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6:38:39 | 查看全部
我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想做
  
  有个成语叫“心想事成”,只有心先想,才能事成,不想做,不愿做,就不可能成事。做事情的第一步是首先要想做,如果不想做,任何缜密的计划、完善的措施、正确的决策、严格的制度,都是一纸空文;任何创新的思路、有效的方法、重要的精神,都只能是画饼充饥;任何辉煌的前途、美好的梦想、远大的目标,只能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作为一名公司的新丁,杨晓丽学历低、又没有经验,公司给她的职位是前台接待。前台被很多人认为是公司最没有前途的“垃圾”岗位,收收发发,迎来送往,接转电话,没有一点技术含量,绝大部分的人干不到两年要么换岗,要么离职。
  
  杨晓丽觉得公司给了自己一个岗位,是对自己的信任,她认为前途不是挑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上班第一天,她就换掉了那本打了卷的破烂登记簿,扯下了布满污渍的脏兮兮的部门电话联系表,取而代之的是16开的大本,封面是自己打印的公司简介。为了方便公司内外人员的联系,她连续起了几个大早,将所有部门、机关人员的电话号码熟记在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6:38:46 | 查看全部
有人说:小丽,电话号码你背它干什么?有需要查一下不就行了!何必犯傻去死记硬背。杨晓丽说:背下号码能够“问不倒,答得快”,不至于手忙脚乱。不仅如此,有一天她还在午休时间记忆公司的宣传资料,还有一些数据资料,老总发现后问她为什么要记这些东西,她说: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用上了呢!这个用心的小姑娘,引起了老总的关注。
  
  作为一名新员工,杨晓丽初来乍到,领导没有教导她,同事没有指点她,杨晓丽的所作所为全部是她的一厢情愿。前台接待接转电话是日常工作,对于一般的前台接待员来说,那么多电话号码谁能记得清,需要的时候查一下就行了,可杨晓丽不这样,她偏偏要死记硬背,把这些枯燥的号码记在脑子里,这样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效率,也提升了公司的良好形象。对于公司理念、愿景、目标、产品服务等基本情况,有的员工进公司好几年未必能够说得清,可杨晓丽却主动记在心里,以便急用。
  
  从杨晓丽的案例可以看出,她认为做这些工作是必须的,是应该的,尽管岗位职责没有明确说明,领导也没有要求,可是她做了,而且做得很充分,很到位。所以,只有一个人主观上想做,才有主动的行动。只有想做,工作才能落到实处,计划才能变成行动,愿景才能变成现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6:38:53 | 查看全部
 (二)想做好
  
  能成事的人不仅内心想做,主动做,而且想做好。他们不满足于平平淡淡的工作成效,不满足于一般的过得去的工作状态,他们总是在琢磨:目前的工作还有没有改善的余地?如何改善?总想把简单的工作做出精彩来。很多人总想做些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但实际工作中我们接触到更多的是那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谈,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能够把大量的简单的事一件一件地做好,做到位,这就是落实。
  
  如果连简单的工作都做不好,又何谈复杂的工作?正如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所说:什么是不容易,把容易的事情坚持做好了就是不容易;什么是不简单,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了就是不简单。
  
  有一天,公司里来了几个马来西亚的客户,杨晓丽把客户安排在接待大厅等候。在给客人倒水的时候,细心的杨晓丽从客户之间的交谈中觉察到,这些客户是第一次来公司,对公司的基本情况还不太了解。她就主动走上前去很有礼貌地说:“各位贵宾,欢迎您来到我们公司,如果可以的话,占用各位一点时间,我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公司,好吗?”客户在惊讶之余,用掌声表示同意。于是,杨晓丽就从公司的成立、组织结构、产品系列、销售业绩、市场份额、运行情况,到公司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愿景、经营价值理念、目标规划等,有陈述、有数据、有激情,有条有理,声情并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6:39:00 | 查看全部
 当老总来到接待厅迎接客人的时候,客户们赞不绝口:“你们公司了不得,一个普通员工对自己公司的历史、业绩数字、发展规划都能出口成章,脱口而出,你们公司真是训练有素啊!我们对这样的企业有信心……”
  
  事后,老总问杨晓丽,那些数据从哪里得来的,又是怎么记住那么多枯燥数字的,她回答说:“公司年会和每次的例会,我把各个部门的情况作了详细记录,公司的宣传资料和老总的讲话里面也有很多有用的数据和知识,早起一点记几个数字不算啥。”老总不由得对一脸稚气但又略显成熟的杨晓丽刮目相看。
  
  一个前台接待员,能够整理卫生、端茶递水就行了,可是杨晓丽缺不满足于现状,她主动搜集公司的资料,认真研读,默记于心,在客户面前说得头头是道,难免客户有点意外。在客户等待无聊、想了解情况的时候,她抓住机会,主动介绍,按职责这不是她的范围,可是她却做了,做好了,既赢得了客户对公司的赞扬与好感,也赢得了领导对她的信任和肯定。这就是不仅想做,而且想做好,这就是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6:39:07 | 查看全部
 (三)想做更好
  
  能成事的人不仅想做、想做好,而且想做的更好。举凡一些在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都有一个共同也是最基本的特点:对待平凡而简单的工作,热忱、专注与精通。因为热忱,所以能够投入强大的动力与能量;因专注,才能心无旁骛地勇往直前;因为精通,才能达到自己专业领域的顶峰。
  
  一个人的工作好与不好有什么标准?可以说,很多企业,包括世界上管理最先进的企业,有很多方面只有一些笼统要求,并没有清晰明确的标准。比如,地面卫生做到窗明几净,干净整洁。究竟地板拖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窗明几净?什么的程度才算干净整洁?恐怕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公司都没有一个能够用物理化学指标定量的考核标准,那么,在这样情况下,如何才算落实的好,落实到位呢?这只能靠每一个员工自己把握了。就是说,做到多好才算好只能靠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良心来保证了。
  
  能成事的人总想着做更好,只要有时间、有余地、有条件,他们总是不遗余力、竭尽所能地争取取得更好的效果,达到更高的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6:39:20 | 查看全部
半年之后,杨晓丽这个热情而细心的前台成了公司一道亮丽的风景。其实,杨晓丽的做法当初被很多同事嘲笑为傻帽,多此一举,或者只是为了表现自己。
  
  比如为了保证电话铃响三声就接通,杨晓丽从来不带杯子到公司,尽量少喝水甚至不喝水,最大程度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励志文章 )有人说公司不是上甘岭,干吗那么糟蹋自己,而杨晓丽相信,每一个未知的来电都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客户,也许百万元甚至千万元的生意,就开始于一次及时而热情的接听。
  
  再比如,午餐之后杨晓丽总要把大厅打扫一遍。有人说别瞎操心了,公司付钱给物业公司了,这是物业人员的事。杨丽说:“物业公司的清扫时间比公司下午上班晚半个小时,中午时间进出的员工很多,地板上满是脚印,如果来了客户,肯定会影响咱们公司的形象。”之后,在杨晓丽的建议下,公司与物业协商,让物业保洁人员调整了保洁时间。
  
  付出就有回报,一年之后,优秀员工的称号和额外奖金落在了杨晓丽这个前台接待员头上。而且,公司还破天荒的将一个参加工作仅一年多的前台接待员列为了公司后备骨干人才库。
  
  其实,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事情所有的人都能做到,但是能不能做到更好,就显示出了一个人的敬业度和责任感。对于员工来讲,只有想做、想做好、想做更好的员工才是有价值、有潜力、有前途的员工。所以,要问自己:
  
  我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员工?是想度过碌碌无为的一生?还是想度过有所作为的一生?是想做一名有价值的、不可或缺的、最好的员工?还是想做一名价值不大的、可有可无的员工?想明白了才能做明白,才能落实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6:39:28 | 查看全部
给明年依然年轻的我们
  
  文/Denny
  
  今天是22岁的最后一天。几个月前,我从沃顿商学院毕业,用文凭上“最高荣誉毕业”的标签安抚了已经年过半百的老妈,然后转头辞去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跟一家很受尊敬的公司、还有150万的年薪道了别,回到了上海,加入了“刚毕业就失业”俱乐部,开始了一天三顿盒饭的新生活,中间许多精彩剧情暂时略过。
  
  我肯定不是第一个做过这样事的人,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所以在说自己的一些有趣故事前,我想借用大家(包括30岁甚至40岁以上的朋友)的一点时间和一点平和的心态,和大家分享过去一年以来一直没说的一些话。所以前两部说的是对于一些一直困扰着我们的关键词的理解和体会。他们是:欲望、外界、标签、天才、时间、经历、人生目标、后悔、和现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6:39:38 | 查看全部
这可能会是一篇科普文,也可能会是一篇长篇小说,但我不想这篇文章变成一篇励志文,大家都审美疲劳了。所以我想忽略阳春白雪,尽管信息量很大,但是至少说一些实实在在的经验和故事,说一些效果立竿见影的观点,再说说活捉林志玲什么的,总之让大家多看一点就多获得一点实际的价值。
  
  第一部:那些最容易被理解错误的事
  
  关于欲望
  
  这些是我们内心里和人生理想一样真实的东西:学历、工作、房、车、财富、以及爱。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为了这些欲望去付出,无论付出的是汗水、鲜血、还是身体健康、又或是其它你懂的。尽管我们付出的方式可能不被社会主流认同、可能没那么具有有戏剧性,但你和我、北大图书馆里的学生和网吧中奋斗的少年、职场杜拉拉和夜场里跳舞的小姐、韩寒和芙蓉凤姐(韩少躺着也中枪-_-),我们谁没有为了一个目标连续熬夜奋斗过呢?我们谁没有为了得到一样东西而撕心裂肺地付出过呢?谁没有过那种拼命得快受不了的感觉呢?所以我们最不缺励志的故事,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付出领域的专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6:39:45 | 查看全部
 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跑得越快,越是无法考虑我们是否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奔跑。
  
  北野武讲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他说他没出名之前想有一天有了钱,一定要开跑车,吃高档餐厅,跟女人们睡觉。而真正功成名就的时候,他发现开保时捷的感觉并没有那么好,因为“看不到自己开保时捷的样子”。结果他就让朋友开,自己打个出租车,在后面跟着,还对出租司机说:看,那是我的车。
  
  我想说,过去几年里我认识的、深交的、共事过的所有人,包括身边一批又一批二十出头收入一百多万的金融朋友、三十岁左右收入几百万的前辈朋友、以及简历金碧辉煌得已经不在乎收入的大BOSS、以及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两件事:
  
  一,顶级学校的文凭、顶级公司的工作、顶级的收入、顶级的房、顶级的车、顶级的声望,这些都无法满足人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5 16:39:52 | 查看全部
 二,无论是通过爸妈,通过运气,还是通过奋斗得到这些顶级的东西,人类都不会得到更多的幸福感。
  
  接着北野武的故事说下去。想象一下:你今天骑在一辆助动车上,一个小山村来的年轻人经过,说你的车好帅,你不会有任何的满足感。十几年的奋斗后,你坐在一辆你今天都叫不出型号的保时捷的驾驶位上,一个路人经过,说你的车好帅,相信我,你也不会有任何的满足感。你不在乎他,就像你今天不在说你助动车帅的人。你的视角在变。每当我们考虑许多年后能够取得的成就,我们总是习惯站在今天的角度去衡量幸福感和满足感。你今天的视角只是错觉,却让你相信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这是我们最容易跑错方向的时候。
  
  人类的需求是很奇特的。我们吃第一个面包的时候的幸福感,和我们吃第一千个面包的时候的幸福感,是差不多的,前者甚至比后者还多一些。同样的感觉适用于我们赚到的第一笔一万元和第一笔一千万元,第一辆十万的车和第一辆一千万的车,第一个女孩和第十个女人,第一个男生和第十个男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著名的马斯洛五大需求中,你从任意一个细分需求里获得的幸福感只能有那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