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07:44:45 | 查看全部
早安,清晨——晨光洒落,有您最美,一直认为,最长久的幸福,是来自平淡的日子;来自宁静的心境;来自平凡日子里点点滴滴滴的感悟。繁华落尽终究是平淡,生活的美,不在于绚丽,而在于平和;爱情的美,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平凡的相守,温暖的陪伴。时光深处,轻握一份懂得,我们安享在这样的岁月里,也无风雨也无晴,任由春花肆意地开放,春季的周末让心无忧,悠闲出行,好运牵手,生活幸福得偿所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07:45:18 | 查看全部
一位妇人晕倒在地。突然,她感觉到自己好像已经离开了人世,正站在天堂里的法官面前。
  一个声音问道:“你是谁?"
  “我是市长的妻子。”妇人回答。
  “我没有问你是谁的妻子,而是问你是谁?"
  “我是四个孩子的母亲。”
  “我没有问你是谁的母亲,而是问你是谁?"
  “我是教师。”
  “我没有问你是什么职业,而是问你是谁?"
  “我是一名基督教徒。”
  “我没有问你的宗教信仰,只是问你是谁?"
  一问一答没完没了地进行下去。妇人总是不能满意地回答法官的“你是谁”这个问题。
  不知过了多久,妇人醒了过来。
  她下决心要找出“我是谁”的答案。她能找到吗?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试图在自己扮演的各种角色中证明自我的生命价值,却遗忘了自己的本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07:45:29 | 查看全部
临渊问水,可得鱼之甘苦。捕捉生活细节,可以感知一颗心灵的善良与美丽。
  有一个叫彦玲的高三女孩,家境贫寒,她一天的饭,只是去食堂买两个最便宜的菜包子,却不当着大家的面吃,总是等午休的时候,班里的学生走得差不多了,才悄悄地拿出来吃掉。
  好多学生不理解她的这种做法,甚至有的学生说她有些虚荣。大家都说,贫穷并不可耻,遮掩自己的贫穷才是可耻的。但彦玲不为所动,依旧在班里的同学走得差不多了,才把包子拿出来吃掉。
  央视新闻频道的记者采访她,谈到了这一细节。她说,那个菜包子的味道很呛人,很难闻,我等到大家走了之后再吃,只是怕大家闻到那个难闻的味道,不想让大家跟我一起受罪。
  一颗露珠,不会在叶片上停留太久,却可以在一瞬间辉映整个世界。真正善良的心灵,是藏在云间的润雨,是伏在林间的惠风,默默地把清爽与润泽送上人的心田之后,便转身逝去,不留下一丝印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07:45:39 | 查看全部
几年前,我想找一个洗衣兼打扫卫生的短工。介绍人找了一位洗衣妇来。“反正你洗完了我家也是去洗别人家的,何不洗完了就替我打扫一下,我会多算钱的。”她小声地咕哝了一阵,介绍人郑重宣布:“她说她不扫地,因为她的兴趣只在洗衣服。”
  我起先几乎大笑,但接着不由一惊:原来即使是在“洗衣”和“扫地”之间,人也要有其一本正经的抉择——有抉择才有自主的尊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07:45:52 | 查看全部
孩子学画,父母总希望他画得栩栩如生,坚持画什么必须像什么,才属上乘。于是很多时候,父母都要求孩子画出大人所要的模式。
  曾跟孩子分享一个故事:一个画师为人画像,他希望把这个人画得好看一些,因此把鼻子“矫正”,把眼睛画得炯炯有神,把嘴巴画得有笑意,脸上皱纹也少画几笔。那个人看了,非常不满意,认为画师才艺不精,要他重画。这样,又画了好几遍,那个人仍有怨言,说画师把他画丑了。画师愤愤地说:“其实就是因为你长得丑,我希望把你美化一些!”
  这是丑人无自知之明,或是画师帮了倒忙?
  孩子指责是画师的错,不应擅作主张,改变那个人的模样。孩子想法最单纯,有话直说,看到什么画什么。反而是大人,总要求完美,或心中有既定之美,即使改变事实也认为理所当然。
  价值观战场对大人和小孩都是一个可怕的地方,但却是一场可以打赢的仗。大人看见的事物,随着自己的人生历练丰富而有所不同,尤其对灌输给孩子的东西,总想办法圆以满,赋予美。经过矫饰的价值观,往往不再单纯,是大人想要传达的事物的“再生”,给以另一种生命力或价值观。就像画师画的“丑人之美”,已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生命,却失去孩子眼中的真实。
  基于保护心理,或是美化心理,孩子如果只看到美丽,远离丑陋,心就纯真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07:46:04 | 查看全部
下面是个有趣的题目:“请用6根火柴棒摆出4个三角形,但不能将火柴棒折断。”
  如果你摆了6分钟还摆不出来,也不必心灰意冷,因为根据调查,大多数人都摆不出来。
  在公布答案之前,我们先聊一下跳蚤。跳蚤之所以叫跳蚤,因为它前进时不是走,而是跳,并且一跳可以跳到身体的近百倍高度。但德国柏林马戏团里的跳蚤却是用走前进的,甚至会表演拉车的特技(当然,观众要用放大镜来观赏)。为什么会有这种怪事呢?原来是马戏团的驯养师对跳蚤施以特殊的驯养。首先,驯养师将跳蚤放在玻璃瓶内,玻璃瓶盖的高度比跳蚤跳跃的高度低,跳蚤一跳,头就碰到玻璃瓶盖,它慢慢地就不敢再跳那么高;然后,驯养师逐步降低玻璃瓶盖的高度,跳蚤怕痛,只好越跳越低;到最后,跳蚤在盖子压顶下,就不敢再跳而只能用走了。经过这种特殊的驯养,跳蚤彻底失去了与生俱来的跳跃能力。
  前面那道测验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将六根火柴棒摆成一个金字塔,自然就出现四个正三角形了。不少人在知道答案后,会在心里嘀咕:“你又没有说可以做三度空间的立体摆列!”但题目里并没有说“不可以”做三度空间的立体摆列。其实,多数人都是自我设限,自己绑自己,只会将六根火柴棒在一个平面上东移西挪,而不能或不敢从事三度空间的思考。这和被盖子压顶而不能跳跃的跳蚤有什么两样呢?
  教练法则:人跟跳蚤不同的地方是,跳蚤一旦被驯养,就很难恢复跳跃的能力,但人类会反省。要想挣脱牢笼、跳出框框,必须先知道自己的头脑被监禁。只有挣脱无形的牢笼,才能释放我们被监禁的创造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07:46:16 | 查看全部
大学里听过一位中科院院士的讲座。和我的父母辈一样,他成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家里穷得连闹钟也没有。但他希望自己每天能够早一点起床读书。在不想惊动父母、又没有闹钟的情况下,怎么能够让自己早一点起床呢?他的创意是,每晚睡觉前喝一定量的水,用夜尿逼迫自己起床。时间长了,他甚至知道若想5点起床应该喝多少水,以及4点起床应该喝多少。这套起床的办法被他命名为“尿疗法”。从一个农村的穷孩子成长到今天的院士,不知道他曾经发明出多少类似“尿疗法”的创意。
  两位女朋友最近都升级当了妈妈。一位生的是女儿,为此辞了职当全职妈妈,并且还调动了孩子的外公外婆来家里当帮手;一位生的是双胞胎,3个月产假后,照常上班,白天孩子由保姆带。结果是生了一个孩子的全职妈妈每天忙得鸡飞狗跳、蓬头垢面;而养双胞胎的那个不仅升了职,还兼职做自己住宅小区业委会委员。
  可见大家生活的内容都差不多,只是如何去生活呢?有创意的和没创意的,就会活出个天壤之别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07:46:31 | 查看全部
捡蘑菇也有学问。当我很小的时候,随大人上山捡了几次蘑菇之后,我就总结了两条经验:第一,跟在别人屁股后面是很难捡到蘑菇的;第二,并不是什么地方都有蘑菇,蘑菇是有“窝”的,拿现在的话说,只有有菌种的地方才会有蘑菇,而且捡之不竭。I
  当我将这两条伟大的发现郑重其事地告诉家人时,一家人都笑岔了气。他们说,连这都不懂,还捡什么蘑菇啊。I
  我以为我独一无二地发现了真理,结果,发现的只是常识。I
  听说过这么一个捡蘑菇的故事:
  一个山村里的人都喜欢捡蘑菇,而且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则,谁第一个发现了新的蘑菇窝,那里的蘑菇就归了他,别人再不能到那里去捡。I
  一个小伙子为了拥有永久的蘑菇资源,在一个雨后的清晨,走了七八里的山路,终于在一处潮湿低洼的地方发现了一个蘑菇窝,这里的蘑菇多得让人欣喜。这里离村子这么远,这里的蘑菇这么多,更主要的是,除了他自己的脚印外,在这里,他再也看不到别的脚印。也就是说,没人来过这里,他是第一个发现这里的人。I
  他的欣喜可想而知,但就在他准备弯腰捡拾那些蘑菇的时候,他的身后传来了一位妇女的呵斥声,妇女说,这个蘑菇窝是她先发现的,理应归她所有。I
  你先发现的?小伙子不屑地说,你看看,这里只有我的脚印,我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I
  妇女理直气壮:没有别人的脚印,不等于别人没有来过。我昨天就来过这里,只不过,昨天没有下雨,我踩过的地方才没有脚印罢了。I
  两个人争执不下,去找村里人评理,这一评理,问题出现了。那个蘑菇窝不是小伙子第一个发现的,也不是那个妇女,而是有更早发现它的人,一个小女孩在一个月前就发现了它。I
  但小女孩也不是最早的,还有一位老伯,一年前就发现了。不,还有更早的!于是一个一个地站出来,到最后,是一位行动不便的老奶奶。老奶奶说,她五十年前就知道那个地方,而且一直去那里捡蘑菇,只是近几年腿脚不方便了,才没有再去。I
  您是怎么发现那里有蘑菇的呢?有人问老奶奶。老奶奶说,是我的婆婆生前告诉我的,她原来就常在那里捡蘑菇。I
  那么,是不是那位老奶奶的婆婆才是第一个发现那里的人呢?到这个时候,谁都不敢下这样的断言。I
  没有脚印,不等于没人来过。其实,我们很多时候的主观判断是错误的,总是有意夸大了自己的感受。发现了,就觉得自己是第一个发现的,成功了,就觉得自己是第一个成功的。其实,哪有那么多的第一?你不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人,也不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失败的人,在你的前面,已经有很多人镗过。I
  别为自己的一时成功而妄自尊大,也别为自己的一时失败而妄自菲薄。你的欢笑和眼泪,许多人都有过。所以,别指望你能成为第一个发现蘑菇的人,但你要坚信,只要你坚持一路走下去,不断地去寻找,不断地去捡拾,你的篮子,总有满的时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07:46:45 | 查看全部
居住在印度热带森林里的一些土著长期以捕蟒为生。他们一般是俩人一组在森林里搜寻蟒蛇的踪迹,发现猎物后,他们并不急于下手——谁都知道,这种庞然大物发起威来可不是好对付的,就连彪悍的豹子和凶残的鳄鱼都不是它们的对手。有经验的捕蟒人往往会选择盯梢策略,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守候上几天几夜。
  他们到底要等待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他们要等待蟒蛇完成一次捕食活动。一般说来,腹中还有食物的蟒蛇会安安静静躲在洞穴里呆上数天甚至数十天,直到消化完成排出粪便,这才开始进行下一轮捕食。蟒蛇捕食时特别专注,一旦咬住猎物,任其如何反抗撕咬,也决不松开,同时将自己长长的身子一圈圈地绕上来,紧紧箍住猎物,直到对方窒息。蟒蛇这才从容不迫地一点点吞下猎物,让人吃惊的是,蟒蛇甚至可以吞食超过自身体重许多的动物。
  有经验的捕蟒人会等待蟒蛇完全吞下食物后才出手。一个人扯开大口袋,另一个就径直上去拖蟒蛇的尾巴。此时的蟒蛇正处在志得意满的松弛状态下,甚至没有察觉到人类的图谋。等它反应过来的时候,大半个身子已经被锁进了结实的纤维口袋之中了。失去身体优势无法完成缠绕动作的蟒蛇并不比一条大黄鳝更难对付,很自然地,它只有乖乖地成为捕蟒人的囊中之物。
  捕蟒本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就连一向以勇敢著称的喀麦隆的格巴亚斯族人,其年轻人中敢于继承父辈捕蟒传统的都越来越少了。格巴亚斯族人捕蟒一般是集体上阵,钻进蛇洞中,以火把晃花蟒蛇的眼睛,打头一人以缠了兽皮的胳膊为诱饵让蟒蛇死死咬住,其余人一起发力,硬生生连人带蛇一起拖出洞来,场面极为惊险恐怖,稍不留神就可能死伤多人。
  同样是捕蟒,格巴亚斯族人兴师动众还险象环生,而印度人却可以凭俩人之力就轻松完成。其差异就在于后者选择在捕获对象最为松弛的时刻下手。蟒蛇在捕食之前是高度警惕的,而且充满了好斗之心——这是丛林中所有巨虫猛兽都有的生存本能。而经过捕食的一番打斗之后,蟒蛇终于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胜利果实。此时,它的内心里再无战斗的念头与激情,伴随胜利而来的巨大满足感甚至让它淡忘了潜在的危险。事实证明,这时恰恰是它最不堪一击的时刻,聪明的印度土著成功利用了蟒蛇这一致命的弱点。
  也许,我们并没有嘲笑蟒蛇的资本。现实生活中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在目标没有达成之前,很多人都可以做到“闻鸡起舞”、“枕戈待旦”,即使面对强大的敌人或者巨大的困难,也可以毫无惧色地迎难而上。而一旦达成一个或几个阶段性的目标之后,往往就显出志得意满之下的松弛和懈怠。殊不知,此时恰恰是最为危险的时刻。凶悍勇猛如中国的项羽与西方的拿破仑,其实都是捕蟒故事的人类版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0 07:46:56 | 查看全部
有一个老太太用尽心思,想把一件新买来的厨房用品拼装起来,她翻阅着说明书,弄了老半天仍徒劳无功,她只好将这堆东西丢在一旁。
  过了不久,她意外地发现,家里的女佣竟然将那件复杂的东西拼装完成,而且做得极为顺手。惊讶之余,老太太问道:“你是如何完成的?"
  “我不识字,只好尽量用脑筋了。”女佣回答。
  我们太习惯在传统或知识中打转,反而失去最单纯实际的想法和意念。凡事太有章法,反而无法灵活变通。
  好多人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多么有才能,而是因为他选对了一个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