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3:56:21 | 查看全部
  17世纪,中国茶叶的出口,就已超瓷器和丝绸,约占了出口货物的90%。
  
  那时欧洲人以茶为极品,尤其英国人,饮茶都已自成一套茶文化。据说,茶叶是有史以来最先在伦敦做广告的商品,不仅贵族趋之若鹜,中产阶级也跟着大饱口福,就连英国工人也以茶点为饮食。时有名士,如约翰逊博士,亦“与茶为伴欢娱黄昏,与茶为伴抚慰良宵,与茶为伴迎接晨曦”,自称“顽固不化的茶鬼”。在《傲慢与偏见》里,主人餐后必有茶席,开茶会,饮的就是中国茶。英国民谣这样唱道:“当时钟敲响四下,世上一切瞬间为茶而停了。”
  
  英国人每天的生活,以茶开始,以茶结束。清晨,一睁眼,一杯“床前茶”;早餐时,再来一杯“早餐茶”;上午,工作再忙,也得歇一下,喝口“工休茶”;下午,收工前,就更是“Teatime(下午茶时间)”;回家后,晚餐前,还要“Tea”一下;就寝时,少不了一杯“晚安茶”。
  
  最有名的,当然还是英式下午茶。但英式茶文化却来自葡萄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3:56:32 | 查看全部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她的陪嫁物品中,就有中国茶具和红茶。她在英国宫廷,向英国王室和贵族展示了茶文化的风雅,掀起一阵“中国风”。
  
  “中国风”不仅席卷英伦,还风靡世界,从17世纪到18世纪,全世界都流行“吃茶去”,而中国,则是唯一能出口茶叶的国家。于是,有人琢磨着将当时最有商业价值的植物——“真正的茶树”带到欧洲去。有个名叫奥斯贝克的瑞典人,1751年来中国旅行,在广州买了一株茶树,返程时,起锚,点炮,扬帆,一行人欢呼雀跃,不慎,茶树掉入海中……
  
  茶叶之路,除海路,还有两条陆路。一条是草原之路,往西北去,经由蒙古,通往俄罗斯。这条路,南起福建,由晋商转运,将武夷山茶叶加工成茶砖,水运到汉口,经洛阳,过黄河,越沙漠,驼运至边境口岸恰克图交易,然后,运往俄罗斯及北欧各国。还有一条,则是高原之路,有滇藏线、川藏线、青藏线,三条线经由南亚、中亚、西亚,抵达欧洲。
  
  不过,茶叶贸易还是以海路为主,先是葡萄牙、西班牙人从海外来,接着是荷兰人。葡萄牙、西班牙人老眼光,还将贸易大头放在瓷器与丝绸上,是荷兰人率先发现了中国茶的商业价值,大举贩运中国茶至欧洲,一口中国茶,居然打通了全球经济的“任督二脉”,喝通了全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3:56:51 | 查看全部
 从18世纪开始偷运种子和树苗,到19世纪鸦片战争前后,英国人终于种出了自己的茶叶。
  
  对此,大清朝一无所知。在大清朝人眼里,中国茶还是英国人的命根子,命根子捏在大清朝手里,此战必胜无疑。结果,不是中国茶捏住了英国人的命根子,而是英国人用鸦片捏住了大清朝的命根子——中国白银外流。主张禁鸦片的林则徐大人在奏折里预见中国人会抽鸦片抽得流失命根子: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英国人一手抓茶叶,通过垄断茶叶贸易征服西方;一手抓鸦片,通过鸦片贸易征服东方。他们两手抓,两手都很硬。但,茶叶是正道,鸦片是邪道,邪不胜正。所以,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在他的著作《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一书中说道:“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3:57:20 | 查看全部
空手把锄头时间:2014-07-13 作者:未详 点击:71次   傅大士是中国早期禅学者中留下文字作品最多的一位,其中最重要的一篇是《心王铭》,而广为人知的则是两首短小的偈诗。我们先看其中的一首: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傅大士告诉人们:佛性是在天地尚未形成之前就已存在的,它没有具体的外形可以让人们看见与触摸,却无所不包容;它不生不灭,万古长存,既是永恒的空寂,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刹那间生生灭灭的万事万物的本体。
  
  你若是读过《老子》,马上就会发现,傅大士虽然是在谈佛性,这首偈诗的内容却完全是融括《老子》第二十五章而成。《老子》原文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是老子对“道”这一宇宙本体的描述。对这样的偈诗,我们可以认为傅大士是在用一种巧妙的手段,借“道”说“禅”,使中国士人容易接受佛教的哲理;反过来说,你也可以认为这是将“道”与“禅”互相嫁接,使“禅”中国化的一种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3:57:33 | 查看全部
  而另一首偈诗则更为奇特,它是道家传统里不曾有过的表述: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十多年前我在旅途中偶遇一位年轻的僧人,不足二十岁,样子有点戆朴。问他学佛的心得,他说他不懂什么,但师父告诉他,学好了,就会明白为什么“桥流水不流”,言语间充满了对某种高明智慧的景仰和向往。如今,那位僧人也跨入中年了,我不知道他是否已经明白“桥流水不流”的道理。
  
  这首偈诗不容易理解,因为它是自相矛盾的:既然是“空手”,怎么又能“把锄头”?既然是“步行”,如何又在“骑水牛”?“人从桥上过”很平常,“桥流水不流”显然违背常识。但禅者的话语常常就是如此,把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来说,描述看起来完全是不合理、不可能的景象,以拒绝、排斥逻辑分析,超越一般常识见解,引起更深一层的思考,指向高妙的境界。
  
  如果尝试做些解析,或许可以这样说:以佛理而言,心性应该是空明的,这样才能自由无碍,但一无所为、毫无形迹的空,也并不存在。根本在于,无论人处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需要保持心性的空明,而不受外物的牵累。
  
  人在社会条件下生活,必然会获得某种特定的社会身份,这种身份在社会评价中有高下贵贱的区别,但身份的所谓高下贵贱,说到底是各种外在因素综合的结果,根本上还是虚幻的,不能够成为人生的根基。譬如说,你做了官,官位就是你手中把着的“锄头”。如果不能意识到自己说到底就是“空手”,迷失在官腔官威中,只会做官,不会做人,那么你整个就变成“锄头”了。常常看到有些官员突然遇到挫败,完全不能适应身份的失落和环境的变化,精神崩溃,言行荒诞,就是因为他把“锄头”当成了自己。或者说,他在充当“锄头”的时候,完全失去了自我。
  
  这样来看,“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并不是无法理解的事情。它只是在讲一个道理:虽有形迹,依然是空。我们在世间会遭遇很多变化,也必须应对这些变化,但我们的内心必须保持平静和稳定,不能被外界的变化带着走,这就是“空”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3:57:47 | 查看全部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首先可以理解为从相对的观念来看事物的运动:在桥和水的关系上,既可以认为水在向前流,也可以认为桥在向后退;“动”和“不动”其实是事物在相互的关系中呈现的状态。
  
  有个成语叫“稳如泰山”,但泰山是“不动”的吗?大地是“不动”的吗?地球在自转、公转,它的速度远远超出我们日常所能认识到的一切物体的运动,只是我们平时不能看到和它形成相对关系的对象罢了。
  
  还有一种理解方法:把“流”视为变易,那么“变”也就是“不变”。水总在流,是变也是不变;万物皆有成(形成)、住(持续)、坏(破坏)、空(消失和转化),桥的不变也是变。
  
  我们不能确定傅大士的本意是不是兼以上两者而言,但他要求人们放弃单一和固执的立场来看待事物的变化,这是可以清楚体会到的。
  
  古代禅诗那种玄妙的气韵往往给现代诗人带来某种诱惑。台湾诗人周梦蝶的《摆渡船上》,就会让我们想起傅大士的“桥流水不流”:
  
  是水负载着船和我行走?
  
  抑是我行走,负载着船和水?
  
  暝色撩人,
  
  爱因斯坦的笑很玄,很苍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3:58:04 | 查看全部
 我用自己的方法对傅大士的这两首偈诗做了些解释,但究竟应该怎么去理解,恐怕是见仁见智——或许它们根本没有固定和唯一的“正解”,只是一种暗示和诱导。所以“禅”往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3:58:15 | 查看全部
看画与看人时间:2014-07-13 作者:未详 点击:191次   当我们观察一个人的时候,远看注意姿态是否婀娜,举止是否从容;近看又注意衣着是否恰当,相貌是否端正;面对面谈,则注意言辞是否高雅,才学是否充实。
  
  当我们看一幅画的时候,远看只问构图是否严谨,气势是否浑厚;近看又问着色是否典雅,用笔是否苍劲;细细欣赏,则问意味是否深长,境界是否高远。
  
  看画如看人,谁说不是呢!

  笔就像是你的朋友,当你雄壮时,它正劲挺;

  当你拙朴时,它正苍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3:58:27 | 查看全部
你和我时间:2014-07-13 作者:未详 点击:125次   一直都在寻找你,寻找的路上独自一人,尽管有信念,还是会觉得孤独、失落。
  
  有一天,忽然明白,相对于“你”,我要先找到“我”。因为我不确定会和你在一起多久,但是却要面对自己很久很久。
  
  至于你,也许在天边,也许离遇到你的那天还很远,这些我都不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3 14:02:18 | 查看全部
我想成为黑暗中的一束光时间:2014-07-13 作者:未详 点击:127次   34岁那年,钱友忠因突发隐球菌脑膜炎而永远失去了光明。他一度萎靡不振,甚至想要告别这个世界。
  
  如今,46岁的钱友忠是一名自杀干预热线的接线员。作为二级心理咨询师,他的工作是把那些想要踏入死亡之地的人,从生死边缘拉回到正常生活。
  
  想要自杀的人,仿佛行走在黑暗中,苦苦寻觅一束带他们走出黑暗的光。钱友忠说:“我非常理解那种感受,我就想成为那束光。”
  
  有活着的理由,还应有活着的价值
  
  从钱友忠位于虹口区的家到浦东新区他的工作地点,有9公里。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9公里的路不算什么;可是对于一位盲人来说,这是一件大费周折的事。每一次去热线工作,钱友忠都要提前一个半小时出门,或者让自己上高中的儿子陪同,或者请别人帮忙相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