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发表于 2015-12-9 10:26:20 | 查看全部

回 12楼(为生歌唱) 的帖子

别轻视自己无意中的小想法,或许有时一个不起眼的小事,就能让你走出困境、迈向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9 10:29:00 | 查看全部

回 13楼(为生歌唱) 的帖子

哪怕财产只够买一张入场券,这张入场券也可以开启新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0:33:20 | 查看全部
讲理:常理?哲理
时间:2014-02-13 作者:未详 点击:918次

  讲理:常理?哲理
  
  哲理、常理本应各得其所
  
  哲学家、数学家坐船渡河,数学家问正在用力划桨的船夫:“你懂数学吗?”
  
  船夫摇摇头,数学家不无遗憾地说:“那你就失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
  
  过了一会儿,哲学家问:“那么你懂哲学吗?”
  
  “不懂。”船夫还是摇摇头。
  
  哲学家感慨地说:“那你只剩下一半儿的生命。”
  
  这时,一阵狂风吹来,打翻了小船。哲学家、数学家和船夫都落到水里,精通水性的船夫问哲学家和数学家:“你们会游泳吗?”
  
  两人大叫:“不,我不会!”
  
  船夫深深叹息道:“那么你们将失去全部的生命!”
  
  这个故事耐人寻味,每次阅读,都有不同于上一次的感受。这次是想借来说“常理”与“哲理”。哲学家和数学家,对船夫讲的大概是“哲理”,因为对他们来说,不懂哲学或不懂数学,哲学家或数学家的生命意义确实难以谈得出来。而船夫,对哲学家和数学家,讲的是“常理”或“常识”。风大浪高,小船倾覆,如果不会游泳,生命不保,更何谈生命意义呢?若说这个故事是讽刺两位“家”,其中讽刺的就有他们不知场合地乱弹“哲理”。因为哲理和常理,都是理,却有着各自不同的适用环境和对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0:33:50 | 查看全部
物理现象的人生哲理
时间:2014-02-13 作者:未详 点击:998次

  在固体与气体之间,液体是一种“中庸”状态,可攻可守,能进能退。这样的人生必然是平和安宁的,决不会“大起大落”。
  
  犹如一种“原生态”歌舞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多么平和的俗境,表里一体,形神和谐,淡朴,宁静,隽永。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得意莫忘形,失意莫变形,平和是原形。”平和就是一种液态人生,我们需要好好保持。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速度有快有慢,这是相辅相成的。“快刀斩乱麻”,比喻的是做事要果敢、决断;“慢工出细活”,则用来说明做事要细致、持恒。
  
  如果只把“快速”视为现代人的思想特征,那就是偏见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不安”,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那种动荡与浮浅的生存状态了,
  
  可叹的是,他们总是以“忙”为借口,拒绝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闲”。他们哪里知道,所谓“一闲对百忙”,其实是一种生命哲学,或者说是一项人生艺术。
  
  中国的文人把“慢”视为一种功夫、一种文化、一种境界。时间是相对的,即使长命百岁,也是转瞬即逝。但如果我们把时间同空间一样看待的话,生命就会变得很静、很慢,以至永恒不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0:34:07 | 查看全部
 现代生活的节奏太快,不妨“闹中取静”、“忙里偷闲”,自我调适是十分重要的。人生不仅要做加法、乘法,也要善于做减法、除法。
  
  昆德拉赞美《缓慢》,他指明:“在慢速和记忆之间,快速与忘却之间,潜藏着一种有机联系,而慢速与记忆的强度必然成正比。”
  
  星云大师提倡《宽心》,他强调“慢工”与“细活”,以为可以养艺、养生、养量、养寿,总之受用无穷。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当你为生活所迫而来去匆匆时,渐渐地忘却了历史,忘却了闲情逸致,忘却了生命中本应属于自己的好东西。
  
  一个具有高尚境界的人,“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他会游离于物质生活之外,去寻求思想修行与精神意趣的。
  
  “慢慢走,欣赏啊!”生命中有许许多多美好的风景,“走马看花”怎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0:34:25 | 查看全部
间离中启迪生活
  
  物体因位置不同,就产生了距离,大小长短,各取所需。
  
  泰戈尔的诗说:“在你最近的地方,有着最远的距离。”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这样表述
  
  :“在你最远的地方,有着最近的距离。”按前面的说法,“同床异梦”者是也;按后面的说法,“天涯比邻”者是也。
  
  总之,距离是随心所欲的,能够缩短,也可以放大。
  
  人的心灵世界真是奇妙,关于距离的划分,自有一种相对的标尺。
  
  文学家说——“生命之短,磨难之长。”(强调人生的痛苦永无止境)
  
  科学家说——“功名短暂,探索漫长。”(突出科学在艰难的跋涉中)
  
  哲学家说——“真理与偏见只差一步。”(“偏见”往往披着“真理”的外衣)
  
  历史家说——“人心之间的隔膜最远。”(“隔膜”意在表现世态炎凉)
  
  这些格言来自人生的体验,在距离的变化中充满了生活哲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0:34:37 | 查看全部
 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提出“间离效应”,即观众要同角色保持距离,以便进行审视与反思,通过剧情来认识人生哲理。间离其实就是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情景,换一样思路,让自己的生活“更上一层楼”。
  
  人与人的交往,必须面对距离问题。太近了不好,这叫“如胶似漆”;太远了不行,那是“心不在焉”。所谓“不即不离”,就是保持的距离恰到好处,不远也不近,不疏也不密。
  
  即便是夫妻相处,也不是“亲密无间”,而是“亲密有间”。比如对方的隐私,就必须得到尊重和保护。如此,才能获得心与心的欣赏,获得情与情的信任。
  
  黄金分割律为0。618,这个完美的比例也适用于人的和谐相处与生活。
  
  “间离”可以产生美感,似在有意无意之间,彼此可以随机交会,因缘融合,犹如云淡风轻,来去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0:34:49 | 查看全部
 物体的形态有三种:固体、液体、气体。如果由此来看人生的经历变化,似乎可以作一番类比:童年性如气体,成年性如液体,老年性如固体。
  
  小孩子任性、顽皮,像气体一样容易挥发,很不稳定;人到老年,生命开始衰退,变得如固体一般执拗不化。所以说,人生的最好状态是液体,如同水那样在不断地流动,永远年轻而富有活力。
  
  水是生命的起源,也是生命的依赖;它无所不在,又能比拟万物;这是一种最具表现力的喻象。水可以描摹自然景色:“云淡碧天如水”(马致远);“月光如水照缁衣”(鲁迅);“天阶夜色凉如水”(杜牧)。水可以形容人之常情:“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铁骑无声望似水”(陆游);“君子之交淡如水”(庄子)。水可以阐述诸子学说:
  
  “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孟子);“上善若水”(老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夫兵形象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也”(孙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不韦)。
  
  它有活力,不舍昼夜,一往无前;它有品性,动静平和,刚柔相济;它有气度,清洁自好,荡涤污浊;它有情怀,滋润万物,和谐共处……因此,两千年前孔子教诲弟子时,指着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他把一门生命的哲学传给了后人,让我们去细心地领悟。
  
  欣喜忽至,有人会发狂,于是趾高气扬,变作“气态”;悲痛袭来,有人会失态,于是心灰意冷,成为“固态”。这就是人格的两种极端,并不可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0:35:01 | 查看全部
笑话里的职场哲理
时间:2014-02-10 作者:未详 点击:3257次

  买车
  
  一男子去买车,需要10万元,可男子只带了现金99998元,就差2元钱!
  
  突然,他发现门口有一个乞丐,就过去对乞丐说:“求你了,借我2元钱吧,我要买车!”
  
  乞丐听后,大方地拿出4元钱递给男子,说:“帮我也买一辆。”
  
  悟语:如果你完成了九成以上的任务,那么任何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助你成功。相反,你什么也不做的话,神仙也救不了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2-9 10:35:16 | 查看全部
 专业对口
  
  经理对老板说:“吉恩斯这家伙简直不可救药!他整天打瞌睡,我都给他换了三个工作部门了,可他仍然恶习不改。”
  
  “让他去卖睡衣吧。在他身上挂一块广告牌:优质睡衣,当场示范。”老板说。
  
  悟语:职场没有无用的人,只有用错地方的人。
  
  安眠药
  
  容颜憔悴的病人对医生说:“我家窗外的野狗整夜吠个不休,我简直要疯了!”医生给他开了安眠药。一星期后,病人又来了,看上去样子比上次更疲惫。
  
  医生问:“安眠药无效吗?”病人无精打采道:“我每晚去追那些狗,可是即使好不容易捉到一只,它也不肯吃安眠药。”
  
  悟语:任何失败追根溯源的话,都有一个错误的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