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卧薪尝胆的质疑
卧薪尝胆是大家熟悉的一个典故。现在,人们也经常用“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来表达刻苦自励、奋发向上的决心和毅力。勾践归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一方面,对内加强国家的治理;另一方面,对外使用种种外交手段,造成对己有利之势。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晚上睡觉不用被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这就是所谓的“卧薪尝胆”。对于这个故事,很多人提出质疑,我认为,历史上的“卧薪尝胆”事件不存在,这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为胜利者涂脂抹粉而已。 人们对这件事的质疑,主要集中在对史籍的考证。“卧薪尝胆”发生在春秋时期。所有记载春秋史事的史料中,记述最原始,也最为可信的,应该是《左传》和《国语》。《左传》在“定公”和“哀公”两部分,以及《国语》在“吴语”和“越语”部分,虽然都详细记述了关于越王勾践的生平事迹,但都没有提及“卧薪尝胆”一事,哪怕是只语片言。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撰写《越王勾践世家》时,第一次把越王勾践曾“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的事写进了《史记》中,但没有提到“卧薪”一事;东汉学者赵晔在作《吴越春秋》时,虽然也说到勾践“悬胆于户,出入尝之”的事情,但仍然丝毫没有“卧薪”的记述。真正将卧薪和尝胆两件事联系在一起,是北宋大文学界苏东坡,他在《拟孙权答曹操书》这一带有游戏色彩的书信中,说孙权曾“卧薪尝胆”。但真正把“卧薪尝胆”用在勾践身上并使之广为流传的是众多的文学作品。明朝末年,在传奇剧本《浣纱记》中,梁辰鱼对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事情进行了大篇幅的描写。清初,吴乘权在《纲鉴易知录》中写道:“勾践叛国,乃劳其凝思,卧薪尝胆。” 明末作家冯梦龙在其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多次提到过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正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描述,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不禁让人生疑,对于卧薪和尝胆,早期的史书为何没有丝毫记载?即使几百年之后的《史记》也仅有尝胆而没有卧薪的记载。 以前,我以为卧薪尝胆的故事发生在吴国,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勾践作为吴国的“阶下囚”,每天住在牛棚马厩,姑且不说如何找到那么多苦胆,每天品尝苦胆,岂能不被吴王夫差知道。原来勾践这老小子还没有死心,杀之以绝后患。勾践绝对不会拿自己的小命看玩笑。那些后世文人当然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即使杜撰也要合情合理,所以卧薪尝胆的故事只能发生在勾践回到越国之后。 勾践卧薪尝胆的事情会发生吗?从人性和理论角度来讲,尝胆并非绝无可能。越王勾践回国后,励精图治,10年之后才灭掉了吴国。10年间,要吃掉多少苦胆,苦胆药用性很强,少量品尝或许对身体有益,大量服用其副作用难以估量。晚上睡觉不用被褥,只铺些柴草,10年如一日,作为国君,勾践这样做,实在令人匪夷所思,那样的艰苦条件,就算他有超人的毅力,恐怕折寿也不止十年。勾践为了富国强兵,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耕作劳累了,到茅草房暂短休息,这是有可能的,也不过是作秀,偶尔为之。10年如一日,把自己搞成一个叫花子,有那种必要吗?试问勾践卧薪时,他的那些嫔妃们是否晚上也陪着睡觉?如果是,在那样的条件下,做爱太滑稽可笑了。如果不是,勾践10年不近女色,即使勾践毅力超强,大臣们会同意吗?古代帝王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除了骄奢淫逸,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种接代,不同于老百姓,帝王传宗接代更为重要,乃一国之本。 对于春秋五霸,历来有争议,有一种说法,吴王阖闾也是春秋五霸之一,足见吴国强大。夫差也是一代雄心勃勃的君王,绝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窝囊。越国是一个小国,假如我们不看结果,即使越国再发展强大,也不是吴国的对手,必须找准时机才行。正是因为吴王的野心,才让勾践有了可乘之机。为了一个盟主的虚名,夫差竟然讨伐强大的齐国,也与晋国交恶,造成国内空虚,两线作战......勾践卧薪尝胆,一定会被吴王知道,夫差会坐等越国做大吗?勾践回国后,励精图治,韬光养晦,必须让夫差打消对越国的任何顾虑,小心谨慎还来不及,做卧薪尝胆那些虚头八脑的事情,完全没有必要,更可能会引火烧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