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7-21 14:50:36 | 查看全部
成长路上的人生哲理四章时间:2013-10-23 作者:未详 点击:1216次 成长路上的人生哲理四章:
  
  A心中的顽石
  
  阻碍我们去发现、去创造的,仅仅是我们心理上的障碍和思想中的顽石。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菜园里摆着一块大石头,到菜园的人,不小心就会踢到那一块大石头,不是跌倒就是擦伤。儿子问:“爸爸,那块讨厌的石头,为什么不把它挖走?”
  
  爸爸这么回答:“你说那块石头喔?从你爷爷时代,就一直放到现在了,它的体积那么大,不知道要挖到什么时候,没事无聊挖石头,不如走路小心一点,还可以训练你的反应能力。”过了几年,这块大石头留到下一代,当时的儿子娶了媳妇,当了爸爸。
  
  有一天媳妇气愤地说:“爸爸,菜园那块大石头,我越看越不顺眼,改天请人搬走好了。”
  
  爸爸回答说:“算了吧!那块大石头很重的,可以搬走的话在我小时候就搬走了,哪会让它留到现在啊?”
  
  媳妇心底非常不是滋味,那块大石头不知道让她跌倒多少次了。
  
  有一天早上,媳妇带着锄头和一桶水,将整桶水倒在大石头的四周。
  
  十几分钟以后,媳妇用锄头把大石头四周的泥土搅松。
  
  媳妇早有心理准备,可能要挖一天吧,谁都没想到几分钟就把石头挖起来,看看大小,这块石头没有想象得那么大,都是被那个巨大的外表蒙骗了。
  
  提示:你抱着下坡的想法爬山,便无从爬上山去。如果你的世界沉闷而无望,那是因为你自己沉闷无望。改变你的世界,必先改变你自己的心态。
  
  B乐观者与悲观者
  
  乐观者在每次危难中都看到了机会,而悲观的人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了危难。
  
  父亲欲对一对孪生兄弟作“性格改造”,因为其中一个过分乐观,而另一个则过分悲观。一天,他买了许多色泽鲜艳的新玩具给悲观孩子,又把乐观孩子送进了一间堆满马粪的车房里。第二天清晨,父亲看到悲观孩子正泣不成声,便问:“为什么不玩那些玩具呢?”
  
  “玩了就会坏的。”孩子仍在哭泣。
  
  父亲叹了口气,走进车房,却发现那乐观孩子正兴高采烈地在马粪里挑着什么。
  
  “告诉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亲宣称,“我想马粪堆里一定还藏着一匹小马呢!”
  
  提示:乐观者与悲观者之间,其差别是很有趣的:乐观者看到的是油炸圈饼,悲观者看到的是一个窟窿。
  
  C勇于冒险
  
  对于那些害怕危险的人,危险无处不在。
  
  有一天,龙虾与寄居蟹在深海中相遇,寄居蟹看见龙虾正把自己的硬壳脱掉,只露出娇嫩的身躯。寄居蟹非常紧张地说:“龙虾,你怎可以把唯一保护自己身躯的硬壳也放弃呢?难道你不怕有大鱼一口把你吃掉吗?以你现在的情况来看,连急流也会把你冲到岩石上去,到时你不死才怪呢?”龙虾气定神闲地回答:“谢谢你的关心,但是你不了解,我们龙虾每次成长,都必须先脱掉旧壳,才能生长出更坚固的外壳,现在面对的危险,只是为了将来发展得更好而作出准备。”寄居蟹细心思量一下,自己整天只找可以避居的地方,而没有想过如何令自己成长得更强壮,整天只活在别人的荫蔽之下。
  
  提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安全区,你想跨越自己目前的成就,请不要划地自限,勇于接受挑战充实自我,你一定会发展得比想象中更好。
  
  D驴的哲学
  
  人生必须渡过逆流才能走向更高的层次,最重要的是永远看得起自己。
  
  有一天某个农夫的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一口枯井里,农夫绞尽脑汁想办法救出驴子,但几个小时过去了,驴子还在井里痛苦地哀嚎着。最后,这位农夫决定放弃,他想这头驴子年纪大了,不值得大费周折去把它救出来。不过无论如何,这口井还是得填起来。于是农夫便请来左邻右舍,人手一把铲子,开始将泥土铲进枯井中。当这头驴子了解到自己的处境时,刚开始哭得很凄惨。但出人意料的是,一会儿之后这头驴子就安静下来了。农夫好奇地探头往井底一看,景象令他大吃一惊:当铲进井里的泥土落在驴子的背部时,驴子的反应令人称奇──它将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后站到铲进的泥土堆上面!
  
  就这样,驴子将大家倒在它身上的泥土全数抖落在井底,然后再站上去。很快地,这只驴子便得意地上升到井口,然后在众人惊讶的表情中快步地跑开了!
  
  提示:就如驴子的情况,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时候我们难免会陷入“枯井”里,各式各样的“泥沙”会倾倒在我们身上,而想要从这些“枯井”脱困的秘诀就是:将“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1 14:51:05 | 查看全部
抱着往事不撒手,开水瓶的人生哲理三则时间:2013-10-23 作者:未详 点击:1420次   抱着往事不撒手,是件最愚蠢不过的事。
  
  (一)有经验的人都知道,给开水瓶灌水时,不能灌得太满,而需要留一个木塞大小的空间。如果灌得太满,木塞会被开水瓶内的压力冲起,甚至可能烫伤人体。
  
  待人接物正是如此。

  人的潜力无限而忍耐力却是有限的。对于一些不起眼的人,我们千万不要忽视他们的存在和价值,更不该去凌辱他们的尊严和人格,否则,任何有理性的人都会不惜一战,像木塞一样,但不仅仅是溅起的开水把你烫伤,你可能为此付出比这惨重得多的代价。
  
  (二)在一堆刚灌满开水的开水瓶中区分哪个是保温的,哪个是不保温的,只需用手摸一下它们的外壳,如果是烫手的则是不保温的,而不烫手的才是真正保温的。
  
  这就是现象与本质、表象与内涵的关系。

  举例来说,表面上夸夸其谈,吹得天花乱坠的人,他们可能脑子空空;而另一些沉默寡言,看似木讷而不擅言辞的人,他们的心胸也许装着整个世界,他们才是真正的智者。
  
  (三)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们说过,判断一只开水瓶是否保温,只需把开水瓶口靠近耳朵,会“嗡嗡”响的便是会保温的。后来一只开水瓶不保温了,要扔掉时拿起来放到耳边一听,里面仍旧“嗡嗡”作响。原来这种判断方法并不可靠,而我们很多人却一直在用它。
  
  我们从前人那里继承了许多所谓的“经验”,但正确与否,却很少人去验证。

  很多时候,我们会被一种叫“经验”的东西蒙蔽了眼睛,束缚了思维,哪怕是一个很明显的谬误,也难以推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1 14:51:24 | 查看全部
大智大慧的和谐哲理时间:2013-10-23 作者:未详 点击:896次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使各种意见得到合理的一致,却不随声附和;小人随声附和,却不去合理地解决意见的分歧。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和而不同”的“和”,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宽厚之德,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叫做“和”。“和”能产生新事物。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推及施政,则必须协调各种利益,综合不同意见,化解复杂矛盾。“和而不同”,则和实生物。如果只是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不可能产生新事物,就不可能生机勃勃,而出现“同则不继”的现象。
  
  将“和谐”用于人际关系,“宽则得众”,以宽和的态度待人,就会取得众人的信任。“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将“和谐”用于政治,则能“政通人和”,促进历史发展,文化繁荣。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光辉时代,是和当时的“和谐”的文化政策和“养士”政策密切相关。“和谐”能促进新事物、新思想的产生,能出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局面。反之,只能是万马齐喑,鸦雀无声。
  
  将“和谐”用于经济,则能促进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我国许多朝代的开初,为了给人民一个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机会,都实行一段休养生息的政策。这种“和谐”政策,确实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过良好的作用。
  
  将“和谐”用于外交,则“协和万邦”,既维护自己国家的独立,又不向外扩张;既不侵犯别国,也绝不允许别国侵犯。这是中国爱好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优良传统。
  
  将“和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则“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类发展只有合理地利用自然界,与自然界保持和谐,才能维持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才能既满足代内需求,又实现代际公平,与自然界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和谐”理论是十分深刻的。它作为一种调节社会矛盾使之达到适度、适时、适当的和谐状态的深刻哲理,为中华民族带来了稳定和祥和。
  
  今天我们继承我国古哲先贤所倡导的“和谐”理念,对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基础上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1 14:51:39 | 查看全部
马车声音时间:2013-10-23 作者:未详 点击:833次   一天上午,父亲邀我一同到林间漫步,我高兴地答应父亲在一个弯道处停了下来。

  在短暂的沉默之后,他问我:“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我仔细地听、几秒钟之后我回答他:“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
  
  父亲说:“对,是一辆空马车。”
  
  我问他:“我们又没看见,您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
  
  父亲答道:“从声音就能轻易地分辨出是不是空马车。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后来我长大成人,每当我看到口若悬河、粗暴地打断别人的谈话、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贬低别人的人,我都感觉好像是父亲在我的耳边说:“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1 14:52:01 | 查看全部
对生命过程的哲理思考——品读《让苦难芬芳》时间:2013-10-22 作者:未详 点击:659次   对生命过程的哲理思考——品读《让苦难芬芳》
  
  捧读《让苦难芬芳》,一如品味一杯浓浓的苦丁茶,留下的是长久的回味。
  
  那位经历坎坷的农民兄弟,在他沧桑的人生经历中悟出了深邃的哲理。
  
  苦难是什么?那位农民兄弟的经历本身就是一个最具有说服力的注解。
  
  有人视苦难为万丈深渊,他们终其一生的奋斗,就是为了摆脱苦难;而那位农民兄弟却视苦难为一道独特的人生风景,并将其转化为资源与财富,转化为人生肌体的营养与动力。
  
  人生在世,谁都憧憬着永恒的幸福,谁都渴望着一帆风顺的人生旅程。然而,坎坷、苦难与不幸却始终与所有具体的人生过程如影相随,只不过其各自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罢了。面对苦难,我们最需要的是开朗、豁达、从容与乐观。读罢《让苦难芬芳》,我们会为那位农民兄弟的见解所折服,我们更会对其奇妙而睿智的比喻拍案叫绝。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记住吧,让苦难芬芳!
  
  让苦难芬芳
  
  最近认识一个朋友,是个农民,做过木匠,干过泥瓦工,收过破烂,卖过煤球,在感情上受到过致命的欺骗,还打过一场三年之久的麻烦官司。现在他独自闯荡在一个又一个城市里,做着各种各样的活计,居无定所,四处飘荡,经济上也没有任何保障。看起来仍然像一个农民,但是他与乡村里的农民不同的是,他虽然也日出而作,但是不日落而息———他热爱文学,写下了许多清澈纯净的诗歌。每每读到他的诗歌,都让我觉得感动,同时惊奇。
  
  “你这么复杂的经历怎么会写出这么柔情的作品呢?”我曾经问他,“有时候我读你的作品总有一种感觉,觉得只有初恋的人才能写得出。”
  
  “那你认为我该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呢?《罪与罚》吗?”他笑。
  
  “起码应当比这些作品沉重和黯淡些。”
  
  他笑了,说:“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农村家家都储粪。小时候,每当碰到别人往地里送粪时,我都会掩鼻而过。那时我觉得很奇怪,这么臭这么脏的东西,怎么就能使庄稼长得更壮实呢?后来,经历了这么多事,我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学坏,也没有堕落,甚至连麻木也没有,就完全明白了粪和庄稼的关系。”
  
  我看着他。他想做一个怎样的比喻呢?
  
  “粪便是脏臭的,如果你把它一直储在粪池里,它就会一直这么脏臭下去。但是一旦它遇到土地,情况就不一样了。它和深厚的土地结合,就成了一种有益的肥料。对于一个人,苦难也是这样。如果把苦难只视为苦难,那它真的就只是苦难。但是如果你让它与精神世界里最广阔的那片土地去结合,它就会成为一种宝贵的营养,让你在苦难中如凤凰涅槃,体会到特别的甘甜和美好。”
  
  这个智慧的人,他是对的。土地转化了粪便的性质,他的心灵转化了苦难的流向。在这转化中,每一场沧桑都成了他唇间的烈酒,每一道沟坎都成了他诗句的花瓣。他文字里那些明亮的妩媚原来是那么深情、隽永,因为其间的一笔一画都是他踏破苦难的履痕。
  
  他让苦难芬芳,他让苦难醉透。能够这样生活的人,多么让人钦羡。
  
  后来,我把他的一首小诗抄录下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我健康的赤足是一面清脆的小鼓
  
  在这个雨季敲打着春天的胸脯
  
  没有华丽的鞋子又有什么关系啊
  
  谁说此刻的我不够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1 14:52:17 | 查看全部
停下即到时间:2013-10-22 作者:未详 点击:922次   “通往开悟之路是难是易?”徒弟问师父。
  
  “不难亦不易。”师父回答。
  
  “此话怎讲?”
  
  “因为通往开悟本无路可言。”
  
  “那我们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无所谓‘达到’,这是一段没有距离的行程,停下即到。”
  
  第二天,大师又说:“追求容易,停下却难。”
  
  弟子们纷纷请师父明示。
  
  师父说;“因为你们在追求某一目标时,心中就持有了一个梦想。而当你们停下来时,却要面对现实。”
  
  “可如果我们没有目标、没有梦想,我们怎么能改变人生呢?”疑惑的弟子们又问。
  
  “真正的改变在现实中,而不在空想中。面对现实而不空想,改变即会发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1 14:52:33 | 查看全部
快乐常在时间:2013-10-21 作者:未详 点击:9454次   苏格拉底是单身汉的时候,原本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房里里,他一天到晚总是乐呵呵的。
  
  几年后,苏格拉底成了家,搬进了一座大楼里。这座大楼有七层,他的家在最底层。底层在这座楼里是最差的,不安静、不安全、也不卫生,上面老是往下面泼污水,丢死老鼠、破鞋子等杂七杂八的脏东西。有人见他还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好奇地问:“你住这样的房间,也感到高兴吗?”
  
  “是呀!”苏格拉底说,“你不知道住一楼有多少妙处啊!比如,进门就是家,不用爬很高的楼梯;可以在空地养一丛花,种一畦菜。这些乐趣呀,没法儿说!”
  
  过了一年,苏格拉底把底层的房间让给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家有一个偏瘫的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他搬到楼房的最高层——第七层,他每天仍然快快活活的。
  
  那人揶揄地问:“先生,住七层楼有哪些好处?”苏格拉底说:“好处多哩!仅举几例吧:每天上下几次,这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光线好,看书写文章不伤眼睛。”
  
  决定一个人心情的,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人世间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永远拥有一个好东西。人生犹如一列匆匆而过的特快列车,就那么几十年的光景,不必要选择寂寞和苦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1 14:52:48 | 查看全部
无事便是佛时间:2013-10-21 作者:未详 点击:963次   古时有位文远和尚终日打坐不思劳作以拜佛为己任,以为这样便可悟得禅的真谛。赵州禅师看到后便用禅杖打了他一下,问:“你在此为何呢?”和尚答道:“我在拜拂。”禅师又问:“拜佛何用?”文远不得其解道:“拜佛亦是好事。”禅师缓缓道:“好事不如无事,无事胜佛!”
  
  好一句“无事胜佛!”其实无事便是最大的幸福。近读《佛心禅语悟人生》,感受颇深。坦荡平静地心境之中完全没有了外在的纷扰岂不是更大的快乐?意静才能心轻,而一切的形式只能是一种执著,会给人们的心中带来烦恼和不安。人们常说:一天快快乐乐也是快,苦闷烦恼的也是过,何不快快乐乐的过呢!
  
  记得还有位禅师说得好:“世上一切牵绊,都是忧和烦恼。”在尘世之中,唯有佛能避开忧和烦恼,避开了,就是灵。灵是一种超脱,一种真气,拿世俗的话来讲就是一种智慧,一种生的智慧。佛禅是一种智慧的启迪,就像哲学一样是生存的学问,这不同于迷信。参禅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升华我们的人生,超脱我们的烦恼和俗望。正所谓:“无欲则刚,有容乃大。”
  
  滚滚红尘大千世界,让我们心动的诱惑虽然无法解脱,但还是让我们的心淡泊一些。把幸福和快乐看得淡些,追得缓些,反而会让你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唐代宝积禅师说得好:“心若无事,万法不生,意绝玄机,纤尘何立?”当你为莫名其妙的烦恼所困时,如果能了解自己的本心,就能找出问题的症结。只要不去执拗地刻意地想,一切自然周全圆通。烦恼由心生,不想自然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1 14:53:01 | 查看全部
真相总是在最后时间:2013-10-19 作者:未详 点击:1704次   在公园游玩的时候,遇到一对在长椅上休息的母女。
  
  母亲对六七岁的女儿说:“妈妈口渴了,你的背包里还有几个苹果?”

  小女孩在包里摸索了一下,掏出了两个苹果说:“就剩下两个了。”

  母亲说:“正好,我们每人一个。”

  小女孩歪着脑袋想了片刻,然后先在一个苹果上咬了一口,接着又在另一只苹果上也咬了一口。

  我见了,摇头叹息:“这孩子怎么这么自私,连吃苹果都要这个咬咬、那个咬咬!”
  
  正准备离开,只听见小女孩甜甜地说:“妈妈,这个苹果甜,给你吃吧!”
  

  生活中的很多误会,往往都是由断章取义、以己度人造成的。
  这是我们常见的人性的弱点。
  其实,不少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语或举动,背后常常含有特别的、引人深思的动机,有时候这种动机甚至感人肺腑。
  所以,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忽然遇到让自己不舒服、不理解的情况,请慢一点下结论,也许,在最后,你会看见那峰回路转的真相。
  因为,真相总是在最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21 14:53:15 | 查看全部
送片树叶给小鱼时间:2013-10-19 作者:未详 点击:1101次   闲居在家的爷爷买了一条小金鱼。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小金鱼整天在水盆里快活地游来游去。
  
  一天,爷爷把一片宽大的梧桐叶放进了金鱼盆,孙子见了很好奇,想把树叶捞出来,爷爷连忙阻止说:“别动树叶!那是我专门放进去的。金鱼怕光也怕吵,有片树叶就好了。你看看,它是不是躲在树叶下面了?”
  
  孙子伸手把树叶拖到了水盆的另一边。果然,小金鱼摇着尾巴追了过来,依然躲到树叶下。对小金鱼来说,那片树叶,就是它最安宁的家园了。
  
  其实,世上的每一条生命都是宝贵而脆弱的。对生命而言,世上最可贵的,就是一颗悲天悯人的爱心。唯有这样的爱心,才能将一腔慈悲的情怀化作甘露,洒向芸芸众生……爷爷送给小金鱼的那片树叶,正是对爱的最好诠释。
  
  送片树叶给小鱼,送份温暖给他人。
  我们对别人付出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于我们自己来说,物质和精神上都无需太多的花费,然而却可以改善他人的生活质量,或者给他人带来心灵的愉悦以及感恩,何乐而不为?
  慈悲,是一种美丽的情怀,赠予的本身就是一种对自己灵魂的润泽和慰藉。
  希望世界每天、每时每刻都充满着付出爱的馨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