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3 13:57:33
|
查看全部
而另一首偈诗则更为奇特,它是道家传统里不曾有过的表述: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十多年前我在旅途中偶遇一位年轻的僧人,不足二十岁,样子有点戆朴。问他学佛的心得,他说他不懂什么,但师父告诉他,学好了,就会明白为什么“桥流水不流”,言语间充满了对某种高明智慧的景仰和向往。如今,那位僧人也跨入中年了,我不知道他是否已经明白“桥流水不流”的道理。
这首偈诗不容易理解,因为它是自相矛盾的:既然是“空手”,怎么又能“把锄头”?既然是“步行”,如何又在“骑水牛”?“人从桥上过”很平常,“桥流水不流”显然违背常识。但禅者的话语常常就是如此,把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来说,描述看起来完全是不合理、不可能的景象,以拒绝、排斥逻辑分析,超越一般常识见解,引起更深一层的思考,指向高妙的境界。
如果尝试做些解析,或许可以这样说:以佛理而言,心性应该是空明的,这样才能自由无碍,但一无所为、毫无形迹的空,也并不存在。根本在于,无论人处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需要保持心性的空明,而不受外物的牵累。
人在社会条件下生活,必然会获得某种特定的社会身份,这种身份在社会评价中有高下贵贱的区别,但身份的所谓高下贵贱,说到底是各种外在因素综合的结果,根本上还是虚幻的,不能够成为人生的根基。譬如说,你做了官,官位就是你手中把着的“锄头”。如果不能意识到自己说到底就是“空手”,迷失在官腔官威中,只会做官,不会做人,那么你整个就变成“锄头”了。常常看到有些官员突然遇到挫败,完全不能适应身份的失落和环境的变化,精神崩溃,言行荒诞,就是因为他把“锄头”当成了自己。或者说,他在充当“锄头”的时候,完全失去了自我。
这样来看,“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并不是无法理解的事情。它只是在讲一个道理:虽有形迹,依然是空。我们在世间会遭遇很多变化,也必须应对这些变化,但我们的内心必须保持平静和稳定,不能被外界的变化带着走,这就是“空”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