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7:42:38 | 查看全部
升级的代价
时间:2014-10-17 作者:未详 点击:165次

  拉开书桌最底层的抽屉,我总会看见以下这些令人烦恼的东西:一个早已过时、内存仅有128M的MP3,两部不能上网的旧手机和一部重约4公斤、开机需要15分钟的笔记本电脑。
  
  与很多人一样,我的设备早就更新换代了。但那些毫无用处的电子垃圾,带着如同乱麻般的数据线和电源线,仍旧占据着整层抽屉。
  
  或者我可以直接把它们扔进垃圾场。
  
  早在2005年就有报道称,世界上每小时就有4000吨电子垃圾被丢掉,相当于1000头大象的重量。到了2010年,数量就更惊人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这一年发布报告称,全球各类电子垃圾正以每年4000万吨的数量增长,法国平均每人每年产生15公斤电子垃圾;而在美国,被淘汰的电脑总量很快就可能达到3亿至6亿台。
  
  这些垃圾的终点站并不是家门口的垃圾站,它们当中有一部分会被倒进堆填区,而电子设备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将会渗入土壤或释放到大气中。还有一些会被送入焚化炉,但焚烧电子产品所释放的铅、镉、水银等重金属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7:42:49 | 查看全部
 不过,也有许多电子垃圾从欧美发达国家被运往遥远的非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份报告称:贝宁等5个非洲国家每年约产生100万吨电子垃圾,而发达国家对此“功不可没”。《巴塞尔公约》秘书处的报告称:2009年加纳进口电器中的二手商品约为70%,其中一半因为无法使用而被丢弃,成为电子垃圾。
  
  “非洲大陆正成为发达国家丢弃电子产品的巨大垃圾场。”联合国一位官员称。
  
  中国也曾经历过这一切。2005年,法新社在报道中写道:“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子垃圾场。”绿色和平组织也曾提出:“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中国应该是世界上最理想的电子垃圾场。”
  
  而如今,这个巨型电子垃圾进口国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子垃圾生产国。
  
  洋垃圾以不易被人察觉的方式进入中国,本地电子垃圾则乘坐着大卡车或农用拖拉机,从大城市前往小城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7:44:28 | 查看全部
离开iPhone的48小时
时间:2014-10-17 作者:未详 点击:94次

  接受挑战的起因是遭到身边一些“反科技”的朋友的嘲笑。
  
  作为菲利普?K。迪克和阿瑟?C。克拉克的拥趸,对高科技持怀疑态度的我竟被贴上类似“iPhone控”“苹果控”这样的标签,实在是程度最深的“被误读”!
  
  我真的需要一部iPhone吗?
  
  并不。2010年10月1日,我开始使用我的第一部iPhone,在此之前,我的人生其实并没有“不方便”“落伍”或者“效率低下”。退回到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有那么难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7:44:37 | 查看全部
 与现实世界割断了联系
  
  感谢高科技。智能手机已经在你生活的犄角旮旯里找到了存在的理由。有了iPhone,你可以坐在马桶上发微博,可以边吃饭边看八卦新闻,乘车、等人、排队、乘电梯的过程也变得不那么难挨。甚至,你养成了走盲道的习惯—因为你要边走路边看手机!
  
  开始体验并不容易。“要出趟差,回来再开始吧。”“假期天天宅在家,体验不出什么所以然来。”“刚约了一个重要的采访,正在等回音……”终于,我没能找到一个万全的时间空当儿,直到手机音量按键出现故障需要送修,才不得已开始了挑战。
  
  离开手机维修站赶往办公室的路上,我首先光顾了一个书报亭,买了一份报纸在路上翻阅。在读报时,我发现自己多了一种奇怪的毛病—在报道里看到一个陌生的演员或导演的名字时,老想用手指“点击”,看看他有哪些作品。
  
  没过多久,焦虑悄然而至。我开始臆想:我错过了多少个电话?电子邮箱里有多少封未读邮件?微博上被@过多少次?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不知道有没有收到邮件绝对比收件箱里躺着20封未读邮件更令人焦虑。几个小时后,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和现实世界割断了联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7:44:48 | 查看全部
 成功戒掉@瘾。
  
  最难的一个环节是克服社交恐惧。过去,我一直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博私信与世界沟通。离开iPhone,办公桌上的电话利用率高了几倍。大半天下来,过去一直记不住的几个同事的分机号码我居然也能背出来了。
  
  好歹第一个工作日安然度过。准备下班,我首先翻出一本全新的笔记本记下明天要做的事,随后将桌子上那本买来已经有一个多星期却连保护膜都没撕开的《印度的宗教》塞进手提包—终于有时间读这种大部头了!
  
  临睡前,我发现了一件麻烦的事:我这个每天必须靠手机叫醒的人竟没有闹钟!大半夜的,我已经不可能出门去买个闹钟回来,只好求同事早晨叫我起床。
  
  在高科技为我们提高生活工作效率的同时,它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节奏。从专心读一本书,到在几个不同的网页间跳转,微博终于把我们的耐心缩短到140个字以内。以“吃饭”为例,原本多简单的事,如今却有可能会变成这样:先在某个SNS网站上征“饭搭子”,然后用LBS程序搜索附近的餐厅,走进餐厅后下载电子优惠券,等候上菜时“签个到”,看几条八卦新闻……“菜怎么还不上来?”“那我先切切水果。”上菜了,在动筷前要对着盘子一阵狂拍,先做个LOMO效果,再拼个图,上传到微博、Instagram、Path……“芋头和魔芋有什么区别呢?”“让我上Wikipedia查一查……”“餐厅里播的这首歌好好听,谁唱的?”“让我开Shazam看看……”“喂,你看到我签到啦!在附近?快来,还没开吃呢!”然后……你终于可以开始吃饭了!
  
  离开iPhone的第二天,我吃上了一顿久违的、完全不受打扰的午饭。没有签到、拍菜、分享的环节,一桌人不再面对面时在微博上互相@,这顿饭吃得还真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7:44:56 | 查看全部
 液晶屏效果能好过肉眼吗
  
  晚上约朋友看演出,一向淡定的我反复确认碰头的时间和确切的碰头位置(精确到方圆5米以内)—没有iPhone,迟到就完了!终于跟一个有手机的朋友接上了头,我惴惴不安的心才放松了下来。
  
  看着乐队在舞台上表演,眼前晃着各种炫亮的手机屏—我的分享欲来了!有好几次手都没忍住伸向口袋去掏那并不存在的iPhone,我只能不屑地想:“哼,你们是来看演出的,还是来看视频的?液晶屏效果能好过肉眼吗?回家上土豆网看不要钱的好不好!”
  
  好在体验的最后几个小时是周末。周六的上午,我竟然在工作日的闹钟时间准时醒来。原来,我一直低估了自己的生物钟。在第48小时到来之前,我终于将那本500页的大部头看完—曾经我以为我至少需要花一个月的时间。
  
  48小时后,我已经学会享受离开iPhone的好处了,但我还是在第一时间赶往维修点取回iPhone,并立即回家与电脑同步。哗!一切又回到了48小时以前。当然,我也毫不留情地删除了那些在过去的48小时里完全没有“想念”过的App……居然有将近100个!
  
  离开iPhone,你必须先准备好以下几样东西:随身笔记本、行事历和电话簿、U盘、手表、书,以及一个更大、更结实的包。或许你还需要:MP3、录音笔、计算器、地图、GPS设备、照相机、打印机、计步器,对于少部分信息“重度依赖症”患者,离开了iPhone,或许只有背上笔记本电脑(尽可能轻薄)出门,才有足够的安全感,并且要带好3G网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7:45:09 | 查看全部
  离开iPhone的5大好处
  
  1。时间变多了
  
  没有闹心的短信和电话铃声,没法随时随地刷微博、回邮件,没有消磨时间的游戏,你会发现,你的生活节奏变慢了,做事效率反而提高了。
  
  2。睡眠质量更好
  
  不管“手机辐射说”是不是危言耸听,至少在睡觉时,你的枕边少了一个潜在的危险品,而那些有24小时开机习惯的人,也不会被“午夜凶铃”破坏了美梦。
  
  3。重拾阅读习惯
  
  离开iPhone,你会重新发现纸质阅读那不可替代的阅读乐趣。
  
  4。增进感情交流
  
  约会时,你的眼睛该望着的是他的眼睛而不是手机屏幕,不该让短信打断你们的亲密谈话。好不容易组织一次聚会,不该变成人人各自玩手机而互不搭理的活动。
  
  5。减压
  
  利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日均上网时间越长的人越容易抑郁。没有手机,你就不必考虑电池够不够用,咖啡馆有没有Wi-Fi,不必被一封封工作邮件扫了玩兴,不必担心私密短信被偷看,不必在大街上提心吊胆,生怕爱机被偷、被抢。如果你是斯嘉丽?约翰逊,你一定不会被黑客盗取裸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7:45:20 | 查看全部
这些“神器”永垂不朽
时间:2014-10-17 作者:未详 点击:199次

  这只灯泡亮了100多年
  
  旧式的白炽灯泡,平均寿命是几千个小时。虽然新式灯泡的寿命可以达到2。5万个小时,但就算是它们也远远比不上美国加州利佛摩的那只“百年灯泡”—2011年6月18日,人们为它庆祝了110岁生日。
  
  这只灯泡由美国俄亥俄州的薛比电器公司生产,设计者是阿道夫?查雷特。这位老兄曾经和爱迪生竞争,看谁能造出最好的灯泡。
  
  这只设计功率为60瓦的灯泡,现在的实际照明功率只有4瓦,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公认它为全世界寿命最长的灯泡。当地人专门成立了“百年灯泡委员会”来照料它。1976年,它从旧消防站转移到新站时,还有特派警卫为它“护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7:45:31 | 查看全部
 不下班的“临时工”水坝
  
  在公元2世纪,印度朱罗王朝为了引水灌溉农田,决定建造一座大水坝。但雨季就要来了,为了防止洪灾让一切努力成为无用功,人们便造了一座粗糙的石砌大坝,想在正式水坝造好前顶替一下。
  
  这一替,就是十年又十年,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千年过去了又迎来下一个千年。再大的洪水也没有把它冲垮。直到1500年后英国人来了,这座被后世称为“雄伟大坝”的“临时工”,仍然是整个地区唯一的防洪建筑物。
  
  孪生卫星:无穷尽的探索之路
  
  对于一颗被送入太空的卫星,科学家们对其寄予的厚望就是它能好好工作几年。服役超过10年的轨道卫星很少,能在轨道外工作10年以上的卫星更是闻所未闻,但“旅行者号”做到了。
  
  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美国先后发射了“旅行者2号”和“旅行者1号”卫星,二者沿着两条不同的轨道飞行。最初的期望寿命是它们能运转4年,但是到了第5年,两颗卫星仍然好好的。35年后,距离地球233亿公里的两个“旅行者”还在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17:45:40 | 查看全部
 一顿晚餐的保质期是3。6万年
  
  我们能用科学延长食物保质期。肉类可以安全地在冷库里保存几个月,有些军事口粮在妥善保存的前提下大约能撑5年。罐头就更不用说了,几十年也是有可能做到的。
  
  而在北极,野牛和猛犸象的肉在冰冻了几十个世纪之后还能食用,有人已经尝过了。
  
  回到1万年前,当时猛犸象还在西伯利亚游荡。死后,它们的尸体躺在冻土上,逐渐埋入冻土层中。有些尸体经过几千年的冰冻,还保持着皮肉完整、仿佛死去不久的状态。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人们陆续在一些地区发现猛犸象尸体。寒冰把肉质保持得非常完好,简直能够食用—如果你把半腐和冻伤的肉也归入可食用范围的话。当时有报道称,这些猛犸象的肉常被拿去喂雪橇犬。
  
  而在21世纪初,有些不太关心自我保护的俄国科学家,毫不挑剔地从一具猛犸象尸体上切下了肉排烹制后食用,这无疑是字面意义上的“史诗级大餐”。
  
  好在,结果证明吃猛犸象的老肉不算危险,它只是“糟得可怕”,跟在冰箱里放太久的肉的味道也没什么不一样。
  
  回到1976年,也有一位很酷的科学家做过类似的事。当时人们在北极找到一具已有3。6万年的小野牛冻尸,他完成了一堆实验,然后淡定地切一些肉,炖了汤。看来沉重的科研工作带给了他重口味。他表示肉汤安全可以食用,而且味道是“可接受的”。所以,当你发现刚咽下去的肉饼是1994年就冻在冰箱里的,没事,在这方面你有不少前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