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10:19:08 | 查看全部
父亲的歌时间:2014-04-04 作者:未详 点击:99次   去远方吧,儿子
  
  比我走得更远
  
  去爱你可以爱的人
  
  但用生命去呵护的爱人
  
  只有一人
  
  就如同我爱你的母亲一样
  
  去远方吧,儿子
  
  跨越地平线去向远方
  
  去开拓所有能开拓的荒野
  
  但用生命为代价寻求之物
  
  只有一样
  
  那是我穷尽一生也未曾寻到的
  
  结束的梦想
  
  走吧,儿子
  
  跨越时空的界限去向远方
  
  在开心的时刻开怀大笑
  
  但能忍住泪流的人啊
  
  只有你自己
  
  就像我总是一个人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10:19:41 | 查看全部
哪个世界更大呢时间:2014-04-04 作者:未详 点击:104次   世界,是一个很小、很小的西瓜;
  
  西瓜,是一个很大、很大的世界。
  
  哪个世界更大呢?
  
  我睁开眼睛,看见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
  
  我闭上眼睛,看见另一个黑暗、寂静的世界。
  
  哪个世界更大呢?
  
  我和爸爸在屋子里玩躲猫猫,是一个世界;
  
  我和爸爸躲到衣柜里,是另一个世界。
  
  哪个世界更大呢?
  
  躺在床上看天花板,是一个美妙的世界;
  
  而床底下住着蟋蟀和甲虫两家人,它们看着我的床板,是另一个美妙的世界。
  
  哪个世界更大呢?
  
  镜子外面在下雨,是一个世界;
  
  镜子里面雨在下,好像是另一个世界。
  
  哪个世界更大呢?
  
  花开之前是一个世界,
  
  花开的时候是另一个世界,
  
  花谢了是第三个世界。
  
  哪个世界更大呢?
  
  天上是一个世界,
  
  天外是另一个世界,
  
  地上是第三个世界,
  
  地下是第四个世界。
  
  哪个世界更大呢?
  
  花童童跟我一起玩,是一个世界;
  
  花童童不跟我一起玩,是另一个世界;
  
  花童童敲了敲我的脑袋,是第三个世界。
  
  哪个世界更大呢?
  
  昨天妈妈亲了我一口,是一个世界;
  
  今天妈妈骂我了,是另一个世界。
  
  哪个世界更大呢?
  
  考了一百分,世界像刚刚被创造出来一样新鲜;
  
  考了零分,那就是世界末日了。
  
  哪个世界更大呢?
  
  发呆是一个辽阔的世界,
  
  打开一本书是另一个辽阔的世界。
  
  哪个世界更大呢?
  
  我站在窗口,看见了一个世界;
  
  而我的心,好像是另一个世界。
  
  究竟,哪个世界更大呢?
  
  一会儿,我觉得自己好大、好大;
  
  一会儿,我觉得自己好小、好小。
  
  我是一个又大又小的世界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10:20:00 | 查看全部
假如我的青春在哈佛时间:2014-04-04 作者:未详 点击:113次   作者是从事新闻工作已经十年的记者,有资历、有能力,获得的新闻、传媒奖一双手都数不过来。一天,突然被幸运的石头砸到脑袋的她,被公司选派去哈佛大学深造两年。直至来到哈佛,她才发现自己未曾真正为自己学习过。
  
  我在经历十年的职场生活后,突发奇想——重回学校读书。心想事成,1999年,我利用公司补助的研习机会进入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当时我只想快乐地读书,把休息了十年的空白脑袋好好填满。成绩是最后一名还是第一名都没关系,反正公司包学费。不过,侥幸的想法在新学期一开始就完全幻灭。
  
  哈佛校园里充满一股“如果不想读书,就干脆别来”的气氛,考试和作业多如牛毛。去哈佛没多久,我就成了一个被考试和作业追赶、为分数而焦虑的学生。背着大书包、汗流浃背地在校园里奔波时,我不禁感叹:“我要是十年前有这么用功,现在哪儿还用受这份罪?”
  
  为了应付哈佛的考试和作业,我将过去学生时代的救命法宝统统拿了出来,结果全部失效!
  
  上课不发言,不懂也不问,以为至少可以混个中等成绩,结果却被当成傻瓜;读书没计划,致使我的成绩垫底;临时抱佛脚,让我在最后一刻彻底溃败。
  
  尝过苦头之后,我终于领悟:在哈佛读书,应该用“哈佛模式”来一决胜负。哈佛首重均衡的自我管理,在读书、课外活动和服务活动等方面,尽力做到最好,然后从中培养耐力和规划能力。哈佛学生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东西,那就是——看似自由,却可以专注在一件事情上面的能力,也就是说,必须“思考很自由,但生活很严谨”。如果自己具备这样的能力,自然就会养成习惯,把同一件事做得比别人好。
  
  历经哈佛的一番磨炼后,我不再害怕。全新的事物、意外的变化、成堆的必读书、和比我聪明一百倍的人争论、与具有雄厚实力的同学竞争、考试不及格,以及各种失败的可能性,等等。在哈佛,学到的比读书更重要的就是“不再害怕”,而且有勇气坦然面对未来的各种义务与责任。
  
  从某种角度来看,哈佛所提供的最好的教育并不是用头脑读书,而是大幅提升你的自信。只有聪明还不够,还要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可以同时做好多件事情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在激烈竞争下还能体贴别人的胸襟。如果想在哈佛成功地存活下来,一定要把“哈佛模式”深深地植入体内、心里和脑海里。哈佛模式将是你一生中维持自我竞争力的最佳资产。
  
  在哈佛求学,改变了我读书学习的态度。读书并不是“把东西塞入脑中”,而是“把习惯带在身上”。我在国内念书时,读书是蜻蜓点水式的,分数差不多及格就可以了。见识到哈佛的读书模式后,我才意识到自己曾经只是有技巧地回避读书而已,而这样做完全不会助人养成细致、有效的读书习惯。
  
  在哈佛的两年,我一面是学生,一面是在哈佛感受、观察的记者,日子过得不轻松,甚至很辛苦,不过总的来说,哈佛的生活充实、有趣,同时充满挑战。它让我真正认识到,哈佛教育的优越之处在于,哈佛的教育不只是读书,而是有一套完整的规划。只有在娱乐、休息、学习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自我训练,才可能过充实的大学生活。懂得支配时间的人,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懂得自我控制的人,才能更早学习到如何支配他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10:20:20 | 查看全部
穿花越月何时了时间:2014-04-04 作者:未详 点击:155次   时下,“穿越”正热,随意打开一个小说网站,小说排行榜前十名中,半数都是“穿越之×××”;摁下电视遥控器,穿越美女们正忙着与阿哥们谈恋爱。学生们开始把对动画片的热情转移到穿越剧和穿越小说上,把自己想象成若曦或洛晴川。这些女主角多数年轻貌美,城府够深,手段够狠,或武功盖世,或精于琴棋书画,或擅诗词歌赋——总之,她们是完美的化身,除了“一任群芳妒”,还有众“高富帅”如影随形。
  
  于是许多少女做起了“穿越梦”。曾看到一篇报道,一名五年级女生因没考好怕被父母责骂,于是自杀身亡,在家留下的遗书上写着:“希望能穿越到……”她想去清朝还是唐朝我忘记了,但后面的话道出了众人的心声:“在那里没有这么多考试,没有这么大的压力……”她显然不知古时参加科举的艰辛。
  
  暂且不提穿越的可行性,假如你能穿越,你会如何选择?大概90%的男人希望穿越成九五之尊——住,碧瓦飞甍,廊腰缦回,“盘盘焉,囷囷焉,矗不知几千万落”;食,麟肝凤髓,山肤水豢,珠翠之珍;穿,绫罗绸缎;行,出警入跸,华盖遮天;还有六宫粉黛,三千佳丽……呼风唤雨生灵仰!
  
  女生则大部分愿意穿越成为豪门千金、贵妃宠姬之类,不仅长得“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渠出渌波”,还要“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要“飞花摘叶,俱可伤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一苇渡江,踏雪无痕。简直就是国际一流女间谍!
  
  从可行性来看,穿越小说大抵分为三类:穿越之天之骄子(上文所列)、穿越之蓬门荜户——这两种还有可能,而且后者概率更大,荆钗布裙,阡陌鸡犬,听来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但森严的等级制度,繁重的徭役赋税……好像不比现代轻松多少。至于第三种架空小说,纯属臆造,不必深说。
  
  其实优秀的穿越小说除了穿越缘由外,情节还算合理,架构完整,逻辑缜密,有些语言极优美,多半还比较尊重历史——当然不能说那小半部分的作者存心抹黑历史,也许他们有更合理的猜想,有更深刻独到的见解——历史需要质疑,不是吗?因此可以说,不必对穿越剧和穿越小说如此声讨,它们就像演戏一样,涂面戴须,亦真亦假,或喜或悲,牵人情思,引人落泪!为什么有的人权当娱乐付之一笑,有的人却沉溺其中无法自拔?穿越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大概可以发现,那些自杀盼穿越的青少年常是因为一些琐事,怕被父母责骂,冲动之下走上绝路的。还有的是认为古代比现代生活轻松而自杀的。但是无论古今,哪里都会有巉岩荆棘,奥斯特洛夫斯基有句话:“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是的,人生就像心电图,总是一帆风顺才最可怕。不是有这么一个故事吗?耶和华给4个祈求美好人生的人各一盒葡萄,好葡萄代表幸福顺利,坏葡萄代表苦难挫折。第一个人先把好吃的葡萄吃掉,最后把坏的吃掉,结果他的前半生顺利无比,但从40岁开始,便经历了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事业失败等一系列厄运。前半生的美满早已让他失去了斗志,于是他在痛苦中了却了此生。第二个人看到第一个人的惨剧,便先把坏的全吃光,最后吃好的,殊不知,在经历了前半生只有黑暗没有光明的日子后,突如其来的所谓幸福,比一切都更残忍,最后他被葬在了用财富堆成的坟墓里面却面目狰狞。第三个人倒是聪明,将坏葡萄统统扔掉,专吃好的,他的人生近乎完美:春风得意少年时,富甲一方在中年,功成名就年老时。回忆人生时他却后悔:“我这一生毫无意义!”再看那第四个人,他一手捧着人生之盒,一手招呼耶和华:“我们来下一盘棋吧!”他看也不看那盒葡萄,拿起一颗就吃,不论好坏都细细品味:好的,他面带微笑;坏的,他皱皱眉,然后仍带着微笑。于是耶和华输了,他输了这盘棋——因为他被第四个人的微笑迷住了。
  
  这样的人生,穿越怎能企及?
  
  至于如何解决孩子沉迷于穿越的问题,一位母亲提供了范例。她的孩子一直迷恋穿越,甚至问妈妈:“是不是人死了就可以穿越?”她母亲心里一惊,便于双休日借来一套古装,让女儿穿上格格服,自己和家人扮成宫女、太监。女儿刚开始兴致高昂,一会儿指挥这个削苹果,一会儿使唤那个端茶倒水。玩了一个小时,把能做的都做完了,便渐觉无趣,大嚷:“我要看穿越剧!”她答:“古代哪有电视?”又过了一会儿,女儿准备开电脑玩游戏,她制止道:“古代哪有电脑?”
  
  效果不言而喻。一天结束后,女儿扒下戏服,说:“我以后再也不想穿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10:20:35 | 查看全部
谎言的破灭时间:2014-04-04 作者:未详 点击:165次   他不懂得在人生的旅途上,非得经过一大片干旱贫瘠、地形险恶的荒野,才能跨入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所谓“青春多幸福”的说法,不过是一种幻觉,是青春已逝的人们的一种幻觉;而年轻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为他们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全是从外部灌输到他们的头脑里去的,每当他们同现实接触时,他们总是碰得头破血流。看来,他们似乎成了一场共谋的牺牲品,因为他们所读过的书籍(由于经过必然的淘汰,留存下来的都是尽善尽美的),还有长辈之间的交谈(他们是通过健忘的玫瑰色烟雾来回首往事的),都为他们开拓了一个虚假的生活前景。
  
  年轻人得靠自己去发现,过去念过的书、听过的话,全是谎言,而且每一次的发现,又无疑是往那具已被钉在生活十字架上的身躯再打入一颗钉子。不可思议的是,每个经历过痛苦幻灭的人,由于受到内心那股抑制不住的强烈力量的驱使,又总是有意无意地再给现实生活添上一层虚幻的色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10:20:52 | 查看全部
1美元能买到什么时间:2014-04-04 作者:未详 点击:168次   在沙特阿拉伯,1美元可以买到1袋面包、0。25升牛奶、0。25升果汁和1块巧克力。
  
  在哥斯达黎加,1美元可以买到4个鸡蛋;但在哥伦比亚,1美元只能买到3个鸡蛋。
  
  在智利,1美元可以买到两杯酸奶。
  
  在卢旺达,1美元只能买到两瓶水。
  
  在巴基斯坦,1公斤西红柿售价为1美元;而在法国,1美元恐怕只能买到两个西红柿。
  
  在加纳,1美元可以买到1支圆珠笔和一些小饼干。
  
  在印度尼西亚,1美元可以买到1包大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10:21:12 | 查看全部
改变姿态时间:2014-04-04 作者:未详 点击:182次   走在一条叫“人生”的路上
  
  对前方的旅途充满了迷惘
  
  我看到天边慵懒的白云任意卷舒
  
  我看到四周宽敞的马路随意曲折
  
  我努力看清自己走过的路
  
  却只看到深深浅浅的脚印
  
  我想为自己找到归宿
  
  却发现原来自己一直都很孤独
  
  我放大靠我最近的那个痛苦
  
  收缩心里最固执的情愫
  
  是否这一路上我都太过辛苦
  
  我以回望的姿态看遍今古
  
  终于明白
  
  人生只是一场短暂的旅途
  
  千头万绪终会结束
  
  何不改变姿态昂首阔步
  
  去感受前方未知的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10:21:40 | 查看全部
更重要的事时间:2014-04-04 作者:未详 点击:212次   玛格丽特·桑斯特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十几年前,她遇到一个一条腿严重受伤的小男孩。极富同情心的玛格丽特立即将这个小男孩带到医院做了外科检查。

  检查后发现,如果能够做一系列的手术,小男孩的腿是完全有可能康复的。

  经过多方奔走,医院同意减免一部分医疗费用,一名银行家开出了一张限额支票,小男孩的家人以及玛格丽特本人也筹集了一部分医疗费用。
  
  一切都进展得非常顺利。“当有一天,我看到小男孩居然跑了起来,”玛格丽特回忆道,“我的泪水抑制不住地流了下来。”
  
  “现在,那个小男孩已经变成了一个健壮的小伙子。”玛格丽特向她的听众问道,“你们知道他今天是做什么的吗?”玛格丽特顿了一下,说:“他因为抢劫正在监狱里服刑。”
  
  说到这里,台下一片寂然,玛格丽特已是泪流满面。

  她哽咽着继续讲道:“这是我一生中最愧疚的一件事情,我只忙于教他如何走路,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应该教他往哪里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10:22:02 | 查看全部
政治老师中的理想主义者时间:2014-04-04 作者:未详 点击:71次   在中国现今的教育体系里,政治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与其他科目一样,承担着应试功能,同时它又是官方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在这个信息流通速度飞快与思想开放的时代,政治老师的处境有时颇为尴尬。尽管多数学生只是将政治课当作死记硬背的拿分工具,而不是从内心信任和尊重这门学科,但在政治老师这个群体中还是有一些理想主义者,他们希望自己的工作有价值。
  
  高中政治老师雷东先生,跟他带过的每一届学生都说过这样的话:“考试是考试,真理是真理,要区别对待。”
  
  他试图在课堂上呈现这种对立。比如,在解析一道政治考试题时,他通常会先说一遍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考试时怎么答才能得分。然后,他会再说自己的看法。而这两者之间,通常是有差别的。
  
  “我讲课的时候,一般是有什么说什么。整个社会、整个国家这几年来不断出现一些问题,跟课本上所讲的内容实际上是有一点出入的。”把考试和真理区别对待,在他看来,目前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办法。
  
  像大多数老师一样,他认为自己教的课程,“将来可能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因此他对自己有要求:“在已有的环境下,尽可能做一些对得起自己的事情。”
  
  他认为,作为政治老师,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应付高考,是最实际的事情。
  
  就应试而言,他给学生的指导往往是技术性的,比如如何审题,如何命中得分点。雷东说:“高考政治题在考查趋势上,逐渐在回避和弱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出一些题目,那样考查不出学生真正的能力。而且也怕在考试的过程中,学生写出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反的东西。”
  
  但这并非政治课的全部职责所在。雷东说:“政治课是最难教的一门课。”他指的并非帮学生应试这件事。
  
  雷东感觉,现在的学生对于强加的观点非常警惕。他说:“教材中会对一些内容重点强调,比如国家的一些制度在优越性方面的体现,但这些内容与实际相差太大,所以如果你刻意地让学生去相信这些东西,不给他们任何证据,不给他们任何理由,他们会产生抵触心理。一些相对优秀的学生,可能就觉得你在给他们洗脑。”
  
  雷东对教材中的内容,持有谨慎批判的态度,上课时会不自觉地利用时政新闻,对课本中的观点批判一番。有时,对于某个理论观点,他会给出不同的案例,有的与教材观点一致,有的却相悖。他将这些一一举出,让学生自己判断。
  
  他说:“我想利用政治课堂传播现代公民应有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让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在成为一个法律意义上的公民之前,先懂得什么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先具备起码的公民精神、公民情怀。”
  
  但他对于课程内容尺度的把握也很小心:“不能讲得太深,讲得太深的话,学生可能就想多了。”
  
  雷东原本没有打算做政治教师,他明白这个职业的指向,“高中政治是国家意识形态方面的一种教育”。
  
  雷东认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受到了他的高中历史老师的影响。他上高三时正逢伊拉克战争,他的历史老师经常把新闻报道作为素材来讲述他的观点。那位老师关于“人的生命是最珍贵的”观点,跟他之前被灌输的集体主义思想有了冲突。在那位老师的影响下,大学时期,他对西方政治学产生了兴趣,刻苦钻研,“政治倾向性已经比较明显”。他希望自己能像那位历史老师影响他一样,去影响他的学生。
  
  他教政治课已经6年,极受学生的喜爱,他的一名男学生说:“东哥是人见人爱的那种政治老师。”有一个女学生则拜托记者:“把我们老师写得再稍微好一点,因为他真的很优秀。”他为自己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感到欣慰。他的一名学生感谢他说:“您在我内心埋下了独立自由的种子。”
  
  为了说明自己的职业理想,雷东提起李慎之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愿终生做一个‘公民教员’。”他说,这也是他的教育理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8 10:23:02 | 查看全部
出去才能回来时间:2014-04-03 作者:未详 点击:270次   爸爸带着合唱团去环岛演唱,儿子和女儿刚好放假,也跟着去了。
  
  旅行了一个礼拜,把歌声送到通街闹衢以及穷乡僻壤以后,他们要回来了。
  
  临回来的前一晚,做爸爸的问小女儿晴晴:“我们要回家了,你喜欢回家还是出来啊?”
  
  “我当然喜欢回家!”
  
  “哦——”爸爸故意逗她,“你喜欢回家,那么下回出来不带你就是了。”
  
  “不对,”她说,“不先带我出来,怎么能回家?”
  
  做爸爸的无言以对。
  
  其实,人生的历程大约也是这样:
  
  没有大疑惑,怎能有大彻悟?
  
  没有剧烈的撕痛,也就没有完整的愈合。
  
  惟有像司马迁那样自放于最凶险的海雨天风中的冒险家,才能回到书斋中定定地握住一管笔。
  
  真的,永远株守一隅的人并不知道什么叫回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