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7 13:14:55
|
查看全部
过度的体检时间:2014-06-22 作者:未详 点击:157次 在空气和食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的阴霾下,人们开始将精力和金钱投向自己的健康管理,他们怀抱着对医院、医生和医患关系的复杂情感,把自己送进一台台先进的仪器背后,在一系列健康数据中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两米长的价目表
今年45岁的理查德,原本是美国的一名家庭医生,目前在北京一家医院工作。他自2007年来到中国之后,已经做了6次体检,其中3次是在一家民营体检机构,他称之为“非常有趣的经历”。
体检中心总是显得有些繁忙,但也很干净,井井有条,还有一大堆“炫目的仪器”。理查德回忆道:“进门的时候有人向我点头致意,作为一个老外,我不太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有护士来帮助我,带我去一个个检查室,很多员工都会讲英文。”
但是在体检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医生或护士向理查德询问健康状况,做风险评估,然后再决定他需要做哪些检查。当然,在销售接待处,销售员象征性地问了几个问题,他们会问一些个人的病史,是否抽烟等问题,但这就像是例行公事。销售员最终推荐的套餐并不会依据答案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事实就是,“他们没有能力根据客户的健康需求来推荐,因为他们都是销售人员,而不是专业的医生。”理查德说,“那些销售人员更愿意推荐价格高的套餐。”
李剑是上海某医院心内科的医生,他也有多年的体检经验。“体检中心只是服务性的机构,它是按照人群的需求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顾客想要做什么检查,体检中心就会提供相应的检查,做什么样的体检通常取决于被服务方愿意出多少钱,这是一个市场行为,而不是医疗行为。”
女大学生袁莳在2014年1月刚去了一次体检中心,负责接待、咨询工作的是两位中年女性,袁莳上前去问,像她这样的女孩,没什么病症的,想做个健康检查,应该选哪个套餐。其中一人指向价目表中基础型的A至D类套餐说:“年轻人做便宜的就够了。”
袁莳注意到在自选项目里有个“HCV”(丙型肝炎病毒),便问:“这是什么检查?”对方说:“不知道。”袁莳又问:“幽门螺旋杆菌是什么检查?”“是胃里的一种东西。”对方看袁莳还想问,又加了一句,“你要做了检查,医生会告诉你的。”袁莳就这样悻悻然被打发了。
实际上,像袁莳这样的普通人,没有专业的知识,也没有办法做出明智的决定去为自己挑选合适的体检项目。
正是利用体检者的蒙昧和对健康消费价格的敏感性,很多体检机构从中渔利。
64岁的姚辉去做体检,是源于对体检促销的一时冲动。他获得了一张“28元享受原价350元体检”的广告单,到沈阳一家医院去做前列腺检查。大夫说他的前列腺问题“挺严重”,让他又做了进一步检查并开了多种药物共20盒,直接刷爆了他的医保卡。
随后姚辉在另一家三甲医院做复查,却被告知他的“前列腺增生”只是一种不必过于理会的老年常见病。28元的体检就像是一个诱饵,钓了许多贪小便宜的客户,最终,这些人在“医疗恐吓”下又接受了许多不必要的过度治疗。
一位在外企从事销售工作长达10年的白领,向记者总结了自己这些年体检的经历,他提到:“一、没人耐心细致地为你解释专业的数据;二、没有一个公众基准的标尺来衡量问题的客观严重性;三、一切向钱看,你不是病人,而是赤裸裸的‘客户’。对于没有后续服务可能的病情,一笔带过;对于有后续服务可能的病情,利用知识的不对称性,夸大严重性来吓唬你,让你乖乖买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