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8:48:13 | 查看全部
生命中的“四分钟”
时间:2014-01-18 作者:未详 点击:5822次
  按一般人的眼光,它不适宜在大海中生存。因为肺活量太小,它最多只能沉潜海底四分钟。它的腿很短,在陆地上跑不过一般动物,晚上睡觉便成了一个大问题。可它有办法,在海上睡。海水能托得住自己睡梦中沉重的身躯吗?况且海上也并非一个太平世界!于是每在睡觉前,它总会找一个海藻茂密的地方,先在海藻中打滚,自己俨然就成了一团海藻。这不仅是在伪装,更妙的是个儿变大了,身下的海藻能支撑得住自己了,它也就能惬意自在地枕波而眠。这种情况下,陆地上的天敌已拿它没办法。水中的天敌没有多少能发现它,万一被发现了,一有动静,它也能一骨碌替到水中,隐身于稠密的海藻中。
  
  睡足了,肚子往往咕咕叫,它也就得要觅食了。海下四分钟的活动时间,又能捕捉到什么呢?那些游弋得快的、灵巧的动物不能去捉。于是,它的眼睛投向了相对笨拙的硬壳类动物,如海胆、贻贝等,然而那坚硬的壳是它的牙齿根本不能对付的。慢慢地,它也就摸索出了一套办法:在海底抓到海胆等后,它会浮在海面上,仰身朝上,接着将随身携带着的拳头般大小的方形石块放在胸脯上,然后把那硬壳类动物使劲往石块上砸。壳破了,它也就能享受到一次美餐了。科学家曹作过统计,它在一个半小时内可以从海底捕捉到54只贻贝,在石块上撞击2237次。
  
  它睡觉前总爱在海藻中打滚,可一旦睡过后,皮毛却总会是一丝不乱、油光发亮。原来它总不厌其烦地在梳理、舔擦自己的身子。不要以为它这只是为了美,除了有利于保温外,更主要取决于它在海底只能有四分钟时间。毛皮顺溜、光滑,也就能最大程度减少阻力,尽可能完成到40米深的海底捕捉食物的全部过程。
  
  就这样,它将生命中的“四分钟”发挥到了极致,并没有因肺活量小而溺死海底,也没有固抓不到食物而饿死。它成了海中世界的强大一族,这种动物就是海獭。
  
  不要总说上天给自己的某些生存能量太少太少,其实许多时候生命中有“四分钟”就足够7。你的某些能量越有限,就越能激发出你的聪明才智,就越能让你专注。

  相反,不知有多少能量巨大的“大个儿”却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可见,上苍只给你“四分钟”,说不定恰好是对你的一种眷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8:48:22 | 查看全部
决定起跳的状态
时间:2014-01-15 作者:未详 点击:3589次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有5只青蛙同在一块木头上,其中4只决定起跳,请问木头上还有多少只青蛙?”当被问及这个问题的时候,人们普遍回答说还有1只。当然,也有很多人回答说1只都没有了。他们的理由是,如果4只决定起跳,那剩下那只也从众了。
  
  正确答案应该是5只。决定起跳和跳起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状态。
  
  生活中真正的胜者是那些正确估计形势、作出正确决定并采取有力行动的人。
  
  你是不是有难处?把它们写下来,完全地、详细地写下来,弄清楚你面临的挑战。问你自己:“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情况?”如果问题还没解决,再问:“我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不要只做一个回答,要想出多个答案,然后选出最佳答案,立即采取行动。
  
  不要只说“将来我要……”和“只要……”,现在就着手做你最想做的事情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8:48:32 | 查看全部
成功的诠释
时间:2014-01-22 作者:未详 点击:4422次
  有人说,只要在某一行坐到第一把交椅,就是成功。
  
  又有人认为,在35岁之前功成名就就是成功。
  
  这样叫成功?这不过是都市在疯狂追逐名利。
  
  做人,为什么一定要成功?身体健康,胃口好,睡得甜,收入稳定,又有志同道合的伴侣,便是一个开心快活的人。最佩服替小孩取名健乐的父母,只要健康快乐,不要做国栋、家梁,何必振华、震宇!还有人认为配偶事业有成,子女个个念大学,女儿嫁给好人家也是成功。这更不合理,强家人所难叫成功?幸亏专家的结论是:想做的事都做到7便是成功。
  
  成功也是快乐地做自己。自信不够,才会不断地向旁人证明自己有多行。自在自由,松弛神经,不要被世俗牵着鼻子走,才叫舒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8:48:38 | 查看全部
子弹与弓箭
时间:2014-01-25 作者:未详 点击:5036次
  试验现场,主持人摆出一个装满沙子的塑料桶,放在10米之外,然后安排一个手枪手和一个弓箭手上来,让两位做好向沙桶射击的准备。
  
  这时,主持人给现场观众出了一道题:你们认为子弹与弓箭,谁能够穿过这只沙桶?现场开始有人猜测:根据二者的速度,手枪子弹每秒300~500米,跟声音速度差不多,而弓箭的速度连子弹速度的四分之一还不到。毫无疑问,能穿过沙桶的应该是子弹。
  
  试验开始了,手枪先来,“啪”,子弹飞出去,一头钻进沙桶里,却不见它从另一边出来。轮到弓箭手了,他拉开弓弦,“嗖”的一声,想不到弓箭居然从沙桶的一端穿过另一端。
  
  这实在不可思议,子弹那么快的速度射不透沙桶,弓箭那么慢的速度为什么能轻而易举地穿透过去呢?答案就在弹头和弓箭的分量上。
  
  弓箭的分量比弹头的分量重得多,尽管弓箭的速度比子弹头的速度慢,但凭借它的重量优势,依然能发出比子弹大得多的威力。也就是说,速度并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而质量才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现实中,许多人为了追求成功,总是急功近利地追求速度的提高,却忽视了自身素质的培养,结果自然很难获得成功。
  
  速度并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只有沉下心来,刻苦“修炼”,把自己提高了,才能走向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8:48:47 | 查看全部
人生不用太多条件
时间:2014-01-26 作者:未详 点击:6148次
  有这么一种海鸟,它能飞越太平洋,靠的仅仅是一小截树枝。

  飞行时,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时,它把树枝放在水里,然后站在上面休息一会儿。

  饿了,就站在上面捕食;困了,就站在上面睡觉。
  
  弱者等待条件,强者创造条件。
  真正的成功者就应善于在没有条件中创造条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8:48:53 | 查看全部
用牙齿走路
时间:2014-01-27 作者:未详 点击:5761次
  海象终生生活在北极圈内,在冰雪世界里的这些庞然大物,是如何在厚且光滑的冰面上行走、捕食的呢?当动物学家来到北极的冰雪世界,非常吃惊地发现:这些庞然大物竟然用嘴巴上的两只尖利的长牙钩住冰面,然后带动身体前行。海象的长牙,最长可达一米,重约4千克,特别引人注目。这对长牙在动物学家的印象中,应该是海象攻击敌人时不可或缺的武器或是捕食的工具,谁知它们竟用它来攀登冰山、拖体前进,迅疾如风。
  
  动物学家经过考证和研究认为,在远古,最初的海象靠身体的冲力一耸一耸地向前爬行,常常因行动迟缓而遭到攻击,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进入北极圈后,环境发生了变化:到处是冰雪。它们原有的行走方式行不通了,于是它们就别出心裁地“发明”了这种“牙齿行走法”。
  
  世间有很多事真的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就像一句广告词说的那样:“一切皆有可能!”当我们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时,开动脑筋,激活智慧,往往会“急中生智”而杀出一条匪夷所思的新路来。没有四肢,就用牙齿行走;缺少力气,就用智慧谋生……生活中的很多奇迹和成功,就是这样诞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8:49:54 | 查看全部
加倍努力
时间:2014-02-01 作者:未详 点击:7036次
  著名演说家李斯·布朗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的一个做销售的朋友因为公司生意不景气,销售额锐减。李斯问他:“你每天打多少个电话?”
  
  朋友回答:“25个。”
  
  李斯毫不犹豫地建议他:“那么,加倍。打50个,75个,甚至100个。”
  
  朋友惊叹:“太多了!”
  
  “太多了?”李斯反问他,“你告诉我你的销售额减少了,然后你嫌打电话‘太多’?想要重新站稳脚跟,最快的方法就是加倍努力。当你的处境非常危险的时候,你怎么能嫌‘太多’?”
  
  当我们渴望成功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倍努力。所以,从现在开始,做出承诺吧,你能做到最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8:50:02 | 查看全部
命运无法控制,性格却可掌握
时间:2014-02-09 作者:未详 点击:6221次
  瓦尔坦·格雷戈里安生活在伊朗贫困山区,6岁时母亲不幸患病去世,从此与祖母相依为命。由于战争和疾病,祖母失去了所有的子女。虽然频遭命运的打击,可老人家并未丧失生活的信心。她无法让外孙过上富裕的生活,却给予了他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为了帮助格雷戈里安摆脱失去亲人的阴影,祖母时常告诫他:“孩子,有两件事一定要记牢。第一是命运,那是你无法控制的;第二是你的性格,那可是在你掌握之中的。你可以失去你的美丽,也可以失去你的健康和财富,但是你决不能失去你的性格,因为它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的。”
  
  格雷戈里安把祖母的这句话视为一笔精神财富,从中吸取了足够的动力,用以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经过孜孜不倦的努力,他一步一个台阶地迈向人生高地,后来成为美国布朗大学校长和卡内基基金会主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8:50:08 | 查看全部
十年一觉电影梦
时间:2014-02-17 作者:未详 点击:3107次
  人生不只是坐着等待,好运就会从天而降,就算命中注定,也要自己去把它找出来。
  
  努力与否,结果会很不一样。在我过去的体验中,只要越努力,找到的东西就越好。
  
  当我得到时,会感觉一切好似注定。

  可是若不努力争取,你拿到的可能就是另一样东西,那个结果也似注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8-31 18:50:16 | 查看全部
李开复:关于成功的十个箴言
时间:2014-02-25 作者:未详 点击:2394次
李开复:关于成功的十个箴言:

  成功箴言之一:自信不失谦虚谦虚不失自信
  
  李开复1961年出生于台湾,母亲在43岁高龄时生下他前,被医生数次劝阻。因为医生透露,如此高龄的产妇很可能生下白痴。但是母亲不顾一切劝阻生下了这个幺儿。这个幺儿在母亲的极度宠爱下自由自在地成长着,喜欢做很多恶作剧。把家里所有的钟表调慢一小时以便晚上床睡觉。把邻居池塘里的水放干以证实邻居池塘里并没有100条鱼。这一切母亲都只是报以宽容的一笑。但是母亲不允许孩子傲慢和目中无人。
  
  当5岁的李开复得意洋洋地对邻居阿姨表示“上小学以后就没有见过99分”后。母亲不允许这样的狂放存在于孩子身上,有史以来第一次打了开复。母亲告诉他,“不只要好好学习,还要改掉骄傲的毛病。自夸是要不得的。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母亲总是不失时机地把做人的道理告诉开复。这一次强烈的记忆,使得开复懂得如何在谦虚和自信中保持平衡,而不会在自卑或自负中跌倒。
  
  成功箴言之二:天赋就是兴趣兴趣就是天赋
  
  李开复11岁留学美国之后,一直在美国成长。1972年,他进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科学”专业。然而两年的学习让他知道自己的兴趣并非在政治方面。学习的枯燥经常让他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学习成绩也不尽如人意。但是,他发现他在选修的计算机课上,有着惊人的天赋。往往是别人还在苦思冥想如何写出程序时,他早就把程序写完而无所事事。后来,他发现他像发疯一样爱上了这门学科。因此,在大学二年级时,他自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转系!”这意味着他将从一个全美排名第3的专业转到一个毫无名气可言的专业。但是,他听从了内心的选择,还是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而这个决定,改写了他一生的轨迹。
  
  成功箴言之三:思考比传道重要观点比解惑重要
  
  李开复以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以后,顺利进入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就读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在读博士之前,他的系主任Haberman就告诉他,读博士的目的,就是要做出世界上一流的博士论文。至少在本领域是世界顶尖的。这句话让李开复十分震撼。然而,下面一句话,让他受益更深,Haberman说,“做出一流的博士论文,也不是读博士的最终目的。而是你在读博士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思考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将使你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获得顶尖的成功!”而李开复的努力证实了这种说法。李开复关于统计学方法做出的语音识别博士论文至今还是语音识别产品的理论基础。而李开复也在博士生涯中,学会了解决问题,拥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成功箴言之四: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
  
  李开复在读博士期间选择的研究方向是“语音识别”。师从博士生导致罗迪。罗迪教授鼓励李开复用专家统计的方法来研究语音识别,而李开复在这个领域经过了一番研究后,发现语音识别用这个方法可以获得特定语者95%的语音识别率。李开复把整个研究过程写了一篇论文。一经发表,得到了很正面的回馈。但是他最终发现,专家系统是有严重局限性的,无法延伸到做不特定语者的语音识别。他认为有数据的支持的统计模式是唯一的希望。当他把想法告诉导师,罗迪告诉他,“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这样的说法让李开复备受感动,成就了李开复博士论文的成功。他的论文当年被评为《商业周刊》最杰出创新。
  
  成功箴言之五:挫折不是惩罚而是学习的机会
  
  李开复在博士生生涯里,成绩依然优秀。他用统计学做出的语音识别率大大地提高了,而博士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让全美的科技界震惊。这样一个明星学生可以说在卡内基·梅隆里没有什么忧愁可言。然而,一次暑期课程让他经历了不小的挫折。1983年暑假,李开复得到了暑期工的工作。其任务就是教宾夕法尼亚州60个最聪明的高中生计算机课程。李开复自己对那段时光非常享受,每天忙碌地备课,还想出各种教学方法。但是,他领取薪水的那一瞬间看到学生的评语,才知道学生认为,“李老师的教学就像催眠曲!”这样的评价无疑使得李开复备受打击。
  
  然而,李开复并没有气馁。他把失败当成了学习的机会,因此获得了成功。他在此后的生涯里,尤其是回到中国以后,做了上千场的演讲。这无疑得益于学生时代的练习。
  
  成功箴言之六:创新不重要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在苹果和SGI李开复度过了八年科学家到产品副总裁的路程。在这段路程上,他有许多成功,例如苹果的QuickTime,但是在SGI他碰到了巨大的挫折。他的团队发明的三维浏览器,在市场上失败,整个团队和产品被公司廉价卖掉。这时,他又发挥了“从挫折中学习”的反省。他理解了,仅仅有科学家的“新”、“酷”的创新是不够的。创新必须是针对用户的,必须是有用的。做产品的管理,必须把用户放在第一位。李开复1998年夏天回到中国,在中国开创微软中国研究院。这时,他把这个教训带入中国团队。
  
  成功箴言之七:完美的工作成长兴趣影响力
  
  2000年,李开复被调回微软总部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几年工作后,他深深地体会了一个完美工作的标准,那就是自己有浓厚的兴趣,能有成长的空间,并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他怀念着在中国研究院的兴趣,还有在刚调回美国的学习,但是他期望着有更大的影响力。当他发现谷歌将开始在中国创建时,他主动找到了谷歌CEO施密特,并表示愿意加入谷歌。而施密特十分高兴,在一个月之后就给了李开复OFFER。李开复说,当你遇到喜欢的工作机会,不需要任何的迟疑,而需要积极主动来争取。因为这样的机会往往炙手可热,一秒钟的犹豫你就可能与之失之交臂。
  
  成功箴言之八: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2005年,是李开复的转折年。他没有想到,一次普通换工作的经历引发了一次地震。微软的诉讼使他陷入了人生最低的低谷。对他的虚假负面报道铺天盖地而来。但是,他想到了他一生的座右铭: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于是,他全力以赴地投入了这场战斗,不再理会那些不能改变的谣言。将从微软提取的30万份邮件资料中找寻有利的证据以证明自己的清白。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法庭同意李开复到谷歌工作。最后,当李开复回到媒体面前开始工作时,他发现,没有一个记者还提问与诉讼有关的问题,因为作为官司的胜利者,媒体不再相信那些谣言。
  
  成功箴言之九:做最好的领导让员工做有兴趣的事
  
  谷歌公司聚集着世界上最天才的工程师们。如何管理这些“天才”,是摆在李开复面前的另一个课题。李开复非常推崇“放权”式的管理,他深知在以创意为主要生产力的公司里,不能严格地恪守那些死板的规定。他可以让员工自己提出研究的方向。大家讨论决定。也可以让员工用20%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项目。他甚至可以让员工对公司提出建议。如果合理就采纳。谷歌里自由的环境非常有名。作为管理者,他主要是在公司战略、每年的目标、合作伙伴、总部沟通上努力,其他的时间,他更是一个企业文化的维护者、公司的发言人、员工的教练。
  
  成功箴言之十: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
  
  什么是成功?是否拥有了名利就算成功。对此,李开复回答,你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当他的一个同事赚够了钱而发现失去人生目标时,才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和对他人的影响。
  
  李开复曾经有过一个独特的梦想,就是在中国创建一所一流的,有世界影响力的私立大学。他甚至身体力行地为此多方奔走。但是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是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用另外的方式实践梦想。他说:“我不能改变教育,但是我可以帮助学生。”他给中国的大学生写信,写书,办了“我学网”,每年面对十万学生做演讲。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李开复看到中国大学生的成长。他说,他曾经想过自己的墓志铭应该有科学家或者企业家的注脚。但是,他说他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想法,如果他的墓志铭上有热心教育者的字样,他会感觉到内心的温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