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15:52:57 | 查看全部
人生三态的各自表述时间:2013-05-09 作者:小小Z 点击:347次   到了“知天命”之年,时常会想一些“终极”问题,比如人生的意义之类。可是转念又一想,觉得“人生意义”本身也蛮可疑的,更多的只是自说自话的概括。概括得有点意思,就比较被人认同,显出点意义;概括得牵强,就不为人接受,权且当做空气。在各种各样的概括中,我认为如下的一些说法比较有趣,它们都用“人生三态”的角度解说之,对我这个酷爱“三字经思维”的人来说,就很受用。
  
  比如有人用“固态·液态·气态”说事。说水有这三种状态,人生也有这三种状态。水的状态是由温度决定的,而人生的状态是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温度在0℃以下,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就会是冰,他的整个人生也只有他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抱平常的心态,那么他就是一汪常态下的水,他能奔流进大河、大海,但他永远离不开大地;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是100℃的炽热,那么他就会变为水蒸气,成为云朵,他将飞起来,他的世界和宇宙一样大。
  
  还比如有人用“悲观·乐观·达观”阐释之,阐释得如诗一般:悲观的人在山脚看世界,看到幽冥小径;乐观的人在山腰看世界,看到柳暗花明;达观的人在山顶看世界,看到天广地清。还释道:悲观的人说人生像一杯苦酒,清浊均苦涩;乐观的人说人生像一杯美酒,点滴皆芬芳;达观的人说人生像一杯清泉,冷暖都清凉。又打比喻:悲观的人看到花谢的悲伤;乐观的人看到花开的灿烂;达观的人看到花果的希望。还结合现实人生:悲观的人埋怨风向;乐观的人等待风向;达观的人调整风帆。悲观的人用加法生活,平添劳苦;乐观的人用减法生活,减少忧伤;达观的人用除法生活,分享喜乐……
  
  另有人用“童年如猪·中年如牛·晚年如狗”概括人生三态。童年如猪,是形容人之初,靠父母喂养长大的情形。中年如牛,是说“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的艰辛和奉献。晚年如狗,是说老年的无用,如同柴门下晒太阳的脱毛老狗,也不知主人家给它喂饭了没有,也不知道它还能不能看门。
  
  还有懂英文的白领把人生三态缩写成“Lazy·Busy·Easy”。Lazy
  
  指的是懒懒洋洋;Busy指的是忙忙叨叨;Easy指的是轻轻松松。概括者剖析了南亚人的懒、日本人的忙和北欧人的闲,由此阐述三个“y”的差别,概括得很是形象到位。想一想身边的人,有没有超然于此三种生活方式之外的呢?由此得出结论:Lazy令人可怕,因为那是低级生物的生存状态;Busy令人钦敬,人类需要牺牲自己造福子孙的精神;Easy令人向往,也许有一天,地球上到处是玫瑰色的爱情、绿色的和平、橙黄色的繁荣、蔚蓝色的安闲从容。当然,这是理想主义的梦境,不过有梦想比没有好。
  
  还有人用“生存·生活·生命”之三态概括人生,得出如下结论:一个人如果不是只为了“生存”而赚钱,还能为了“生活”而成长,为了“生命”而乐于分享,日子就会好过得多,显示出人生意义。
  
  以上表述,都是智慧的结晶,我甚为佩服。要我弄个“人生三态”,还真说不出个道道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15:54:45 | 查看全部
鹰穴时间:2013-05-09 作者:小小Z 点击:154次   当鹰在天空中静止的时候,山便开始盘旋,山上便开始有风。
  
  山上的石头像有了灵性似的,它们向空中的鹰乞求翅膀,向广阔的天空乞求飞翔。
  
  山上的每一株松树便变成石头,变成大山的棱角,变成大山不安分的造型。松树的生命,变成大山的生命,所有严峻的石头以及整个大山都变成松树的根。
  
  飞翔着的是大山的气息;静止着的是鹰的气息。
  
  抑或是在某一个山崖上,抑或是在某一块乞求的石头下,也许就在某一株松树旁,有一个充满了棱角和石头的阴影的洞穴,这便是鹰穴。那地方有一丛顽固的草,有一股石头发霉的气息,有一丝嘴唇一样的湿润,以及一阵山风的阴冷。
  
  这也许原本是松树生长的地方,甚至可以想象那松树有多茁壮。但这里却长出了一只鹰,就是在天空中静止的那一只。
  
  鹰在天空中静止,如黑色剪纸。
  
  那个洞穴不知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是某一棵松树被狂风卷走后留下的遗迹吗?是某一次雷击留下的烙印吗?是某一块巨石经历了自然的剧痛之后留下的残骸吗?抑或是某一个神话和传说的外壳?
  
  云朵飞来又飞去,这里没有它的洞穴。
  
  山鹰飞走又飞来,这里有它盘桓的根。
  
  我们可以想象某一次骤猛的狂飙在这山的躯体上恣意暴虐地横行,在每一块石头上抽打,在每一株松树上啮咬。山像一个坚硬而又萎缩的外壳,像一个任人宰割的影子,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山鹰,这个大山的黑色魂灵,似一束黑色的火焰从洞穴中冲出,用两只剪子般的翅膀在狂飙中搏击。它代表大山以及每一块沉重的石头在风的无情与残忍中挣扎呐喊,它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那一双锋利的翅膀,它相信狂飙中它的翅膀会变得更成熟、更坚硬。于是它搏击,它冲杀,它奋力飞翔。当它在狂飙中证明了自己的力量后,它又飞回到洞穴中,鹰穴藏下了一个山的灵魂,鹰穴成了山魂坚硬而又温暖的外壳。
  
  山鹰为了大山而飞翔,鹰穴为了山鹰而沉默。
  
  而且,那洞穴也像有翅膀似的,长在很高的山顶上,令人想象那洞穴也有了鹰的灵性。我们可以想到那些山民,他们有山的脊梁,他们善于像山那样沉默,但他们总是匍匐在山下,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善于将目光垂向土地,他们靠着自然的地势而生存。他们偶尔也抬起头来,他们要仰视才能望到那鹰。他们将自己的房子建在山下,那房子也像有了山民的禀性。而那鹰在天空飞翔或俯冲,它俯视山的脊梁、山民的脊梁以及房子的脊梁,它的腹下狭窄而又沉闷,它的翅膀之上的天空却广阔而坦荡。山鹰走向天空,人走向石头。
  
  房子到鹰穴的距离,是人类到鹰的距离,是蠕动到飞翔的距离。我感叹人类的低矮。
  
  而山鹰径自在天空飞翔,它那么强悍,那么勇猛,那么高远,那么潇洒。而那个洞穴却那么幽静,那么温暖,它像一个深厚的胸怀,在那里等待,等待那飞翔的鹰。
  
  于是鹰的飞翔便充满了思念。它飞向云端,冲向猎物,或者飞向太阳的后面,飞向世界的尽头,它不懈地搏击,它永恒地冲刺,但它总是不能忘记那个坚硬而又温暖的洞穴。
  
  它代表大山飞翔,它代表每一块石头飞翔,它代表每一个山民飞翔,它容纳大山的寂寞、山民的寂寞以及每一块石头的寂寞,它以飞翔和搏击来证明自己的一切。
  
  但是,当夜晚到来的时候,山鹰飞回洞穴又变作一块沉睡的石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15:54:59 | 查看全部
经典是不用大众阅读的时间:2013-05-09 作者:小小Z 点击:363次   当下那么多专家、学者都在倡导或发起“阅读经典”的主张与活动,其良苦用心我是深知的,他们是担心生活在现代商品社会的人们被物欲吞噬了。如今的人也阅读,但只读考学历、考职称、考资格的书,如果能读一些时尚的书、消遣的书、娱乐的书,就算是读书人了。“读经阅典”应该是与大众无关的吧?
  
  当然,经典是能通过活动、通过倡导被人阅读的,可阅读了就能被人们接受吗?接受不了的阅读能有多大的意义?在中国,阅读马克思经典著作的人是全世界最多的,可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读懂了的人并不多。阅读经典是个体生命的灵魂需求,而不是一个集体或团队的思想渴望,就算在大众中“掀起一股阅读的新高潮”,也不过与光腚娃娃会背《三字经》一样肤浅。一千个想发财的人读10遍《国富论》,还不如不想发财的王亚南(现代经济学家,《国富论》译者)读一遍。
  
  经典一旦繁衍成大众的普及性读物,往往也就失去了经典的价值。孔子的《论语》是经典,转化为儒学就不是经典了,于丹在百家讲坛上演讲的那本《于丹〈论语〉心得》就更不是经典了。《红楼梦》是经典,可改成戏曲的《红楼梦》,改成电影的《红楼梦》就不是经典了。《论语》是历代统治者治国安邦的法宝,不过16000字,有多少中国人通读过?《红楼梦》是一部从头到尾都有情有爱的章回体小说,形式与内容都够大众了,可“不大众”的中文系大学生都不一定阅读过。中国的经典作者大都有“文以载道”的目的,时刻想着让更多的人阅读或接受自己的价值观念,可世界上那些天才的思想家、作家们的经典作品从创作那天起就没想过他们的作品是要留给大众阅读的。
  
  经典在大众的眼中是用来敬仰与膜拜,而不是用来阅读的。无数知识分子家中的书架上都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的《美学》、卡希尔的《人论》,甚至霍金的《时间简史》,可是除了研究者,又有多少人阅读过这些经典呢?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它与大众的是否阅读无关。经典是天才大师们的人生智慧,这样的智慧不是用来启迪大众认知常识的,而是有的灵魂渴望与大师的经典对接。但要知道,寻找经典中的智慧去对接的灵魂一定不是大众的。
  
  把经典当学问与知识来阅读,以“武装”自己的阅读者不可能读懂经典;想把经典转化为自己的“资本”,以此来改变自己、提升自己的阅读者也未必都能如愿。阅读经典不会让我们从此也“经典”起来,但大师的成长肯定都有阅读经典的经历。
  
  有人大半辈子都在讲授《论语》,对《论语》几乎是倒背如流,可心中连丁点儿的仁善情怀都没有,连基本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经典要义都不能践行,如此之人,读不读经典又有什么关系呢?
  
  经典都是天才的大师们用灵魂历练的智慧,不是谁的心灵都可以消化的。经典无需大众阅读,就像大师无需捧场一样。经典虽然孤单寂寞,但它却永恒、辉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15:55:13 | 查看全部
毛彦文:折翅的爱神时间:2013-05-09 作者:小小Z 点击:175次   1916年,就读于吴兴湖郡女校的毛彦文在向清华大学的表哥朱君毅绵绵吐情丝时,不曾料到,这些情语淙淙流入了表哥的同窗好友吴宓的心灵,灌溉成另一段爱恨情仇。
  
  吴宓很享受与朱君毅共读毛彦文情书的微妙。透过滚烫的文字想象着她的容颜、风采、情怀,吴宓不禁大为倾倒。在吴宓心目中,毛彦文是最匹配才子的红颜。“毛彦文”是吴宓心头的朱砂痣。
  
  毛彦文的爱情神龛上供奉的却是朱君毅。1914年,16岁的她奋起抗婚。事情闹大,姻亲震怒,姑娘家名誉扫地。但她无悔,并为自己庆幸:解除了和商贾之子方国栋的“娃娃亲”,和意中人朱君毅正式订婚。
  
  得知杭州女子陈心一读了自己发表在《清华周刊》上的文章,对自己很是心仪后,正在哈佛留学的吴宓灵机一动:这是结识毛彦文的契机。吴宓通过朱君毅托付毛彦文:“考察了解”陈心一。毛彦文欣然接受,1919年,她两度到杭州打听陈心一的情况,并坦率地表达个人观感:陈心一是旧式贤妻良母型女子,才艺上恐不能与夫比翼——毛彦文的话果然应验,1921年吴宓回国,和陈心一成婚,婚后,吴宓对她的才学颇为不满,最终决裂。
  
  1924年,朱君毅爱上了汇文女子中学一女生。朱君毅以“近亲不能结婚”的科学理由和毛彦文解除了婚约。
  
  毛彦文的爱情随着岁月一道成长,历经二十余年,已根深叶茂,被逼操斧砍伐,怎一个“痛”字了得!
  
  吴宓却大喜过望,不顾为夫为父的责任,开始狂追毛彦文。
  
  毛彦文恨不能将和朱君毅有关的往事一概尘封永不开启。可恼的是,吴宓偏喜念叨她那些情书,他正是读了她的信才心生幻想……他从头细说,焉知她感情上的抗拒!
  
  1928年8月,执教于清华大学的吴宓到杭州拜访毛彦文,两人泛舟西湖,两情相悦。
  
  吴宓曾幻想实行两头大的双妻制度。他和陈寅恪商议,遭到批评。吴宓不死心,以娥皇女英为喻试探毛彦文,毛彦文大惊:动此念头便是犯罪!
  
  吴宓破釜沉舟,与陈心一离婚,狂追毛彦文。
  
  1929年秋,吴宓资助毛彦文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并借机赴欧进修,筹划和毛彦文在国外结婚事宜。
  
  “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知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毛彦文准备正视吴宓的感情,吴宓却又矛盾起来。
  
  他以为自己机会多多,才女们都张着玉臂投怀送抱,实则是他的一厢情愿:他迷恋的西洋女子Harriet和Mering对他并不感冒。他对燕京大学的陈仰贤有好感,可她独爱叶公超,公开批评吴宓虽是最好的教授,却无资格做父亲和丈夫。
  
  吴宓要的是恋爱的感觉,而非婚姻。就像他熟读的《红楼梦》,他想学贾宝玉,赚取众多女儿家的眼泪。毛彦文是吴宓心中的爱神,然,当爱神降落凡尘,与他谈婚论嫁时,他却拒婚:自由之身若拘束住,便失去“广为物色合意女子”的机会。毛彦文几欲崩溃。
  
  先是朱君毅的感情背叛,再是吴宓的反复无常,接连在爱情上栽跟头的毛彦文作出惊世骇俗的决定:1935年嫁给年已花甲的北洋政府前总理熊希龄。毛彦文一再高调谈起这段婚姻,称和熊希龄在一起的3年,胜过以往的30年——枯灯独坐的深夜,心里的隐痛更与何人说。
  
  晚年的毛彦文承认对婚姻有反常心理,年轻的异性之爱变数太大,长者才会永不变心——这是朱、吴二人留给她的心结。
  
  回首前尘旧事,百岁老人毛彦文开启了情感删除系统,矢口否认与吴宓有过一段情:“他是单方面的,是书呆子。”这无疑给了吴宓一个重耳刮子。轰轰烈烈的追求事件,因毛彦文的颠覆抗拒而“轻若鸿毛”。毛彦文并不以吴宓的追求为荣。吴宓黄泉有知,该怎样羞怒怨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15:55:51 | 查看全部
猴子的集体主义时间:2013-05-07 作者:小小Z 点击:741次   大猴二猴与小猴,三个猴子属于一个集体,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他们生活在旅游区,经常有游人为他们散发水果。一次,三个猴子忙碌了一天,各自带着水果回家,重新分配,一猴一份,最后剩下香蕉一根,苹果一枚,桃子一个,三猴商定这三样东西作为集体财产,共同拥有共同保护。
  
  几天后,香蕉的边缘开始发黑。
  
  小猴流着口水:我肚子饿了,想吃香蕉。
  
  二猴说:不行,我不饿。
  
  大猴说:谁都不准乱动。
  
  第二天。
  
  小猴:我真的饿了,再不吃香蕉要坏了。
  
  二猴:吃就吃吧,我们分一下。
  
  大猴:好,每位吃一口。
  
  小猴:不行,我嘴小,这不公平。
  
  二猴:要不,等分成三段,每位一段。
  
  大猴:不行,这不公平,我胃口最大。
  
  第三天。
  
  小猴哭:香蕉烂了。
  
  二猴:既然烂了,就扔了吧。
  
  大猴说:好。
  
  三个猴子一致同意,高高兴兴地扔了烂香蕉。
  
  第四天。
  
  二猴:苹果打皱了,我们把它分了吧。
  
  小猴高兴:好啊!好啊!
  
  大猴:这东西没法分,看来只有每位咬一口了。
  
  二猴:好的。
  
  小猴:那我先咬。
  
  大猴:真自私。
  
  二猴想了想:先放着吧,过几天再商议个万全之策。
  
  第五天。
  
  小猴兴奋地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邻山的猴子愿意用三个橘子换我们的苹果,我已经跟他们商量好了,这样一来我们每位一个橘子刚好。
  
  二猴:不行,这明显吃亏了,我们有损失。
  
  大猴:是啊,传出去别的猴子会笑话我们的,这可是集体的财产。
  
  第六天。
  
  苹果坏了。三个猴子一致决定将烂苹果扔了,都很满意。
  
  第七天晚上,小猴正睡得香,突然听见有动静,睁眼一看,好家伙,有几个老鼠正在偷吃桃。小猴用脚踹了踹二猴,二猴翻了个身又睡了。小猴又蹬了蹬大猴,大猴鼾声正浓。小猴气呼呼地想:又不是我一个的,都装睡,我也不管。
  
  第八天,桃子变成了桃核。
  
  大猴:该死的老鼠。
  
  二猴:该死的老鼠。
  
  小猴:该死的老鼠。
  
  三个猴子骂完老鼠,手挽着手高高兴兴地出去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15:56:05 | 查看全部
猴子的集体主义时间:2013-05-07 作者:小小Z 点击:741次   大猴二猴与小猴,三个猴子属于一个集体,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他们生活在旅游区,经常有游人为他们散发水果。一次,三个猴子忙碌了一天,各自带着水果回家,重新分配,一猴一份,最后剩下香蕉一根,苹果一枚,桃子一个,三猴商定这三样东西作为集体财产,共同拥有共同保护。
  
  几天后,香蕉的边缘开始发黑。
  
  小猴流着口水:我肚子饿了,想吃香蕉。
  
  二猴说:不行,我不饿。
  
  大猴说:谁都不准乱动。
  
  第二天。
  
  小猴:我真的饿了,再不吃香蕉要坏了。
  
  二猴:吃就吃吧,我们分一下。
  
  大猴:好,每位吃一口。
  
  小猴:不行,我嘴小,这不公平。
  
  二猴:要不,等分成三段,每位一段。
  
  大猴:不行,这不公平,我胃口最大。
  
  第三天。
  
  小猴哭:香蕉烂了。
  
  二猴:既然烂了,就扔了吧。
  
  大猴说:好。
  
  三个猴子一致同意,高高兴兴地扔了烂香蕉。
  
  第四天。
  
  二猴:苹果打皱了,我们把它分了吧。
  
  小猴高兴:好啊!好啊!
  
  大猴:这东西没法分,看来只有每位咬一口了。
  
  二猴:好的。
  
  小猴:那我先咬。
  
  大猴:真自私。
  
  二猴想了想:先放着吧,过几天再商议个万全之策。
  
  第五天。
  
  小猴兴奋地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邻山的猴子愿意用三个橘子换我们的苹果,我已经跟他们商量好了,这样一来我们每位一个橘子刚好。
  
  二猴:不行,这明显吃亏了,我们有损失。
  
  大猴:是啊,传出去别的猴子会笑话我们的,这可是集体的财产。
  
  第六天。
  
  苹果坏了。三个猴子一致决定将烂苹果扔了,都很满意。
  
  第七天晚上,小猴正睡得香,突然听见有动静,睁眼一看,好家伙,有几个老鼠正在偷吃桃。小猴用脚踹了踹二猴,二猴翻了个身又睡了。小猴又蹬了蹬大猴,大猴鼾声正浓。小猴气呼呼地想:又不是我一个的,都装睡,我也不管。
  
  第八天,桃子变成了桃核。
  
  大猴:该死的老鼠。
  
  二猴:该死的老鼠。
  
  小猴:该死的老鼠。
  
  三个猴子骂完老鼠,手挽着手高高兴兴地出去玩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15:56:21 | 查看全部
热爱生命时间:2013-05-07 作者:小小Z 点击:315次   有个人,生活困厄,住在寒冷潮湿的地下室里,得了关节炎。另一个人把自己的羊毛毡送给他做了地毯,帮助他度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从此,他又走过千山万水,一直珍存着这张羊毛毡,不过他没有再把它铺在地上当地毯,而是挂在墙上,做了壁挂—时常凝望它,双眼充满温暖。
  
  —帮助别人者为著名作家彭见明,接受帮助者为本刊主编周德东。
  
  深秋,天空显得分外高远。
  
  本打算和罗伯特去爬山。5个星期后,罗伯特的孩子就要出生,说不定,这是他们今年的最后一次远足了。
  
  他们从山脚出发,到达离山顶2/3的地方,支起帐篷宿营。那儿有一块巨大的花岗岩,既可作为观望台,又是很好的标志物和挡风墙;第二天,他们将在中午时分到达山顶,在那儿吃过午饭,休息一会儿,然后下山,黄昏时分,他们将到达宿营地;第三天,从营地返回。
  
  第二天,天气依然很好。一路上,他们讨论着路边稀有的野生植物,说啊,笑啊,闹啊,开心得就像是两个忘乎所以的大孩子,直到爬上山顶时他们才发现,天气在不知不觉中变坏了!大块大块的乌云从天边涌了过来,不一会儿,天边就亮起了闪电,还能听到隐隐的雷声。他们不敢再耽搁,赶紧胡乱往嘴里塞了点东西,就背着背包下了山。
  
  可是,风暴的速度比他们要快得多—在短短两个小时之内,狂风大作,大雪纷飞。雪越积越深,渐渐没过了他们的脚踝,又没过了他们的膝盖……
  
  现在,他们每走一步都觉得异常艰难,他们身上的衣服又都那么单薄,不得不时常停下来用力搓揉同伴的肩膀,来加快血液循环。对于他们来说,家,似乎成了永远也无法企及的地方。
  
  两人轮流在前面开路,一个人没有力气了,另一个就过来接替他。走在前面的罗伯特似乎气都喘不过来了,其实,他不过是刚刚才换到前面。
  
  “罗伯特,你歇一会儿,让我来吧。”本知道他的好朋友已经筋疲力尽了,大声地说。他吃力地走到前面,拍了拍好朋友的肩膀,似乎是给他鼓劲儿。
  
  “我不知道我还能坚持多久。”罗伯特气喘吁吁地说。
  
  “我们必须挺住!”本说,“家里人全指望我们呢!”
  
  大约6点钟左右,两人抵达了营地。帐篷早就坍塌了,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积雪,要不是那块巨大的花岗岩,它早就被风吹得无影无踪了。罗伯特觉得,他们此刻正处在风暴的中心,要是能在帐篷里避一夜,说不定明天暴风雪就会停止。
  
  “天气根本没有好转的迹象,”本说,“如果我们在帐篷里过夜,肯定会被冻死。我们得赶快下山,一分钟都不能耽搁!”
  
  罗伯特知道本说得有道理。于是,两人找了仅有的几件厚点的衣服穿上,离开了帐篷。
  
  夜降临了。
  
  “本!那是什么?”罗伯特指着一个跟石头差不多的东西喊。
  
  本走过去,跪下来,把那东西上的积雪扒开,又拍了拍它—上帝啊,那竟是一个人!而且还活着!
  
  本和罗伯特想方设法要把那人弄醒,可他却依然静静地躺着,一动也不动。
  
  “我们得把他带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本自言自语道。
  
  他们在这场致命的暴风雪中苦苦挣扎,随时都有倒下去的可能—他们甚至连自救都做不到,又如何去帮助这个陌生人呢?
  
  “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帮助他。”罗伯特说。
  
  “我们不能扔下他不管,他会死在这儿!”本说。
  
  “听着!本!让我们找人来帮他吧—这是我们、也是他活下去的唯一机会。”罗伯特说。
  
  “不!我们一起把他背下山去!”本盯着他说。
  
  “该死!”罗伯特吼道,“那我走!你走或者不走,我都要走!”
  
  本一言不发。他们的目光相遇了,又倏地分开。罗伯特的表情有些不太自然,他犹豫了一会儿,然后,便沿着小路往前走,走了不远又停下来,转过身,希望他的朋友跟在后面,可是,本没有跟来。求生的本能以及与家人团聚的愿望促使罗伯特继续往前走,他要回去!回去找人帮助本、他相处了近20年的好友以及那个陌生人。
  
  本使出了浑身力气,背起了那个神志不清的人,吃力地往山下走,那人的脚在他身后的雪地上拖着……
  
  “我们能行的!”本一边走,一边大声地喊着,既像是安慰那个神志不清的人,又像是对自己做出保证。
  
  背上的那个人越来越重了,本知道,他必须鼓足勇气,否则,他就坚持不下去了。他努力去想那些高兴的事,回忆那些快乐的时光。
  
  “墙上有99瓶啤酒,99瓶啤酒,拿走一瓶,少了一瓶;墙上有98瓶啤酒,98瓶啤酒……”他想起与大学时的密友第一次唱这首歌时的情景,禁不住笑出声来。
  
  刚开始,他觉得背上的人冷得像冰块,现在,他倒觉得他像一件温暖的皮袄,有了这种新感觉,他开始琢磨起背上的人来:他是谁?他的家人正在为他担心吗?他结婚了吗?有孩子吗?他设法把他想象成他深爱着的某个人—他的妻子……儿子……父亲……兄弟……他的好朋友罗伯特。
  
  本弓着身子在雪地里艰难地走着,他竭力摆脱想停下来喘口气的想法,虽然他非常非常需要休息,但他知道,只要一停下来,他就再也没有力气把那人放到背上了。
  
  “墙上有31瓶啤酒,31瓶啤酒,拿走一瓶,少了一瓶;墙上有30瓶啤酒,30瓶啤酒……”本已经精疲力竭,一步也走不动了。想到有可能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他陡然觉得一阵心慌:“我会不会死在这儿?如果我躺下睡一小会儿,会不会就再也爬不起来了?”本开始想那人在倒下的一瞬间,脑子里在想些什么。
  
  想到有可能再也见不到贝斯和孩子们,再也不能和她一起为孩子们过生日,不能和贝斯一起相守到老,看彼此的头发慢慢变白……本的心里就隐隐作痛。“我不能死在这儿!墙上有16瓶啤酒,16瓶啤酒……”
  
  忽然,他停了下来,他想不起这是第50次还是第60次唱这首歌了,只好又重新开始……
  
  ……天边出现了淡淡的曙光,透过纷飞的雪花,他看到远处有几点红光在闪烁—那是救援队来了!
  
  救援队越来越近,本分辨出,那不断闪烁的是警车和救护车的灯光—他活下来了!他得救了!他背着的那个人也得救了!
  
  两个救护队员向他跑了过来,本再也支持不住了,一下瘫倒在救护人员的肩上。但是,他没有忘记告诉救护队员,他身后的那个人情况更危险,需要首先得到照顾……
  
  当他们来到山脚下的时候,本看见另一队救护队员围在路中间,他立刻认出了那顶熟悉的帽子和外套—是罗伯特!
  
  “他会好起来吗?”本发狂地喊。他身边的两个人沉默着,互相对视了一下。本立刻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泪水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很抱歉!”他左边的救护队员说,“他穿得太少了,根本抵御不了这样的寒冷……”说着,他看了看本,他吃惊地发现,本也只是穿了一条牛仔裤和一件皮外套。
  
  “你能活下来完全是一种幸运,”他指着本先前背的那个男人说,“如果不是你背他所产生的热量,你很可能也会遭遇和你朋友一样的命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15:56:32 | 查看全部
大桥的寓言时间:2013-05-07 作者:小小Z 点击:710次   这实在像一则寓言,但居然是真的。
  
  从天津到山海关铁路上的142号大桥,是一座既有历史价值,又保持着现实功能的备用铁路大桥。1994年8月的一天,一大群人开着大吊车、举着气割机前来拆卸,一派热气腾腾的施工景象。人多力量大,没过多久,第三孔右侧横梁已经拆落在地。这天正好有一位主管铁路的干部乘汽车经过这里,偶然看到这个拆卸现场心里有点纳闷儿:这等大事我怎么一点儿不知道?打电话到单位一问,别人也茫然不知。于是派人去追查,追查结果让人瞠目结舌:一个无业游民已经以大无畏的主人翁气概,把这座铁路大桥当做废钢铁卖掉了!
  
  这个无业游民,在百无聊赖中想赚点钱用用,听说国内钢材走俏,就到处找钢材,一不小心看到了这座铁路大桥。要打这么大的主意简直难于上青天,但他眼珠一转却看到了一条可钻的缝隙。简单说来,他找到一家与法院有瓜葛的小公司,又找到一家与铁路局有瓜葛的小公司,都对两边说,对方要拆卖一座报废的铁路大桥,寻求合作,报酬可观。两方都被对方公司的背景所迷惑,深信不疑,出具证明,加盖公章,而游走其间的指挥者就是这个无业游民。
  
  本来,他是想多少骗到一点预付的钢材款就溜之大吉的,根本没想过真的去拆桥。然而在这一点上他失算了,大家都在等钢材,理所当然地快速向大桥扑去。这个骗子被捕后在审问时笑得上气不接下气,警察问他为什么笑,他说:“真没想到那伙傻子居然真去把桥拆了!”
  
  我想,当警察走后,他在拘留室里也许还会把自己嘲笑一通:“真没想到我这个傻子闹了半天连一分钱也没骗到!”
  
  人们容易发现一目了然的小偷小盗,而对于一个分解开来的巨大骗局,却很难在各个局部上发现,反而会在实利的诱惑下八方用力,把荒唐推向更大的荒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15:56:43 | 查看全部
极致的误会时间:2013-05-07 作者:小小Z 点击:509次 极致的误会

1
  
  美国西部大峡谷对外开放的初期,曾吸引了大批的外国游客。在进入大峡谷前,有两条岔道可以选择。导游总会做出一个有趣而费解的安排,就是把男女游客分开,分别坐上两辆车,从两条不同的山谷中驶入大峡谷,出了大峡谷后,原来是哪辆车上的游客,再回到哪辆车上去。
  
  导游解释说,两个山谷中的风景有所不同,其中一条男人看着最美,而另一条女人看着最美,所以要把男女分开。两条山谷一样长,都是三公里,这样两辆车子钻出山谷后,便会再次重逢。只是所有的游客出了山谷,都会觉得导游是在瞎说,里面根本没有美景。
  
  两年之后,终于有一位女游客忍不住,向有关部门提出了第一份投诉:对导游让男女游客换车的麻烦做法十分反感,因为山谷中并没有导游说的美景。
  
  旅游部门接到投诉后,找到这位游客,问她当时在山谷里都做了什么?女游客说,除了下车解手,什么都没做。旅游部门的人说,这就对了。在进入大峡谷的整段路途中,由于条件所限,没有一处厕所。但在到达目的地前,大多数游客都会有上厕所的要求。这是司机和导游为了游客们的方便,想出的唯一可行的法子。只是由于各国游客混杂在一起,语言不通,无法一一解释,只好说去看美景,这很容易让大家接受。
  
  女游客恍然大悟。在刚刚开发西部大峡谷的初期,人们实在没有能力,在长达几百里的沙漠与大山中修建厕所。这是导游想出来的最为人性化的关怀。

2
  
  法国的化妆品在全世界享有盛名。然而却有一位消费者,把一家法国化妆品专卖店告上了法庭,理由是欺诈—因为化妆品的瓶底浅得只有手指肚深,伸手就摸到了底。也就是说,里边的化妆膏只有一点点,而不是包装上写的那种重量。
  
  在即将开庭的时候,专卖店的女老板拿出产品给法官演示。原来在顾客使用化妆品时,瓶里的化妆膏都有无法挤干净的现象。于是,法国人便研究出可以随着化妆膏的减少,不断上升的瓶底,这既让消费者省去了拼命挤压的麻烦,又可以让消费者将化妆膏全部用完,节省每一分钱—夹层里的瓶底,是靠着一种空气压缩原理制成的。原告明白后,不仅向专卖店赔礼道歉,还买了整整两箱同样的化妆品送给朋友。

3
  
  在南非,有一种清凉的解暑药,相当好用。但瓶盖有时打不开,于是游客们纷纷向有关部门反映瓶盖问题,怀疑是假冒伪劣。其实包装上早有说明,只是一些游客不大精通当地文字。
  
  南非的温度非常高,天气变化无常,而此药属于纯天然植物,在一定的高温和时间下就会失效。由于游客无法掌握南非的天气,更不知道药物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效,为了方便游客,南非人专门研制出了这种敏感的瓶盖,只要到达一定的高温或时间,瓶盖就会自动封闭,以提醒消费者药已到期。
  
  把工作做到极致,做到细微,虽然有时会产生某种误会,但一个企业的成功就是从极致和细微中开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6 15:56:53 | 查看全部
一片叶子时间:2013-05-07 作者:小小Z 点击:211次   一片叶子在树上呆久了,不想呆了
  就下去散散步,和风
  捉一会儿迷藏
  
  一片叶子在地上玩够了,不想玩了
  就回到树上
  
  ——回到树上,它发现
  已有一个自己
  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一片叶子
  只好坐在旁边
  
  一片叶子,自己
  做了自己的邻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