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5:34:56 | 查看全部
沉重的犹太人博物馆
时间:2014-09-02 作者:未详 点击:205次

  我来到柏林著名的犹太人博物馆。它的外表看似一个巨大的科幻工厂,设计者为美国建筑师丹尼尔·里柏斯金,初建于1992年11月9日,1998年底竣工,2001年9月9日正式开馆。此处犹太人博物馆作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博物馆不再是照片展览的代名词,而是更多地通过建筑的设计,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震撼。
  
  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绪,让整个柏林和德国人满怀负罪感修建这么一座犹太人博物馆呢?那种历史记忆一定已经深深烙印在日耳曼民族心中,即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罪行依然横躺在原地,伤口会定期发作,悲悯不会泯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5:35:07 | 查看全部
 如果不是身在欧洲,我不会切身了解当年犹太人被屠杀的惨状,亦不会感觉历史隐藏的恐怖面貌。虽无缘踏足奥斯威辛集中营,但看到这些光影画面,已如身临其境。参观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真是一次考验,猝不及防的切肤之痛,如坐电椅,又似针扎十指。
  
  博物馆多边、曲折的锯齿造型像是一把匕首,为人们打开了时光隧道,全面展示了德国犹太人2000余年的生活历程,他们对德国艺术、政治、科学和商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在20世纪经历的被屠戮的历史。博物馆里那些空荡荡的过道,让我陷入无限惊恐。我鼓起勇气推开那个高耸的模拟处决犹太人的毒气室展室的门,走进去。整个处决室没有光亮,只有穹顶一处刀片般的空隙透进光线,暖气到这里就断掉了。你不会在这个黑暗的空间待上超过5分钟,更不敢想象集中营里真正的处决室会是怎样的恐怖,而犹太人就那样站在黑暗中等待预定的死亡。这真是一个相当沉重的博物馆,沉重到我连喘气都觉得那么费力。在走廊倾斜和分割的线条里,我在墙壁上看到了“Shang-hai”(上海)字样。为躲避大屠杀,“二战”期间犹太人迁徙到世界各地,他们也有人到了中国,在上海避难,犹太人至今感激中国的上海。
  
  博物馆室内的工作人员都围着一条红色围巾,上面有好似蜡烛的图案。一位英国游客问工作人员围巾是什么意义,他们回答:“我们在心底做祈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5:35:19 | 查看全部
精英男校不神秘
时间:2014-09-02 作者:未详 点击:84次

  乔治城预科中学(GeorgetownPreparatorySchool,以下简称GP)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这所老牌学校的校友中包括了肯尼迪家族和乔治·华盛顿家族的众多成员。GP的学生学业优秀,体育比赛成绩出色,在古典文化和音乐上颇有造诣。可惜的是,女生与这所学校无缘——它是美国最古老的男子学校之一,也是美国现今唯一一所耶稣教会寄宿学校。
  
  GP采用的是小班教学模式,配合大学先修AP课程。在GP的小班中,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老师的个别关注,而几乎所有科目都围绕AP课程展开。
  
  男生在数理逻辑方面天生较为敏感,你应该可以想象得到,GP学生的理科平均成绩是相当优秀的,学校也格外重视这方面的培养。GP学生的数学科目成绩是入学的重要考量标准之一,而经由4年的学习,这些学生的数学直到大学都会是出类拔萃的。
  
  GP的高三年级学生可以在众多选修课中选择一门:电影、喜剧、诗歌……这些课程会为他们介绍众多经典名著。看,谁说理科生容易读成不善表达、不懂风雅的书呆子?文字能力完全可以和学术能力一起锻炼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5:35:31 | 查看全部
GP的体育教学,几乎能与它的数学教学相媲美。GP的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每一个新生在入学时,都被要求至少参与一种运动。在赛季,很多运动项目每周有2~3场比赛(足球比赛为每周1场)。大多数学生同时参与3个以上的体育或兴趣社团。
  
  此外,每个学生都需要参加社区服务。对于GP这样一所有浓厚宗教背景的学校来说,为需要帮助的穷人服务是必须坚持的理念。所有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都会在暑假里完成50小时的社区服务。GP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在社区服务中,帮助那些弱势群体。他们在运动和社会活动中,学习团结、协作、沟通等对未来十分重要的品质。
  
  链接
  
  乔治城预科中学,创建于1789年,位于美国马里兰州,是一所男子寄宿中学,主要教授9~12年级课程。全校人数460人,分别来自美国本土22个州和世界13个其他国家。GP在2013的全美高中排行榜中排名第17位,但其对于美国本土的学生反而招收较少。
  
  1789年,美国的第一位天主教主教JohnCarroll建立了位于华府的乔治城学院(也就是后来著名的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University,2013年USNEWS美国大学综合排名第21名)。在19世纪90年代,原本从属于乔治城学院的乔治城预科中学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实体。1919年,GP将学校整体搬迁到了现在的校址。1927年,GP正式从乔治城大学分离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5:35:48 | 查看全部
科学咖啡馆
时间:2014-09-02 作者:未详 点击:145次

  说起科学,在一般人眼里,总是那么高深莫测,不敢问津。
  
  其实,科学并没有那么神秘,也不只是科学家的专利。
  
  如今,在美国,坐在咖啡馆里,一边喝咖啡,一边吃零食,一边现场听科学人士讲关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知识,俨然成为一道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和谐共处的亮丽风景。这种名为“科学咖啡馆”的新型科普活动,吸引了美国诸多科学爱好者,他们纷纷前来品咖啡、听讲座。随着活动的进一步开展,科学咖啡馆中的“咖啡馆”还被泛化成酒吧和餐馆,科学爱好者在那里或是端起酒杯凝视,或是品着美味恭听。科学咖啡馆的一般活动程序为:先是小型讲座,然后小酌一番,稍事休息后,进入公开讨论阶段。
  
  由于科学咖啡馆的大门是敞开的,只要对科学感兴趣就可以进去,所以,来这里听讲座学科学的人有着各种各样的职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5:35:58 | 查看全部
 沃尔什今年27岁,从事平面设计工作,自称是科学的门外汉。他参加过两次在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中心一家小吃餐厅举办的科学咖啡馆活动,主题分别是小行星和辐射。他一边听,一边喝啤酒、吃土豆泥,显得既轻松又惬意。他说他就是想学点科学知识,至于吃了什么,真的无所谓。当然,在这里还有一些社会交往,也是相当令人愉快的。
  
  奥兰多地区科学咖啡馆活动的发起方和组织方是佛罗里达科学院。科学院主管爱德华·哈达德说,开办科学咖啡馆讲座的人大多接受过大学教育,或至少对某一主题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都是不计任何条件自愿前来开讲座的。在佛罗里达州的比埃拉,大约有60名退休老人经常带上比萨饼,去布里瓦德动物园或约翰·肯尼迪航天中心参加科学咖啡馆活动。在同一州的代托纳比奇,来自恩布里·里德尔航空大学的知名科学家曾在一家咖啡店举办讲座,座无虚席。
  
  美国的科学咖啡馆活动,由美囯公众电台“诺瓦”科学节目创办的科学咖啡馆网站组织。网站负责人说,任何一个有场地、扬声器和市场规划的团体或个人都可以举办科学咖啡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5:36:07 | 查看全部
网站显示,科学咖啡馆举办地遍布美国。哈达德说,美国现在致力于扩招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这是科学咖啡馆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科学咖啡馆不但在美国深受人们的喜爱,现在还漂洋过海到了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比利时北部港口城市安特卫普等地,举办地包括咖啡馆、酒吧、餐馆、书店、剧场和中学。
  
  科学咖啡馆吸引了广大公众,不只是培养了公众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兴趣,让科学成为大众的科学,还通过他们把这种兴趣传给下一代,使科学代代相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5:36:22 | 查看全部
亲爱的,这不是旅行,这是逃窜
时间:2014-09-01 作者:未详 点击:333次

  大学毕业那年,我被某著名国企录取,那年竞争相当激烈,三万个候选人里只需要三个人。拿到offer之后,我狂喜了一段日子。直到入职培训的电话打来,我恐惧了,不用想象,就知道自己10年后甚至退休后安逸无忧的样子。犹豫再三之后,我告诉他们我不能去上班了。那天,我豪情万丈地摊开中国地图,勾选了10个我喜欢的地方,给自己订了“十年十城”的计划——每年去一个城市生活、工作,顺便旅行。
  
  北京是我计划中的第二站。刚入职时,我就对主管坦白了我的“十年十城”计划,很快成为一个笑话流传开。我和他可能都没料到,到今天,我在北京已经待了整整5年。
  
  曾经,我在博客里写过一篇谈梦想的短文,很多人看得泪流满面。文中写道:“其实,有这么多的生活方式可以选择,世界上有这么多人和你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为什么要把一份做到死的工作和一套未必能住到死的房子作为唯一的目标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5:36:32 | 查看全部
 可是,当我如今重读那篇文章的时候,我意识到,那是一种非理智的煽动,我必须对那些流泪的读者道歉。做一份安稳的工作,为家人准备一处温暖的居所是同样珍贵的梦想。
  
  而今放眼望去,四处都是挠得人内心痒痒的标语:“不去会死”、“有些事你现在不做就永远也不会做了”、“辞职去旅行”、“再穷也要去旅行”……好像旅行一夜之间成了拯救糟糕生活的解药,好像许多朋友一提起梦想,就失去了想象力。哦,梦想就是不用工作去环球旅行。
  
  顺风车、沙发客这些曾经散发着温情的词汇,因为旅行的无节操而渐渐让人抵触。因为工作关系,我见过太多号称××元走中国的人,他们大多数没有职业,没有生活来源,用极少的钱可能走完这么多地方吗?要么逃车票、逃门票、违反社会规则,要么一路活在别人的施舍之下,这和乞讨有什么区别?更让人难过的是,经过媒体的炒作,很多孩子开始效仿。
  
  亲爱的,这不是旅行,这是逃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5:36:40 | 查看全部
 太多人分不清“想要”和“需要”的区别。如果旅行是你的需要,像吃饭、睡觉一样重要,那么就带上你的心和人民币去享受旅行。如果你想通过旅行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去寻找所谓的安全感、梦想、勇气,甚至用它来逃避现实生活,那么你一定会失望。它就是生活本身,那扇没有推开的门终究还是会矗立在你面前。
  
  不去真的不会死,有些事现在做不了以后总有机会再做,说走就走前别忘了了解户外常识,没有钱就努力工作,为下次旅行作准备,无论走多远只有走回内心才是天堂。世事还长,人间很美,不急这一刻。
  
  囚犯逃到世界尽头也会随身携带他的小监狱,把生活搞到一团糟的人在哪里都是颠沛流离,你就像一个追着自己影子满世界乱跑的人,心力交瘁。向外寻找终是徒劳,当你的身体追赶上你的心的时刻,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地方。
  
  走出去,还得走回来,回“家”的路才是旅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