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14:58:59 | 查看全部
一生的习惯时间:2014-01-16 作者:未详 点击:120次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在老家拉过犁,种过地,赶过车,织过布,许多农活都干过。我大概14岁开始织布。记得那时我的个儿小,织布的坐机板高,脚够不着,家里还专门为我做了一个霓子。17岁时,我到北京做小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给木工班扫刨花。当时有个木工工长,名叫王锡田。他说我很灵巧,让我学木匠。我就这样从一个普通的木匠开始,一步步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
  
  我没读过几天书。说是上了6年小学,实际上由于家境贫寒、要干很多农活,那6年学也是断断续续。我很小就喜欢书,到处找书看,亲戚、邻居的书,我总能想方设法借来看。记得有一年春节,我才十几岁,母亲叫我担两捆楂子去城里卖,然后买几根油条回家包饺子过年。我在街上看到一个老头儿在卖一套书,书名叫《巧合奇缘》。我一问价钱不贵,就用卖楂子的钱买了这套书,很高兴地回家了。到家之后,母亲问我油条在哪里,我说钱买书了。母亲非常生气,说过年没有油条,怎么包饺子。她拿起笤帚就打,我光着脚往外跑。腊月三十晚上,屋子外面很冷,我有个当家大嫂把我叫到她家,用被子给我暖脚。夜里,母亲还是把我找回去了。她拉着我的手,掉着眼泪说,妈妈知道你喜欢书,喜欢书是好事,可是咱们家哪有钱给你买书呀?
  
  由于学习底子太差,我几十年来一直在补课,有时简直是“恶补”。我一生为学习所付出的艰辛,在学习中所碰到的困难,是许多人难以想象的。我很早就当了劳模,那时候的劳模简单说就是:干得多、干得快、干得好,吃苦多、吃亏多、奉献多。我是一个劳模,还是一个突击队长,不脱产,还得多干活,学习的时间只能从此别人更少的休息中去挤。那时的工棚是通铺,你要在工棚里点灯看书,别人就没法睡觉。夏天比较好办,冬天只好穿上棉袄、大头鞋,戴上口罩,到路灯底下去学习。
  
  算计时间,节省时问,合理利用时间,成了我一生的习惯。对我来说,从来没有无用的时间,包括零碎时间。每次睡觉前,我总是要想一个题目,总怕早睡着了。碰到大的难的问题,不是趴在桌上想,而是躺在床上想。我的若干篇讲话、文章的提纲,几乎都是躺在床上想出来的。
  
  本文作者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14:59:45 | 查看全部
床前明月光时间:2014-01-15 作者:未详 点击:281次   看金庸的《倚天屠龙记》,他在后记里说:“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也太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话说得何其沉痛,我一直记得。
  
  又过了很久,我知道了,在提笔写这一段之前3个月,金庸的长子自杀了。起因是金庸要离婚,长子以死进谏——仍没拦住父亲变心的脚步。一句“那时候我还不明白”,哀悔莫名,真正要说的是:“这时候我终于明白了。”
  
  他明白了什么?我能想象他写写停停,可能写不出来,也可能,写了,若无其事的读者,仍然不明白。
  
  不久前,我无意中读到了袁杼的一首诗。清人袁枚提到她:“余三妹皆能诗,不愧孝绰门风;而皆多坎坷,少福泽。”她是3个妹妹中的一个,远嫁,早孀,携子退居娘家,独立养大一子一女。独子名执玉,9岁能诗,12岁入学,成了秀才。15岁考完举人秋试,病。随即病危。再随即,“目且瞑矣”。
  
  临终,儿子忽然挣扎问:“唐诗‘举头望明月’的下句是什么?”
  
  她答:“低头思故乡。”儿子应:“是也。”一笑而逝。
  
  顷刻间,书堂变影堂,举头仍然明月望如霜。她只能伤心地拍灵床问:儿往何乡是故乡?儿子不曾长成就已经萎谢,那一会儿,他是不是意念模糊,朦胧回到很小很小的年纪,承欢膝下,听母亲一句一句教自己这首《静夜思》,那时,他几岁?两岁,还是三岁?
  
  我热泪满面。
  
  我认识的所有母亲,几乎都教过孩子这首诗,包括我自己。我的女儿不是钱学森式天才,三岁能背唐诗三百首,她快三岁了,连唐诗三首都不太会。我每天反反复复教她背的,不是“床前明月光”就是“鹅鹅鹅”,或者“白日依山尽”。
  
  而我知道,袁杼,这个300年前的女子,也曾经如此,怀着极大的挚爱拥孩子在手。一句一句,把她所知所解,教给孩子……
  
  我的眼泪哗哗地流……我是在为古人哭泣吗?当然不是。
  
  我的生活,多了永远不敢放弃的包袱,越甜蜜越酷烈,对于人生,我必须说:我多知道了一点点,很少很少的一点点——从前不能原谅的,现在也许可以试着理解。曾经觉得浑若等闲的,当下可能认为是罪不容诛。而这一切,只因为,我已经是母亲。
  
  床前明月光,明晃晃地,照着岁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14:59:58 | 查看全部
60亿个世界时间:2014-01-15 作者:未详 点击:288次   记得某个下午,我坐在尼泊尔寺庙的楼梯上。雨水把整个寺庙广场弄得泥泞不堪,我们在地上铺砖块做走道。
  
  一位朋友边抱怨边踏着砖块走来。她走到我面前,以一种极为不耐烦的态度环顾四周,然后说:“真恶心!如果我掉进这些脏水里怎么办?这个国家什么都脏!”
  
  因为十分了解她,所以我谨慎地点点头,希望通过这无言的同情,令她舒服些。
  
  几分钟后,另一个朋友拉斐尔也来到这个泥泞的广场前,她一面在砖块上跳着,一面唱着:“跳,跳,跳!”最后踩到干地上时,还大呼:“真好玩!”她的眼睛闪看喜悦的光芒,然后说:“雨季最棒的就是没有灰尘。”
  
  两个人,两种不同的看世界的方式;60亿人,60亿个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15:00:08 | 查看全部
60亿个世界时间:2014-01-15 作者:未详 点击:288次   记得某个下午,我坐在尼泊尔寺庙的楼梯上。雨水把整个寺庙广场弄得泥泞不堪,我们在地上铺砖块做走道。
  
  一位朋友边抱怨边踏着砖块走来。她走到我面前,以一种极为不耐烦的态度环顾四周,然后说:“真恶心!如果我掉进这些脏水里怎么办?这个国家什么都脏!”
  
  因为十分了解她,所以我谨慎地点点头,希望通过这无言的同情,令她舒服些。
  
  几分钟后,另一个朋友拉斐尔也来到这个泥泞的广场前,她一面在砖块上跳着,一面唱着:“跳,跳,跳!”最后踩到干地上时,还大呼:“真好玩!”她的眼睛闪看喜悦的光芒,然后说:“雨季最棒的就是没有灰尘。”
  
  两个人,两种不同的看世界的方式;60亿人,60亿个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15:00:21 | 查看全部
父亲的烟杆时间:2014-01-16 作者:未详 点击:111次   父亲拥有一杆如尺的旱烟杆,铜头子,玉石嘴。烟杆子是指头粗细的水竹子做成的,圆溜溜的,泛着紫红紫红的色泽,光可鉴人。
  
  母亲后来跟我说:她嫁到郑家,父亲就这唯一的家产。母亲还说:“那是郑家的传家宝哩!”
  
  父亲五十岁才结了我这个“秋葫芦”。他前半辈子在金戈铁马中闯荡,九死一生后才翻然猛醒地跑回家里草草成了个家。
  
  地坪河里的人羡慕得要死,说父亲一人两件宝。父亲也说:“祖传的烟杆晚到的崽,给个金伢子也不卖。”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家里无半点可吃的东西下锅,母亲就望定父亲那杆如尺的烟杆出神。
  
  队上的保管垂涎欲滴,他说他要以100斤红芋换它。保管家不缺吃,不缺钱,就缺父亲手中这根烟杆。
  
  “换了吧,能填半个月的肚子哩。”母亲说。父亲好久没有出声。临末了,狠狠地抽了一口,“噗”地喷将出来。烟锅子也不再掏了,拿到门槛上“咚咚”地磕,倒出一窝子烟灰,然后把烟杆往背后一插,扛着锄头上山了。
  
  父亲的锄头就是“眼睛”,能在山上找到吃的。他挖出“葛根”,一捶一漂就变成白花花的粉粉,虽难以下口但毕竟保住了几条性命。光阴似箭,转眼我就初中毕业了。接到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跑到队上向正在挣那不值钱的工分的父亲和母亲那里及时报告了这一喜讯。可是,母亲并不为这个全村唯一的高中生高兴,反而脸色沉沉地显不出一丝快活来。
  
  晚上,母亲还在长吁短叹,我睡在床上听她跟父亲商量:“让伢儿学裁缝去吧,这年头有门手艺比读书强。”
  
  父亲默不作声,烟锅子吸得“叭叭”响。我这是第二次听他这幺吸烟了。他平时吸烟很斯文的,轻轻吸入,慢慢吐出……
  
  “你倒是说话呀。”母亲说,“读来就是十几块哩,手伸惯了现在哪儿也借不到。”
  
  “让伢儿读,我把这烟杆子让了。”父亲的这句话,像是憋足了劲才说出来的。
  
  第二天母亲就带着父亲的那根烟杆走进了保管家里,出来时,手上攥了一把十五元钱的毛票子。
  
  打那后,父亲再也没有那个优雅的吸烟姿势了,他总是找来一摞废旧的报纸,撕下一块。卷成一个喇叭筒子叼在嘴里,有时候,那烟呛得他直咳嗽。
  
  转眼又是十多年。那天,我用了三篇文章的稿费,从当年保管家的后代手中好说歹说地换回了父亲的烟杆。烟杆依旧,还是铜头子,玉石嘴,指头粗细的水竹杆子,圆溜溜的,紫红紫红的色泽,光可鉴人。可是,烟杆的主人却不在人世了。
  
  那天,是父亲的祭日,我装好一锅烟点燃,把它轻轻地放在了父亲的坟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15:00:34 | 查看全部
思念索拉时间:2014-01-16 作者:未详 点击:72次   索拉是一名1992年入伍的藏族战士,我是1993年夏天认识他的。那天我陪两位记者下部队去采访,至深夜返回,途中,大雪骤然纷飞,一下白了黑暗的岗巴拉山。两记者为夏天落雪惊喜不已,司机却苦不堪言,因山高路滑,崎岖坎坷,没有防滑链,车子如履薄冰,生死悬乎一线啊!像蜗牛一般爬行数里,司机已汗流浃背,忽见一束光亮,如见救星。一间陋屋,一张惶惑的笑脸,亮在车灯中,令我们倍感亲切。我就这样认识了索拉。他一个人掌管着山上4号变电站。这里海拔4537米。那天晚上,索拉为我们忙活了近一个小时,总算使车轮变得粗糙而有一定的防滑能力。他诚恳的笑脸和默默劳作的样子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以后,我曾几次顺便去看过他,由于他不会说汉话,我们无法交流,但眼睛足够让我了解他。一台昼夜鼓噪不止的发电机,一部“熊猫”牌全波段收音机,陪伴他度过每一个白天和夜晚。他喜欢笑,张嘴动手,脸上总是堆着满满的笑。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他经常对着收音机一个人发笑的缘故吧。
  
  所有藏族兵入伍后最大的愿望是学会说汉话,索拉也是。但他只能靠收音机帮他达成这一美好的愿望。最好的收音机也不能跟一个汉族战友比,所以他学汉话的过程比其他藏族兵相比,显得艰难又缓慢。这年冬天,我出藏休假前去见过他一次,他依然无法与我交流,咿咿呀呀的声音听了使我有些难受。当时我也许是有能力说服个别领导为他配一个汉族战友的,这样的话,他的日子不会被无尽的寂寞拉长,他学汉话的道路也不会如此漫长。我虽然想到了,却没有去做,我的难受正是因此而发。
  
  休了两个月假,又去北京学习了半年,当我再见到索拉时已是次年秋天。再漫长的路都有尽头,这回,他嘴里发出的不再是咿呀声,而是全然一新的藏族普通话,比我想象的要流畅得多。但几个回合下来,我发现我们的交流依然问题多多,他常常答非所问,像是听不懂我的话,而风马牛不相及的答话又像不是在对我说,而是对空旷的大山、天空,声音大得像喊叫。后来他指着耳朵跟我说:“这个……不行了,听不见了。”说着笑笑,指着轰鸣的发电机,“这样也好,免得我每天听它吵吵,睡不着觉。”脸上毫无痛苦和怨悔的表情。
  
  我一下子非常难受。我知道,正因为发电机日夜不停的“吵吵”,才让他失去了听觉。失聪的他,听不到的不仅仅是发电机的噪音,还有收音机的声音。失去了收音机,他生活的一半也就被无情切割了,寂寞将加倍地陪伴他度过分分秒秒,而他千辛万苦学会的汉话,又跟谁去说昵?他并不识字,这是最要命的。那天走之前他告诉我,他已经开始学习识字,因为他只有通过汉字才能与我们交流。
  
  他果然成功了。1997年,我转业到成都,不久便收到他的来信,三百字的稿纸,写了两大页,字体工整得像是用蜡笔刻写的,内容就是两个词:感谢和祝福。信的最后,他连着写了半页纸的“扎西德勒”,最后一个“扎西德勒”居然是用指血写的,让我感动得忘记了他已经失聪,当即给他打去电话。好在那时他已经下了山,身边有战友,关键是识了字。就这样,我们勉强通了一个电话,转达我对他的问候、感谢和祝愿。
  
  有时候我想,生活对他不公平,但索拉一定不会这样想的,否则他不会这么打动我、温暖我。他总是用不变的笑容和无言的努力,应对生活赋予他的一切,包括不公平,包括失聪,包括高寒和缺氧、孤独和寂寞。在他无言的努力下,现在的他可以读、写并理解我小说里的每一个字,所以我每出一本新书,总是第一个寄给他。十多年来,我一直和索拉保持通信,我想以这种方式保留他,也是保留我在这个喧哗年代里安静下来的一个外力。
  
  作为一个义务兵,索拉在山上守了三年零九个月的全部收入,不到5000元,这是他的津贴和高山补贴。在海拔4537米的高寒地带,连氧气都只有平原的三分之二,那里还能有其他什么呢?据我所知,没有一棵树,没有一丛草,没有一只飞鸟,只有白天的太阳和晚上的月亮比北京大又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15:00:49 | 查看全部
煮月亮时间:2014-01-16 作者:未详 点击:215次   大概是在一个月圆之夜,我们一群小孩子玩了捞月亮的游戏。
  
  最小的那个孩子是军停,他在最后,用手捞到了月亮,双手认真地捧着好久。
  
  只要我不说话,他就要一直捧着。就这样,军停就一直双手做圃圈状地捧着那轮月亮。我们几个孩子在前面跑,他就在后面跟着,他累了,对我说:“顺哥,能不能把月亮再放回到水里面。”
  
  我看着他累了,就说,不行,还是放在一个盆子里比较好。
  
  在菜园的河边,我们找到了一个搪瓷盆子,那大概是前几天捉鱼的时候,有人扔在这里的。
  
  我直了一盆水,发现那盆子竟然不漏水,就高兴地让军停把月亮放到盆子里。军停把双手放到盆子里一会儿,那水就平静了,月亮果真就在盆子里了。
  
  接下来呢?赵四儿看着邪盆子里的月亮问我。
  
  煮月亮吧。我忽然有了一个好主意,我想,会不会在煮月亮的时候有意外的收获,譬如可以把天上的嫦娥姐姐给煮下来呢。
  
  我这样想的时候就开始号召这些孩子们去捡拾柴火,我要生火煮月亮。
  
  这一群孩子不知道,我到底会煮什么样的好东西给他们吃。我对他们大声说,月亮煮熟了,大概会变成很多东西。
  
  国子问:“会变成苹果吗?”
  
  我说,会的。
  
  赵四儿问:“会变成梨子吗?”
  
  我说,会的。
  
  军停问,“会变成西瓜吗?”
  
  我说,会的,因为月亮是圆的,只要是圆的都可以变出来。
  
  于是,一群孩子就在那里看我表演。我煮啊煮,煮啊煮,把月亮煮到了云彩里。
  
  我就指着云彩说,让月亮出来啊,快一些出来,让我接着煮。
  
  一群孩子也都跟着我喊。
  
  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晚上的云彩突然不肯放过月亮,我们等了好久,那月亮也没有出来。
  
  盆子里没有了月亮,当然就没有办法煮了。
  
  直到一个月以后的一天,我们又一次玩起了捞月亮的游戏。
  
  这一次是有一个比军停更小的孩子叫点点,他在军停的下一个,最后把手伸进河里捞出了月亮,然后很认真地捧着让我看。
  
  我们又一次把月亮放在了那个搪瓷盆子里,生着了火,开始煮了起来。
  
  赵四儿的兜里有半块没有吃完的红薯,就问我:“能不能煮月亮的时候,顺便也煮一下这半块红薯。”我答应了他。
  
  等着那红薯煮熟了以后,我们这些孩子都争着吃。赵四儿让我先尝了一口,那红薯果然很甜,我就说:“甜,有月亮的味道。”
  
  再后来,我们在煮月亮的时候,还煮过苹果、梨、李子、橘子、芋头、山药、红萝卜、荸荠、藕、花生、大枣。我们这些孩子,每一次煮完东西以后,都会向别人夸耀,那些食物有月亮的味道。
  
  究竟月亮是一种什么味道,我已经无法想起和描述,总之,仿佛这尘世间的味道中,加了月亮的味道,就一定是最美好的了。
  
  不能不说,煮月亮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事情。
  
  路过的人只要看到我们这些孩子在那里煮一盆水,就会忍不住问一句:“你们在煮什么?”
  
  这个时候,是我们最骄傲的时候,我们会异口同声地说:“煮月亮。”那个人朝我们的盆子里看一眼,发现了那轮圆圆的月亮,就笑着走开了,仿佛是嘲笑我们,又仿佛是发自内心的开心。
  
  忽然就想起我的生活。
  
  从童年的某一个夜晚开始,我一点一点地成长为现在的样子。
  
  我仿佛一直就是一个煮月亮的孩子,一边煮月亮,一边往盆子里加入了灰尘、成长、心事、追求、思想。我不但在煮月亮,同时也煮了自己的时间,把那些岁月煮成了温暖的记忆,把庄稼煮成了自己的文字,把城市煮成了自己的家,把街道煮成了画面,把路过或者遇到煮成了爱情。
  
  我的这些靠近忧伤的文字,希望一下子伸进大家的童年里,捞出青蛙的叫声、稻草人和单纯的怀念。
  
  如果你路过我的这些文字,那么,我想告诉你:“我正在煮月亮,你想往里加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15:01:00 | 查看全部
乡居时间:2014-01-16 作者:未详 点击:127次   是绿色的风暴露了稻花的秘密
  
  迷人的芬芳充满诱惑
  
  白蝴蝶或黑蝴蝶飞过窗前的时候
  
  一本书正被打开第三页
  
  时间悠长而静谧
  
  在这里
  
  虫子的鸣叫是绿色的
  
  当我回到出生并长大的地方
  
  曾经熟悉的田野重新熟悉
  
  曾经安静的回归安静
  
  当我搬动一张竹椅
  
  在午后的穿堂风中观望田野
  
  我看见一个浪头翻过的时候
  
  稻花深处的色泽显露
  
  一季生命的轮回已经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15:01:11 | 查看全部
触目惊心的奢华时间:2014-01-16 作者:未详 点击:110次   在苏联时期曾任州委书记、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莫斯科市委书记,后来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在其自传中,根据亲身经历对苏联的种种特权加以揭示:特权阶层有“专门的医院、专门的疗养院、漂亮的餐厅和那赛似‘皇宫盛宴’的特制佳肴,还有舒服的交通工具。你在职位的阶梯上爬得越高,归你享受的东西就越丰富”,“如果你爬到了党的权力金字塔的顶尖,则可以享受一切——你进入了共产主义!那时就会觉得什么世界革命、什么最高劳动生产率,还有全国人民的和睦,就都不需要啦”,“就连我这个政治局候补委员,这样的级别,都配有3个厨师、3个服务员、1个清洁女工,还有1个花匠”。
  
  特权阶层享受着现代化的医疗设施,“所有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最先进的设备。医院的病房像是一个庞大的机构,也同样很豪华气派:有精美的茶具、精制的玻璃器皿、漂亮的地毯,还有枝形吊灯……”一切都取决于官阶高低。“每个党中央书记、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都配有一个卫士长。这个卫士长是受上级委派办理重要公务的职员,是一个组织者……他的一个主要职责是立刻去完成自己的主人及其亲属请求办理的任何事情,甚至包括还没有吩咐要办的事情。譬如要做一套新西服,只要说一声,不一会儿裁缝就来轻轻敲你办公室的门,给你量尺寸。第二天,你便能看到新衣服,请试试吧!非常漂亮的一套新西装就这样给你做好了”。
  
  对高官们的家庭向来是优待的:“送夫人上班,接他们下班;送子女去别墅,再从别墅接回来。”“每当政府的‘吉尔’车队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沙沙地飞驶而过时,莫斯科人通常停下脚步。他们停下来不是因为此刻需用敬重的目光瞧一瞧坐在小军里的人,而是由于这确实是个令人有强烈印象的场面。‘吉尔’车尚未开出大门,沿途的各个岗亭就已得到通知。于是,一路绿灯,‘吉尔’车不停地、痛痛快快地向前飞驰”。
  
  叶利钦谈到自己的别墅时叙述道:“我头一次到别墅时,在入口处,别墅的卫士长迎接我,先向我介绍此处的服务人员——厨师、女清洁工、卫士、花匠等等一些人。然后,领我转了一圈。单从外面看这个别墅,你就会被它巨大的面积所惊呆。走进屋内,只见一个五十多平方米的前厅。厅里有壁炉,大理石雕塑、橡木地板、地毯、枝形吊灯、豪华的家具。再向里走,一个房间、两个房间、三个房间、四个房间。每个房间都配有彩色电视机。这是一层楼的情况,这儿有一个相当大的带顶棚的玻璃凉台,还有一问放有台球桌的电影厅。我都弄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个洗脸间和浴室,餐厅里放着一张长达10米的巨大桌子,桌子那一头便是厨房,像是一个庞大的食品加工厂,里面有一个地下冰柜。我们沿着宽敞的楼梯上了别墅的二楼。这儿也有一间带壁炉的大厅,穿过大厅可以到日光浴室去,那儿有躺椅和摇椅。再往里走便是办公室、卧室,还有两个房间不知是干什么用的。这儿同样又有几个洗脸间和浴室,而且到处都放有精制的玻璃器皿,古典风格和现代风格的吊灯、地毯、橡木地板等其他东西。”
  
  特权阶层的形成,“这是斯大林故意采用的政策,目的在于收买党和苏维埃机关上层,使其落人某种连环套之中,这是一种路线,旨在借助于直接收买,借助于灌输丢掉职位就丢掉特权、失掉自由甚至生命的恐惧思想,从而保证官员们绝对听话,并积极地为个人迷信服务”。
  
  苏联解体后,特权阶层中的很多成员,在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特别是在国有企业私有化过程中,又大量侵吞国家财产。据一项调查,俄罗斯有61%的新企业主曾被列为党、政府、企业的精英成员。就是说,私有化为原苏共领导人大量侵吞国有资产大开方便之门。他们从事投机,大发横财。
  
  主要集中在苏共党内的特权阶层,不顾广大民众长期受商品匮乏之苦,不顾人民为弄到一块面包和最起码的住房处于艰苦奋斗的境地,如此丧失道德地享受特权,这样的党,怎么能不脱离群众,怎么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怎么能不垮台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6 15:02:50 | 查看全部
佩雷尔曼:安贫乐道的杰出数学家时间:2014-01-15 作者:未详 点击:99次   2010年3月18日,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郑重宣布:由于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成功破解困扰人类近百年的著名难题“庞加莱猜想”,他将荣获奖金高达100万美元的“千禧年数学大奖”。
  
  佩雷尔曼于1966年6月13日出生于苏联圣彼得堡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电子工程师,母亲是小学数学教师。平凡的父母不能给他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却给了他聪明而好学的头脑。
  
  对佩雷尔曼来说,童年在4岁时就结束了。当同龄人尽情玩乐的时候,对数字感兴趣的他却在埋头啃着小学数学课本。“他是个怪孩子,对小孩子的疯闹一点兴趣都没有。其他孩子都在踢足球,可他不是钻到书本里,就是和父亲下象棋或玩填字游戏。”
  
  6岁时,佩雷尔曼进入母亲任教的小学学习。当他已经能轻松自如地在脑子里进行三位数的加减乘除时,同学们刚刚学会二位数以内的笔算。他的小学有个传统,好学生要帮助差学生。老师把成绩最差的一个同学分给了他。也就是半年时间,他硬是把那个男孩子从“二分生”变成了“五分生”。
  
  1982年,佩雷尔曼进入圣彼得堡第239中学学习,这是一所颇具数学和物理教学特色的学校。入学才三个月,他就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得了金奖。当时,这个16岁的少年天才得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分——满分42分,这个成绩至今都没被别人超越。获奖一个月后,这个数学神童就接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邀请,为他提供丰厚的奖学金。美国人当时就明白:这个天才有着不可估量的未来。然而,他却谢绝了赴美深造的邀请。
  
  中学毕业后,佩雷尔曼免试进入圣彼得堡大学数学系学习。大学二年级时,他选择了数学中最复杂的研究方向——微分几何学。回想起大学时代的他,同学们一致这样形容:他像外星人一样聪明,对所学的专业都很精通;在学习上,他很乐意帮助大家。一个叫格奥尔金那维奇的同学回忆说:“他只按他喜欢的方式生活。他对自己的外表漫不经心,经常拎着一个装满书的破袋子。穿着一件磨出洞的衣服,头发长长的也不去剪。他不吸烟,也不喝酒,是个乖乖仔。大学几年,他和我们除了数学什么都不谈。尽管我们身边都是这方面的优秀人才,但毫无疑问,他更出色。”另一个同学阿妮西娅说道,“他是个有爱心的人。有一次我在校门口不远的地方见到他手拉手领着一个盲人过马路,这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1987年,佩雷尔曼考取了苏联科学院斯杰克洛夫数学研究所的研究生,并于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在该所工作。周末他就回家辅导读中学的妹妹埃莱娜学习数学;晚上他拉小提琴,妹妹唱歌跳舞,而父母就是他们的观众,一家四口其乐融融。据其母亲的好友伊万诺娃说,“他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并不高,只希望他们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快乐生活。”
  
  苏联解体后,不少犹太人都移民以色列。1991年底,佩雷尔曼的父亲和妹妹也加入了移民的行列-可他的母亲却坚决不愿离开俄罗斯。此事对他影响很大。从那时起他就将自己封闭起来,并决心永远不离开自己的母亲。
  
  佩雷尔曼于1993年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在美期间他解决了多个数学难题,其中包括著名的“灵魂猜想”。其成就引起美国数学界的关注,一批著名学府高薪聘请他任教,但都被他谢绝了。一年后,他回到斯杰克洛夫数学研究所工作。据佩雷尔曼的同事阿夫杰伊说,“他虽然性格有点孤僻,但待人友善,无论对朋友还是同事,他都很友好。不过,当他得知有人滥用所里的科研经费时表现得非常气愤;他十分鄙视那些在学术上弄虚作假的人。”由于他在数学上的成就,欧洲数学会于1996年给他颁发“杰出数学家奖”,但被他拒绝。
  
  2002年和2003年佩雷尔曼在网站上张贴了三篇论文,成功破解了数学界七大难题之——庞加莱猜想。此事震惊整个数学界;专家们认为,这一难题的解决很可能在物理和其他领域上得到“激动人心”的应用,有助于科学家弄清楚宇宙的形状。2004年斯杰克洛夫数学研究所推荐他当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但被他拒绝了。次年,他辞掉了该所的职位。从此,他就人间蒸发,不知踪迹。《纽约时报》有一篇报道,开头就是“佩雷尔曼,你在哪里?”他不喜欢和媒体打交道,对像《自然》、《科学》和《时代》这样声名显赫杂志的采访,他也不屑一顾。他很讨厌被卷入各种浮华和偶像崇拜。
  
  2006年8月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国际数学大会上,国际数学联合会决定将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茨奖授予佩雷尔曼。然而。面对这巨大的荣誉他却选择了拒绝。据美联社日前报道,他很可能也拒领“千禧年数学大奖”。潜心研究、淡泊名利、待人以诚、来去无踪是佩雷尔曼给同行最深刻的印象。
  
  如今佩雷尔曼在圣彼得堡郊外的一座公寓中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他安贫乐道,宁可过着隐士生活,家徒四壁,与蟑螂为邻,“在附近的森林里找蘑菇”。他不只视名利如浮云,更视名利为追寻真理的敌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