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11:33:06 | 查看全部
就在这种经营中,小伙子的店发展很快。1946年,他来到香港经营起了一家完全属于自己的金店,当时香港的金饰业竞争十分激烈,市场上的一般金器成色都是百分之九十九,小伙子决定,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首创推出含金量99.99%的足金,然而这却意味着每卖出一两金就都要亏几十块。
  
  这种做法就连他的员工都说简直是犯傻,小伙子却说:拿出最大的诚意对待顾客,顾客也一定会用最大的诚信对待我们的!
  
  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这种亏本成了一种免费的广告,顾客纷纷来这里购买黄金珠宝,经销商们也争相来这里取货,小伙子在这时进行了适当提价,果然,没有任何人提出抗议!
  
  就在这种“勤于做事,诚以待人”的经营中,小伙子的金铺也最终发展成了现在的“周大福珠宝”,这位小伙子,就是如今个人资产排名全球富豪第132位的周大福创始人:郑裕彤!
  
  经营珠宝业的成功,使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郑裕彤成为香港实业界的知名人物。然而,当人们还在把他看作一个珠宝商的时候,郑裕彤已经不动声色地杀进了房地产业。
  
  郑裕彤第一次投资房地产,是1952年在跑马场建造蓝扩别墅;此后又在香港闹市区的铜锣湾建造了香港大厦。六十年代中期,香港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发生动乱,许多富人都将土地、房产低价抛售,而当时具有眼光和魄力乘机收购的人,后来都成了超级富豪。1968年,郑裕彤购置的地产最多。他说,他对香港的前景充满信心,他相信所有行业的兴衰都是有周期性的,在低潮时购进,总不会错到哪里去。事实证明他果然没有做错。
  
  进入七十年代,随着金饰生意的兴隆,郑裕彤已经不满足在地产业上小打小闹,而是要大干一场。
  
  1970年,郑裕彤与何善衡、郭得胜等人组成“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他占百分之五十七做大股东,全面向地产进军。不久,新世界斥资一亿三千万,向太古集团买入尖沙咀海傍蓝烟囱地皮,1982年,全世界超一流的豪华建筑新世界中心竣工了。(励志一生  )这个被称为“城中之城”的宏伟建筑,包括新世界酒店和丽晶酒店,几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数千个商业单位、办公楼和豪华住宅。当年郑裕彤购下这块地皮时,付出的是香港最高的地价,而今随着房地产价格的飞涨,仅这块地就已值十亿港元!而新世界酒店和丽晶酒店都进入了世界十大酒店的行列,每年都要为他赚数亿港元!
  
  郑裕彤很为自己的这一杰作得意,他常常独自在这里徘徊,流连忘返。他说:当时我想,这个地方代表香港,船一到维多利亚港就看到,怎么都要把它搞漂亮。
  
  这幢美奂美轮的欧式建筑,现已成为新世界集团的标志。
  
  如何用小资金控制大资产,公司上市无疑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1972年,香港正逢开埠以来的最大牛市,新世界趁机上市,赢利可观。同年11月,新世界瞅准机会,以每股面值一元、认购价两元,集资一亿六千万港元,幸运地避过1973年股灾危机。
  
  但是郑裕彤是不会轻易满足的,继建成新世界中心之后,他又亲自策划、完成了“碧瑶湾”高级住宅区的力作。这一规模的住宅工程占地八十万平方英尺,兴建大小楼宇五十幢,而且配套设施齐全,有儿童游乐场、游泳池、网球场等,依山傍海,成为香港有名的高级住宅区。
  
  如果说新世界、碧瑶湾还不令人惊奇的话,那么香港会展中心则彻底地让人们对郑裕彤刮目相看。
  
  1984年,郑裕彤与香港贸易发展局达成协议,投资十八亿港元,在港岛湾仔兴建“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这个中心将是亚洲同类设施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全、现代化水平最高的会议展览场所,总面积约四十一万平方米,包括一座五十五米高的会议展览中心、一幢豪华住宅大楼、两幢酒店。它将是八十年代香港最具代表性的五大建筑之一!
  
  然而几年时间过去了,图纸却没有变成现实,郑裕彤迟迟没有动工,周围的人都为之迷惑不解,但郑裕彤却自有打算。1986年10月,一条重大新闻传遍了世界各地:英国女王将出访香港,就在人们想着这会对中英关系产生什么影响的时候,郑裕彤出人意料地宣布,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将在英国女王抵达香港的那一天,破土动工!而就在动工仪式上,英女王出现了,将郑裕彤和他的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推到了全世界的面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11:33:18 | 查看全部
郑裕彤成为大赢家,由于他每每大胆投资,从此外界冠以“鲨胆彤”(大胆)称号。
  
  1989年,郑裕彤与林百欣合作,购入亚洲电视大部分股权,使得新世界集团成为亚视两个股东之一。此后,又斥资二十七亿港元收购辖有八百二十五家酒店的美国华美达酒店管理集团。1993年5月,还收购了瑞士一家拥有四十间酒店的集团,使新世界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酒店管理集团之一。
  
  可以说,郑裕彤达到了自己人生的巅峰,成为港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超级富豪。
  
  成为亿万富豪的郑裕彤,在别人问起他的致富之道时,郑裕彤说:我认为,“幸运”可能光临你一两次,但她不可能终生都陪伴你。其实,人的一生,“勤”字才是最重要的,然后是“诚”字,只要有了这两点,你的事业就基本上奠定了。
  
  纵观郑裕彤的发迹史,没有一个时期、没有一项业务不是靠“勤”和“诚”发展起来的。他总结自己在生意上和生活上的“二十三字处世箴言”是:守信用、重诺言、做事勤奋,处世谨慎,饮水思源,不见利忘义。“勤”是郑裕彤最核心的。在他一生中,差不多每天工作都在十二小时以上。其余“守信用、重诺言”,“处世谨慎、饮水思源、不见利忘义”,其实都是讲的“诚”字。郑裕彤认为,摒弃投机手段,掌握有利时机,脚踏实地地做买卖,才是发家致富的根本。
  
  因此,郑裕彤做生意赚钱,摒弃各样投机手段,研究供求关系,以创新为特色,他常常教育下属职工:做生意要有一定的利润,但不能只顾追求利润,降低质量,欺骗顾客,欺骗得来的利润,不叫利润,是“断肠痧”;脚踏实地做买卖才是致富的根本。
  
  他不允许雇员投机,一经发现,立刻解雇。
  
  当别人说他是“鲨胆彤”,是靠投机才做成大事的,他却说:投资与投机是有本质区别的,只有买空卖空才完全属于投机的做法。所以说,凡事不要过头,不要博尽。一个商人最好永远不要有敌人,不用视对手为敌人,做生意要胸襟广阔,不够阔做不了大事,当然,这个未必每个人都做得到。我的原则是:大事过得去,小事决不斤斤计较,所以我的长期合作的伙伴很多。
  
  他还把中国人特有的人情带进了公司。在周大福打工20多年的中国业务经理罗国兴说:公司从来都不炒人,彤哥好有人情味。
  
  服务周大福满十年就可获得“老人牌”。周大福当中有五十人,已拿到服务四十年的服务奖牌。郑裕彤特别会带挈乡里,除了在顺德设厂铸造金饰外,亦安排不少顺德同乡,到香港周大福打工。
  
  改革开放之后,郑裕彤不忘故土,加大了对内地的支援和投资。1977年,他和香港证券巨头冯景禧两个人把二百五十万港元捐献给中山大学;他和胡应湘在广州投资建设了豪华的中国大酒店;他的酒店业务陆续扩展到北京、上海、西安、杭州等地;他在广州投资数十亿港元兴建发电厂和高速公路。在故乡顺德,郑裕彤更是多次捐款,建造医院,扩建中学……据统计,他在大陆的总投资已超过八十亿港元,占他的新世界集团总资产的百分之二十左右。但他认为这还远远不够,他计划近几年要陆续投资四十个亿!
  
  尽管他拥有巨额财富,却不奢华,也不自夸。很长一段时间,港人包括传媒为郑裕彤在香港富豪榜上的确切位置颇费了些口舌,他本人不以为然,却说:大哥三怎么样,大哥四又如何?财富多了这么过,少也这么过。只要是够子女读书,够家中大小两餐,足矣。就算是你今天许诺将把个汇丰银行给我,又有什么用呢?得个‘看’罢了。
  
  这就是郑裕彤,常常在公司吃家常菜做午饭,不喜欢穿名牌,有自己的小车,却偏好一个人踱出来,时不时去过过“地铁瘾”。有人说,他是不折不扣的顺德人,相识满天下,人缘最佳。
  
  我觉得这位郑裕彤,应该是属于大鳄类人物,但是他一不自夸,二不自满,更不自傲。单凭这点就可以做我们大家的榜样。当然现实情况是,我们不可能人人成为大富豪,每一个人都有你自己的梦想,紧紧抓住这两点,成功一样会在前面向我们招手。你信不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11:33:35 | 查看全部
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

  
  3年前,麦子的一篇《我花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引起多少共鸣,一个农家子弟经过18年的奋斗,才取得和大都会里的同龄人平起平坐的权利,一代人的真实写照。然而,3年过去,我恍然发觉,他言之过早。18年又如何?再丰盛的年华叠加,我仍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那年我25,无数个夙兴夜寐,换来一个硕士学位,额上的抬头纹分外明显,脚下却半步也不敢停歇。如果不想让户口打回原籍,子子孙孙无穷匮,得赶紧地找份留京工作。你呢?你不着急,魔兽世界和红色警报?早玩腻了!你野心勃勃地筹划着“创业创业”。当时李彦宏、陈天桥、周云帆,牛人们还没有横空出世,百度、Google、完美时空更是遥远的名词,可青春所向披靡不可一世,你在校园里建起配送网站,大张旗鼓地招兵买马,大小媒体的记者蜂拥而至。334寝室很快在全楼名噪一时,小姑娘们从天南地北寄来粉粉的信纸,仰慕地写道:“从报上得知你的精彩故事……”得空,爬上楼顶吹吹风,你眉飞色舞地转向我,以照顾自己人的口气说,兄弟,一起发财如何?
  
  好呀,可惜,我不能。创业于你,是可进可退可攻可守的棋,启动资金有三姑六眷帮忙筹集,就算铩羽而归,父母那三室一厅、温暖的灶台也永不落空。失败于我,意味着覆水难收一败涂地,每年夏天,为了节省三五百块钱的机器钱,爹娘要扛着腰肌劳损在大日头下收割5亩农田。我穿着借来的西服完成了第一次面试,戴着借来的手表与心爱的女孩进行了第一次约会。当你拿到了第一笔投资兴奋地报告全班时,我冷静地穿越大半个北京城,去做最后一份家教。没错,“这活儿技术含量忒低”,但在第一个月工资下发前,我租来的立锥之地与口粮全靠它维持。
  
  不多久,互联网就遭遇了寒流,你也对创业意兴阑珊,进了家国有性质的通信公司,我被一家外企聘用。坐井观天的我,竟傻傻地以为扳回了一局。明面上的工资,我比你超出一截,税后8000,出差住5星级宾馆,一年带薪休假10天。玩命一样地投入工作,坚信几年后也有个童话般的结尾,“和公主过上幸福的生活”。
  
  好景不长,很快,我明白了为什么大家说白领是句骂人的话。写字楼的套餐,标价35,几乎没人搭理它。午餐时间,最抢手的是各层拐角处的微波炉,“白领”们端着带来的便当,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后来,物业允许快餐公司入住,又出现了“千人排队等丽华”的盛况。这些月入近万的人士节约到抠门的程度。一位同事,10块钱的感冒药都找保险公司理赔;另一位,在脏乱差的火车站耗上3个小时,为的是18:00后返程能多得150元的晚餐补助。
  
  这幕幕喜剧未能令我发笑,我读得懂,每个数字后都凝结着加班加点与忍气吞声;俯首帖耳被老板盘剥,为的是一平米一平米构筑起自己的小窝。白手起家的过程艰辛而漫长,整整3年,我没休过一次长假没吃过一回鸭脖子;听到“华为25岁员工胡新宇过劳死”的新闻,也半点儿不觉得惊讶,以血汗、青春换银子的现象在这个行业太普遍了。下次,当你在上地看见一群人穿着西装革履拎着IBM笔记本奋力挤上4毛钱的公交车,千万别奇怪,我们就是一群IT民工。
  
  惟一让人欣慰的是,我们离理想中的目标一步步靠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11:33:46 | 查看全部
突如其来地,你的喜讯从天而降:邀请大家周末去新居暖暖房。怎么可能?你竟比我快?可豁亮的100多平方米、红苹果家具、37寸液晶大彩电无可质疑地摆在眼前。你轻描淡写地说,老头子给了10万,她家里也给了10万,老催着我们结婚……回家的路上,女朋友郁郁不说话,她和我一样,来自无名的山城。我揽过她的肩膀,鼓励她也是鼓励自己,没关系,我们拿时间换空间。
  
  蜜月你在香港过的,轻而易举地花掉了半年的工资,回来说,意思不大,不像TVB电视里拍的那样美轮美奂;我的婚礼,在家乡的土路、乡亲的围观中巡游,在低矮昏暗的老房子里拜了天地,在寒冷的土炕上与爱人相拥入眠。幸运的是,多年后黯淡的图景化作妻子博客里光芒四射的图画,她回味:“有爱的地方,就有天堂。”
  
  我们都想给深爱的女孩以天堂,天堂的含义却迥然不同。你的老婆当上了全职太太,每天用电驴下载《老友记》和《越狱》;我也想这么来着,老婆不同意,你养我,谁养我爸妈?不忍心让你一个人养7个人。当你的女孩敷着倩碧面膜舒服地翘起脚,我的女孩却在人海中顽强地搏杀。
  
  两个人赚钱的速度快得多。到2004年年底,我们也攒到了人生中第一个10万,谁知中国的楼市在此时被魔鬼唤醒,海啸般狂飙突进,摧毁一切渺小虚弱的个体。2005年3月,首付还够买西四环的郦城,到7月,只能去南城扫楼了。我们的积蓄本来能买90平方米的两居来着,9月中旬,仅仅过去2个月,只够买80多平。
  
  没学过经济学原理?没关系。生活生动地阐释了什么叫资产泡沫与流动性泛滥。这时专家跳出来发言了,“北京房价应该降30%,上海房价应该降40%。”要不,再等等?我险些栖身于温吞的空方阵营,是你站出来指点迷津:赶快买,房价还会涨。买房的消息传回老家,爹娘一个劲儿地唏嘘:抵得上俺们忙活半年。在他们看来,7500元一平方米是不可思议的天价。3年后的2008,师弟们纷纷感叹,你赚大发了,四环内均价1万4,已无楼可买。
  
  几天前,我看见了水木上一句留言,颇为感慨:“工作5年还没买房真活该,2003年正是楼市低迷与萧条之时。等到今天,踏空的不仅是黄金楼市,更是整个人生。”
  
  真要感谢你,在我不知理财为何物之时,你早早地告诉我什么叫消费什么叫投资。
  
  并非所有人都拥有前瞻的眼光和投资的观念。许多和我一样来自小地方、只知埋头苦干的兄弟们,太过关注脚下的麦田,以至于错过一片璀璨的星空。你的理论是,赚钱是为了花,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增值,买到喜爱的商品,让生活心旷神怡。而我的农民兄弟——这里特指是出身农家毕业后留在大城市的兄弟,习惯于把人民币紧紧地捏在手中。(励志  www.lz13.cn) 存折数字的增长让他们痴迷。该买房时,他们在租房;该还贷时,他们宁可忍受7%的贷款利率,也要存上5年的定期。辛苦赚来的银子在等待中缩水贬值。他们往往在房价的巅峰处,无可奈何地接下最后一棒;也曾天真地许愿,赚够100万就回家买房。可等到那一天真的到来,老家的房价,二线、三线城市甚至乡镇的都已疯长。
  
  这便是我和你的最大差别,根深蒂固的分歧、不可逾越的鸿沟也在于此。我曾经以为,学位、薪水、公司名气一样了,我们的人生便一样了。事实上,差别不体现在显而易见的符号上,而是体现在世世代代的传承里,体现在血液里,体现在头脑中。18年的积累,家庭出身、生活方式、财务观念,造就了那样一个你,也造就了这样一个我,造就了你的疏狂佻达与我的保守持重。当我还清贷款时,你买了第二套住房;上证指数6000点,当我好容易试水成为股民,你清仓离场,转投金市;我每月寄1000元回去,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你笑嘻嘻地说,养老,我不啃老就不错了;当我思考着要不要生孩子、养孩子的成本会在多大程度上折损生活品质时,4个老人已出钱出力帮你抚养起独二代;黄金周去一趟九寨沟挺好的了,你不满足,你说德国太拘谨美国太随意法国才是你向往的时尚之都……
  
  我的故事,是一代“移民”的真实写照——迫不得已离乡背井,祖国幅员辽阔,我却像候鸟一样辗转迁徙,择木而栖。现行的社会体制,注定了大城市拥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生活便利。即便取得了一纸户口,跻身融入的过程依然是充满煎熬,5年、1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奋斗才获得土著们唾手可得的一切。曾经愤慨过,追寻过,如今,却学会了不再抱怨,在一个又一个缝隙间心平气和。差距固然存在,但并不令人遗憾,正是差距和为弥补差距所付出的努力,加强了生命的张力,使其更有层次更加多元。
  
  可以想见的未来是,有一天我们的后代会相聚于迪斯尼(这点自信我还是有的),讲起父亲的故事,我的那一个,虽然不一定更精致更华彩,无疑曲折有趣得多。那个故事,关于独立、勇气、绝地反弹、起死回生,我给不起儿子名车豪宅,却能给他一个不断成长的心灵。我要跟他说,无论贫穷富贵,百万家资或颠沛流离,都要一样地从容豁达。
  
  至此,喝不喝咖啡又有什么打紧呢?生活姿态的优雅与否,不取决于你所坐的位置、所持的器皿、所付的茶资。它取决于你品茗的态度。
  
  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11:33:59 | 查看全部
专业,就是无人企及
  
  
  白岩松,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主持人。他主持的节目的格局和思想与众不同,临场应变能力也是出类拔萃。有一次,一位记者采访他,问道:“白岩松,你好,现在主持界年轻主持人风起云涌,你有没有被年轻一辈超过的担忧?”
  
  白岩松微微一笑,回答:“一点都不怕,因为做这一行,我一直在拼命地充电。当一个人的起点已经超出别人很远,而他自己又拼命的充电的时候,别人就很难追上他。我想说的是,白岩松这种“日益精进”专业精神是令人敬佩的。
  
  以前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访谈节目,叫《大家》,被采访的对象都是一些耄耋老人,虽然都已经是八九十岁的高龄,但是当他们谈论到各自的专业话题时,眼神中都散发出不可遏制的激情。用八个字来概括老人们对待自己的专业或者行业的那种热爱——波澜壮阔,一日千里。
  
  上海肝脏胆肝专家吴孟超参与采访的那次节目,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吴老是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一名医生,他一辈子不做别的事情,只是老老实实地、认认真真地研究一个人体器官——肝脏。因此,他在这个研究领域的精深程度无人能敌。
  
  作为一名医生,吴老深知,肝脏手术99.999%的失败都是因为失血过多。因此,吴老就想能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在手术中失血过多的情况。他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制造出世界上最优秀的肝脏标本。(励志一生  www.lz13.cn)制造肝脏标本的技术难点在于人体的肝脏有四种血管,必须用适合的材料做才能成功。吴老曾经做过了几千次试验都没有成功。为此,他每天思考这个问题,上班想,下班想,走路想,吃饭也想,但是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吴老也是一筹莫展。
  
  英文有一句话: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中国人也有一句话:机会只会垂青做好准备的人。这两句话在吴老的身上再一次得到应验。
  
  有一次吴老在家洗菜,发现水龙头可以收放自如,于是他研究出一个可以在肝脏上控制流血的器械,像水龙头一样想止就止,想放就放。还有一次,中国乒乓球获得世界冠军,他又极其兴奋,因为他还没有用乒乓球作过试验,于是马上上街买了几个乒乓球做试验,用作肝脏标本的血管原料,又一次成功了。后来,吴老在世界上的肝脏研究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的专家,让外国人瞠目结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11:34:09 | 查看全部
所以,如果你还没有成功,就是因为你还没有对一件事情想得疯狂,想的癫狂,想得痴狂。还没有做到吃饭也想,走路也想,醒着也想,睡觉也想。
  
  另外,让我吃惊的是:吴老被采访时已经是80多岁的高龄,手不停地抖,但是将一个肝脏标本放到他的手里,手立刻就不抖了。
  
  看完节目,我感受颇多,其实大师也是普通人,在生活里与你,与我,与他毫无差别。他们与普通人唯一的差别就是——对于自己行业的那种如痴如醉、梦盈魂牵的热爱以及出神入化、无人能及的专业水准。
  
  大师,离我们很远,也离我们很近,只要我们明白了下面3句话,我们就可以接近大师,接近优秀,甚至接近伟大。
  
  大家,就是在极为细小的领域内做出了惊人之事的普通人。
  
  大家,就是在自己行业内达到极高专业水准的普通人。
  
  大家,就是解决了一项重大问题并且造福人类的普通人。
  
  如果,你想成为行业的大家,首先,让自己的专业水平无人企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11:34:23 | 查看全部
哭着向前奔跑

  
  我有一个学生是学舞蹈的,她告诉我,舞蹈老师对学舞蹈的女孩子要求相当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老师曾经这样教训她们:“当你练舞特别累想休息的时候,就问自己:我死了么?如果回答是‘没有’,就要继续练。什么时候练死了,就可以不用练了!”
  
  其实,不止是练习舞蹈,一个人想在他所在的行业出人头地,都要付出远远超过常人想象的努力和心血。
  
  2002年,我在北京工作,住在清华大学旁边的小区里。傍晚经常去清华大学的田径场散步。有一次,妈妈从老家来北京看我,我就带她去田径场散步,看到这样一幕:
  
  一位年轻的教练带着二十多个7-10岁的孩子来到场地练习长跑。做完准备工作,教练一声令下,孩子们开始一起奔跑。一圈,两圈,三圈,孩子们都跑得大汗淋漓了,有些孩子们的体力渐渐支撑不住,他们之间的距离也渐渐拉开了。年纪大一些的孩子跑在了前面,年纪小一些的孩子跑在中间,两个小不点(看样子只有五六岁的样子)跑在了最后。(励志一生  )20分钟以后,年纪大一点的孩子都跑完了规定的圈数,只有那两个小不点还差两圈没有跑完,看得出来他们已经没有力气了,一开始我以为教练看到这两个最小的孩子支撑没下来就会让他们停下来休息,但是没想到教练根本就没有让他们停下来的意思。他们虽然支撑不住了,但是没有教练的命令,也没有一个敢停下来休息,他们一边大口喘着粗气一边吃力地向前奔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11:34:36 | 查看全部
跑到最后一圈的时候,其中一个孩子实在太难受了但是又不能停下来,就开始哭,随后另外一个孩子也开始哭,最后两个孩子一起哭,但是让我震撼的是他们虽然在哭,但还是咬牙坚持着奔跑,最后让周围所有人动容的是——两个小家伙手牵着手,肩并肩,一起哭着向前奔跑!看到这里,周围清华大学的学生,我的妈妈还有我,都为他们鼓掌,呐喊:“加油!”
  
  年龄那么小的孩子居然有那么强大的自律能力,忍受着身体上巨大的煎熬,还是不断地朝着目标奔跑。这一幕,永远在我们的心中顶格,化成一股永远激励着我的力量。
  
  众所周知,如果想成为一名长跑选手,最重要的就是自我训练。而自我训练最最重要的就是强大的自律。如果规定自己早上跑一千米,有的人坚持不了几天,就开始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赖床,最后就不了了之。
  
  有的人可以坚持的久一点,平时可以坚持训练,但是遇到比较大的风雨天,还是会松懈下来。
  
  再有些人,可以坚持得更深一些,即使遇到风雨也坚持每天的训练,而且逐渐加大长跑的时间和强度,并持之以恒。
  
  但是,真正的绝顶高手与普通选手的最大区别,就是二者面对狂风暴雨的天气使会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在大风呼啸,风雨交加的天气,普通选手连门外都不愿意多看一眼,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休息。而高手一定是继续在风雨中训练,直到筋疲力尽才回到家里。擦把汗,换件衣服,再回头冲进屋外的风雨。
  
  绝顶高手,永远不跟别人竞争,永远与自己竞争。
  
  他们会有一种时刻都高于常人的“自我要求”,这种要求体现了他生命的最大价值。他会为了这个要求而释放全部的生命潜能,充分地绽放,从而实现难得的自我跨越。
  
  哭泣着向前奔跑,这就是草根青年们对待生命真谛的最最真实的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11:35:00 | 查看全部
体会改变,顺应改变,支持改变
  

  人生的三次转变
  
  从江苏来到北大,又从北大离开创建新东方,到新东方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我经历了人生三次大的改变。这些改变主要是两个因素导致的,第一个是外在环境;第二个是个人内因。个人想改变,通常是由环境引起,如果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就不容易求变。很多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个相对温馨的小家庭,一间不管多大面积的房子,一般改变的愿望就不大。当然,这不是坏事。能够挺满足地过一辈子,其实是一件幸事。但是有些环境让你不得不求变,比如我在农村的时候,高中毕业以后有两个选择,一是认认真真当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但是我不甘心;二是离开农村,离开农村的惟一办法就是考大学。我当时向往读书生活,城市生活,这两种生活只有通过上大学才能够实现。所以我不断参加高考,第一年没考上,再考第二年,第二年不成功再考第三年。这是我自己主动寻求的改变,主动的改变肯定来自于内心的某种渴望或者梦想。当然,渴望梦想有时候也会把人带向困境,那是后话了。
  
  我的个性一直是比较安逸的。进北大后我的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但我也不太愿意去拼命追求好名次或者是通过艰苦奋斗得到荣誉。所以,我选择毕业后留在北大当老师。留在北大当老师,看上的是那份稳定和安逸。一个星期只要上八小时的课,剩下的时间,可以在未名湖边散步,在图书馆读自己喜欢的书,没有任何人打扰。在北大,尽管我只有一个床的位置,需要跟另外一个老师分享一个八平方米的房间,但对我而言,那已经是非常知足的生活了。
  
  我在北大一待就是好几年,直到另外一个梦想出现。这个梦想不是我自己产生的,而是来自于周围的朋友们。当时王强已经出国,而且在国外比较好的大学读书,我们的差距一下子被拉得很大。我很自然就产生了自己也到国外去读书的念头。结果,这次运气不好,高考奋斗三年成功,留学奋斗了三年多还是没成。因为我自己没有钱,国外又不给我奖学金,创建新东方实际上完全是被动的变化。出国没有成功后,我就到外面的培训机构教书,因为教书和北大当时规定不符,结果被北大行政记过处分,这个处分把我推出了北大。这跟我的个性有一点儿关系,因为我不愿意待在一个被看不起的环境中。当时北大的处分对我来说是一个挺大的污点,虽然我不认为是我个人的污点,但毕竟不太舒服。最后,我辞职离开了北大。离开北大以后,为了生计,我被动地去各个培训机构讲课。接触的机构和管理者多了之后,发现从人品和做事风格上,我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想法导致我最后做了新东方。既然做了,就选择努力把它做好,一直到现在仍然在拼命把新东方做好。这是我人生当中的第二大转折点,第一个转折是高考,第二个转折是离开北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 11:35:21 | 查看全部
第三个转折是新东方上市。上市我也是被推着走的,因为我没有太大的财富欲望,所以一直不想新东方上市。但当时即使我不想上市,新东方内部人才的渴望和外部竞争的需要,都逼得新东方不得不上市。一旦决定上市,我就变被动为主动,认真地走下去。于是,我开始研究上市公司的结构、上市公司的文件、上市公司的路径等等。尽管我对财务数据不是很懂,但新东方上市四年多了,一直走得比较平稳。因为上市前,我就明白了上市公司到底应该坚持什么。这是我个人三个最大的转折。
  
  如果说人生有没有下一个转折,一定会有,但我想前半辈子一直在做加法,不断努力前行,下一个转折也许会往后退一退,给自己的未来、自己的生命一片更大的空间和悠闲。新东方一直做得不错,但把我自己的生命空间挤占得非常狭窄,连看天、看地、看云、看月的日子都没有了,对生命来说是一种愧疚。
  
  新东方的四个阶段
  
  新东方一直能做到今天,有一个不断追求改变的原则:在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事情。
  
  新东方刚开始是一个家族企业,我和我老婆、姐姐、姐夫一起做事。做到一定程度后,我想要做得更好、更大,仅靠我的家族成员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无法构建一个企业文化和精神氛围。当时我意识到企业想做大必须聚集一批同道中人,一批文化和精神气质跟我一样的同道人。这个想法直接促使我1995年到美国拜访我的大学同学、朋友,实际上这次拜访是非常有效的。谁都知道这个故事,第二年他们就全回到新东方,他们就是新东方著名的王强、徐小平等朋友。
  
  于是,新东方的第一个发展阶段结束了。我的家族成员和朋友开始产生冲突,最后到了必须两者取其一的程度。在这个前提下,最后我取了朋友,舍了家人。尽管这个过程充满了痛苦和波折,但最终新东方摆脱了家族企业制度,变成朋友合伙制。当时的新东方还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公司,但已经形成独特的精神文化氛围,大家都是朋友,地位平等,彼此尊重,这导致新东方一批人很愿意努力地工作,努力地推动新东方的发展,也是新东方在第二阶段实现飞跃发展的原因。
  
  第三个阶段也是必然出现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有新业务、新发展方向出现,合伙制的方式不再适应新东方的发展,新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新东方就有了一个结构改造阶段,把合伙制这样简单的生意模式改成股份制的生意模式。在股份制的生意模式中,每个人的位置需要重新定位,不像合伙制中大家都是一个平等的地位。(励志  www.lz13.cn)所以,这个阶段不仅经历了新东方结构的改造,还经历了人的心态的改造。结构改造是容易的,比如说新东方合伙制变成股份制实际上两个星期就谈完了,但是人的心态不太容易变。每个人在改造当中会考虑自己的尊严、利益、未来的发展,于是形成很尖锐的矛盾,这一改革改了三四年,直到2004年才结束。这一改革对新东方起到了一个重大的推动作用,如果没有这四年,就没有后来新东方上市的可能,合伙制是永远不可能上市的。
  
  这个改造之所以成功,我觉得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是所有的人都认为新东方是值得为之奋斗的企业或者事业,并且在这个地方得到的利益和荣誉会比其他地方得到的更多。第二个是我个人的原因。在不断的矛盾冲突和改造过程当中,我个人承担的角色非常简单,就是耐心和宽容地对待身边发生的一切,并且检讨自己的不足,让机构和组织能够保持完整,继续往前推进。我的这种个性在这次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是推动新东方改革成功的一个比较大的因素。
  
  第四个阶段是新东方上市的阶段。我上面讲到我本人其实是不想上市的,不过我当时也意识到,如果不把新东方带上市,新东方可能会解体、散架。所有人都期待着通过上市使新东方更快发展,使自己更加富有。如果我一个人挡着,是很不好的事情,或者说在未来谈起的时候是一件会被人耻笑的事情,于是我选择了顺应改变。另外,从客观角度来考虑,教育企业上市已经形成一个趋向,如果新东方不上市,一定会有别人上市,如果别人上市带来的结果是新东方变得更落后,或可能被时代淘汰,新东方就没有理由不上市。
  
  上市后,新东方又有了很多小的改变和调整。比如说新东方的经营模式由原来简单的大班教学模式改变为大班、精品班和个性化辅导兼有;由原来的不注重服务转变为不断强调服务和对客户的人性关怀;由原来的单科英语教学转向包括数理化在内的全科教学;由原来的只面对大学生转变到包括任何年龄段的培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