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07:25:58 | 查看全部
早上好!
多快啊,转眼又到周末,周末的空气真好,快出来感受一下吧!我已:
把轻松注入您的空气,
把快乐铺满您的脚底,
把平安装进您的行李,
把睿智装进您的眼底,
把笑容沾满了甜蜜,
再为您送一份好礼,
祝您幸福快乐万事如意!
快乐早餐:周末笑吧<动物也幽默*白加黑>
狮子感冒了,听广告说感冒要吃白加黑于是它抓了一匹斑马,斑马哭道:“为什么不吃熊猫却吃我?!”狮子冷冷一笑:“因为熊猫只够一疗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7:57:47 | 查看全部
涨工资与幸福感
时间:2015-01-09 作者:未详 点击:265次

  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人都知道,涨工资一般是发生在物价上涨之后的。如果涨工资增进幸福感,那么物价上涨就是破坏幸福感。网上有人写道:“昨天去西单地下广场的那个豆花庄吃小吃,以前10块钱一碗的凉面竟然涨到了13块钱一碗,鸭血粉丝汤也涨到了7块钱一碗,可是那量却一点也没多。我旁边一个满头华发的老太太端着一碗豆花喃喃自语,怎么什么都涨价啊,前儿吃还7块钱呢。”
  
  首先,谁涨了工资便意味着他的购买力得到提高,购买力与满足人的基本欲望直接相关。满足欲望正是一般人对“幸福”最本能的理解。这种推理带给人的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幸福幻觉。由于公共信息的缺失,一般老百姓很难弄清涨工资和涨物价之间真正的消长关系。
  
  其次,谁涨了工资都会觉得自己有“运气”,而这种感觉比多买一碗凉面或鸭血粉丝汤更能让人觉得幸福。心理学家考斯米德斯和托比指出,“幸福来自某种意外的好事”。涨工资便是这样一种被视为“运气”的意外的好事。涨工资并非人人都涨或一样地涨,有的人涨,有的人不涨,有的涨得多,有的涨得少。这是有幸涨工资者觉得幸福的一个主要原因。“运气好”不只是自己觉得幸运,还会受到别人的羡慕。
  
  心理学家列尔里说,“受到别人羡慕和赞扬特别能让人觉得幸福”。20世纪70年代,在工资长期停滞后涨工资,幅度比现在小得多,每个月涨5块钱就不得了了。然而,这区区5块钱却足以让人挤破头地去争。涨了工资的会觉得非常骄傲、光荣,在别人的羡慕和妒忌中享受到一种幸福感和优越感。
  
  但是这种幸福感是极为脆弱的,并不能持久。那往往不过是一种“比下有余”的暂时的心理满足,因为它随时都在被“比上不足”的不幸福感所抵消。
  
  就算是大家羡慕的公务员,工资涨在别人前面,但与某些“国企”人士一比(更不要说富豪大款们了),便觉得自己十分寒碜和委屈。他们仍然属于那些不能不为大蒜、大葱、凉面、豆花和猪肉涨价操心的人群。
  
  涨工资的幸福感是收入带来的幸福感的一个部分。许多研究都发现,对于幸福感来说,收入是一个相对的因素。当人的生活基本欲望得到满足,且有了相当程度的保证时,收入对于幸福感的提高作用就会大大减弱。人们常说的“钱买不来幸福”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说的(当然也有那种钱越多越贪婪的变态的幸福)。那些因涨工资而觉得幸福的绝大多数人,他们的基本欲望满足还没有达到“钱买不来幸福”的程度。对他们来说,收入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需要,柴米油盐、子女的教育、医疗、房贷,等等。因此无论他们自己觉得如何幸福,他们其实并不生活在哪怕还只是物质性的幸福之中。
  
  美国的“加图研究所”有一项研究指出,不能孤立地看待经济收入与幸福的关系,必须同时考虑到大的制度环境。“社会公正”要比只是“碰运气”的涨工资更能带来具有普遍意义、真实意义的幸福感。该研究还指出,前东欧国家人民的收入在当时不能算低,但人民的幸福感却比不上一些虽然贫穷但却相对政治自由、人民可以批评不公正分配制度的国家。
  
  哈佛大学教授、经济学家格里萨尔指出,幸福是包含价值目标的,因此,人们追求幸福的行为有时会显得是在降低自己的幸福。例如,有人觉得把钱花在别人身上比花在自己身上来得幸福(慈善捐款便是如此)。这种幸福是一种独立、自由选择的幸福。自由是幸福不可或缺的条件,不只是支配收入和金钱的自由,还包括运用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的自由。
  
  注重价值观是“德行伦理”思考幸福的特点。幸福不只是感到满足或快乐的情绪,更是一种关于“好生活”的理念。
  
  好生活的“好”是用“幸福”这个概念来表述的,亚里士多德觉得幸福或者好生活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种进行中的生活方式,一种以德行为目的的行为,“幸福是一种完全合乎德行的现实活动”。许多人“以生活享受为满足”,更有许多人过着一种“明显奴性的生活,然而,却显得很是幸福”。
  
  20世纪后期出现了一些对幸福进行计量统计的“幸福经济学”。例如,有的用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指标,发现虽然富国比穷国的幸福度要高,但当人均值达到1。5万美元后,平均收入对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便几乎不再发生影响。中国人均收入远低于这个水平(至少对普通老百姓是如此),这成为涨工资特别能提升幸福感的一个原因。在收入之外,还有许多影响人们幸福感的因素,如免于焦虑和恐惧,人身、未来或食品安全有保障,有干净的环境、良好的医疗条件,政治权利、社会福利得到保障,等等。当人们感觉到这些因素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成为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时,涨工资便成为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惠”。于是,它提升幸福感的作用也就带有讽刺性地,表现得特别明显和重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7:58:02 | 查看全部
哪里有好人,哪里就有紧箍咒
时间:2015-01-09 作者:未详 点击:138次

  几年前,诗人北岛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参加朗诵比赛,老师分配给他一首诗《假如我是一支粉笔》:“假如我是粉笔/我会很乐意牺牲自己/让老师在黑板上写字/让同学在黑板上画画/我不需要你们保护/但求你们不要让我粉身碎骨。”北岛很是愤慨,好在儿子不会委屈自己,一早就跟老师说:“老师,我不想当粉笔。”
  
  做个好人,不一定粉身碎骨,却常会积毁销骨。1976年,北岛写下“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历史在进步,禁忌越来越少,道德洁癖者们不再有密集的标靶,但榜样依旧不好当。尤其是道德榜样,光环被放大,瑕疵也被放大。你要当一个好人、英雄、模范、清官、慈善家,必须是汉白玉的身子,通体无瑕,从内在动机到外在行为都要严丝合缝地符合最严苛的道德要求,永远高大全、伟光正。
  
  道德的紧身衣
  
  好人、坏人是现代中国人使用的俗称,古时则为君子和小人之别。传统儒家奉行道德理想主义,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义”,经由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和朱熹的理学接力后,终变为“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为国人穿上了道德的紧身衣。但凡名垂千古之人,最好都是节操完人。如文天祥以死明志,一旦与节操较上劲儿,生命便变得无足轻重。
  
  如何做个好人?《二十四孝》是教科书。郭巨家贫,妻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儿会与老母夺食,不惜挖坑埋儿。王祥“卧冰求鲤”,吴猛“恣蚊饱血”,庚黔娄“尝粪忧心”……老祖宗们苛刻的道德律,怎么看都是在把好人往绝路上逼。
  
  对女人,更是变本加厉,贞节牌坊压了几千年。丈夫生时不得改嫁,死后不得再嫁。后来又发展为未婚妻未过门时丈夫死了,也要守寡,叫望门寡。守得住望门寡的,才是千载难逢的好女人。《明外史·烈女传》里有一名女子柴氏,与丈夫一同被流贼抓住。一贼兵见柴氏生得年轻貌美,上前捏了捏她的手,柴氏立刻用牙将被捏过的肉咬下扔掉,另一个贼兵扳了一下柴氏的胳膊,柴氏又一口咬掉了胳膊上的那块肉,结果她被活活砍死。
  
  说教者板着面孔,说出一堆自己也不能践行的主张,这种顽固的道德秩序,深深烙在我们的灵魂里,并以此比照自身、苛求他人——什么事情都得分个善恶对错,什么关系都得讲个人情世故,从逻辑学变成了人际学。美国汉学家墨子刻精辟而刻薄地指出,“中国人提倡君子道德,美国人提倡‘小人’道德。美国人只要求人守法、纳税,要求很低,容易实现。中国人把为人的道德门槛设置得太高,调子起高了,很难唱上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7:58:17 | 查看全部
被误读的“罂粟花”
时间:2015-01-09 作者:未详 点击:220次

  用来制作鸦片的罂粟,英语中的表述是opiumpoppy,而英国首相卡梅伦佩戴的那朵罂粟花的英文名字是cornpoppy,中文名叫作“虞美人”。可能连卡梅伦自己也没有想到,用来纪念阵亡将士的花朵虞美人,却因为中英译名的差异,产生了误会。
  
  2014年8月4日是“一战”爆发100周年纪念日,当天,世界各地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
  
  在英国伦敦著名的景点伦敦塔前,英国政府摆放了88。8246万朵用陶瓷制作的“罂粟花”,用来纪念“一战”中为英国战死的88。8246万名将士。
  
  88。8246万朵陶瓷“罂粟花”从伦敦塔的窗口倾泻出来,并一直蔓延到城堡外的草坪上。
  
  “罂粟花”娇艳美丽,从远处望去,伦敦塔下的草坪上像被鲜血染红了一般,场面壮观,令人想起百年前那些消逝在战争中的英国将士。
  
  罂粟花在东方人眼中是“邪恶之花”,到西方却摇身一变,成为寄托战场亡灵的英雄之花。
  
  究其原因,还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谈起。
  
  罂粟花与虞美人
  
  在东西方语境中,“罂粟花”有不同的文化含义。
  
  2010年11月9日,上任不到半年的英国首相卡梅伦赴华访问。访华期间,正值英国“阵亡将士纪念日”,当卡梅伦胸前佩戴一朵“罂粟花”出现在中国公众面前时,质疑旋即而来。
  
  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一样,对罂粟怀有如此深刻的愤恨。百年前,中国曾因鸦片而沦落。百年后,国人提起罂粟时,依旧对这美艳下的罪恶恨得咬牙切齿。
  
  卡梅伦为什么要佩戴“罂粟花”来中国?“罂粟花”对英国人来说有何特殊的意义?
  
  其实,如果仔细留意便不难发现,现实中的罂粟花有多种颜色:白色、粉色、红色等,而英国人却只佩戴一种红色的“罂粟花”。
  
  2013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考古和人类学系学者尼古拉斯·桑德斯在其出版的《罂粟》(英文名为ThePoppy)一书中,提到了两个英文单词:opiumpoppy和cornpoppy。
  
  书中,他分别讲述了opiumpoppy和cornpoppy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桑德斯研究后发现,opiumpoppy才是真正的鸦片罂粟。这种罂粟开出的花朵为重瓣,花色丰富,有白、粉、红、紫或杂色等多种颜色,结蒴果,果实为深褐色,花果是制作海洛因的重要原料。
  
  cornpoppy如果翻译成中文,应该是虞美人,这种植物的生存能力极强,花朵多为单瓣,花色单一,常见的就是红色。当然,cornpoppy和opiumpoppy都属于poppy(罂粟科),但前者的确与鸦片无关。
  
  在不少英国文学作品中,都把cornpoppy简写成poppy,中文翻译过来时往往就直接译为罂粟。
  
  虞美人和鸦片罂粟外观相似,两者英文名又相近,因此常有人将两者搞混,认为虞美人就是鸦片罂粟。这种差别,可能连英国人自己都没有察觉。
  
  在佛兰德斯战场
  
  在佛兰德斯战场,
  
  罂粟花随风飘荡,
  
  一行又一行,
  
  绽放在殇者的十字架之间
  
  那是我们的疆域,
  
  ……
  
  若你背弃了与逝者的盟约,
  
  我们将永不瞑目,
  
  纵使罂粟花依旧绽放在佛兰德斯战场。
  
  “一战”期间,加拿大军医约翰·麦克雷中校目睹22岁的战友亚力克西斯·赫尔默中尉战死沙场后,在悲愤中写下这首著名的战地诗《在佛兰德斯战场》。
  
  麦克雷中校在诗中提到的战场上大片绽放的poppies,当时因其为简写而被译为“罂粟花”,其实应是虞美人,也就是尼古拉斯·桑德斯书中的cornpoppy。
  
  虞美人生命力旺盛,在欧洲,只要气温不是太低,在田地中很容易就能找到鲜艳盛开的虞美人。
  
  在佛兰德斯战场,虞美人很容易见到。不少士兵还把花朵摘下,夹在寄给亲人的家书中。
  
  1915年4月,第二次伊普尔战役打响,大批士兵战死沙场。赫尔默中尉就死于这场战役。麦克雷的诗作后来在报纸上发表,并广为流传,成为描述“一战”的经典诗篇。虞美人与“一战”的关系,由此更深入人心。
  
  为了纪念麦克雷和他的诗作,加拿大还把这首诗的第一段印在了加拿大10元的纸币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7:58:33 | 查看全部
 虞美人女士
  
  其实,在西方文化中,佩戴虞美人悼念亡灵的习俗由来已久。
  
  在古希腊神话中,虞美人常被用来悼念死者,有时人们还把花朵刻在墓碑上,代表着死亡和长眠。
  
  不过,近代佩戴虞美人追思亡灵的习惯却源于美国。
  
  1918年,一位名叫莫伊娜·迈克尔的美国人无意中在杂志上读到了麦克雷的诗作,深受感动。杂志配图中,一朵鲜艳的虞美人迎风而立,她从中寻获灵感,继而萌生出用虞美人纪念阵亡将士、鼓励捐助的想法。
  
  迈克尔在基督教青年会工作,她随后在主持一个有多国代表参加的基督教青年会战时秘书会议上谈了自己的看法,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和响应,自此迈克尔致力于推广虞美人标志。
  
  法国的安娜·介朗也加入了这项活动,社会活动力极强的安娜·介朗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发动法国北部受战争影响地区的妇女们制作虞美人,卖给退伍军人组织,再由这些组织把花朵送给曾捐款给该组织的爱心人士。
  
  致力于推广虞美人的两位女士也被人唤作“thepoppylady”,现在看来,正确的称呼应是“虞美人女士”,而不是此前所译的“罂粟花女士”。
  
  “虞美人女士”的推广活动持续了很久。1919年,英国陆军元帅黑格伯爵为培养国民荣誉感,组建了由退伍士兵及家属组成的英国军团。黑格伯爵最后选定虞美人作为军团的标志,当天恰好是11月11日。
  
  1921年,英法等“一战”战胜国通过决议,认定佛兰德斯的虞美人为停战纪念日佩戴用花。因为在经历过“一战”的将士们眼中,再没有其他任何一种花比虞美人更能代表这场惨烈的战争和消逝的生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7:58:46 | 查看全部
好人是这个世界上的魂
时间:2015-01-08 作者:未详 点击:301次

  30岁的他是安微省长丰县土山乡的一个木匠。7年前的6月8日那天,日落时分,他正在做晚饭,忽然听到有人喊:“有人落水了,快去救人啊!”有人落水了?他心头一震,8岁的儿子小凯就喜欢在池塘边玩耍。他不敢再想,拔腿就往池塘边跑。
  
  他看到池塘边有几个小脑袋沉沉浮浮,最远处那个竟是自己的儿子!他来不及脱衣。一头扎进3米多深的水里。突然。几只小手露出水面,拼命的划动,试图抓住他,那是本村的4个小孩。已经被浑水呛得惊恐万分的孩子,死死地揪住了他的脖颈和胳膊!他朝儿子的方向望了一眼,儿子还在挣扎,只是动作越来越无力。他实在不忍心把揪住自己的几只小手拨开,一咬牙,蹬动双腿向岸边游去。
  
  4个小孩送上岸。他不能歇,儿子还没救上来!他再次扑进水里,但已经没有了儿子的踪影。
  
  悲剧发生后,妻子天天以泪洗面,不吃不喝,只是对着他不停地质问:“你为啥不救儿子?你说啊,为啥?”
  
  他无言以对,只能垂着头,默默流泪。很快,他的义举震动了的当地。可是,他变得茫然,困惑——一夜之间,他成了众矢之的。有人说他傻,有人说他是拿这儿子的性命换取名誉。就连被救孩子的父母也躲着他走,形同陌路。
  
  他的身体垮了。好在2008年,妻子又生下女儿明娜,给这个沉寂的小家带来了久违的笑声。然而不久,他发现女儿经常咳嗽,嘴唇发乌。医生告知:小明娜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看着小女儿。他已没有了眼泪。苦命的女儿就像一股匆匆而来又将匆匆而去的风。不,要留住女儿,让她的生命“延续”下去!经过再三劝说,妻子最终同意了他的想法——捐献眼角膜。病魔终于带走了小明娜,但她的眼角膜让两名在黑暗中煎熬的患者重见了光明。
  
  不久前,在安徽电视台主办的2008十大新闻人物评选中,他高票当选。他的名字叫胡文传,一名憨厚朴实的安徽青年。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6年间,他经历了人生的两次选择。生与死,得与舍面前,我们触摸到一颗大爱之心。透过困顿与坚强。我们看到了一个质朴的灵魂。他是好人,好人也会流泪。会伤心,会孤独无助,但好人永远是这个世界的灵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7:58:58 | 查看全部
对职业的忠诚
时间:2015-01-08 作者:未详 点击:119次

  有一位铁匠,铸铁技术一流。他铸造出来的工具得到了当地许多人的认可和赞赏。在士兵眼中,没有人比这位铁匠造出的武器更坚韧:在农民眼中,没有人比这位铁匠造出的犁具更耐用;在工匠们眼中。没有人比这位铁匠铸造的工具更结实好用。
  
  这一天,几个木匠来到铁匠铺中要求铁匠为他们每人做一把最好的锤子,因为他们几个人打算结伴到邻村的一个包工老板那里去做木匠活。“你们是要最好的铁锤吗?”铁匠问几个木匠,他们齐声回答道:“是啊,否则也不会花大价钱来你这里了。”铁匠听到回答笑了两声,然后说:“只要你们愿意出钱,我就保证给你们每人做一把最好的锤子。”
  
  “听说那个包工头承包了一项非常大的工程。这一下可有你们几个人干的了。”铁匠边给他们打造锤子边和这几个木匠聊天。“是啊,不过在我们开工之前,你可是先要忙活一阵子了”。答话的是一个嗓音很大的高个子木匠。
  
  边聊天边工作,而且这几个木匠还时不时地主动上来搭把手,几把铁锤在不知不觉中做好了。几个木匠试了试果然十分好使,于是付过钱之后兴冲冲地走了。
  
  几天之后,那位承包了大工程的包工头亲自找上门来要求向铁匠订做几十把“最好的锤子”,而且包工头还特别强调,一定要比前几天来过的那几位木匠手中的铁锤更好。他还表示,只要铁匠能够做得出更好的锤子,那么他愿意支付更多的钱。
  
  听完包工头说的话之后,铁匠笑了笑说道:“以我目前的技术已经不可能做到比他们手中更好的铁锤了。”
  
  包工头不以为然地说道:“他们一共才要几把铁锤,我要的数量可多得很。再说每把铁锤我支付的价钱一定会比他们高得多,难道放着这么好的生意你不做吗?”
  
  铁匠回答:“我当然愿意做这笔生意,可是当初我给他们做时已经尽我所能地做到了最好,现在也不可能再做出更好的铁锤了。其实无论你给我多少钱,无论主顾是谁,凡是我接手的生意,我必定会尽我所能做到最好。也许在几年以后,随着我技术水平的提高还会做出更好的工具,但是现在我真的做不了。”
  
  听到铁匠的话,包工头无话可说,他决定仍旧在这里订做几十把“最好的铁锤”。而且还决定以后但凡他需要的工具都在这里定做。
  
  忠诚与权势、利益等无关。对于职业的忠诚并不仅仅是为了从职业中获取某种利益,而且是将自己的工作当成信仰,将每一次任务当成使命,在现代社会,真正的忠诚更应该是一种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缺少了充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即使能够利用自身的职业技能获取一定的物质利益。可是在精神上,这样的人却最贫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7:59:11 | 查看全部
对职业的忠诚
时间:2015-01-08 作者:未详 点击:120次

  有一位铁匠,铸铁技术一流。他铸造出来的工具得到了当地许多人的认可和赞赏。在士兵眼中,没有人比这位铁匠造出的武器更坚韧:在农民眼中,没有人比这位铁匠造出的犁具更耐用;在工匠们眼中。没有人比这位铁匠铸造的工具更结实好用。
  
  这一天,几个木匠来到铁匠铺中要求铁匠为他们每人做一把最好的锤子,因为他们几个人打算结伴到邻村的一个包工老板那里去做木匠活。“你们是要最好的铁锤吗?”铁匠问几个木匠,他们齐声回答道:“是啊,否则也不会花大价钱来你这里了。”铁匠听到回答笑了两声,然后说:“只要你们愿意出钱,我就保证给你们每人做一把最好的锤子。”
  
  “听说那个包工头承包了一项非常大的工程。这一下可有你们几个人干的了。”铁匠边给他们打造锤子边和这几个木匠聊天。“是啊,不过在我们开工之前,你可是先要忙活一阵子了”。答话的是一个嗓音很大的高个子木匠。
  
  边聊天边工作,而且这几个木匠还时不时地主动上来搭把手,几把铁锤在不知不觉中做好了。几个木匠试了试果然十分好使,于是付过钱之后兴冲冲地走了。
  
  几天之后,那位承包了大工程的包工头亲自找上门来要求向铁匠订做几十把“最好的锤子”,而且包工头还特别强调,一定要比前几天来过的那几位木匠手中的铁锤更好。他还表示,只要铁匠能够做得出更好的锤子,那么他愿意支付更多的钱。
  
  听完包工头说的话之后,铁匠笑了笑说道:“以我目前的技术已经不可能做到比他们手中更好的铁锤了。”
  
  包工头不以为然地说道:“他们一共才要几把铁锤,我要的数量可多得很。再说每把铁锤我支付的价钱一定会比他们高得多,难道放着这么好的生意你不做吗?”
  
  铁匠回答:“我当然愿意做这笔生意,可是当初我给他们做时已经尽我所能地做到了最好,现在也不可能再做出更好的铁锤了。其实无论你给我多少钱,无论主顾是谁,凡是我接手的生意,我必定会尽我所能做到最好。也许在几年以后,随着我技术水平的提高还会做出更好的工具,但是现在我真的做不了。”
  
  听到铁匠的话,包工头无话可说,他决定仍旧在这里订做几十把“最好的铁锤”。而且还决定以后但凡他需要的工具都在这里定做。
  
  忠诚与权势、利益等无关。对于职业的忠诚并不仅仅是为了从职业中获取某种利益,而且是将自己的工作当成信仰,将每一次任务当成使命,在现代社会,真正的忠诚更应该是一种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缺少了充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即使能够利用自身的职业技能获取一定的物质利益。可是在精神上,这样的人却最贫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7:59:28 | 查看全部
我不是神童
时间:2015-01-08 作者:未详 点击:365次

  古语有言:“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在影响个人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环境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几千年前人们便已明白这个道理,孟母三迁,引为千古美谈。孟子最终成为世界闻名的思想家,与环境对他的熏陶感染有着很大关系。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过的人都听过这样一个笑话:如果要统计智商密度的话,希格玛大厦可能是世界上智商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正因为这里聚集了大量来自不同领域的世界级科学家,比如沈向洋、洪小文、许峰雄等人,研究院才能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一般,不断吸引到最优秀的人才来到这里。也只有优秀人才聚集的地方,才能做出世界级的成果,才能培养出世界级的学者。
  
  如果说世界上还有一个地方与之类似的话,那就是我曾经就读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近年来,关于少年班发展与存废的问题在媒体上不时引发讨论,争议颇多。因为自己是从少年班毕业的,朋友们也常会好奇地向我打探,少年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是不是里面的人个个都是神童?其实,这些都是误解。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所谓的神童真是凤毛麟角,甚至没有。那里的学生只是非常的勤奋、自信和不服输。但是,就如同研究院一样,当优秀的人聚集到一起的时候,就会从量变到达质变,所有身处其中的人都会受益于这样的环境,最大化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自成立至今,一晃少年班已走过三十个年头。2008年3月初,我回到合肥。参加了少年班三十周年的庆典大会,见到了很多久违的校友。在庆典大会上,很多校友都做了精辟的发言。其中,我特别赞同来自83级少年班的师兄、目前在耶鲁大学工作的邵中教授的发言。他说:“少年班可能是世界上最能让你知道你还不够聪明的地方之一,因为你周围的人个个都有比你强的地方。我相信所有少年班同学到毕业的时候,都会深深地意识到:只有勤奋踏实才能成功;小聪明远远比不过大聪明;成功需要你去认真地理性地去观察社会,思考人生,规划人生,给自己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且不懈地去为之奋斗;成功还需要你有一种不受外界诱惑及对事业追求的执著精神。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我对你们有个建议,希望你们以后不要用神童这个词;用这个词你们是在贬低少年班学生的刻苦勤奋!”可以说,我对少年班的体会和他完全相同。所谓神童只不过是媒体的炒作,少年班真正的优势在于它提供的无可比拟的教育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会学到勤奋和自信,学到如何去取得成功。
  
  时光倒回到1992年,那一年。我报考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经过全国高考以及几轮复试,我幸运地来到了这个梦寐以求的地方。刚到这里,我便发现同学们个个都很优秀,自己在大家中间不但不能算出色,甚至可以说是有些落后。这里要说一个关于学号的故事,在中国科技大学,学号一般都是7位数,前两位代表入学年份,比如说92就指1992年入学;中间两位代表系别,在科大,每个系都有自己的数字编号,比如说数学系是1系,物理系是2系,化学系是3系,等等。科大人更喜欢用数字而不用名字来称呼系,听起来似乎像在一个保密单位一样。如果你听到诸如“8系比11系出国率高”这样的话会一头雾水,那你一定不是一个真正的科大人。7位学号的最后3位便是你在班里的编号,在我们那一年,这个编号是按照入学成绩排列的。我的学号是9219032。而当时我们班总共也只有35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我基本上是“混”进这里的。
  
  虽说在少年班,没有了以前在中学时的优越感,但是自己也没有觉得特别沮丧。其实对我来说,已经是第二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了。中学时我就读的班级是南昌十中少年预备班,这是南昌市的一个教育试点班,在当地入学竞争非常激烈。刚离开小学来到中学的时候,第一个学期下来,我的成绩仅仅排在中等,不像小学时候那样总是名列前茅。这让我很有挫折感,但同时这也让我萌发出更强的动力勤奋学习,努力去超越别人。经过4年的努力,当老师们准备在全班挑选四个学生报考大学少年班时。我已经成为这4名学生之一。
  
  在科大,情况似乎比刚到中学时还要糟糕。大一的时候,我的成绩在班上只能排到中等偏下,甚至在数学分析这样一门主要的数学课程上,我还差点儿不及格。为此班主任非常担心,专门找我谈话,鼓励我要好好学习,不要被暂时的挫折打败。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经过努力,大二的时候我的成绩名次上升了很多,当时班主任为了鼓励我,专门设立了一个成绩进步奖。也就是因为这个特别设立的奖项,我才顺利地拿到了奖学金。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意义重大。让班主任欣慰的是,从那以后我已经不再需要靠进步奖这样的机会去拿奖学金了。现在回头想来,其实有人比自己优秀也是一种幸福,这样才会有努力的目标,有进步的动力。
  
  在少年班让我感觉最深刻的地方就是,同学都异乎寻常地勤奋,有时候甚至勤奋到常人难以理解的地步。记得当时同寝室有一个同学尤其用功,以至于全寝室没有人知道他晚上到底什么时候睡觉的,只知道每天大家睡着时他还在挑灯夜读,早上起来时他早已经起床早读去了。另一个室友曾开玩笑说,夏天的时候,他每天都会去看那位同学椅子下面的蚊香到底烧了多少,以此来猜测他是几点睡觉的。更为难得的是,他不单只是学习成绩好,组织活动能力也很强,后来还成为我们系的团支部书记,现在在美国一个很不错的研究所工作。
  
  那个时候,周末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安排,没有丰富多彩的娱乐计划,我们的活动基本上就是去教室自习。这听起来似乎很乏味,但是当时的风气便是如此。每天早上,我们带着书包和饭盆去食堂吃早饭,吃完饭就直接去教室。因为食堂和教室离得比较近,中午和傍晚我们也都不会回宿舍,直接去食堂吃完饭便又返回教室接着上自习。一整天下来一个人就好像消失了一样,累了,就趴在课桌上小睡一会儿。无数个周末,就都是这样度过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4 17:59:41 | 查看全部
另一个记忆犹新的场景就是去少年班系机房用电脑,当时我们把这叫做“上机”。从大二开始,我们被允许进入系机房上机,机房电脑数量有限,相对于学生来说僧多粥少,如果晚到的话经常就会没有位置。所以那时候,一大早机房还未开门,门口便已经围满了前来上机的学生。当机房管理员踩着点到达时,一开门,大家便一拥而上,迅速进去抢占位置。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玩游戏也是禁止的,大家基本上都是在机房里学习软件操作或者编写程序。这里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当时,我花了不少时间写出了一个支持人机对弈的黑白棋游戏,计算机通过遍历所有可能的下法来和人对抗。我得意地把这个游戏给我的室友玩儿,那个室友是围棋的业余二段。他非常认真地下。眼看计算机就要输了,这时计算机却突然在棋盘外面下了一子,把室友的棋全部翻过来,继而扭转了局势转败为胜。他很气愤地跑过来说,你写的程序不像话,居然还会使诈!其实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到底是我的程序会使诈呢,还是程序什么地方有问题。在少年班系机房度过的日日夜夜里,我计算机软件开发和使用的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少年班毕业以后,我留在科大计算机系继续攻读博士学位。陈国良老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的导师,在他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做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开始了自己的研究道路。5年后,我来到了微软亚洲研究院。这里让我有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这里的同事有着和少年班同学们一样的勤奋、自信和不服输的精神。也许这就是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不断取得优异成绩的原因之一吧。很多曾在这里工作过的访问学生,离开微软后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我想,这应该就是环境的力量,当优秀的人聚在一起,所能产生的影响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不要总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而郁闷,和最优秀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得更优秀。
  
  (谢幸,江西南昌人,15岁离家,求学于中国科大少年班。自认既非英雄,亦非神童,然勤能补拙,并幸得良师。24岁博士毕业。加盟微软亚洲研究院,于互联网搜索组任研究员。发表论文数十篇。忙里偷闲间,尤喜阅读与收集,平日里流连方寸,神游书海,乐此不疲。偶能偷得几日浮生,寄情山水,实为平生快事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