练方面一路高歌的情况下,刘子歌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担忧。这种担忧不幸在上海变成了现实:她的副项100米蝶泳没有进入前三名,主项200米蝶泳只拿到了第三名。
  
  她到底怎么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