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0:56:36 | 查看全部
闷活时间:2014-01-30 作者:未详 点击:227次   小孩最怕闷,年轻人也是一样。
  
  工作做不长,主要原因是闷。写作则是最闷不过的一件事。古佛青灯,自言自语,逐个策划,不过只要有一个读者说不错,已是心满意足。科学家在实验室里一闷多年,非人生活,一旦有所发现,抵得过寒窗十载。开头的时候,总得忍一忍闷气,长久来算,还是值得。
  
  大概要待三十过后,才会明白,这就是事实,天底下没有不闷的工作,所以大家才会做一行怨一行。老板付出薪酬,是购买伙计劳力,不是叫下属一边出粮一边寻欢作乐。
  
  不要说教书生涯、公务员生涯、主妇生涯了,连表面上金碧辉煌的职业,也不见得好过。天字第一号的美女明星拍戏时往往化好妆等十多小时还轮不到她,闷得哭出来。可是工作的成绩一亮相,只觉再辛苦、再劳碌、再闷也是值得的。
  
  没有收获的职业,再活泼轻松,也徒然浪费光阴,时间过去,一无所成,那才闷呢。
  
  所以,渐渐地眼光就放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0:56:46 | 查看全部
脏话长存,平静面对时间:2014-02-01 作者:未详 点击:840次   §脏话长存,平静面对§
  
  西橙:
  
  为什么现在的人那么爱说脏话?唉,说了他们也不听!很郁闷啊。
  
  精灵
  
  精灵:
  
  脏话难听,令听者不快,但残酷的现实却是:它将一直存在下去。只要人类的语言系统不失灵,脏话便不会消亡。如果为此而郁闷,你的怨气肯定不够用。
  
  一个人,若干了一件蠢事,他用各种脏话来骂自己,这是完全自由的;若一个人骂了别人,说出的脏话对他人构成名誉侵犯,严重了,自然有法律去惩罚他,所以不用太担心脏话的破坏性。
  
  既然脏话长存,既然你的郁闷不会削减脏话一分,那么最聪明的做法显然不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生闷气,而是心平气和地去看待脏话。
  
  不说脏话的人因为别人爱说脏话而陷入愁闷,那这个世界的怨气岂不是越来越重?而充满怨气的郁闷人群,如何发泄郁闷呢?通常,他们会选择说脏话。
  
  这个恶性循环多么可怕。
  
  所以,让我们面对脏话时平静一些吧。或许这个方法才能真正使得脏话越来越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0:56:58 | 查看全部
武则天惜才时间:2014-02-01 作者:未详 点击:175次   武则天初登皇位时,宰相是被誉为“上官体五言诗鼻祖”的上官仪。上官仪有个小孙女叫上官婉儿,十来岁就能写得一手好诗,而且她所写之诗,并不停留在吟风弄月上,而是深深地关心着百姓疾苦。武则天看出上官婉儿成人后必是一个能为百姓谋福的人,所以对她特别器重。
  
  不久后,上官仪携子与李治密谋废后,被武则天发觉了,上官仪理应被“满门抄斩”,但武则天念在上官婉儿赋得好诗文,就法外开恩免她一死,还让她进宫为婢。
  
  婉儿16岁那年,太子李贤与大臣裴炎、骆宾王等人策划倒武政变,婉儿为报杀祖戮父之仇,也积极投身其中。但事情败露,太子被废,裴炎被斩,骆宾王被遣回原籍,只有上官婉儿为武则天所赦,依旧留在宫中为婢。
  
  武则天虽然让上官婉儿为婢,心里却想着能再给她一些教育,让她成才,为己所用,为国所用。有一次,她来到上官婉儿的住所,见她写了一首《彩书怨》的诗,那首诗的功夫绝不在她爷爷上官仪之下,武则天有些不相信这么好的诗会出自上官婉儿之手,便以室内剪彩花为题,让她即兴作一首五律,同时要用《彩书怨》同样的韵。
  
  上官婉儿略加思索,脱口赋得:“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上官婉儿以物喻事讥讽武则天,武则天看后却故意连声称好,然后问上官婉儿“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究竟是什么意思,婉儿回答说:“是说假的花,虽假但它却以假乱真。”
  
  在当时,别说是上官婉儿这样的“罪族”,就算是朝廷命官,若是写出这样的诗来,恐怕也会惹来杀身之祸,但上官婉儿却宁死也要说出心里话,这等无畏无惧之气首先就让武则天心生欢喜。于是,她再次问上官婉儿:“你是不是在有意含沙射影?”
  
  以婉儿之刚毅,当然不会否认,但若直接承认又多有不妥,略有迟疑,婉儿十分镇静地回答说:“天后陛下,诗的解释从来都是不固定的,要看读诗人的心境如何,陛下如果说我在含沙射影,奴婢也不敢狡辩!”
  
  武则天听后不但没生气,还微笑着说:“答得好,我就是喜欢你这个倔强的性格!”接着她又问,“我杀了你的爷爷和父亲,你与我应有不共戴天之仇吧?”
  
  上官婉儿依旧平静地说:“如果陛下认为是,奴婢也不敢说不是!”
  
  这个答案,正是武则天想要的。如果当着面说不恨武则天,那只能说明上官婉儿过于怯弱和虚伪,而上官婉儿的话,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又承认了武则天的“强势”。武则天听后不禁欣慰地点了点头。接着,武则天赞扬了她祖父上官仪的文才,指出了上官仪起草废后诏书的罪恶,期望婉儿能够理解她,效忠她。
  
  然而,武则天的用心并没有得到婉儿的理解与认可,她不但没有效忠武则天,反而在两年后再次参与了政变。当然,政变又失败了。司法大臣提议说上官婉儿应被“处以绞刑”,但武则天却没有同意;又有大臣说就算念其年幼,死刑可免,活罪难逃,不妨施以流刑,发配到岭南充军。而武则天却说发配岭南,山高路远,环境恶劣,对一个少女来说,也等于要了她的命,所以也太重了。
  
  武则天说上官婉儿天资聪慧,若用心培养,一定会成为非常出色的人才。于是,武则天决定对婉儿处以“朱刑”,就是在上官婉儿的额上刺一朵朱砂梅花,留在自己身边作贴身婢女。
  
  武则天说是把她留在身边当婢女,实则却请来老师为她传授知识,上官婉儿终于被感动了。该杀而不杀,反而留在自己身边;更为重要的是,经过长时间相处,她发现武则天把天下治理得井然有序,百姓也安居乐业,不失为一个好皇帝。
  
  此后,武则天一直对婉儿悉心指导,从多方面去感化她、培养她、重用她。上官婉儿也渐渐消除了积怨和误解,代之以敬佩、尊重和爱戴,并以其聪明才智,替武则天分忧解难,尽心尽力,成了她最得力的心腹人物,为辅佐她治国做出了不少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0:57:11 | 查看全部
“啃老”病源自社会时间:2014-02-01 作者:未详 点击:338次   “啃老”显然是个贬义词,不过当“啃老”成为普遍现象,按时髦的说法,它就成了一种文化。
  
  “啃老”在中国很普遍,这已是人人感受得到的,即便你本人不“啃老”,看看自己周围又有多少人完全不“啃老”?“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出自专家之口的这两个统计数据,难得没有几个人有异议,可见“啃老”何其流行。
  
  一说起“啃老”,媒体常常劈头盖脸大骂不肖子孙,从20世纪80年代骂到现在。80年代那些“啃老“的年轻人,如今已经步入中老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现在也被自己的孩子“啃”着。可见“啃老”文化代代相传,原则上大家都没有占到便宜,无非是自己“啃”老子,若干年后被儿女“啃”,符合能量守恒定律。
  
  “啃老”如此泛滥,就不仅仅属于道德问题了,为什么没有人反思一下社会有没有责任?
  
  “我原先计划让儿子18岁就经济独立,现在他都23岁了,看来独立还遥遥无期……”表哥不止一次对我说。
  
  表哥的儿子为什么迟迟不能独立?原因之一是学历高消费愈演愈烈,如今硕士职场竞争力还不如10年前的本科生,博士也还得看学校、导师名气。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父母只要有能力,没有谁会让他们放弃学业去炸油条、烤羊肉串,于是孩子走上社会越来越晚。
  
  即便走上了社会,高薪职位毕竟是少数,三十几岁前买得起房者寥寥无几,于是父母又得施以援手。有人说“买不起,租嘛”,可是你看看如今大城市的租金,买不起房的人租房结婚同样很困难。于是长痛不如短痛,大多数人会选择筹集一切可以筹到的资金买房。
  
  对于父母赞助一部分资金买房,如今大概已被默认为合理,“啃老”的舆论矛头主要指向了长期依赖父母的儿女。这部分人的确没出息,不过其中也有部分属于下岗难就业、又没有享受到失业救济的困难群体。
  
  分析“啃老”文化,我们与其一味指责庞大的“啃老”族,不如赞美一下可敬的中国老人。是他们在帮助消化高房价,是他们在弥补社会保障的不足……是他们对社会维稳起到了关键作用。
  
  至于那些“啃老”的年轻人,如果为了买房结婚适度“啃老”,情非得已也就罢了。既然已经结婚成家,那就最好不要再“啃”了。一个人的一辈子不过几十年,就让父母歇息一下吧。
  
  要让“啃老”文化不再代代相传,除了思想观念转变,还得靠健全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不要让大多数年轻人一走上社会就觉得Hold不住,没爹妈搀扶根本混不下去。
  
  少数人“啃老”,病在个人;大多数人“啃老”,病在社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0:57:21 | 查看全部
近在咫尺的“遥远”时间:2014-02-01 作者:未详 点击:320次   有一位朋友在北京居住,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居然从未去过颐和园。并不是因为他没有钱买门票,只是因为他总认为那里的门票价格太高。
  
  1970年,颐和园的门票只要5角钱,朋友月收入50元,但他并没有去。在他眼里,5角钱足够买一斤上好的猪肉了。
  
  1980年,当颐和园的门票涨到2元,朋友的月收入也增加到80元。朋友思忖一番,觉得2元钱都够下一顿馆子了。
  
  1990年,我去北京时,曾邀请朋友一同前往颐和园,那时的票价是5元钱。朋友苦着脸说:5元钱干什么不好,免费的公园有的是,何必非颐和园不看?那时,他的月收入达到了120元。
  
  ………
  
  今年春天,我忽然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话,原来,他已经患上了绝症,医生说他只有半年时间了。眼看着这么多年辛辛苦苦攒下的家底,因为病抖搂得七零八落,朋友在电话那端几乎要哭出声来。我问朋友,有什么遗憾没有?电话那端沉默许久,朋友终于哽咽了:“我好想看看颐和园……我还从来没去过那里呢!”放下电话,我决定去北京一趟,陪朋友一同去圆他最后的梦。可是,还未成行,朋友病故的噩耗已经先行传来。可怜的朋友,终究没能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完成他去颐和园游玩的夙愿。
  
  很多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善待自己,也应该适当地及时行乐。人生一世,不该因力所能及的事留下什么遗憾。当自己唾手可得而不去伸手,最终错过时,那种心情是,恨不得咽下全世界的后悔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0:57:32 | 查看全部
遐思时间:2014-02-02 作者:未详 点击:258次   我的思绪向窗外飞去。忽然很艳羡天边的飞鸟,如果身体可以自由飞翔,我将多么优游自在;忽然很艳羡草地上的蒲公英,如果身体可以随风飘扬,我将多么轻灵洒脱……
  
  有时候,却又希望自己失去记忆,然后开始新生活,一切从陌生开始。我不确定从头再来是一件幸事还是不幸的事,我也不知道犯过的错误是不是还会再犯,未了的遗憾是不是仍旧固执地留在生命里。也许以前那些还没来得及问候的人会成为新的知己,也许还能赶上那趟曾经错过的末班车,也许还能遇到那个嘴角上扬、无比乐观的少年……
  
  冬日的阳光掠过树梢,再也没有了春夏之时的婆娑斑驳。可是,我的心静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0:57:43 | 查看全部
父母在慢慢老去时间:2014-02-02 作者:未详 点击:433次   今年秋天,从教四十年的父亲即将退休。因为教书多年,学生颇多,大家都说老师退休时得赶过来热闹热闹。
  
  这些消息传进父亲耳朵,他一边兴奋地把自己的那场家宴定在六十岁生日那天,一边不停忙这忙那,为学生甲准备老酒,为学生乙准备绿茶。我呵呵直乐:不就是个十余人的家庭聚会嘛,干吗那么麻烦?他说:人家从大老远的地方过来,是一份心意呢!怎么可以怠慢?
  
  在他不停忙碌的那几天,我一直住在父母家里。这时,我才猛然发现,自己曾经年轻帅气的父亲,真的老了。两鬓染霜不说,腰背也似乎比过去佝偻许多。母亲也是,在她低头的瞬间,一缕头发垂过眼睑,却是黑的少,白的多了。
  
  回忆起来,父亲大约五十岁后,身体开始发福,肚腩挺起,行动也渐渐变得迟缓。某一日深夜,母亲突然打电话:“佳儿,你别着急,你父亲在台阶上摔倒,要不要过来看看?”
  
  此时,因为工作关系,我已跟父母分开居住两年,虽然过年过节时有走动,但见面的机会比原来少了许多。接到这个电话,我哪能不急?等我匆匆赶到他们的住所,父亲则端坐在桌子旁边,像个没事人一样。看见我,他还一个劲地数落母亲:“叫你别打电话,看看,我好好的!”说着,故意从椅子上起身,走了几步给我看。我高兴之余,连连说:“您年岁大了,行动做事真要注意啦!”
  
  那日用过晚餐,我匆匆离去,到岁末再回去时才知道,因为这一摔,父亲在我走后整整卧床三天,膝盖和腰部疼痛到呲牙咧嘴,却不肯让母亲再通知我。
  
  那个年轻帅气的父亲,真的老了。
  
  我的母亲年轻时在老家做农活,支撑当时上有老下有小的七口之家,身体本来就不硬朗。五十岁后,碰到阴雨天气,她不是头晕就是腰背疼痛。但我们每次回去,她总是一脸笑容,忙左忙右,一会儿问我女儿喜欢吃什么,赶快去弄;一会儿问我女儿喜欢玩什么,赶快去买。我说:她又不是小孩,都高中生了,还要伺候?母亲笑道:这是我们祖孙之间的事,你别插嘴!
  
  可就在她转身离开为我女儿买东西、做饭的时候,我发现,她不仅动作缓慢,不经意间,手总要不停地捶打腰部。当年那个动作麻利的母亲呢?岁月真是不饶人啊!我不禁眼含热泪。
  
  今天,偶尔读到这段文字: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开始喜欢吃稀饭;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过马路反应很慢;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父母不再爱出门走动;如果有这么一天,说明父母真的老了。读到这儿,陡然之间,我泪流满面。
  
  想去看看自己的父母,想多看看,多陪陪他们,这些深爱我们的人,青春已经不再,他们真的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0:57:53 | 查看全部
你到北大来学什么时间:2014-02-02 作者:未详 点击:303次   北大经济学教授厉以宁,每次在给新生上第一堂课时他都会问一个问题:你到北大来是要学什么?很多人说,我是来学知识的,他说不对;也有人说是来学方法的,他也说不对。没有学生能答对,他就说:你是来开阔视野的。
  
  教育首先给学生提供的是一个文明的视野,让他看到世界有多大,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让他看到古往今来人类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道路。让他打开视野,认识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这才是首要的目标,然后才是知识和方法。
  
  我有一个朋友说:“在谷歌时代,什么样的学问似乎都变得不太重要了。”为什么?因为没有必要嘛,你在谷歌上一搜索关键词,一大串的东西全出来了。你记那么多干吗?那就叫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你要有一个“判断”。我觉得他说的“判断”这个词非常好,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你有能力对这些知识作出判断。因为网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对的,有很多都是错误的,你具备辨别真伪的能力,那才是属于你的真本事。
  
  由此,我想到的是,今天我们缺的不是知识,因为获得知识的途径真是太多太多了——过去,我们说一个人要是不经过学校教育,就是“睁眼瞎”,但在现在,获得知识的途径已经非常丰富了,“获取”已经不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困难的是,你自己怎么去看待这些知识,怎么去判断这些知识,并形成你自己独立的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0:58:47 | 查看全部
出名时间:2014-01-29 作者:未详 点击:196次   业余作者甘辛花了一万元自费出版了一本小说集。除了送给领导和朋友外,根本销不出去。甘辛也没指望出书捞钱,一万元钱买个“出名”就够了。但是,书销不出去怎么出名?甘辛决定效仿一些“作家”,在报刊上登书讯广告。不久,两家杂志将甘辛的书讯广告刊登出来了。
  
  有一天,甘辛在一家发行量很大的杂志上看到一位名叫夏雨的青年作家的书讯广告。甘辛的心就涌上了一种莫名的悲凉之感——天底下竟有和自己一样的同路人!出于这种惺惺相惜的心理,甘辛决定邮购夏雨的书。于是,他当即给夏雨寄去了25元购书款,并且给夏雨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在信中他把自己的全部情况告诉了夏雨,并希望与夏雨交朋友,以后经常联系,互相鼓励云云。同时,又把自己的小说集寄去了一本,请夏雨批评指正。
  
  半个月以后,甘辛寄给夏雨的25元购书款却被退了回来,同时还收到了夏雨寄来的一封信,甘辛认真地读了起来。
  
  尊敬的甘辛先生:
  
  感谢你的同情与支持,但我不能收下你的购书汇款,因为我根本没出版什么书,我只在杂志上作了书讯广告。原因很简单:我们这些青年作者出了书卖给谁呢?何必花上万元印一堆废纸呢?所以,我只花了100元书讯广告费,这样几十万读者都知道“青年作家”夏雨了,同样达到了“出名”的目的,过了一把“作家瘾”……
  
  甘辛看罢惊诧不已,这位夏雨实在是太高明了,而自己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冤大头!懊丧不已的甘辛一气之下将自己的书一册不留地卖给了收废品的老头。那天晚上,甘辛带着妻子和小儿子用这100元“卖书”钱在一家餐馆吃了一顿。
  
  几天后,一位朋友见到甘辛说:“把你的大作送给老哥一本吧,一定认真拜读。”
  
  甘辛说:“对不起,书全部销售(消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3 10:59:19 | 查看全部
杨宪益:他“翻译了整个中国”时间:2014-01-29 作者:未详 点击:211次   又一位文化老人走了。他也许是中国最后一个集“士大夫”、“洋博士”和“革命者”于一身的知识分子了。他是把《史记》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译的《鲁迅选集》,是外国的高校教学研究通常采用的范本;与夫人合作翻译的《红楼梦》三卷本,是至今为止唯一一部由中国人翻译的全译本;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一并,成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译本;他还翻译了《离骚》、《资治通鉴》、《长生殿》、《牡丹亭》、《老残游记》、《儒林外史》等经典作品。他就是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他于2009年11月23日,离开了我们。
  
  伉俪恩爱,走上翻译之路
  
  1915年1月10日,杨宪益出生于天津花园街8号的大公馆内。其父杨毓璋曾经留日,并当过天津中国银行行长。1928年,杨宪益进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学习,1936年,进入牛津大学深造。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美丽的英国姑娘——戴乃迭,他们给世人演绎了中西合璧的山盟海誓。
  
  戴乃迭,原名GladysB·Tayler,于1919年生于北京一个传教士家庭。她在北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1937年,戴乃迭考入牛津大学,攻读法国文学。当年牛津大学有许多俱乐部性质的协会,导师修文斯先生介绍她加入了中国协会。由此,她结识了后为该协会主席的中国留学生杨宪益。杨宪益本是津门富家子弟,才华横溢。他的聪明、调皮和幽默,以及身上洋溢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戴乃迭。家庭的熏陶和戴乃迭本身固有的中国情结,使她对杨宪益一见钟情。当时,日本侵略中国日甚,杨宪益主持的牛津中国协会反日活动十分活跃,他将100多人的组织发展到了1000多人,钱钟书、杨绛、俞大缜等皆是成员。杨宪益到处发表文章、演讲、募捐,戴乃迭一道参与。自从结识了杨宪益后,戴乃迭毅然放弃了法国文学专业,改学中国文学,成为牛津大学第一位获得中国文学荣誉学位的毕业生。杨宪益也放弃了法国文学专业,改学英国文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