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转载姜进顺老师群里发言:
    好照片的五重境界 
    很多人会对好照片的标准产生困惑。
    摄影经验的增长,这种困惑也会日渐加 深。事实上,判断照片好坏标准的变化, 也反映着摄影水平的增长和进步。
    好照片会有标准吗?肯定是有的。然而有 时判断起来会相当困难。很多人为了掩饰 对此问题的思考惰性,往往会说:“我就 拍着玩玩自己高兴的”,结果很有可能是 终生徘徊在某一水平层次上。
    眼光的变化,往往也会导致拍摄方式、方法的变化。这种变化往往会是一个自我痛 苦挣扎的过程,甚至看起来是退步,也会 受到非议。
    然而我以为,高贵的痛苦,比廉价的快乐 更有价值。
第一重境界
    叙事的照片 能把你想说的事,通过照片说出来。这个 层次,经过一定的摄影训练和实践,一般都能达到。
    看到的一片好风景,准备吃的一道菜,见到一个漂亮姑娘,拍下来,不管是相机还是手机。这事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不容易。需要有基本的构图技巧,光影的基础知识,能突出视觉重点,不该糊的时候 不能糊。这样的照片,已经具备摄影语言 的基本特征。不同于文字语言,它是通过 图像元素的组织,说出你自己想说的话。
    对这样的照片,你通常得到的评价会 是:“这地方真美”,“这姑娘真漂亮”,“看 起来好好吃好想吃啊”。要判定这样的好 照片很简单:发到微博、微信上,一个字 都不要打,看看大家是不是明白你想说什 么。
第二重境界
    美丽的照片 经过第一重的训练,你会希望照片更漂亮 一点。于是你开始追逐更好的相机、更专 业的镜头;整天讨论相机的成像风格,镜 头的焦外虚化和光圈;开始注重拍摄方法 和角度……能够通过摄影技巧,把一个平淡的地方拍得光彩夺目。
    前景拍风景,会用长焦大光圈和反光板拍 美女,慢门拍流水等等。如果拍不好,还 会使用后期工具不停加工。
    这种漂亮照片有可能被展出、获奖。其不 足在于,如果不署名,没人想象得出来是 你拍的。大多数的摄影爱好者都会在这个 阶段止步,慢慢丧失拍摄的兴趣,或终生 兴致勃勃地拍摄漂亮而无个性的照片。对 于这样的照片,你得到的评论会是:“你 拍得真好看!”,“哇,你是怎么做到的? 用的什么相机镜头和参数?”。
第三重境界
    摄影师的照片 如今摄影师是一个比较泛滥的职业。只要 你买套昂贵器材挂在脖子上,便可获得此 称号。然而,真正的摄影师,是一个比真 正的画家或诗人还稀少的群体。要获得摄 影师的称号,不是靠沉重的摄影包、散乱 的长发、塞满配件的摄影背心或爽朗的大 笑,您得有自己的风格。
    在具备能让照片美丽的基础上,摄影师会 探索属于自己的摄影风格和语言体系,客 户们也会因为你的独特风格而来光顾。当 然,事实上每个人的拍摄都会有自己的个 性,照片里有自己想说的话。但是这些个 性想要得到大众的认可,是相当困难的。
    因此你必须先得让自己的内心非常美好,照片才会美好起来。
    这阶段能得到的评价是:“一看就是你拍 的”,“不光漂亮,也很有意境呢”,“哇, 好创意!你是怎么想到的?”。
第四重境界
    动人的照片 这一阶段的好照片也可以称为内心的照 片。能拍摄这类照片的人,通常是从一个 成功的摄影师蜕变而来。他们厌倦了迎合 读者与顾客,于是开始试图构造服从自己 内心的语言体系,有些还相当艰深复杂。
    这类照片通常会对传统摄影体系充满挑 衅,有时简直是难以理喻。然而如果你耐 心看,也许能发现偶然中的必然。
    当然也常会有一些飞越前三个阶段的天才 出现。然而英才总被天妒,我常看见这些 人闪耀一阵就消失了,可能是因为成功来 得太容易吧。
    这个阶段,观众会产生极大的分裂。有些 人看到会为之震撼感动入迷,而另一些人 则不以为然。这个跟欣赏水平通常无关, 而跟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内心世界有关。
    现在活跃在摄影学术界,经常获奖或展览 的人,基本属于此类。因此也会有很多人 抱怨看新锐摄影展看不懂。但有一点毋容 置疑的是,这些人都是狂热者,是用生命 在拍照,你不知道他们有多努力。通常得 到的评价是:“不明觉厉!”,“这张照片 深深打动了我,我盯着它看了一个下 午!”。
    这类照片有些会成为时代经典,更大部分 会随时光流逝而消失。他们都在为成为第 五境界的照片而努力。
第五重境界
    历史的照片 当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能被人们广泛记 住一张照片的摄影师,就已经相当了不 起。如果有十张照片能被历史记住,那必 是大师无疑。
    当然,一张照片要进入历史,必定要具备 一些特质和很多的运气。运气不说,特质 可以分析一下:这样的照片是这个时代的 写照,或创造了一个摄影的新风格,或是 没有理由,它就那么经典。
    没人知道,未来的历史,会为我们这时代 留下怎样的照片,因此,我也说不出什 么。也许罗兰·巴特的“刺点”理论会有帮 助。他认为一张照片拍下后,观众的解读 是多面的,摄影师试图表达的主题,往往 会被忽略,而照片上的无关重要的细节, 往往会引起更大的兴趣。这就是照片的刺 点(哦,对了,这种现象在网络上被叫 做:找亮点)。
    能够对这个时代有清晰的认知,而故意留 下许多给后人看的刺点,是一种值得建议 的尝试。当然,这一点难之又难,尤其对 于许多只是热爱把玩相机的人来说。所 以,随他去吧。这样的照片,得到的评价 可能会是:“你这张照片拍下了这个时 代”,“许多年之后,我还记得你那张照 片,那是属于我们的时光”。
|
|