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查看: 569|回复: 4

内乡县衙:一座楹联文化的宝库

发表于 2014-4-5 17:12:1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来源:内乡县衙博物馆] [作者:王晓杰] [日期:2014-03-31] [大 中 小]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考察工作时,给市、县委书记念了一副对联,内容为:“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媒体报道这则新闻之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古县衙成了人们热议的焦点。据考证,此联是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内乡知县高以永所撰,现悬挂于内乡县衙三省堂。

1.jpg

古代官员传统文化底蕴丰厚,因而喜欢创作楹联,悬挂于官署内以自赏。这些楹联或概括治地的地理位置,描写山川名胜,或申明施政宗旨,以官箴戒约自勉。总而言之,这些楹联言简意赅,便于记忆和传播,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在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县级官署衙门──内乡县衙各个主要建筑物前,都悬挂有一副楹联,这些楹联意境深远,折射出了古代政治、官吏作风和世态民情,展现着“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的艺术魅力。笔者以内乡县衙35副楹联以蓝本,从强调为官要勤政为民;强调为官要廉洁务实;强调为官要公正执法三个方面概括内乡县衙官德文化之一楹联文化。

内乡县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由钦加同知衔正五品官章炳焘主持营建,占地4万多平方米,有厅堂廨舍280余间。内乡县衙1984年被辟为国内第一座衙门博物馆,有“天下第一衙”之称,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故宫专家誉之为“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

内乡县衙的楹联曾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李克强、贾庆林、吴官正、李岚清、李长春、罗干、李铁映等33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高度评价。

             强调为官要勤政为民

内乡县衙大门楹联,“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郦民,十年踏地脚根牢。” 联中的菊潭和郦都是内乡县的古称。意思是说,身为治理菊潭的地方官,上受皇命,下系百姓,责任重大,如一柱擎天;必须脚踏实地干上十年八载,勤政为民,造福一方。主持营建内乡县衙的知县章炳焘,将这副楹联镌刻在县衙大门两侧,其标榜为官务实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而章炳焘在内乡“历任九年” ,之所以“交御时太平无事”,政绩突出是一个重要原因。由此看来,保持地方官员在一地的相对稳定,不频频调动干部,将有利于一个地方的长远大计,有利于强化官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县衙大堂楹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这副楹联意思是说,视百姓为天,对不起百姓,也就如同欺负上苍,千万不能做这种伤天害理、自欺欺人,败坏名声的蠢事;辜负了老百姓,就是遗恨于民,也辜负了国家,怎么能忍心这样做呢?把损害人民的利益提高到欺天负国的高度,可谓掷地有声。
2.jpg
尤其是三堂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更是一副流传广泛的名联。1994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视察县衙后,在县衙书录了县衙三堂楹联。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1995年6月8日在视察内乡县衙时,对县衙三堂前的这副楹联赞不绝口,特别是三年后他在黄山巧遇南阳师院学生,又吟诵了这副楹联。1999年5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南阳火车站短暂停留,听取汇报得知此联,也给予了很高评价,并指示中央办公厅查找此联“出自何人之手”。此联之所以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称赞,首先是它比较准确地表述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民是官的衣食父母,官是民的个中一员,所以为官者绝不能欺压百姓。据考证,这是清康熙年间知县高以永在内乡任职九年间所撰写的。这副对联意思是说,为官者吃的穿的,全是老百姓供给的,老百姓是官员们的衣食父母,当官的不能倚杖权势而欺压百姓,要记住自己也是百姓的一员;得到一任的官职,不能自视高贵荣耀,为国为民即使丢了乌纱帽,也算不得是什么耻辱事,不要说地方官没多大作用,要知道地方治理的好坏,百姓是否安居乐业,全靠地方父母官。这副对联语言朴实,感人肺腑,上联的核心是要正确对待百姓,尊崇“民为贵”,以百姓为天,爱民如身;下联的核心是要正确对待自己,淡化“官本位”,以勤政为己任,造福一方。这种自觉与百姓一等,时时想为百姓谋利益的民本思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县衙三省堂的横匾上书写着“清、慎、勤”三个大字,这三个大字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清、慎、勤”作为皇帝劝戒为官者的箴言,出自三国魏司马昭训长吏之言,“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明清皇帝亲倡,置匾于衙署,以警戒其为官者自己要做到清正廉洁,谨慎处事,勤于政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县衙西花厅楹联“忙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身外无长物,布衣蔬食琴书。”意思是说要淡泊金钱名利。身外没有多余的东西,只有琴书相伴。闲暇时登山临水饮酒赋诗,过着清淡而潇洒的生活。而县衙东帐房的“廉不言贪,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和西帐房的“一丝一粟,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等楹联,则明言相告:既行廉政,就不要讲自己清贫;既要勤政,就不要讲自己辛苦。要尊重社会上有关自己或别人施政的传闻,检点自己的行为。当官的得到的物质和金钱都是老百姓的血汗,要廉洁奉公,取合法收入。不该得的你索取了,就会损害自己的名声。县丞衙大门上的楹联“宽一分,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简明扼要。体现了为官者力求减轻百姓负担,使黎民得到恩泽的爱民思想,并把向老百姓索取,收受贿赂看得一文不值。主簿衙大门上的“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的楹联,用朴实真诚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清正之官来这里做官,与老百姓完全是一种缘份,一定要尽心尽力做事,做到心中无愧,不做对不起老百姓的事的“官德”。还有衙神庙上“不求当官称能吏;愿共斯民做好人”的楹联,倡示了对当官者最起码的人格要求:不求当官能声名远播,在权力场上纵横自如;只要能为百姓办些实事,和百姓一样做个好人就可以了。

             强调为官要公正执法

县衙大堂是知县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和公开审理大、要案的地方,其前甬道上的戒石坊,向南刻“公生明”三个大字,向北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铭文。知县在大堂审案时举目可见,警促其秉公办事。县衙二堂是知县预审案件或调解一般民事案件的地方。与二堂相对的屏门上有一匾,上书“天理、国法、人情”,意为施政办案都要顺应天理,执行国法,合乎人情。知县在二堂审案时,抬头可见,以示警戒和提醒。二堂楹联“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上联说为官者在执法中,要不分亲疏远近,不徇私情,做到公正执法;下联说在办理重大或疑难案件时,对举报者要重奖,而对于一些因证据不足,一时还不能查明真相的疑难案件,处理时要留有余地,以免冤枉了好人,从而做到爱护百姓。县衙夫子院楹联“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这副楹联道出了“为政”、“当官”的核心问题:为官从政不在乎你如何夸夸其谈,表白自己,重要的是必须时时反省自身,廉洁奉公,以实际行动来体现自己勤政爱民;作为地方官一定要有大局意识,你所想的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考虑到老百姓的需要,国家的利益。县丞衙正厅对联“立定脚跟竖起背,展开眼界放平心。”这副楹联是告诫辅佐知县的县丞等一般官员,不能把大小事都往知县头上推,而应该立足本职,各负其责,挺起腰杆大胆干事,辅佐知县成就勤政为民的事业;要向前看,眼光放远一点,保持心理平衡,这是对副职的要求和劝诫,令人为之赞叹。县丞衙上还有一块“勤补拙”横匾,提醒下属官员,注意用勤政来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
3.jpg
凡是到内乡县衙游览过的游客都会对元好问县令和章炳焘知县记忆犹新。元好问在内乡任县令五年,他勤于政事,体察民情,不负皇命,乐于助民,离任时吏民挽留不舍,攀辕卧辙。章炳焘在内乡任知县九年,他注重教化,兴办义学,奖励耕织,赈灾救荒,强施惩治,严于刑罚,深得民心。特别是他罢官去职回乡后生计困难,不得不回内乡筹款度日,百姓商贾闻之,纷纷解囊相助,致使其老泪纵横,感动万分。“老百姓,是杆秤”,为百姓办好实事、好事的人,百姓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尽管受历史局限,封建时代的官员不可能代表绝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值得肯定的是,他们的“官念”和“官德”中至少萌生了许多值得肯定和借鉴的思想,用扬弃的态度来游览咀嚼丰厚的官署文化内涵,在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思想的实践中,一定会大有裨益的。

内乡县衙的楹联已成为内乡县衙一道亮丽的风景,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包蕴了社会对执政者的官德渴求。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官风决定民风,官风正,民风淳,官德好,百姓就会起而仿效。正如孔子对季康子所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反之,官吏失德腐败,国家就会走向衰落,及至崩溃。

加强官德建设,就不能无视官署楹联这些传统官德文化宝贵中的朵朵奇葩。首先它把执政者的承诺挂在楹柱之上,这无疑也就是一种公示,要求社会监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长期的文化氛围;其次,它是通过耳濡目染的过程,作用于官员的人性和良知;其三,古代的官德名联大多要求官员自身要有良好的道德和修养,并且运用于自己的执政实践。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更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善于思考、分清是非,用好权力、造福于民,防微杜渐、抵制诱惑。在思想上始终保持一份清醒,在行动上始终保持一份理智,以平和、知足之心对待名利,以敬畏、淡泊之心对待权力,以奋发、进取之心对待事业,始终保持高尚的人格追求和浩然正气,唯有如此,才能成为一名光明磊落、高风亮节、清正廉明、受群众爱戴的党员干部,才能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管好队伍,务实重干,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强调为官要廉洁务实

县衙三省堂的横匾上书写着“清、慎、勤”三个大字,这三个大字耐人寻味,发人深思。“清、慎、勤”作为皇帝劝戒为官者的箴言,出自三国魏司马昭训长吏之言,“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明清皇帝亲倡,置匾于衙署,以警戒其为官者自己要做到清正廉洁,谨慎处事,勤于政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县衙西花厅楹联“忙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身外无长物,布衣蔬食琴书。”意思是说要淡泊金钱名利。身外没有多余的东西,只有琴书相伴。闲暇时登山临水饮酒赋诗,过着清淡而潇洒的生活。而县衙东帐房的“廉不言贪,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和西帐房的“一丝一粟,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等楹联,则明言相告:既行廉政,就不要讲自己清贫;既要勤政,就不要讲自己辛苦。要尊重社会上有关自己或别人施政的传闻,检点自己的行为。当官的得到的物质和金钱都是老百姓的血汗,要廉洁奉公,取合法收入。不该得的你索取了,就会损害自己的名声。县丞衙大门上的楹联“宽一分,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简明扼要。体现了为官者力求减轻百姓负担,使黎民得到恩泽的爱民思想,并把向老百姓索取,收受贿赂看得一文不值。主簿衙大门上的“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的楹联,用朴实真诚的语言,表达了一个清正之官来这里做官,与老百姓完全是一种缘份,一定要尽心尽力做事,做到心中无愧,不做对不起老百姓的事的“官德”。还有衙神庙上“不求当官称能吏;愿共斯民做好人”的楹联,倡示了对当官者最起码的人格要求:不求当官能声名远播,在权力场上纵横自如;只要能为百姓办些实事,和百姓一样做个好人就可以了。

             强调为官要公正执法

县衙大堂是知县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和公开审理大、要案的地方,其前甬道上的戒石坊,向南刻“公生明”三个大字,向北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铭文。知县在大堂审案时举目可见,警促其秉公办事。县衙二堂是知县预审案件或调解一般民事案件的地方。与二堂相对的屏门上有一匾,上书“天理、国法、人情”,意为施政办案都要顺应天理,执行国法,合乎人情。知县在二堂审案时,抬头可见,以示警戒和提醒。二堂楹联“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上联说为官者在执法中,要不分亲疏远近,不徇私情,做到公正执法;下联说在办理重大或疑难案件时,对举报者要重奖,而对于一些因证据不足,一时还不能查明真相的疑难案件,处理时要留有余地,以免冤枉了好人,从而做到爱护百姓。县衙夫子院楹联“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这副楹联道出了“为政”、“当官”的核心问题:为官从政不在乎你如何夸夸其谈,表白自己,重要的是必须时时反省自身,廉洁奉公,以实际行动来体现自己勤政爱民;作为地方官一定要有大局意识,你所想的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要考虑到老百姓的需要,国家的利益。县丞衙正厅对联“立定脚跟竖起背,展开眼界放平心。”这副楹联是告诫辅佐知县的县丞等一般官员,不能把大小事都往知县头上推,而应该立足本职,各负其责,挺起腰杆大胆干事,辅佐知县成就勤政为民的事业;要向前看,眼光放远一点,保持心理平衡,这是对副职的要求和劝诫,令人为之赞叹。县丞衙上还有一块“勤补拙”横匾,提醒下属官员,注意用勤政来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

凡是到内乡县衙游览过的游客都会对元好问县令和章炳焘知县记忆犹新。元好问在内乡任县令五年,他勤于政事,体察民情,不负皇命,乐于助民,离任时吏民挽留不舍,攀辕卧辙。章炳焘在内乡任知县九年,他注重教化,兴办义学,奖励耕织,赈灾救荒,强施惩治,严于刑罚,深得民心。特别是他罢官去职回乡后生计困难,不得不回内乡筹款度日,百姓商贾闻之,纷纷解囊相助,致使其老泪纵横,感动万分。“老百姓,是杆秤”,为百姓办好实事、好事的人,百姓是不会忘记他们的。

尽管受历史局限,封建时代的官员不可能代表绝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值得肯定的是,他们的“官念”和“官德”中至少萌生了许多值得肯定和借鉴的思想,用扬弃的态度来游览咀嚼丰厚的官署文化内涵,在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思想的实践中,一定会大有裨益的。

内乡县衙的楹联已成为内乡县衙一道亮丽的风景,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包蕴了社会对执政者的官德渴求。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官风决定民风,官风正,民风淳,官德好,百姓就会起而仿效。正如孔子对季康子所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反之,官吏失德腐败,国家就会走向衰落,及至崩溃。

加强官德建设,就不能无视官署楹联这些传统官德文化宝贵中的朵朵奇葩。首先它把执政者的承诺挂在楹柱之上,这无疑也就是一种公示,要求社会监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长期的文化氛围;其次,它是通过耳濡目染的过程,作用于官员的人性和良知;其三,古代的官德名联大多要求官员自身要有良好的道德和修养,并且运用于自己的执政实践。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更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善于思考、分清是非,用好权力、造福于民,防微杜渐、抵制诱惑。在思想上始终保持一份清醒,在行动上始终保持一份理智,以平和、知足之心对待名利,以敬畏、淡泊之心对待权力,以奋发、进取之心对待事业,始终保持高尚的人格追求和浩然正气,唯有如此,才能成为一名光明磊落、高风亮节、清正廉明、受群众爱戴的党员干部,才能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管好队伍,务实重干,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5 17:16:42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5 17:16:44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4-5 17:16:50 | 查看全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17:16:54 | 查看全部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公众号
QQ会员群

Copyright © 2021-2025 中企互动平台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侵权、举报、投诉及建议等,请发 E-mail:bztdxxl@vip.s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京ICP备10020731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080号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管理员微信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