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楼主: 为生歌唱

【留声机】事评——小故事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1:51:16 | 查看全部
吃亏小鞋匠时间:2013-01-07 作者:小小Z 点击:945次   公司写字楼下面有一个小鞋匠,每天早上准时八点出摊,比我们这些上班族整整早一个小时就投入到工作当中。当我们三三两两地从他的面前经过时,他总是报以最灿烂的微笑,每当看到他在寒风或酷暑中,惨淡地经营着他的鞋摊时,我们都会为他的生存而感觉到担忧。

  那天销售部的张洪过来给我一张卡片,卡片如名片般大小.正面写着小皮匠鞋业优惠卡,反面印着的是三十一个空格,仿佛日历一般。

  同事说,这是一张优惠卡,凭此卡可去楼下鞋匠处免费擦一次鞋,只是他说了,这卡公司内部一个部门只有一张。拿着这张优惠卡,我不禁感叹小鞋匠对自己事业的执著。

  中午的时候,我们三人来到了他的鞋摊旁,一看早有人在此排队了,原来大家都是冲着这个优惠卡来的。

  当问他为什么一下子发这么多卡,那么你这几天不是白忙了的时候,他笑着说:“这才不是白忙呢,我是在找所谓的潜在客户啊。你们现在不都成了我潜在的客户吗?”

  下班的时候,一个女孩子穿着一双长靴,又拎了两双鞋过来。小鞋匠接过后,扫灰、上油、抛光。丝毫都不马虎。

  看着这几双鞋在他手下渐渐变得光亮,我也着实为他有这样好的生意而高兴。

  谁知,女孩一下子掏出了三张所谓的优惠卡,小鞋匠边用笔勾,边说:“以后最好赶在我不是很忙的时候拿来,这样,就可以不用耽误别人的时间了。”

  女孩走后,小鞋匠对我说:“她的那几张卡片是假的,我一共只给写字楼里发了十张优惠卡,我都编着号呢。”听后,我问他为什么不揭穿她?他说:“何必呢.既然别人来了,我又何苦让她难堪。再说,我这人做的是长久生意,也不想为了这几块钱而和别人发生矛盾,吃亏是福。这道理不知你是否明白。”

  从那以后,他的生意越来越好,只是他依旧会在不同的时候给我们送来一些优惠卡,卡片依旧会在早上八点放在写字楼下,依旧对我们报以最灿烂的笑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1:51:29 | 查看全部
寻找快乐的秘方时间:2013-01-07 作者:小小Z 点击:1619次   他是这个地方的首富,但生活得并不快乐,先是那些亲戚和朋友欺骗了他,都来向他借钱,但借出去的钱如同泼出去的水,都是有去无回,这让他很伤心。记得有一次,他花钱请戏班子唱场戏,让大家去看。结果,那天晚上他的家让人给盗了,他凭经验就知道是周围的人干的。他实在想不明白,自己对他们这么好,他们为什么这样?

  从此,他变得孤僻,认为再也没有什么人值得信赖,也不喜欢和外面接触。他在这种心境下,变得越来越不快乐。

  直到有一天,他家门前来了一位化缘的和尚。

  和尚见他住着这么豪华的宅子却满面愁云,便问其缘由。他便把自己的苦闷说了。

  和尚听罢笑了,说,我有一个快乐的秘方放在山上的庙中了,施主愿意跟我去拿吗?

  他想了想,反正自己在家也很烦闷,跟和尚去一趟又何妨,看看庙中到底有什么秘方可以让我快乐起来。

  和尚说,路很远的,你要是嫌远可以不去,要去你得带上足够的盘缠。

  他说,你都不怕远来到此处,我怕什么?

  就这样,他跟和尚上路了。路真的很远,他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村庄,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

  路上他遇到很多穷人,和尚毫不犹豫地让他掏出钱施舍给穷人。

  开始他还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妥,可是到后来,他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少了。

  他有点担心,他想,不是你和尚的钱你当然不心疼。

  我把钱都施舍了,我怎么回来?

  和尚看出了他的心思。和尚说,你不必担心,我保证你到时候会开开心心地回到家。

  他听了和尚的话,心想:说不定庙里有什么金银财宝,要不和尚怎会说出这样的大话呢?就这样,他把自己带来的盘缠在路上毫无保留地施舍给了穷人。

  他们终于来到了庙中。他看到庙虽然很简陋,但是香火很旺。他急忙问和尚,快乐的秘方呢?

  和尚说,我已经把秘方给你了啊!

  他听了很吃惊,说,你什么时候给我的,我怎么不知道啊?

  和尚说,我真的给你了,以后你自然会明白的。

  他听了很生气,知道和尚骗了他。他说,早知道如此,我不该来的。

  和尚说,你既然来了,就过些日子再回去吧。

  于是,他便在山上度过了一段日子。在庙中,他听和尚们念那些听不懂的经文,时间久了,他就很烦躁。他向和尚要盘缠回去。

  和尚说,我已经把盘缠给你了。

  他一听明白了,这是个骗人的和尚,他前前后后在逗自己玩呢!他一气之下离开了庙,下山去了,一赌气跑出了很远。

  当他来到一个小山村的时候已经很饿了,但他的口袋空空的,他不知道如何是好。

  这个时候一个老农从他眼前走过,一眼就认出他来了,说,哎呀,这不是我的恩人吗?你怎么会来到这里?他想不出对这个老农施舍过什么,但老农已经把他当亲人一样看待了。老农把他领到家中过了一晚。

  次日,他继续赶路。在途中,每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有人来帮他,那些人对他的印象很深,一眼就能认出他,这让他感到惊喜。

  一路上,他没有分文,受着人家的施舍快乐地回到了家。

  回到家,他才恍然大悟,和尚原来真的把快乐给了他。

  原来,带着快乐去施舍,这快乐早晚也要回到自己身上的。以前他有很多财产,而只把一小部分施舍给别人,去换取一点好名声,他的施舍里充满了潜伏的欲念,那欲念带来的痛苦也自然回到了他的身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1:51:42 | 查看全部
做生活的主人时间:2013-01-07 作者:小小Z 点击:838次   一天,哲学家率领诸弟子走在街市上,整个街市车水马龙,叫卖声不绝于耳,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走出一程后,哲学家问弟子:“刚才看到的商贩中,哪个面带喜悦之色呢?”

  一个弟子回答道:“我经过那个鱼肆,买鱼的人很多,主人应接不暇,脸上一直漾着笑容。”

  弟子的话还没说完,哲学家便摇了摇头.说:“为利欲的心虽喜,却不能持久。”

  哲学家率众弟子继续往前走,前面是一片农舍,鸡鸣桑树,犬叫深巷,三三两两的人穿梭忙碌着。哲学家打发众弟子四散而去。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哲学家又问弟子:“刚才见到的村民中,哪个看起来更充实呢?”

  一个弟子上前一步,答道:“村东有个黑脸的村民,家里养着鸡鸭牛马,坡上有几十亩地,他忙完家里的事情,又到坡上侍弄田地,一刻也不闲着,始终汗流浃背,这个村民应该是充实的。”

  哲学家略微沉吟一阵子,说:“源于琐碎的充实,最后终归要迷失在琐碎当中,也不是最充实的。”

  一行人继续往前走,前面是一座山坡,坡上是云彩般的羊群。一块巨石上,坐着一位形容枯槁的老者,怀里抱着一根鞭子,正在往远方眺望。

  哲学家随即止住众弟子的脚步,说:“这位老者游目骋怀,是生活的主人。”

  众弟子面面相觑,心想,一个放羊的老头,可能孤独无依,衣食无着,怎么会是生活的主人呢?哲学家看了看迷惑不解的弟子,朗声道:“难道你们看不到他的心灵在快乐地散步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1:51:53 | 查看全部
酷6网原CEO李善友辞职时写下博客时间:2013-01-09 作者:小小Z 点击:209次   影院里,无论剧情多么精彩,你都可以随时出离,去方便一下,因为你知道,回来时电影还在那里,而且可能会更加精彩。

  人生则不然,出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大多数人不敢真的出离,终其一生纠结于一片场景。

  其实,人生剧场中,智慧地出离,能让你在一辈子中活出几辈子的精彩。

  ——酷6网原CEO李善友辞职时写下博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1:52:03 | 查看全部
人类一动情,上帝就发笑时间:2013-01-10 作者:小小Z 点击:787次   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受苦的,这是亘古的真理。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浮在高空,然后说:上帝,给我一双天使的翅膀吧!然后,上帝就开始发笑了!

  “人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这句谚语道出了人的局限性。有人说过,当一个人探索人生的真理的时候,会发现:原来“人生是船,谬误是海”。于是,有些人不想那样瞎折腾自己的人生了,所以慢慢学着去搁浅。正如佛家所言的“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于是很多人慢慢靠岸。

  生命的过程是一种感受,不论是苦是乐,每个人在其中品味自己的人生,界定一个自我。笛卡儿说过:我思故我在。这里的“我”便是一个感性中的我,是精神和思维中的自我状态。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感觉、思维和精神,那么就只剩下一个肉体了,也就不存在自我意识了。说白了,物质自我只是一堆碳而已,而一个真正的自我是一个运作的系统,这个系统里有新陈代谢、有感知体会、有思维活动、有情绪变化和精神需求。所以,人又必然需要思索,不然就不在了。但人又不要太思索,若是让上帝笑的流泪或厌倦就不妙了。所以,人活着很累、很苦,要考虑吃穿住行,要安置七情六欲,还要思索和做梦。既然上帝给了人思索的功能,那就发挥一下吧,但不要挥霍过度或钻牛角尖出不来了,可那又有谁知道个分寸呢?所以人要祈求上帝给我们智慧吧,让我们像先知一样聪明吧,上帝又发笑了!

  于是我们为了安静,只能对很多东西抱着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的态度了,过着为了生计奔波忙碌的日子,也会谈情说爱随波逐流,守着一份份聊以寄托的情感,过着烦恼并快乐的平淡生活。上帝很高兴,但他没有笑,他的表情很平淡。直到有一天,有一个傻瓜,对着天空说:给我一双天使的翅膀吧,因为我要追寻天使的爱!上帝又发笑了:多好玩的人人啊!原来,人一动情,上帝也会发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1:52:17 | 查看全部
金色印象时间:2013-01-12 作者:小小Z 点击:239次 【水牛的眼睛】

  有一次,我和一位农人与他的水牛一起下田,我看到那头水牛的巨眼是红色的,像烧炙过的铜铃。我问农人这是怎么回事,他说:“所有耕田的水牛都是红眼的,因为它们被穿了鼻环。”

  据说很久以前,当水牛没被穿鼻环、没被赶下田的时候,它们的眼睛是黑白分明的,在耕田以后,它们没有流泪,却红了眼睛。

  如果没有真正的自由,任何动物都是有感应的,水牛亦如此,你看过真正快乐的猪吗?

【乞丐的钵子】

  当我把钱放进一个乞丐的钵子里时,有个好心人走过来对我说:“台北百分之九十九的乞丐都是假的,你当心他拿你的钱去花天酒地。”

  我说:“只要做了乞丐就没有假的,因为他伸手要钱的时候,心态就是乞丐的了。心态是乞丐的人,即便他四肢完好、孔武有力、家财万贯,仍然是个乞丐,而且更值得同情,值得施舍。”

  同样的,一个穷人只要有富有的心情,他就是一个富人了。

【比目鱼】

  在市场买了一条比目鱼,只有一半的肉。听说比目鱼是皇帝吃了一半丢到海里的,台湾人叫它“皇帝鱼”。

  煎比目鱼的时候,我突然为难起来。因为我要请一位外国朋友吃饭,如果把无肉的一面朝上,他会以为我请他吃鱼骨头;如果把有肉的一面朝上,等到翻鱼身时,他会以为我事先吃了一半;如果我告诉他皇帝的故事,他是绝对不会相信的。

  最后我把比目鱼留着自己吃,自己做剩下的半个皇帝。

【鸟的心情】

  即便这世界有了飞机,我还总是羡慕着鸟。

  尤其当我在烈日下赶路,一只鸟突然“啾啾”飞过,一晃眼就到了我要去的山上。那只鸟也许早上还在田野上觅食,午后,它已经飞过好几个市镇。飞机比起鸟来是笨拙的,因为即使我有飞机,也不能看到一片芦苇美丽就随兴飞入。

  但这世界上只要有鸟笼,有遛鸟的人,我就知道我并不是真的想做一只鸟,只是想拥有鸟的心情罢了。

【海拔五百米】

  有时候只要往上走几步,无需太高,只要走到海拔五百米的地方,世界就完全不同了。本来我们是抬头看世界的,可是就在海拔五百米的地方,我们既可以俯视也可以抬头,天地更广,人的心也就更远大了。

  我们不必像登山运动员一样,到五千米或者一万米的地方,把名字刻在石上,他们说那是“征服”。但是有了征服,就没有了自由的心情。登山专家只看见山顶,不像我们,能享受海拔五百米的乐趣。

【声音的灵魂】

  深夜,坐在小屋里听音乐,是我最喜爱的事,音乐固然是美的,但只是看着唱片上旋转的唱针,就可以把人从时空中超拔出来。

  那唱针一圈一圈划着唱片,竟好像是磨着音乐家细致的灵魂——却在千百里外千万年外的时空被不同的人磨着。藉着灵魂的苦磨,音乐洗涤了更多的灵魂。

  灵魂真是个奇异的东西,愈磨愈清明。

【我的家】

  我经过一片黑暗的树林,遇到一位住在林中的人,除了木屋,他几乎没什么财物,可惊的是,他还是一个青年,并且安之若素。

  我问他:“你这么年轻强壮,为什么不到山外打天下呢?”他疑惑地望着我,以一种无比肯定的语气,指着那一片树林说:“这儿是我的家。”

  走出树林,已是黄昏。我看到山脚下的城市华灯万盏,那里是许多人的家,也许住了很多富有的人,但从远处看,每一个人的家,只是一个小小的窗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1:52:31 | 查看全部
自救之道时间:2013-01-12 作者:小小Z 点击:245次   在根据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的生平拍摄的电影《弗里达》里,我忽略了作为影片主干的那些情事,却紧紧盯着她作画的那些场景:手指都快要抠进椅子的扶手里去了。

  她18岁那年遭遇了一场车祸,使她的脊柱、锁骨、肋骨断裂,骨盆破碎,右腿11处骨折,病痛从此成为高悬在她头上的利剑,时不时召她回去接受“警讯”。她一生中大约经历了30次手术,到1954年离世,始终被病痛困扰,她就带着病痛作画,躺着画、半侧着画、趴着画、把画框悬挂在头顶上画,以各种能够使病痛减轻一点的姿势画。

  不画可以吗?不,不画,她就活不下去。生命如此短促,生活如此庸凡,终于找到突围之路,就要紧紧抓住。疾病已经不可能逆转,生命的终点遥遥在望,谁人的苦痛都不能分身为亿,让全世界都感同身受。躺在床上,却有时间流走的声音如此惊心。画画,是唯一的,甚至那些近乎癫狂的性事也是。

  那是唯一的自救之道。就好像,梵·高一定要画,临死前的一年,一天一幅作品;就好像,肺结核肆虐时期的音乐家一定要写,越是死亡逼近越要加速燃烧,三五年的作品总量超过后世音乐家半生所作;就好像,伊迪斯·皮亚芙一定要唱,她说“不唱,我就活不下去了”,还一定要在知道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后,抓紧时间开始巡回演唱;就好像,路遥一定要吐着黑血写作,不写,他就更活不下去了;就好像,我的表叔,一定要在癌症的末期,挣扎着站上讲台讲课——他有个曾经震动华夏的名字,蒋焦影。若非身临其境,你一定觉得那是种不可理喻的刻苦姿态。但只有身在其中才深知,让剩下的时间尽量丰盛起来,让生命的密度尽量瓷实一些,是唯一的自救之道,是对抗人生终极问题“人生的意义”的唯一方法,是抵消人身处茫茫宇宙中的渺小无力之感的唯一路径。

  就好像席慕蓉写过,她向别人请教如何能让植物花开得更加茂盛,得到的回答是:“在根部砍上几刀,再在伤口上撒几把盐。”她照着做了,那个夏天,花开得近乎疯狂。任何物种,在遭遇危机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繁衍,竭力开花结果。要对抗冰雪,就用花朵;对抗刀斧熔浆,就用花朵;对抗时间,唯一能做的,唯有开花结果。尽管他们告诉我,宇宙生灭轮回,不留痕迹,一切华美都是过眼云烟。

  真要仰天长谢,所幸所幸,我们还有这样一条自救之道。就像尤瑟纳尔在《东方故事集》里写下的那个故事《王佛保命之道》:画家王佛,在即将被皇帝砍头之时,开始描绘大海,并乘着一叶扁舟从画出的碧海中从容离去。

  那是神话里的保命之道,却也是更为玄妙的人类自救之道,甚至是唯一的自救之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1:52:42 | 查看全部
越渴求,越不得时间:2013-01-12 作者:小小Z 点击:447次   心理学家把一只经过测试被认为很聪明的猴子关到笼子里,笼子铁柱之间的缝隙刚好可容猴子把手臂伸出来。连续两天,人们不给猴子吃任何东西,猴子饿得直叫唤。直到第三天,猴子已经饿得没力气叫唤了,有人给猴子拿来一串香蕉。不过,这串香蕉放在离猴子很远的地方,它无法直接用手够到。然后,试验者又拿了一根长长的带着铁钩的竹竿,放在笼子外猴子伸手可及的地方。而依这只猴子平时的智商,它是完全能想得到用那根带铁钩的竹竿去够那一串香蕉的。

  心理学家问大家:“这只饥饿的猴子会怎么做呢?”众人一致回答:“猴子最初自然是去抓香蕉,等它发现自己不能抓到香蕉时,就会试着用那根带着铁钩的竹竿来帮忙,最后的结果就是猴子凭借竹竿,吃到了香蕉。”

  心理学家摇头:“你们错了,结果是,猴子因为太饿,太想吃到那串香蕉,反而吃不到了。”原来,它一心一意只想着伸长手臂去够香蕉,根本就没留意到自己身边还有一根可以利用的竹竿。

  “怎么可能?”大家十分诧异。心理学家说:“动机太强,就导致思维能力减弱。换言之,你太在意一件东西,就容易犯错,有时甚至是致命的错误。”

  所以,当我们太过在意一时得失,拼命钻牛角尖,或深陷混乱时,不妨让自己静下心来,想想那只快要饿死的猴子——它本来是可以吃到那串香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1:52:53 | 查看全部
感悟交往的距离时间:2013-01-12 作者:小小Z 点击:455次   感悟交往的距离,交往的质量在于距离。

  在友谊的框架内,你第一个想起的人,一定是最好的朋友。当然,他若第一个想起的也是你,那么,你俩一定是两心相悦的至交。

  你会发现,你与那个一辈子都要好的朋友之间,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不远,也不近,不疏,也不密,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不绝欣赏,是一段情对另一段情的永恒仰望。

  交往过度其实是很致命的。这有点像吃饭,无论多么顺口的珍肴,是不能总吃的。胃不说什么,大大咧咧,但一颗敏感的心,早已变得挑剔,厌烦。这时候,极平常的一句话,极微小的一件事,都会引发交往的一次“海啸”。

  是的,山珍海味也有吃腻的时候。在交往的理想状态中,你不要期待永远的如胶似漆,你们只要能不断地接近与契合,就够了。

  平素间,推杯换盏,称兄道弟,鞍前马后,阿谀逢迎的人,不是朋友,而是利益的结合体。超出常情的亲密无间,不是在交往,是在勾结,在利用,在狼狈为奸。这样的结合体,聚得快,散得也快,刚才还好得一塌糊涂,转眼间,就可以翻脸到分崩离析。

  费了心思的交往,叫周旋,累;耍了心机的交往,叫算计,阴。真正的交往,是至简至真的,一扇春天的门开了,一扇含笑的门阖上,然后,天地淡然。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没有与别人真正交往过,不是孤高自傲太过超脱,就是品性卑琐不被人所容。当然了,若许多人都是你结交的朋友,恐怕,更多的是狐朋狗友。佛无至爱,只有众亲。我们不是佛,我们的心里,一辈子,真正接纳的,只会是有限的几个人。更多的,都成了我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

  交往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成就着生命的质量。

  “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投靠司马氏之后,平步青云。有一次,他想推荐同为“竹林七贤”的好朋友嵇康做官,嵇康觉得自己高洁的情操与志向受到了侮辱,于是,愤怒地给山涛写了一封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就这样,嵇康与好友山涛渐行渐远,却因此,在魏晋名士中,嵇康成就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品性。

  我觉得,最好的交往,不是双方有意识地吸附与黏合,而是彼此间无意识地渗透与融入。吸附与黏合,常常怀有目的性和功利性,或含蓄,或浓烈,总之,看起来有些心怀鬼胎。而渗透与融入,则不然。云淡风轻的,风倏忽间来,云恬淡着去,无欲无求,是心灵最真挚的握手,是情感最纯净的需求。

  历史上,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贵为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黯然摔琴。也许,在他看来,世界再美的乐声,如无知音来赏,不如,任天籁的香魂归去,让它成为绝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11:53:03 | 查看全部
行胜于言的小故事时间:2013-01-13 作者:小小Z 点击:2041次 杨澜:朋友去五台山烧香,中午与僧人一起用膳。僧人们吃饭时互不说话,有需要更多食物的,皆用手势示意。用餐结束时,俗家弟子来收盘子,见客人盘中有剩菜,毫不犹豫地端起来食净。虽然没有一句说教,已让这位朋友羞愧难当。


俞敏洪:有个家长在我博客上的留言,转发给大家看看:“我的儿子6岁了,写完作业他没事正在吃黄瓜,我说帮我拿一根,他拿来后,我第一次说了‘谢谢’,他惊恐地看了看我。我心里也暖暖的,作为父亲应该这样。”


郑渊洁:生儿子时我仍是工人,我原来也不是“郑渊洁”。那时我就想,为了教育儿子,我要奋斗一回演示给他看,让他目睹父亲如何把一贫如洗的家通过正当劳动变得富有。


徐小平:写过一篇文章《我的儿子想做厨师》,至今还有人问我:“你的小儿子还想做厨师吗?”我的儿子现在已经不想做厨师了,但他想跳街舞。想到他在街头卖艺的样子,我都想哭。但一想到他跳舞时是如此快乐,爸爸我心里就也跟着他的脚丫子翩翩起舞!


网文:古代有位老禅师,一天晚上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是自己的师父。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父的责备和处罚。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父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